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人生,各种各样的故事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游游一起翻开《弟弟的世界》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故事。等看到扉页写的“献给一直关心自闭症儿童的好友姜义村教授……”,我在那一刹那有退缩的冲动,但已经来不及。7岁半的游游,最近对“我没有说什么”比“我说了什么还敏感”,而我也并不确定,我这种总想让游在波折与哀伤面前转过身去的冲动,到底是出于妈妈保护的本能,还是只是因为我也不够勇敢。
  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平静,我一頁一页地念下去。
  有好几次,我想伸手揽过游的肩,但伸出手,又缩回来。
  念到将小鸟放飞这一页,悲伤无法遏制,泪水悄悄滴下来。还好我戴了眼镜,可以扶一次镜框,又扶一次。
  游游说:“我喜欢这故事。”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在荔枝电台录下来,游游又听了好几遍。过程中,她断续问过我自闭症的事,有一些我能答,有些不能。
  之后的一天下午,我们又一起读了《啄木鸟女孩》。
  大概是因为游也爱画画,她很自然就接受了故事里画画的疗愈之力,并且以一种惊艳的心情依次看过《啄木鸟女孩》最后的那些画作。
  后来她追问我,“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真的有这个女孩吗?”我又给她读了导读里对啄木鸟女孩羿蓓的介绍。
  然后我们都沉默了。
  我担心气氛过于悲伤,站起来说:“走吧,妈妈陪你玩乐高去。”她却翻出《爷爷的樱花道》说:“妈妈,为什么你不讲这本?”
  《爷爷的樱花道》对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意义,因为游游也有一位病弱的爷爷。这本书让她学到两件事:第一是:樱花真美,我最喜欢樱花。第二是:她一直喜欢用粘土做彩色的爱心送人,现在会像故事里的爷爷那样,在每一个爱心上,刻上她的愿望。
  刘清彦老师的这三本书,让我对阅读的意义有更多感触。
  游游幼年的时候,我相信笑声与美好是绘本为小孩特意埋藏的宝藏。潜意识里,我期望我们能一路这样嘻嘻哈哈地、开开心心地走下去。
  当她上了小学,我随之进入中年(或者,开始有浓重的“中年感”),世界在她面前迅速扩大,变得复杂纠结。而我呢,比以往更多地撞见无常、无奈,也接受将“无解”呈交与未来。
  忍不住就会想: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为人父母的意义在哪里呢?若我尚且迷茫,如何为她指路,若我时常无力,怎么能为她撑世界?
  说到“人生意义”,忍不住就想起来前一阵子在朋友圈刷屏的北大学生的“空心病”,以及后来由此引发的各种争执。有个朋友说:感觉人生无意义却还坚持活着,这难道不应该被称为“有勇气”吗?
  这话,让我笑了好半天。
  人生真复杂。或者说,人生而复杂。在孩子逐渐走上这复杂的人生时,他需要看到各种各样的故事。
  这些故事,当然也被挑选过,被思考过,甚至被微微调整过。但这些故事,不简单地抹去阴影,不虚弱地描画期望,不总结,亦不追究。这些故事,安静地呈现当下,却从不会对未来丧失勇气。
  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会让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变得更容易,还是更困难。我也不确定,当我们对生活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时,是因其灿烂美好,还是因其变化难测。
  但是从灿烂美好开始探望变化难测,就是成长的必然吧。
  说到成长,手头在翻译一本家庭教育的书,最近刚好来到有关青春期的章节,作者说:青春期的关键词,就是怀疑、自我剖析与重新定位。
  读河合隼雄,也看到他说:“青春期,是一个把人兜底朝天重新制作一遍的过程。”
  我这样爱焦虑的妈又忍不住琢磨:到了游游更大一些,她凭借什么判断生活,依据什么寻找自我,又从哪里获得“就算前路迷茫,仍要不断前行”的勇气呢?
