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之花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fo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格一格的盐田里,银光闪闪、盐花盛放,仿若梦境。
  
  内地的农民都期待风调雨顺,只有盐民,希望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少风而无雨。
  天一下雨,所有人都会去避雨,盐民却需要快速冲到盐田收盐。太阳最剧烈的时候,大家都躲到凉快的地方,此时却是盐民工作的黄金时间。只有如此,从大海而来的海水才逐渐开出白地盐之花,由盐民收成,成为我们饮食生活的必备。
  
  家乡处处是盐田
  
  坐车从宁波前往舟山,司机是舟山岱山县人,三十几岁的样子。我向他打听关于舟山盐场的事情,他顿时来了兴趣,滔滔不绝,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岱山盐的名声,为历代“贡盐”。 岱山是浙江第一产盐大县,有盐田3.5万余亩。他说那景象你没见过,第一次看到肯定会觉得漂亮。
  你对盐很懂啊,你们家就是做盐的吧?
  我家不做盐,我父亲也不是盐民,但是我们那里到处都是盐田,一格一格的盐田,银光闪闪。以前盐田更多,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大家都不愿意晒盐,一边晒盐,一边就晒人,太辛苦,收入又不高,还不如出去打工。现在海边很多地方都围了起来,也不是晒盐,而是搞养殖,养梭子蟹、虾、鱼和贝壳。但是养殖也不挣钱,养殖的鱼一眼就看的出来,比外海捕回来的野生鱼便宜多了,一半价格都不到。现在又都围起来造房子,重点搞旅游了。岱山计划经济时期也搞过工业,但运输成本高,要渡海,市场经济一开始就都倒闭了。
  不晒盐,捕鱼也不错啊,收入好像也高一些。
  现在捕鱼设备越来越先进,成本越来越高,油价那么高。但是鱼却越来越少。比如说大黄鱼,以前真的很多。我小的时候,在黄鱼的产卵期,晚上都能听到大黄鱼的叫声,真的,不吹牛。大黄鱼产卵的时候都在近海,它们会找风浪小又安静的地方,找那些岛屿的坑凹的地方产卵,像避风港一样。但是现在这些地方都围起来,那些凹进去的海岸最适合围海,在外面围一道,就封闭起来了,里面再填泥石,搞养殖或造房子。这样一来,鱼都没地方产卵,还哪来的鱼。
  我看过盐田的照片,看起来还真是很漂亮的,银光闪闪。
  我们小时候,夏天晚上,喜欢睡到盐田那里去,没有一只蚊子,晚上还有海风,非常凉快。小时候上学的路上,一路上都能听到“哗、哗”的声音,就是大风车,声音很大,用来抽卤水的,相当于马达。现在都用电动马达,不过大风车有些地方应该还有的,很少了。要去岛上的盐业博物馆看,那里跟盐有关的什么样的东西都有。你可以先跟盐务局联系,盐这个东西都是盐务局管的,盐是专卖的,只有他们能卖。其实你不用去岱山,盐场在宁波也有,有个梅山盐场,很有名,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都没看到了,也可能被承包了。
  不是说晒盐、打铁、磨豆腐,是人生最苦的三件差事吗,应该没有年轻人晒盐吧?
  至少我见到的盐田没一个年轻人,全是老头子还在那里晒盐,年轻人谁愿意干那活啊,太苦了,天天晒太阳,没有太阳又出不来盐。我遇到过一个晒盐的老头,太黑了,比黑人还黑,但是他还是越晒越高兴,晒的黑代表太阳多,晒的盐就多。晒盐的天气最好就是六、七、八、九月,这几个月最热,而且这几个月天气变化也是最快,突然就下雨了,一点准备都没有。以前一下雨有喇叭喊,不在田里的盐民就冲向盐田收盐。
  现在这些盐跟你们小时候见过的盐有什么区别吗?
  海水没有以前那么干净了,晒出来的盐就不会太好。以前的盐白花花的,闪亮闪亮,我们家里用盐都是直接取晒好的盐用,现在的盐一定要去加工厂,再次提炼干净了,然后才能食用。我爷爷跟我说过,比他更早那一辈,应该是清朝的时候吧,是用木板晒盐的,不像现在直接在地上晒,过去他们嫌地太脏。用木板,周围用木条围起来,用石膏封住缝隙,保证不会漏,然后倒卤水进去。白天,一块一块放出去晒,遇到下雨就收起来。盐民最担心下雨,雨一下,原本快结晶了,就又化了。
  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挡雨吗。
  现在可以了,晒盐地上垫的都是黑色的塑料薄膜,黑色不是说吸光比较厉害吗,那样可以加快晒盐的速度,然后要是下雨的话,可以直接把这块黑布收起来,扎住口,水就进不去。天一放晴,再展开来继续晒。
  
