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传说中的“焦虑母亲”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旬刊读者的疑问: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各种焦虑,为孩子生病焦虑,为孩子升学焦虑,为食品安全焦虑,为雾霾焦虑,网上说中国孩子的问题就是因为“焦虑的母亲和缺席的父亲”,我感到很自责,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孟迁老师回答:
  首先焦虑是特别正常的,不要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焦虑特别正常,不焦虑才不正常,因为我们信念系统中已经埋下了无数的隐藏炸弹,只要触及,我们就处在焦虑当中。
  第二点,焦虑不是因为你眼前的事情,不是因为你眼前的人,无论是孩子,還是老公,还是老板,还是亲密关系,也无论是财务状况,甚至都不是因为身体的安危,本质上都是因为背后的一个信念。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人会因为死而高兴,那对应死亡的概念就是解脱。有的人觉得身体的死亡是毁灭,那他就是绝望、恐惧。实际上,让我们焦虑的不是外在的事情、人物,对象不是外面的,而是我们内在的一个信念。
  我自己焦虑的时候,我会首先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我很相信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这件事情对我的意义,我不知道我自己错在哪儿,我不知道什么对我是最好的。对普通人来讲,说这样的话可能比较奇怪,但对我来讲,是不奇怪的,因为我知道自己所有的信念都是自以为是。因为我的生活中有许多心智训练的练习,我对此是很确信的。因为我发现,任何一个信念都不是必要的,任何一个信念都是非常主观的。
  当我说“我不知道”,当我很确定、很根本地说“我不知道”的时候,我的心就平缓下来了,我就不会在“我执”当中,就不会“我必须怎么样,或者必须不能怎么样,或者一定要操心什么,或者一定要达到什么”,“我执”就松开了。因为你不知道的时候,“我执”的基础就没有了,所以整个状态就进入平缓了。
  进入平缓之后,我内心还会做一个动作,就是请求我内在智慧的指引。我会讲:“这对我是困难的,但对你(内在智慧)一点都不困难。我相信你(内在智慧)能用我听得懂、看得出的方式启发我如何正确地看待。尽管我对自己的很多情绪、很多信念还看不清,但是我很确信,一旦我处在焦虑当中,处在不安当中,我一定是处在错误当中,我一定是处在错误的观念当中。即便我不知道那个具体的错误是什么,我也相信必然是那样的。”
  当我这样请求,或者说是向内在(智慧)祈祷的时候,通常这件事情我就先放下,先不管了。然后就会不知不觉在某件事情上,不经意间有灵感降临,有时候是一次,有时候是好几次。只要有一个灵感就足以让我在这件事情上重获平安。我就发现焦虑烟消云散,什么都不是问题,根本无需如此。这个时候,这个焦虑就过去了。
  每个焦虑对应的信念都是特别具体的,有时候也很复杂,像一个信念组一样,不是一个单一的信念。
  比如说对孩子担忧,那个焦虑源就可能有很多类别,有的时候是父母对自己父母身份的担忧:我很害怕,很恐惧,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如果父母的故事当中,他的父母不是很尽职的话,那他做父母的时候就很害怕自己不尽职。
  有的时候是父母自己生存恐惧的担忧。比如,父母如果学业不好,曾经历过恐惧,很大的恐惧,当他看到孩子学业出现偏差的时候,他就再次进入那个恐惧。
  这种可能性有很多很多,我多举一种少举一种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我们有一个清醒就是,这个恐惧首先是我的,不是孩子带给我的。我不知道下一刻会怎样,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对这件事情如此看待,因为别人不这样看的呀。我以为自己对,非常确信自己对,但是又不能把控,所以我很折磨、很担忧。焦虑是这样几个条件凝结在一起形成的。
  知道这个恐惧是我的,然后我借此去看到它、释放它,这就是我们自我解放的一个很大的机会。我们每个人平时生活得特别紧张辛苦,紧张辛苦是一个常态,我们被这个牵动,被那个牵动,一牵我们就像个蚂蚱一样蹦蹦跳跳的。我们一天不操心的时候有多少?我们整天处在操心当中。
  焦虑也是痛苦。我最新看到一个说法挺喜欢:“痛苦是未认出的好事。”如果没有这个事情引发我的痛苦,我的痛苦源就不在了吗?还在的,但是我不知道。它出现了,就有一个机会,告诉我:你可以重新选择一次。原来捆住你手脚的,你可以把它解开了。那个恐惧不是真的,你可以放下它,你可以释放自己了。当你释放自己的时候,眼前这个事情也随之消失了。
  这个剧情的发展通常有几种可能。还拿对孩子焦虑来说,一种可能是,孩子不这样了。比如我忧虑孩子谈恋爱,他忽然不谈了,再也不提这件事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事情发生转向了。比如孩子学业不行,但是他加入了另一个发展方向;还有一种可能是我彻底看清了。无论外在怎样,都不能影响我的平安了。
  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内心的平安。我们为了别人,为了某个目标,这些都是手段。我们真正内心平安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需求,只有爱。当我们必须依靠外在某个人、某件事、某种状况配合我,我才平安的时候,当外在那些对象稍有变动的时候,我就不行了,因为他们如果那样,我就不平安了。这里面的信念可以涉及非常非常广泛:孩子丢了呀,离婚了呀,失业了呀,没钱了呀,生病了呀……这些都属于我认为确保我平安的信念。
其他文献
