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理论上论述了学校体育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影响及怎样达到追求“育体”和“育人”的教育价值定位上,推导出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的教育性。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生存能力
联合国提出的21世纪青少年教育要求的第一条就是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尽管教育的范围很广,但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生存所必须的能力,只有懂得生存的人,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从90年代开始,日本就把“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英国在改革的仪案中提出,要加强道德教育,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塑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与伦理道德;美国在《美国的潜能——人》的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培养人,意味着培养人们不仅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有能力克服自己的局限,而且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关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1]。不难看出,尽管世界各国教育传统和社会制度各有差异,但面对新型人才的激烈竞争,各国都纷纷制定本国面向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都力求提高本国人才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也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从“体育”一词引进我国以来一直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由最初的“体操”到日本传来的“体育”,如今又叫“体育与健康”,还有日前倡导的“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等等,我想这不仅是用词的改变,而是体育内涵在不断的延伸。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不防想一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还谈什么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还谈什么“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呢。因此,我们体育教育也应该重视生存能力的培养,把学生锻炼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能立于世间的人。
1.生存能力的内涵
“生存能力”一词源于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议发表的咨询报告,主要包括:其一,基本的道德观。“生存能力”不单单只是理性判断和理性思维,也应包括“体贴他人的亲切之心、能够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产生共同理解的温暖之心及志愿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其二,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存能力”区别于以往知识记忆的能力,是一种能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还应具有对丰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以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能力,是生活的“智慧”;其四,健康和体力作为支撑“生存能力”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2]
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石块受击,它抵抗。如果石块的抵抗大于打击的力量,它的外表保持不变。否者,石块就被砸碎。石块决不会对打击作出反应,使它得以保持自己,更不会使打击成为有助于自己继续活动的因素。虽然生物容易被优势力量所压倒,它仍然设法使作用于它的力量,变为它自己进一步生存的手段。如果它不能这样做,它不只是被砸得粉碎,而且不成其为生物,至少在高等动物是这样。生存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活的需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还谈什么健康、学习 、发展。人是最高等的生物,人不能像无生物那样对外界的打击没有反应。日本在分析日本教育的问题与现状及展望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立了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既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的教育改革理念。指出日本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地做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与此同时,“能够强健地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也是不可缺少的[3]。所有这些素质和能力,称之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也就是在未来社会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能力,是作为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2.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教育具有多重功效,我们要善于利用学校体育教育这一良好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1 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各种信息不断增加的社会。因此,学生要学会学习,既学会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学习的内容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动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由其他学科帮助完成,而动作技能的基础,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体育教育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它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动作技能。操作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未来社会许多领域离不开操作能力,比如,驾驶、使用计算机、劳动工作技能等。通过体育教学,教师规范的示范、讲解和系统的练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运动感知觉、运动表现、运动记忆,形成良好的操作思维、神经过程灵活性,这为学会其他操作技能打下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同时身体技能的掌握,又能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完善,使大脑皮质功能轮换,有利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吸取更多信息。
2.2 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发展
这里的发展主要是指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的发展。运动技能的掌握离不开人对外界环境的视觉搜索、选择、编码到对信息的加工、储存、提取、决策等认知成分。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体育活动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的结果、达到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等,这都会引起人的各种情趣体验。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绪情感,使态度、意志更加坚强,使心理活动更加完善,运动技能更加熟练和巩固。
2.3 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事
人们在做事过程中离不开观察分析,离不开循序渐进,离不开按客观规律做事,离不开做事的原则,离不开动手动脑动口等。体育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原则和规律来进行,体育比塞要按比塞规则公平竞争,否则难以使比赛顺利进行,而这些教学规则和原则与做事的规则和原则有极其相似之处。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经常认真贯彻执行教学规律、原则,就会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事的能力。
2.4 体育教育能教会学生做人
未来社会很多领域一方面鼓励竞争、冒险进取;另一方面又要求人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共事合作。学校体育的各种组织形式,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中,我们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比如,面对挑战和冒险,依靠努力和奋斗去追求胜利和成功。同时,又强调群体的力量,使个体间相互团结合作,提高整体凝聚力。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我们要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民主平等的观念、团结精神的观念,这有助于学生学会做现代人。
3.体育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打好基础
为什么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其原因是由学校体育的功能决定的。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人的生存能力离不开人的自身的综合素质,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思想素质。学校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好的手段。体育活动使生存能力得以表现,同时体育活动又使生存能力得以提高。
3.1 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众所周知,通过体育活动会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格。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生长发育,而且对其形成健美的体形和正确的姿势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能包括身体素质(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我们不难看出走、跑、跳、投等这些基本活动能力恰恰也是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重要基础,而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是生存能力的必备条件,两者是统一的。所以通过体育教育与培养生存能力的结合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2 完善心理素质
