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博物馆馆藏战国原始瓷器鉴赏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清作为瓷器的发源地,县境内原始瓷窑址众多,所出产品丰富。近年来,德清县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野外采集、征集购买和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收藏了相当数量的原始瓷器,这其中战国原始瓷以丰富的器物品类、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诸多原始瓷器中一枝独秀,书写了原始瓷的绚烂篇章。
  关键词:德清;馆藏;战国;原始瓷
  德清县属浙江省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天目山余脉,东部为平原水乡。县中部地区属于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过渡的丘陵低山区,丘陵连绵,山丘坡度平缓,极适合砌筑龙窑,烧造瓷器;山上树竹茂密,是烧窑取柴的理想场所;丘陵附近的瓷土资源丰富,可就近开采;东苕溪穿县而过,北入太湖,交通运输条件相当优越,是置窑烧瓷的绝佳之地。也因此,商周时期德清这一地区一直是烧造原始瓷的中心窑场。
  对原始瓷的考古调查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1984年6月,德清县普查队员在二都乡(现属下渚湖街道)二都村封山(又称防风山)西南坡一处断面上发现了一处春秋时期原始瓷窑址—封山窑址。之后,随着普查的逐步深入,县境内东苕溪流域的三合(现属下渚湖街道)、龙山(现属阜溪街道)、洛舍等乡镇陆续发现不同时期的众多窑址。截至1985年5月,“二普”野外工作结束时,德清已发现以封山、火烧山和亭子桥为代表的原始瓷窑址6处。①随着工作的深入和材料的积累,德清县博物馆朱建明首先对德清原始瓷窑址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于1989年在《考古》杂志上发表了《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一文,将已发现的原始瓷窑址分为早、中、晚三类,基本构建了德清原始瓷发展的年代大框架。②而对原始瓷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07年的火烧山窑址。2007年、2008年,火烧山窑址、亭子桥窑址相继进行考古发掘之后,探索瓷器起源成为热门,引起文物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200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德清县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等相关文博单位,成立“瓷之源”课题组,围绕原始瓷起源方面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2009年3月—2014年4月,课题组经过长达数年的野外调查,共发现了150余处原始瓷窑址,基本弄清了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及其面貌。窑址主要分布于东苕溪的中下游地区,沿东苕溪西岸分两个集群分布,以德清龙山窑址群为主体(占窑址的绝大多数),湖州青山窑址群亦有一定的数量与密度。这些窑址具有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窑址密集、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丰富、产品质量高、龙窑成熟、窑具形态各异、装烧工艺成熟,独立窑区形成等特征。③