每天早上我都在为Marvin的拖拉抓狂,因为他会发呆,而且是做着事情的时候,突然就心不在焉地停下来了。  肩膀上挂着一只袖子,嘴里叼著半块面包,盯着从水杯中漫出来的漱口水,开始思考问题……  我都在厨房和客厅里来回三圈了,他就像延时摄影中的雕塑一样,静止在时间切片之中。  如果变成文字,“快点”这个词会变形出各种“炸裂”“摇晃”“癫狂”“燃烧”的字体,而后面的感叹号会以我分贝的变化成倍增加,我觉得
期刊
晚上,孩子无缘无故发起了低烧。姥姥说是吃多了,老人叫“食烧”。我家娃儿很贪吃,所以,我也就没上心,以为空空肚子,拉泡屎就好了。可是,第二天,孩子仍旧低烧,晚上温度就超过39℃了,我赶紧给孩子吃了退烧药。  经历了几次孩子发烧,我发现,有些发烧真的要多加重视。发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原因。就像这次发烧,我和孩他爸就都忽视了,而这次的原因还真是可怕:小儿急性喉炎。  第三天半夜,孩子的烧完全退了,但
期刊
这天上午,我带着心心去打疫苗。两岁之后,疫苗就少了很多,心心早已忘记打针的感受,加之近期看的《巧虎》里有谈到打针的内容,心心反而对此期待满满。  挂号、排队,一系列手续办妥后,我和心心坐在了醫生面前。我把她的衣服打开,露出肉肉的小胳膊,她看着医生摇着药剂,再把药剂吸上针管,我能感受到她那一丝丝的紧张,她看着细长的针头不停地问我:“这是什么呢?阿姨在干什么?”我一一回答她并告诉她:“心心,打针会有一
期刊
因为一面镜子,我拿凳子砸向了舍友  汲俐美从外边回来,一屁股就坐在了我的床上。以往她也喜欢坐我床上,我也不计较,可那天我心里有股火,气急败坏地捡起一本书朝她脸上砸了过去。  因为几天前她把我的镜子摔坏了,虽然我看到她是失手,并不是故意的,但她一句道歉都没有!就这,还要坐我的床!要脸吗?  开始,汲俐美以为我跟她开玩笑,但当她看到我愤怒的样子,脸色随之变了。我们俩吵了起来。这时,我男友推门来到宿舍。
期刊
女儿刚上幼儿园,开始走出家庭,跟小朋友们一起生活、玩耍。孩子适应和享受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但有两个男孩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麻烦。  一个男孩跟好几个孩子打过架,还欺负女生,女儿就被他推倒過,额头上还落了个小疤,老师不得不每天特意看着他。还有一个男孩一上幼儿园就哭闹,中午也不睡觉,一直哭个不停。这两个孩子成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儿童”。  最近家长微信群有人发了一篇《多动症危害有多大》的
期刊
浠浠两岁七个月,算是个社交慢热的孩子。有次,小区里有两个姐姐在地上画画,浠浠很想和她们玩,又不知道如何加入,就在她们的地盘捣乱,姐姐不高兴了,使劲推浠浠,想让她走开。  浠浠被推了一下,老大不愿意,憋鼓着小嘴要哭。我挨着姐姐画画的地方站着,刚好那个地方是个正方形,有不同颜色的砖来区分,突然有了一个游戏灵感。  我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个魔鬼,好饿啊,我被囚禁在这里好多年了,你们千万不要到我这个地方来哦
期刊
时代不同了,有些思維得改变了  我们这代人属于啥也“没赶上”。没赶上毕业包分配,没赶上福利分房,好不容易生了孩子,发现竟然也没赶上可以理直气壮地跟孩子讲“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面多”。  这个延续几代的古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彻底颠覆了。自打有了孩子,觉得自己分分秒被拍死在沙滩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感觉孩子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比大人纯净、智慧、大度。  所以,当孩子有什么事儿
期刊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看了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之后,深情亦深刻地说:“中国的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此话一出,相信不仅是我,包括大多数家长听到都会点头称赞,孩子们闻之更欢呼雀跃,这可是他们最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5年末发布的一份“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公报中显示,44.2%的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害怕影响学习”,
期刊
今天风好大,路易从外面回家来了一句话:“家里没有树,所以没有风。” 我们不打算粗暴地推翻路易的观察“成果”,等待他自己有一天去发现新的“真相”。  我问路易:“空气净化器是干嘛用的?”“是宝宝玩的。” (你的玩具真高级。)“那沙发呢?”“是宝宝跳的。”“衣柜又是用来干嘛的?” “是用来开门的。”“栏杆呢?”“是用来摇的。”“那枕头是干啥用的呢?” “是扔床底下用的。”  出门旅游,路易发现:“坐火
期刊
老爹:  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女权的题目,说女权不仅是帮助女性,男性也在分享它带来的好处。一开始不知道老师说些啥,以为女性在给男人提要求。世上好像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男女权利上的战争,即便是争论,在美国感觉不到多少刺眼的性别歧视,似乎看到更多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让。在现在的中国,原先很可笑的一些事是不是也少了?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上学,啥的。我奉命写了一千五百字的女权作业,老师觉得写得淡,观点散。  欧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