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点事吃点苦受点累是极好的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曾经的美国同事,夫人身体不好,要钱治疗,两个孩子分别上小学和初中。工作之余,他常在Facebook上发广告,问哪家需要割草。一到周末,他就和十几岁的儿子出征,去帮人家割草补贴家用。别的爸妈在晒娃晒菜晒幸福,他晒自己和孩子割草后的浑身灰土,却频被朋友夸奖。
  几个星期前,他们单位机构调整,他所在部门遭撤,他下了岗。几近断炊之际,儿子说,要不你把我割草的钱拿出来吧。又有一次,我看到他的帖子上说,女儿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说要给全家请客,请大家吃早饭。这样的消息,看得我鼻子发酸。多懂事的孩子啊。祸福焉知,我相信他们家能闯过难关,跌倒后再爬起,雪尽后看梅花。而孩子经此历练,会多生同情,会更关心体贴他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感悟,在娇生惯养的家庭,难以成就。一家人一起做事,同甘共苦,相互扶持,这才是幸福的家庭。
  最近我女儿也主动给我们说,等她足龄了,也去打工。她想自己挣一点上大学的学费。美国大学学费昂贵,好一些的大学,一年五六万美元。普通人家没有这么多钱,学费往往是父母付三分之一,自己挣三分之一,贷款三分之一。我们做父母的自然要发奋努力,但需求未卜,不确定因素太多,未必都能称心如意。女儿看到同龄孩子中,很多去附近商场打点工挣学费。同学之间在讨论这些,有的可能在实践,她觉得很好。


  孩子懂事,我为之自豪。她妈担忧,说十三四岁的孩子,应让她快快乐乐。这个用心也是好的,也是为孩子负责。只不过我觉得在普通人家,养儿育女最大的悲催,是条件一般,非要“富养”,让孩子既没有成长所需的丰盛物质,也没有对待生活的充足预备,未来搞不好由奢入俭,甘尽苦来。现在反而是一些条件一般的人家,把孩子呵护起来,弱化其能力。而衣食不愁的姜文,据说反把孩子送往贫瘠之地,让其体验艰苦,成长得更皮实更坚强。这不同的家教意识和教育方式,会让二代们的差距越来越大。
  孩子想暑期打工,缓解经济压力,也可助益成长。我想我们家长不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事,让其一心学习,也属鼠目寸光。身体锻炼,劳作习惯,敬业精神,以及同情与关爱,纸上得来终觉浅,学校也不会用心教导。这些技能和态度,家人是教练也是向导。这类品质综合起来,就是个人的家教,家庭的家风。
  孩子们通过做事,靠双手开拓空间。有了第一步,后面第二步,第三步才不至于害怕。千里之行也才有可能。去做点事,吃点苦,受点累,知道自己能够担当,未来的挑战才不那么可怕。若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都指望未来配偶,指望未来的婚姻里,他们会把老公当劳工使,老婆当老妈子使,生活质量可想而知。不愿做事,不会做事,视动手为畏途,就只能依赖他人。期望生失望,失望生矛盾。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生活更为顺畅。遇大事小事,能自己动手,不仰人鼻息,人活得更舒展,过得更开心。
  在实习和工作上,我们中式家长还有一个特点,什么都往教育和智商开发上靠。让孩子做事,一定讲究“高大上”的脑力劳动,什么都和头脑有点关联,不屑于动手的劳动。奥巴马15岁的女儿萨莎在马萨诸塞州沿海一个小岛上的南希餐厅做过暑期工,端盘子点菜什么都干。后来被媒体发现曝光,有安全顾虑才停止。“第一女儿”要实习,要安排给公司或事业单位做个闲职,人家抢着要,奥巴马家让她去餐厅工作,这是为什么?
  一些简单工作,在青少年阶段更好找一些,也更合适。若技能需求简单,孩子不会一开始就充满挫折。另外,孩子们会借助这些事,接触到三教九流,丰富自己的人生體验。去找“白领”工作,如律师楼,遇到的可能只是特定的、单一的人群,眼界反受局限,也更乏味。我常在附近超市,看到打工的高中生。他们一般是帮顾客推推车,大家出于感谢,一般和他们聊聊天。你永远不知道来买菜的是什么人,都有什么样的故事。如果你去一个写字楼上班,除了让你复印之外,余下的时间可能是坐那里发呆,最终一无所获。
  青少年处在学习阶段,用脑过度,业余做点简单的动手的事,是对繁重脑力劳动的调剂,有益身心健康。人除了脑子外,还长有手脚和内心,我们不能把孩子调教为四肢细弱,心灵空洞的大头娃娃。在家或假期,不妨训练和学校所学不同的技能,或索性做一些对身体有所训练,但让头脑有所放松的事,这样二者互为调剂。孩子们做这些事,身体劳作头脑放松,回去学习会生龙活虎。
  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必须跟教育有关。让人有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有和学校不一样的经历,能放松,能锻炼,能调节就好。上学期间挣点钱,减轻未来负担,也不是坏事。读书时密集地头悬梁锥刺股,毕业时集中地承受工作负担,会影响日后成效的。
  做得小事的人才能做得大事。里根的第一份工作是救生员。奥巴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夏威夷卖冰淇凌。最近美国社交媒体上流行一个游戏,让人晒“我最早的七份工作”。不少名人也参与了这个游戏。我看很多人一开始的工作都是就地取材的简单工作。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史蒂芬·考伯特的前七份工作是:建筑工、食堂服务员助理、食堂服务员、图书馆打字员、床框制作工、床垫销售员、餐厅服务员。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洗碗工,他还做过夏令营辅导员。后来的他,是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之一,也是最早两个登上月球并在上面漫步的人之一。真可谓可下厨房洗碗,可上九天揽月。我们中国家长,是不是也该解放解放思想了?