  德清龙山片区窑址群位于德清县东北部,以原龙山乡为中心,因此名之。其区域主体位于今天德清县阜溪街道的东北部,同时包括洛舍镇西部边缘和湖州市埭溪镇的南部边缘。窑址核心主要分布在阜溪街道龙胜村境内,北到泉源坞,南到火烧山,西到塘坞,东到安全山。龙山片区窑址群已发现120余处窑址,时代从夏代开始,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基本不曾间断。这是目前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序列最完整的窑址群。④
  夏或夏商之际的窑址均位于德清龙山片区窑址群东部边缘,计有瓢山、金龙山、北家山等地共4处,包括瓢山类型的3处窑址、北家山类型的1处窑址,产品主要包括原始瓷与印纹硬陶两种,其中原始瓷器形包括钵、三足盘、长颈罐、豆等。⑤
  德清龙山片区窑址群内商代窑址目前共发现17处,其中有明确地层堆积的有10处,类型大致可分为水洞坞、尼姑山、湖州南山(德清地区仅在武康街道的西部城山的东坡发现一处,称为城山窑址)三个类型。产品中原始瓷数量较少,可见的器形均为豆,胎质细腻,火候极高,釉层较薄。①
  西周早中期的原始瓷窑址目前在龙山片区窑址群共发现3处,均位于南塘头。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原始瓷窑址在南塘头、青龙山、火烧山等地有分布,共计11处。②其中火烧山窑址的规模很大,所出产品种类十分丰富。火烧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现属阜溪街道)的掘步岭水库,2007年3—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火烧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发现了窑炉、灰坑、柱洞等一大批遗迹及包括碗、盘、罐、平底尊形器、鼎、卣、簋等在内的大量精美原始瓷标本。③春秋中晚期原始瓷烧造范围有了扩大,计有跳板山、下南山、白洋坞、蔡家山、后山、泉源坞、响堂坞、秧田冲、窑坞里等53处。②
  战国时期,原始瓷燒造范围进一步扩大,窑区增多,烧造规模扩大,出现了空前发展的盛况。据调查发现,德清龙山片区窑址群内战国时期窑址主要有亭子桥、湾头山、坞里、下南山、下漾山、安全山等②,其中以亭子桥窑址为代表。亭子桥窑址位于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现属阜溪街道),2007年10月—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清县博物馆对亭子桥战国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并揭露了7条窑炉遗迹,出土大量的原始青瓷标本。除碗、杯等生活日用器外,还发现了鼎、提梁盉、镂孔长颈瓶和甬钟、于、句等仿铜礼乐器及大量窑具。亭子桥窑址是一处主要烧造高档仿铜礼器与乐器的窑场,也是首个经正式发掘的烧造仿铜礼器与乐器的窑场。④
  从产品的质量看,战国时期是德清原始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由于快轮技术的运用已达到相当普遍和娴熟的程度,使包括大型器在内的各种原始瓷器形显得更加规整匀称,胎壁益薄。胎釉质量也有相应提高,胎质更为细腻,胎色多呈灰白色和灰黄色,少量呈青灰色。烧成温度普遍超过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多数为1100~1250摄氏度,有的甚至已经达到1300摄氏度,烧结程度高,质地显得十分坚致。釉色多青中泛黄,胎釉结合良好。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显得釉面匀净莹润,玻璃质感强,产品的质量已可与东汉成熟青瓷相媲美。⑤另外,原始瓷器上装饰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礼器、乐器及大部分日用器物均有装饰。