  或许还是阅读。
  一本书,又一本书,在适合的时候,以适合的方式,将一个又一个人生故事徐徐展开。这些故事,就像刘清彦老师在他的《阅读里的生命教育》中写的那样:
  “不但让孩子们看见具体的生命典范,同时,借由角色扩展拉长孩子看待生命的角度与眼光,使他们不再单单着眼当下,随着故事中主人公思索自己的人生和梦想,想要为将来做准备,同时怀抱信心和希望。”
其他文献
晚上,孩子无缘无故发起了低烧。姥姥说是吃多了,老人叫“食烧”。我家娃儿很贪吃,所以,我也就没上心,以为空空肚子,拉泡屎就好了。可是,第二天,孩子仍旧低烧,晚上温度就超过39℃了,我赶紧给孩子吃了退烧药。  经历了几次孩子发烧,我发现,有些发烧真的要多加重视。发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原因。就像这次发烧,我和孩他爸就都忽视了,而这次的原因还真是可怕:小儿急性喉炎。  第三天半夜,孩子的烧完全退了,但
期刊
这天上午,我带着心心去打疫苗。两岁之后,疫苗就少了很多,心心早已忘记打针的感受,加之近期看的《巧虎》里有谈到打针的内容,心心反而对此期待满满。  挂号、排队,一系列手续办妥后,我和心心坐在了醫生面前。我把她的衣服打开,露出肉肉的小胳膊,她看着医生摇着药剂,再把药剂吸上针管,我能感受到她那一丝丝的紧张,她看着细长的针头不停地问我:“这是什么呢?阿姨在干什么?”我一一回答她并告诉她:“心心,打针会有一
期刊
因为一面镜子,我拿凳子砸向了舍友  汲俐美从外边回来,一屁股就坐在了我的床上。以往她也喜欢坐我床上,我也不计较,可那天我心里有股火,气急败坏地捡起一本书朝她脸上砸了过去。  因为几天前她把我的镜子摔坏了,虽然我看到她是失手,并不是故意的,但她一句道歉都没有!就这,还要坐我的床!要脸吗?  开始,汲俐美以为我跟她开玩笑,但当她看到我愤怒的样子,脸色随之变了。我们俩吵了起来。这时,我男友推门来到宿舍。
期刊
女儿刚上幼儿园,开始走出家庭,跟小朋友们一起生活、玩耍。孩子适应和享受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但有两个男孩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麻烦。  一个男孩跟好几个孩子打过架,还欺负女生,女儿就被他推倒過,额头上还落了个小疤,老师不得不每天特意看着他。还有一个男孩一上幼儿园就哭闹,中午也不睡觉,一直哭个不停。这两个孩子成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儿童”。  最近家长微信群有人发了一篇《多动症危害有多大》的
期刊
浠浠两岁七个月,算是个社交慢热的孩子。有次,小区里有两个姐姐在地上画画,浠浠很想和她们玩,又不知道如何加入,就在她们的地盘捣乱,姐姐不高兴了,使劲推浠浠,想让她走开。  浠浠被推了一下,老大不愿意,憋鼓着小嘴要哭。我挨着姐姐画画的地方站着,刚好那个地方是个正方形,有不同颜色的砖来区分,突然有了一个游戏灵感。  我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个魔鬼,好饿啊,我被囚禁在这里好多年了,你们千万不要到我这个地方来哦
期刊
时代不同了,有些思維得改变了  我们这代人属于啥也“没赶上”。没赶上毕业包分配,没赶上福利分房,好不容易生了孩子,发现竟然也没赶上可以理直气壮地跟孩子讲“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面多”。  这个延续几代的古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彻底颠覆了。自打有了孩子,觉得自己分分秒被拍死在沙滩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感觉孩子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比大人纯净、智慧、大度。  所以,当孩子有什么事儿
期刊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看了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之后,深情亦深刻地说:“中国的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此话一出,相信不仅是我,包括大多数家长听到都会点头称赞,孩子们闻之更欢呼雀跃,这可是他们最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5年末发布的一份“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公报中显示,44.2%的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害怕影响学习”,
期刊
今天风好大,路易从外面回家来了一句话:“家里没有树,所以没有风。” 我们不打算粗暴地推翻路易的观察“成果”,等待他自己有一天去发现新的“真相”。  我问路易:“空气净化器是干嘛用的?”“是宝宝玩的。” (你的玩具真高级。)“那沙发呢?”“是宝宝跳的。”“衣柜又是用来干嘛的?” “是用来开门的。”“栏杆呢?”“是用来摇的。”“那枕头是干啥用的呢?” “是扔床底下用的。”  出门旅游,路易发现:“坐火
期刊
老爹:  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女权的题目,说女权不仅是帮助女性,男性也在分享它带来的好处。一开始不知道老师说些啥,以为女性在给男人提要求。世上好像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男女权利上的战争,即便是争论,在美国感觉不到多少刺眼的性别歧视,似乎看到更多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让。在现在的中国,原先很可笑的一些事是不是也少了?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上学,啥的。我奉命写了一千五百字的女权作业,老师觉得写得淡,观点散。  欧洲
期刊
下旬刊读者的疑问: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各种焦虑,为孩子生病焦虑,为孩子升学焦虑,为食品安全焦虑,为雾霾焦虑,网上说中国孩子的问题就是因为“焦虑的母亲和缺席的父亲”,我感到很自责,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孟迁老师回答:  首先焦虑是特别正常的,不要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焦虑特别正常,不焦虑才不正常,因为我们信念系统中已经埋下了无数的隐藏炸弹,只要触及,我们就处在焦虑当中。  第二点,焦虑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