其他文献
因为一面镜子,我拿凳子砸向了舍友  汲俐美从外边回来,一屁股就坐在了我的床上。以往她也喜欢坐我床上,我也不计较,可那天我心里有股火,气急败坏地捡起一本书朝她脸上砸了过去。  因为几天前她把我的镜子摔坏了,虽然我看到她是失手,并不是故意的,但她一句道歉都没有!就这,还要坐我的床!要脸吗?  开始,汲俐美以为我跟她开玩笑,但当她看到我愤怒的样子,脸色随之变了。我们俩吵了起来。这时,我男友推门来到宿舍。
期刊
女儿刚上幼儿园,开始走出家庭,跟小朋友们一起生活、玩耍。孩子适应和享受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但有两个男孩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麻烦。  一个男孩跟好几个孩子打过架,还欺负女生,女儿就被他推倒過,额头上还落了个小疤,老师不得不每天特意看着他。还有一个男孩一上幼儿园就哭闹,中午也不睡觉,一直哭个不停。这两个孩子成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儿童”。  最近家长微信群有人发了一篇《多动症危害有多大》的
期刊
浠浠两岁七个月,算是个社交慢热的孩子。有次,小区里有两个姐姐在地上画画,浠浠很想和她们玩,又不知道如何加入,就在她们的地盘捣乱,姐姐不高兴了,使劲推浠浠,想让她走开。  浠浠被推了一下,老大不愿意,憋鼓着小嘴要哭。我挨着姐姐画画的地方站着,刚好那个地方是个正方形,有不同颜色的砖来区分,突然有了一个游戏灵感。  我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个魔鬼,好饿啊,我被囚禁在这里好多年了,你们千万不要到我这个地方来哦
期刊
时代不同了,有些思維得改变了  我们这代人属于啥也“没赶上”。没赶上毕业包分配,没赶上福利分房,好不容易生了孩子,发现竟然也没赶上可以理直气壮地跟孩子讲“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面多”。  这个延续几代的古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彻底颠覆了。自打有了孩子,觉得自己分分秒被拍死在沙滩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感觉孩子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比大人纯净、智慧、大度。  所以,当孩子有什么事儿
期刊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看了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之后,深情亦深刻地说:“中国的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此话一出,相信不仅是我,包括大多数家长听到都会点头称赞,孩子们闻之更欢呼雀跃,这可是他们最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5年末发布的一份“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公报中显示,44.2%的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害怕影响学习”,
期刊
今天风好大,路易从外面回家来了一句话:“家里没有树,所以没有风。” 我们不打算粗暴地推翻路易的观察“成果”,等待他自己有一天去发现新的“真相”。  我问路易:“空气净化器是干嘛用的?”“是宝宝玩的。” (你的玩具真高级。)“那沙发呢?”“是宝宝跳的。”“衣柜又是用来干嘛的?” “是用来开门的。”“栏杆呢?”“是用来摇的。”“那枕头是干啥用的呢?” “是扔床底下用的。”  出门旅游,路易发现:“坐火
期刊
老爹:  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女权的题目,说女权不仅是帮助女性,男性也在分享它带来的好处。一开始不知道老师说些啥,以为女性在给男人提要求。世上好像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男女权利上的战争,即便是争论,在美国感觉不到多少刺眼的性别歧视,似乎看到更多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让。在现在的中国,原先很可笑的一些事是不是也少了?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上学,啥的。我奉命写了一千五百字的女权作业,老师觉得写得淡,观点散。  欧洲
期刊
下旬刊读者的疑问: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各种焦虑,为孩子生病焦虑,为孩子升学焦虑,为食品安全焦虑,为雾霾焦虑,网上说中国孩子的问题就是因为“焦虑的母亲和缺席的父亲”,我感到很自责,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孟迁老师回答:  首先焦虑是特别正常的,不要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焦虑特别正常,不焦虑才不正常,因为我们信念系统中已经埋下了无数的隐藏炸弹,只要触及,我们就处在焦虑当中。  第二点,焦虑不是
期刊
和游游一起翻开《弟弟的世界》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故事。等看到扉页写的“献给一直关心自闭症儿童的好友姜义村教授……”,我在那一刹那有退缩的冲动,但已经来不及。7岁半的游游,最近对“我没有说什么”比“我说了什么还敏感”,而我也并不确定,我这种总想让游在波折与哀伤面前转过身去的冲动,到底是出于妈妈保护的本能,还是只是因为我也不够勇敢。  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平静,我一頁一页地念下去。 
期刊
自从进入了美国小学一年级,女儿每天都会做一件事情——写短文玩儿。  她会自己先想一个有趣的题目,然后画一些奇形怪状的“云状图”“树状图”,用来说明故事主题和故事细节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我前几天带着弟弟坐飞机,女儿就写了长长的一张表格给我,上面列出了所有“旅行用品”,其中包括:妈妈的日常用品、婴儿用品、工作用品三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包括若干小项……满满一页纸,我只要照着列表收拾东西就行。  我问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