装饰技法有拍印、堆贴、刻划、修刮等几种,装饰内容以各种云雷纹、变形云雷纹、各式铺首、瓦楞纹、正反“C”形构成的“S”形纹、篦点纹、水波纹等为主,另有少量的小“S”形堆贴、弦纹、水波纹、蟠螭纹、篦状纹及刻划符号与文字等。⑥这一时期的德清原始瓷因质量上乘,受到了越国上层贵族的青睐与推崇,江苏省无锡鸿山贵族越墓中就出土了近千件精致的德清原始瓷器。⑦   德清作为瓷器的发源地,德清县博物馆收藏了相当数量的原始瓷器,这其中战国原始瓷以丰富的器物品类、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诸多原始瓷器中一枝独秀,书写了原始瓷的绚烂篇章。
  罐(图1) 口径11厘米,底径11.5厘米,高15.5厘米。2014年征集。直口,短颈,圆肩,下腹斜收至平底,肩部对称贴饰两个横向“S”形纹。灰白色胎,施青黄色釉,釉层莹润。肩腹部饰水波纹和弦纹,纹饰规整。
  带流罐(图2) 口径15厘米,底径12.2厘米,高17厘米。2001年新市镇邱庄土坑墓出土。平唇,直口,短颈,宽肩,鼓腹斜收,平底。肩部一侧设一扁圆形流,流口上方切一长方形缺口,肩部匀置三铺首,铺首小巧精致。灰黄色胎,整器施青黄釉。
  三足瓿(图3) 口径17.2厘米,底径16厘米,高28.3厘米。2017年征集。直口,短颈,丰肩,鼓腹斜收至平底,肩部对称设衔环铺首各一,平底下附三只兽蹄形矮足。胎色灰白,釉层呈青绿色。
  平底鉴(图4) 口径19.6厘米,底径13.8厘米,高6.5厘米。2017年征集。直口,外折平沿,颈部微束,弧腹渐收,平底,微内凹。肩部对称设高浮雕云雷纹兽面形耳各一。灰白色胎,内外施青绿色釉。肩腹部饰凸弦纹两道,其上饰短斜线纹,弦纹之间饰云雷纹。
  三足盘(图5) 口径23.2厘米,高4.8厘米。2015年征集。直口,平沿,浅直腹,近底中央折收成小平底,下列三乳钉状矮足,腹部对称置半圆环形纽,纽内衔环。灰白色胎,施青黄色釉,底部无釉,内壁釉面有玻光感。口沿及腹部饰水波纹,外壁另饰凸弦纹一道,弦纹及上下区域饰短斜线纹。内壁有较浅螺旋纹。
  钵(图6) 口径24.5厘米,底径11.6厘米,高8.9厘米。2017年阜溪街道龙胜村东坡岭战国墓出土。直口,圆唇,弧腹渐收成平底。灰白色胎,施青绿色釉,内壁釉面有玻光感。内壁和内底刻划水波纹。
  鼎(图7) 口径9厘米,通高9厘米。2001年新市镇邱庄土坑墓出土。子母口,弧腹较深,下腹渐收成圜底近平,底部下承三兽蹄形足,足尖外撇,口沿两侧设长方形立耳一对。灰白色胎,施青黄色薄釉。肩腹部饰一道凸棱,上饰斜线纹。
  甗形鼎(图8) 口径17.5厘米,通高14.5厘米。2001年新市镇邱庄土坑墓出土。浅盘口,束颈,扁圆腹,圜底近平,下承三只细高足,足尖外撇,口沿内侧对称贴饰半环形立耳一对。灰白色胎,内外通体施釉,釉色青黄,有玻光感。
  盖鼎(图9) 盖径16厘米,盖高15.9厘米,鼎口径13.8厘米,通高18.2厘米。2015年征集。上部为拱形盖,盖面由凸弦纹划分为两个区域,区域内满饰云雷纹,盖顶置一桥形捉手,近边缘处等距置三纽。下部鼎身为子母口,直腹略弧收,圜底近平,底置三高足,足尖外撇,近口沿两侧贴长方形附耳一对。胎色灰白,施青黄色釉,有玻光感。
  兽面鼎(图10) 口径9.5厘米,通高7.5厘米。1984年乾元镇青山坞土墩墓出土。直口,平沿外折,直腹较浅,圜底近平,下承三兽蹄形足,外撇。口沿一侧高耸凸起塑成兽首状,对应一侧塑一兽尾,两侧粘贴长方形立耳,顶端外折。胎质灰白,施青黄色薄釉。
  甗(图11) 甑口径12.5厘米,甑高8.1厘米,鼎口径15厘米,鼎高16厘米,通高21厘米。2014年征集。上部为甑,下部为鼎。甑方唇,深弧腹,平底,底部中间有一大圆孔。鼎为盘口,束腰,鼓腹,圜底近平,下置三外撇高足,口沿内侧粘贴两半环形立耳。胎质灰白,施青黄色釉,胎釉结合好。
  渔簠尊(图12) 口径6.8厘米,腹径11厘米,高7.7厘米。2014年征集。口微敞,高颈,宽肩,折腹斜收,平底。近口沿处饰弦纹数道,肩部对称置两铺首,肩部和上腹部饰水波纹。胎质灰白。器身内外施青釉,釉层莹润,有玻光感。