许多研究证明,适宜的体育活动对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对减缓紧张、改善抑郁、社会化、自我概念、自信心、进取精神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影响。就拿上海商学院宿舍发生火灾来说吧,为什么四名女生会选择跳楼。与其说她们没有找到逃出火灾的方法,还不如说她们根本没有面对外在风险的生存能力。
3.3 有助于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精力充沛,这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外,坚持锻炼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更加健康、灵活,这有助于智力的培养。
3.4 有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通过体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努力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树立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总之,体育教育能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有关生存能力的政策分析和未来展望
在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怎样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宽松,更加富有情趣。使学校成为一个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场所。使教育体系更具有弹性,抑制其竞争性特征,达到伸展个性和扩大自由的目的,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应该重视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实现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理念,我们把生存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去,确保学生扎扎实实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能力,培养丰富的心灵和健康的体魄,是急不可待的。
日前,日本新一轮《学习指导要领》已经颁布,他们提出的最低限度的保证学生体力的问题[4],其实质还是对“生存能力”培养的要求做出了进一步认可和提高。日本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纷纷出来为它“保驾护航”,也可以充分体现了日本国民对这一决策的支持和拥护。为此,我们更应该向日本学习,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教育的发展来看,两国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以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明显带有重视精英教育的特点。过重的学习负担和频繁的考试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挥。正如某一中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请给我时间,我要走出教室,寻找一种即刻的解脱,我常常望着课表,寻找‘体育’二字,为什么别的文化课那么多,仅有的三节体育课还要缩减到两节,记得从上学至今,每当体育课临近时,我总是坐力不安,焦急地望着手表,进行倒计时,期待着下课铃的响起,冲出教室,奔向操场,虽然有我们不喜欢、胆战心惊的体育测试和考核。”[5]因此,结合当前的政策和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渴望,我们何必不好好利用这两节体育课,让他们成为不仅拥有欢乐而且是有能力的接班人呢!
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更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6]把体育教育与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相结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总之,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促进身心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学会按规律原则办事,为做现代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质也就是为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能否转化成为学生的生存能力,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体育教育形成的良好基础迁移到生活中和未来的工作中。由此可见,只要生产力在提高,社会在发展,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就能够得到进一步挖掘。
在日本积极推进生存能力教育的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地努力贯彻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仅仅依靠课程改革就可以实现的,教育理念不更新,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日本生存能力教育理念的实施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尹艳秋.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2,16(2).
[3]田宝,钱建龙.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鄢长安,孙喜和,白文.日本新一轮学校体育指导要领改订的框架及内容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3-86.
[5]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王资术(1984—),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体育)。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生存能力
联合国提出的21世纪青少年教育要求的第一条就是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尽管教育的范围很广,但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生存所必须的能力,只有懂得生存的人,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从90年代开始,日本就把“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英国在改革的仪案中提出,要加强道德教育,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塑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与伦理道德;美国在《美国的潜能——人》的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培养人,意味着培养人们不仅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有能力克服自己的局限,而且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关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1]。不难看出,尽管世界各国教育传统和社会制度各有差异,但面对新型人才的激烈竞争,各国都纷纷制定本国面向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都力求提高本国人才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也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从“体育”一词引进我国以来一直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由最初的“体操”到日本传来的“体育”,如今又叫“体育与健康”,还有日前倡导的“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等等,我想这不仅是用词的改变,而是体育内涵在不断的延伸。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不防想一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还谈什么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还谈什么“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呢。因此,我们体育教育也应该重视生存能力的培养,把学生锻炼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能立于世间的人。
1.生存能力的内涵
“生存能力”一词源于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议发表的咨询报告,主要包括:其一,基本的道德观。“生存能力”不单单只是理性判断和理性思维,也应包括“体贴他人的亲切之心、能够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产生共同理解的温暖之心及志愿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其二,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存能力”区别于以往知识记忆的能力,是一种能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还应具有对丰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以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能力,是生活的“智慧”;其四,健康和体力作为支撑“生存能力”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2]
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石块受击,它抵抗。如果石块的抵抗大于打击的力量,它的外表保持不变。否者,石块就被砸碎。石块决不会对打击作出反应,使它得以保持自己,更不会使打击成为有助于自己继续活动的因素。虽然生物容易被优势力量所压倒,它仍然设法使作用于它的力量,变为它自己进一步生存的手段。如果它不能这样做,它不只是被砸得粉碎,而且不成其为生物,至少在高等动物是这样。生存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活的需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还谈什么健康、学习 、发展。人是最高等的生物,人不能像无生物那样对外界的打击没有反应。日本在分析日本教育的问题与现状及展望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立了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既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的教育改革理念。指出日本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地做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与此同时,“能够强健地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也是不可缺少的[3]。所有这些素质和能力,称之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也就是在未来社会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能力,是作为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2.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教育具有多重功效,我们要善于利用学校体育教育这一良好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1 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各种信息不断增加的社会。因此,学生要学会学习,既学会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学习的内容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动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由其他学科帮助完成,而动作技能的基础,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体育教育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它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动作技能。操作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未来社会许多领域离不开操作能力,比如,驾驶、使用计算机、劳动工作技能等。通过体育教学,教师规范的示范、讲解和系统的练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运动感知觉、运动表现、运动记忆,形成良好的操作思维、神经过程灵活性,这为学会其他操作技能打下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同时身体技能的掌握,又能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完善,使大脑皮质功能轮换,有利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吸取更多信息。