  白地里的黝黑身影
  
  下了出租车,从舟山沈家门再换车到岱山,中间再渡船一次,上岸,换坐出租车,没走多远,就进入乡村。我一直在想着司机所说的风车和银光闪闪的盐田。
  其实我早已经看到了盐田,但竟然以为那是荒耕的水稻田。直到看见田头堆成小山的白盐,我才确信,原来这就是盐田。司机所说的一格一格、银光闪闪的盐田,已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美如画的风景,但真见了盐田,哑然失笑。
  陪同我到盐田的是双峰盐场场长韩仕道,双峰盐场是岱山最大的盐场,岱山岛东北部的盐田几乎全是双峰的。韩仕道跟我说:“你运气不好,今天下午要下雨,盐民们早就把盐给收了。”我一看时间,才早上七点三十分。
  正在田头的陈苗根,早上四点半,天刚亮就起床了,收拾了木耙子和竹筐,穿上高帮的胶鞋,背上扁担,就下地了。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雨。他有好几块盐田,已经快晒成,差一两个太阳就可以收了。但为了避免风险,还是早点起床,先把盐田给盖起来,万一被雨淋湿,把海水、卤水的浓度搞混,最后前功尽废。
  陈苗根是岱山岛上的盐民,祖辈一直晒盐,有60亩盐田。跟岛上所有的盐田一样,都是隔成方格子,每一格大概20米的边长,一亩不到的面积,四边堆起四五十公分的田埂,边上还有进水沟和排水沟。海盐的提取就是在这样的晒盐池里进行。
  从海里抽取海水到高坡度的地方,然后就在晒盐池里一级一级地晒和过滤,经过十几道晒盐池,差不多二十多天时间,盐度也从2度左右逐渐上升,过了25度,卤水就开始结晶了,晒盐池表面会不断出现盐花,这个时候需要旋盐,也就是搅拌,之后就可以逐渐收集盐了。
  初级的晒盐池不怎么讲究,就是泥地围合起来。到最后一级,也就是出盐的那一级,晒盐池就有所讲究了,一般叫卤水池,池底需要压得很平整,也就是压滩,压到跟水泥地一样,上面铺上黑色的塑料薄膜,卤水在这黑色的薄膜上晒出盐花。“早年没有这个塑料膜的,下雨都没有办法,现在要是下雨,可以将薄膜拉起来盖上。”陈苗根用木耙将已经出现的部分盐花耙到晒盐池的另外一半,然后将空出来的薄膜拉上,正好盖上,再在边上压上石头。盖密实了,不怕淋雨。等天晴,再摊开来晒上一天,就可以收盐了。
  最靠近田头的那块盐田已经晒成,陈苗根用木耙把盐耙在一起,然后挑盐上田头。这活一干就是两个小时,才把田里的盐都运到田头,盐堆慢慢堆到两三米高,然后用黑塑料膜盖起来,再压上石头,防止被风吹起。有一年台风,他堆好的盐山,被风消去一个山头。
  晒盐田里全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只有他们才愿意干这样的活。像陈苗根这样虽然有60亩盐田,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万把块钱。而且需要一年四季在田里,做不了别的活。大部分日子,都要在凌晨四五点起床,在田头做到上午八点,这段时间的日照和温度适合收盐。收完盐后,接下去依旧忙个不停,特别是中午,太阳好的时候,要不停的用耙子到田里搅拌,一直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遇到下雨更是一阵忙碌,跟遇上太阳一样。无论天气好坏,盐民都是忙碌。
  看看陈苗根的肤色就知道,这一代的年轻人真的是死也不愿意再做晒盐这种工作的。
  堆在田头的粗盐,根据出盐时间的先后以及盐的质量,分一级和二级,盐业公司会来收取,每斤分别是两毛和一毛四。一级盐到了盐业公司那里还需要加碘才可以进市场,而二级盐往往是作腌渍用途,腌白菜萝卜什么的。韩仕道的双峰盐场正在研发绿色食盐,比一级二级还高级,直接晒制,中间不添加任何东西,也不在做完后的盐中放添加物。“盐中本身就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但现在是先提纯了,然后再加碘,以前的盐是直接晒制就可以食用。”
  
