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明确要求学生要“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对初学议论文的初中学生,我们显然不能任意拔高要求,只要学生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即可。但这个“简单”我们也不能误认为就是不对学生写作议论文作任何要求。
顾名思义,议论文就是对某件事或某个现象或某个观点展开“议”和“论”。我们不必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过高要求,但也必须坚持议论文体裁的基本要求。我对初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简单要求就是:议论文至少要一事一议,一事一议是议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因而,我主要从一事一议入手,引导学生写好简单议论文,从而为今后写更高要求、更高质量的议论文夯实基础。
总体上说,写作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引述“一事”的材料。“一事”材料的引述要有针对性。二、确立观点。由引述的“一事”材料自然得出结论。三、论证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四、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具体来讲,一事一议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是确立观点。要确立好观点,审清题意尤其重要。在审题上具体方法为:
首先,必须读懂提供“一事”的材料。对于“一事”材料提供的全部信息不能忽略任何一点,要全面阅读思考,正确解读。甚至对每一个字、词都要逐一审视,以防遗漏、看错,导致下笔成文时片面或跑题。
如,曾有一道考试题《树木·森林·气候》,就有学生审题失当,只看了题目,却没看题目下面的具体要求,因而对题意作出错误的判断。结果有的考生没加副标题,有的考生在作文中或论说树木的用途,或论说森林对气候的影响和对人类的作用。这些作文通篇未能联系现实生活,从头到尾不过是对命题要求的一种阐述。这则考题要求从三个层次上比喻:一、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湿度、阳光等,实际上是要一个好的环境;三、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有的考生只从第一个层次或从第一、第二个层次上立论,有的考生从第二、第三个层次上立论,尽管议论还不错,结构尚完整,但在准确切题上就有了差距,使内容不完美,文章欠深度。
其次,必须要确立好论点。論点是从“一事”材料里提炼出来的,要想确立有深度的论点,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吃透“一事”材料的精神,仔细体会“一事”材料的寓意,不能偏离“一事”材料或作出错误的判断。还以前面考试题“树木·森林·气候”为例,用树木、森林、气候三者间的关系作比喻,谈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我在列举上述审题失当等反面例子后,引导学生要把握树木、森林、气候三者间的关系,注意与当前社会改革热点联系起来作比喻。在我的启发下,结果有学生首先运用比喻,论述改革是大众的事业,单人匹马力量微弱,全国有“森林”一样的改革家就能振兴中华,而要出现“森林”一样的改革家就需要领导热心扶持,同时也要每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人人以国家兴盛为己任。论点深刻,文章比较清楚地阐述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当然有的学生立论就不行了,如一学生的副标题是“小孩子·大孩子·父母”,显然,这和“树木·森林·气候”类比是不当的。他没有把文章的论点和要议的内容具体化,拟了一个不恰当的标题,这显然是观点不准确的结果。
再次,除了从“一事”材料中确立好观点,还必须有深刻一点的“一议”。
引导学生:第一,选择不同的角度论述,运用想象、联想、引申、对比等方法充分地分析。事情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给人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只有展开多侧面的分析、辩证的论述,文章才能令人信服。展开纵的、横的、由此及彼、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的联想、引申等方法,可将道理讲得更深刻,更有意义。第二,联系现实与自身。写文章是要对社会有用,只有联系现实与自身,道理讲得才能更透彻,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第三,言人未言,力求新颖。这种独创、新颖的分析论述,必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通过以上步骤,配以相应的训练,学生不仅能按照作文要求写出简单的议论文,而且由于夯实了一事一议的基础,学生在写议论文时都能明确自己的观点,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还能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写材料作文时也多能从材料出发,引出自己的论点,写出立论鲜明,事实有力,说理充分的高质量的材料作文。
顾名思义,议论文就是对某件事或某个现象或某个观点展开“议”和“论”。我们不必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过高要求,但也必须坚持议论文体裁的基本要求。我对初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简单要求就是:议论文至少要一事一议,一事一议是议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因而,我主要从一事一议入手,引导学生写好简单议论文,从而为今后写更高要求、更高质量的议论文夯实基础。
总体上说,写作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引述“一事”的材料。“一事”材料的引述要有针对性。二、确立观点。由引述的“一事”材料自然得出结论。三、论证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四、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具体来讲,一事一议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是确立观点。要确立好观点,审清题意尤其重要。在审题上具体方法为:
首先,必须读懂提供“一事”的材料。对于“一事”材料提供的全部信息不能忽略任何一点,要全面阅读思考,正确解读。甚至对每一个字、词都要逐一审视,以防遗漏、看错,导致下笔成文时片面或跑题。
如,曾有一道考试题《树木·森林·气候》,就有学生审题失当,只看了题目,却没看题目下面的具体要求,因而对题意作出错误的判断。结果有的考生没加副标题,有的考生在作文中或论说树木的用途,或论说森林对气候的影响和对人类的作用。这些作文通篇未能联系现实生活,从头到尾不过是对命题要求的一种阐述。这则考题要求从三个层次上比喻:一、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湿度、阳光等,实际上是要一个好的环境;三、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有的考生只从第一个层次或从第一、第二个层次上立论,有的考生从第二、第三个层次上立论,尽管议论还不错,结构尚完整,但在准确切题上就有了差距,使内容不完美,文章欠深度。
其次,必须要确立好论点。論点是从“一事”材料里提炼出来的,要想确立有深度的论点,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吃透“一事”材料的精神,仔细体会“一事”材料的寓意,不能偏离“一事”材料或作出错误的判断。还以前面考试题“树木·森林·气候”为例,用树木、森林、气候三者间的关系作比喻,谈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我在列举上述审题失当等反面例子后,引导学生要把握树木、森林、气候三者间的关系,注意与当前社会改革热点联系起来作比喻。在我的启发下,结果有学生首先运用比喻,论述改革是大众的事业,单人匹马力量微弱,全国有“森林”一样的改革家就能振兴中华,而要出现“森林”一样的改革家就需要领导热心扶持,同时也要每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人人以国家兴盛为己任。论点深刻,文章比较清楚地阐述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当然有的学生立论就不行了,如一学生的副标题是“小孩子·大孩子·父母”,显然,这和“树木·森林·气候”类比是不当的。他没有把文章的论点和要议的内容具体化,拟了一个不恰当的标题,这显然是观点不准确的结果。
再次,除了从“一事”材料中确立好观点,还必须有深刻一点的“一议”。
引导学生:第一,选择不同的角度论述,运用想象、联想、引申、对比等方法充分地分析。事情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给人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只有展开多侧面的分析、辩证的论述,文章才能令人信服。展开纵的、横的、由此及彼、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的联想、引申等方法,可将道理讲得更深刻,更有意义。第二,联系现实与自身。写文章是要对社会有用,只有联系现实与自身,道理讲得才能更透彻,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第三,言人未言,力求新颖。这种独创、新颖的分析论述,必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通过以上步骤,配以相应的训练,学生不仅能按照作文要求写出简单的议论文,而且由于夯实了一事一议的基础,学生在写议论文时都能明确自己的观点,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还能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写材料作文时也多能从材料出发,引出自己的论点,写出立论鲜明,事实有力,说理充分的高质量的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