2.2 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发展
这里的发展主要是指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的发展。运动技能的掌握离不开人对外界环境的视觉搜索、选择、编码到对信息的加工、储存、提取、决策等认知成分。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体育活动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的结果、达到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等,这都会引起人的各种情趣体验。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绪情感,使态度、意志更加坚强,使心理活动更加完善,运动技能更加熟练和巩固。
2.3 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事
人们在做事过程中离不开观察分析,离不开循序渐进,离不开按客观规律做事,离不开做事的原则,离不开动手动脑动口等。体育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原则和规律来进行,体育比塞要按比塞规则公平竞争,否则难以使比赛顺利进行,而这些教学规则和原则与做事的规则和原则有极其相似之处。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经常认真贯彻执行教学规律、原则,就会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事的能力。
2.4 体育教育能教会学生做人
未来社会很多领域一方面鼓励竞争、冒险进取;另一方面又要求人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共事合作。学校体育的各种组织形式,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中,我们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比如,面对挑战和冒险,依靠努力和奋斗去追求胜利和成功。同时,又强调群体的力量,使个体间相互团结合作,提高整体凝聚力。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我们要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民主平等的观念、团结精神的观念,这有助于学生学会做现代人。
3.体育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打好基础
为什么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其原因是由学校体育的功能决定的。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人的生存能力离不开人的自身的综合素质,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思想素质。学校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好的手段。体育活动使生存能力得以表现,同时体育活动又使生存能力得以提高。
3.1 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众所周知,通过体育活动会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格。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生长发育,而且对其形成健美的体形和正确的姿势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能包括身体素质(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我们不难看出走、跑、跳、投等这些基本活动能力恰恰也是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重要基础,而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是生存能力的必备条件,两者是统一的。所以通过体育教育与培养生存能力的结合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2 完善心理素质
许多研究证明,适宜的体育活动对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对减缓紧张、改善抑郁、社会化、自我概念、自信心、进取精神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影响。就拿上海商学院宿舍发生火灾来说吧,为什么四名女生会选择跳楼。与其说她们没有找到逃出火灾的方法,还不如说她们根本没有面对外在风险的生存能力。
3.3 有助于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精力充沛,这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外,坚持锻炼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更加健康、灵活,这有助于智力的培养。
3.4 有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通过体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努力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树立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总之,体育教育能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有关生存能力的政策分析和未来展望
在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怎样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宽松,更加富有情趣。使学校成为一个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场所。使教育体系更具有弹性,抑制其竞争性特征,达到伸展个性和扩大自由的目的,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应该重视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实现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理念,我们把生存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去,确保学生扎扎实实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能力,培养丰富的心灵和健康的体魄,是急不可待的。
日前,日本新一轮《学习指导要领》已经颁布,他们提出的最低限度的保证学生体力的问题[4],其实质还是对“生存能力”培养的要求做出了进一步认可和提高。日本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纷纷出来为它“保驾护航”,也可以充分体现了日本国民对这一决策的支持和拥护。为此,我们更应该向日本学习,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教育的发展来看,两国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以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明显带有重视精英教育的特点。过重的学习负担和频繁的考试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挥。正如某一中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请给我时间,我要走出教室,寻找一种即刻的解脱,我常常望着课表,寻找‘体育’二字,为什么别的文化课那么多,仅有的三节体育课还要缩减到两节,记得从上学至今,每当体育课临近时,我总是坐力不安,焦急地望着手表,进行倒计时,期待着下课铃的响起,冲出教室,奔向操场,虽然有我们不喜欢、胆战心惊的体育测试和考核。”[5]因此,结合当前的政策和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渴望,我们何必不好好利用这两节体育课,让他们成为不仅拥有欢乐而且是有能力的接班人呢!
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更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6]把体育教育与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相结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总之,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促进身心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学会按规律原则办事,为做现代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质也就是为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能否转化成为学生的生存能力,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体育教育形成的良好基础迁移到生活中和未来的工作中。由此可见,只要生产力在提高,社会在发展,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就能够得到进一步挖掘。
在日本积极推进生存能力教育的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地努力贯彻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仅仅依靠课程改革就可以实现的,教育理念不更新,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日本生存能力教育理念的实施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尹艳秋.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2,16(2).
[3]田宝,钱建龙.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鄢长安,孙喜和,白文.日本新一轮学校体育指导要领改订的框架及内容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3-86.
[5]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王资术(1984—),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