  链接:
  晒盐流程:制卤、旋盐、收盐、整滩。即先把海水引进蒸发池,通过自然蒸发,使海水中盐的浓度达到饱和,变成卤水,再将卤水引到专用的卤水池中使卤水结晶。结晶过程中,还要反复搅拌,控制结晶过程,这就是盐民很辛苦的地方。收盐以后,还需要再将卤水池平整,以便下一批卤水晒盐。
其他文献
店名:烛生活  经营范围:工艺蜡烛,DIY  地址:  有这样一家小店,整体风格都是粉色调,像娇艳的青春,藏在城市的繁华里,却盛开在时尚女孩的明眸里。  这家小店经营的全是蜡烛。当然,它不是普通照明用的蜡烛。有水果造型的苹果、橘子、香蕉等等;也有动物造型的猫、狗、兔等;还有卡通动画片里的人物和怪兽等,无论哪种造型,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有趣的是,你可在这家小店里,任意DIY出自己所喜欢的蜡烛,只
语篇导读很多同学非常渴望多看点书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是拿起书本后却发现,不知怎么回事,无论怎么看都看不进去,而且就算逼着自己去看,也是看一点忘一点,基本就是在那认字而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呢?  1.Define your purpose for reading  Before you start reading, ask yourself why you are readin
木匠孙旭东在一个类似地下室的地方开了家书院。书院里每一样摆设和器具都是自己亲手做的,而有人如果要买他做的东西,得他觉得合眼缘才行。到底是一个多么牛气的木匠?  老楼底下的桃源  某个午后,我到达某栋老旧的写字楼前,从一楼下到负七楼,终于到达传说中孙木匠的婺月书院。一路拥挤,到处喧闹,一到书院,豁然宁静、开朗。  木栅栏围着的小院,四周用木花坛种着各种不知名的植物,青砖房,房门右边挂着几块老木拼成的
“你看,东西我也看到了,价格你们也说了,我确实很喜欢,你就让给我吧。”经过大半个月的“纠缠”,石飚将那方《仕女对弈》的砚台卖给了对方。说起这件事,石飚满脸无奈。这方砚是他多年前创作的古代仕女系列,就剩最后一个了。前些日子朋友赏玩后顺手放在店里,谁知新来的店员不清楚状况将它摆了出来,结果被人一眼看中,当即便要付下9万元带走砚台。得知是非卖品后,对方依旧不依不饶,每天一通电话“威逼利诱”,足足磨了大半
在2013年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艺术家展览上,有一件与众不同的作品——“晨舟”香器。一眼望去,一块弯曲的瓦片盖在一截木板上,很是简单。但当香点燃,一切就不同了。小小的塔香缓缓燃烧,袅袅烟雾从船中徐徐飘出,像极了浓雾下长江边的乌篷船……  这是廖桦研究生时的毕业创作,用古老的青砖瓦制作工艺来创作家居、旅游产品。之前从未有人想过青砖瓦还能做设计,她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其实最初我的选择不是砖瓦,而是陶
城里太累,就去乡下买个老房子,改成适合居住的模样,设计师陈谷,就是这么任性。  竹林中,山水间,  小土楼,炊烟袅,  清风习习,泉水叮咚。  春日挖笋,盛夏纳凉,秋日观月,待到深冬,便围炉赏雪、畅谈古今……  陈谷的山野小院,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竹林中 有人家  一路走来,高山环绕、溪水流淌。行到竹林深处,下车步行,沿着碎石子
店址:上海市泰康路248弄46号  电话:?021-54650296  上海古老弄堂田子坊,是隱藏在纷扰城市里的桃花源。而巾城,算是田子坊里面积最大的一间店铺了。小店名唤“巾城”,却毫无夸张之嫌,一条条围巾、丝巾、披肩,或被当做屏风和挂帘,或是置于旧木改造的货架之上,近千种不同款式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城堡。  进入巾城,浓浓的老上海风情融进了古旧的地砖、褪色的墙面,还有别具匠心的老式门窗里。店堂正中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一首《江雪》中轻着笔墨,记述了一个信息:蓑衣,由来已久,至今已“穿”越千年。  蓑衣编织,在仕本村已有上百年历史了。然而如今在仕本村内还在坚守的艺人不过三四户人家,大都年势已高。80岁的李光铃老师傅,是其中一位。  13岁时继承父辈技艺,走针缝线制蓑衣,如今已有67个年头。老伴陈友林嫁到他家后,跟着他也学了几手编蓑衣的手艺,老两口夫唱妇随、坚守至今。在老师
异型也是型,且看屋主如何将一个异型房子画出文艺范儿。  小档案  户主:周佳,网名邪恶滴66,手绘师  房屋情况:武汉,套内58平方米,户型为半弧形加一块方正 装修造价:13万元  美家亮点:手绘文艺范儿,搁板书架,实木做异型工作台    周佳是生活在武汉的外地人,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这座火热的城市,开了一个手绘工作室,闲暇时喜欢旅行,一个人去看珠峰,去香格里拉,去沙漠,去胡杨林……  梦想走遍全
正在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其中的《心传》篇就是讲述手工艺的传承故事。只不过传承的对象是美食。  所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庭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本期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舌尖上的中国》两季的总导演陈晓卿。这位生活中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