  镂孔长颈瓶(图13) 口径11.2厘米,底径19.2厘米,高46.4厘米。2007年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亭子桥窑址出土。直口微敞,口沿下有一圈较厚,外观似盘口状,细长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与上腹部有两圈上下交叉分布的狭长三角形镂孔。长颈近口沿处一侧刻划一叶脉纹,颈下部以及两圈镂孔之间和上下侧均饰有凸弦纹,凸弦纹上刻划短斜线纹。青灰色胎,器表通体施釉,釉层较薄,釉色青绿。
  提梁盉(图14) 口径8.5厘米,通高24.5厘米。2008年武康镇梁山战国土坑墓出土。直口,方唇,圆鼓腹,圜底近平,下列三外撇矮蹄足。肩部立半圆形提梁,提梁前部有两个角凸,上部有锯齿状扉棱,后部有一下垂角凸。提梁一侧设圆粗龙首状流,另一侧设纵向扉棱。腹饰有三道粗弦纹,其上刻有斜向短线纹。带盖,盖面平,周缘折直,顶中央塑鸟状纽。灰白色胎,施青黄色釉,釉面佳,玻璃质感强。
  提梁盉(图15) 盖径8.2厘米,口径6.2厘米,通高20厘米。2017年征集。直口,短颈,圆肩,鼓腹,圜底近平,下承三兽足,肩部置一提梁,饰扉棱,器身一侧塑有龙首状流,对应另一侧塑一龙尾。盖呈平顶状,中央设一半环形纽。灰白色胎,施薄釉,釉色青中带黄。盖面上以弦纹为间隔满饰斜线纹,器身肩部、上腹部以凸弦纹为间隔分饰水波纹。
  三足烤炉(图16) 口径21.6厘米,高12厘米。2017年征集。口内折,平沿,沿面较宽,腹下斜收至圜底近平,底部承三兽蹄形矮足,上腹部匀设四铺首。沿面和上腹部处戳印由两个反向排列“C”形纹构成的“S”形纹。胎质灰白,施青黄色薄釉。
  镇(图17) 底径7厘米,通高5.2厘米。2007年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亭子桥窑址出土。整器呈馒首状,弧顶,鼓腹,底口内敛,底部开敞,腹空。顶部中心原有半环形纽,内套小圆环,现残。灰白色胎,器表施青黄色釉,釉层厚且匀净,玻光感强。顶部中心及下腹近底处各有一圈略凸起于器表,上饰云雷纹。
  于(图18) 最大径17.5厘米,底径14.7厘米,通高25厘米。2017年征集。顶呈浅盘式,半环形纽,鼓肩,直筒形深腹漸向外敞,略成喇叭形。平于。灰白色胎,内外施青黄色薄釉,肩部戳印圆圈纹,上下圆圈组合成“8”字纹。鼓部对称刻划一长方形,内填圆圈纹。内壁有螺旋纹。   句(图19) 铣间16.5厘米,鼓间13.3厘米,舞修10厘米,舞广8.2厘米,通高35.5厘米。2019年征集。平舞、弧于,合瓦形器身。舞下有上粗下细的方锥形实心柄,器身两侧略斜直外敞,上宽下窄。长插柄与舞交接处有方台,方台上饰云雷纹。钲下部饰云雷纹及双线三角纹,三角纹内填正反“C”形构成的“S”形纹。灰白色胎,器身施黄色釉。
  器座(图20) 底径40.8厘米,通高31.5厘米。2009年湾头山窑址出土。器身呈大型圈足状,弧顶,折肩直腹,中空,底部开敞,顶部中心置一长管状插孔,座身有等距离分布的四个铺兽,内衔活环,各铺首右下侧设一圆镂孔。灰白色胎,胎壁厚1.3厘米。外壁施青釉,釉层均匀明亮。插管和座身近底部拍印云雷纹,弧顶以四道粗弦纹分隔成内外五个区域,座身满饰蟠螭纹。
  磬(图21) 鼓修19.4~25.1厘米,鼓博7.6~10.1厘米,股修12.5~16.6厘米,股博7.7~10.5厘米,孔径1~1.3厘米,厚1.8~2.5厘米。2017年征集。一组四件,大小不一,形制大略相同。整体呈倨句形,鼓与股之间的外角构成一钝角,内边为圆弧,两者之间有一个小圆孔,用于系挂。股短阔而鼓狭长。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黄色薄釉。
  敛口碗(图22) 口径8.2厘米,底径4厘米,腹径8.8厘米,高5厘米。2017年阜溪街道东坡岭战国墓出土。敛口,弧腹,平底微凹。内壁有轮旋纹,外底无釉,外壁上腹部饰一周直线纹。胎色灰黄,内外施青黄色釉。
  杯(图23) 口径11厘米,底径6厘米,高8厘米。2008年武康镇梁山战国土坑墓出土。口微敞,深斜直腹,近底部向内折收。平底,灰白胎,内外满施青釉。器身内壁有细密螺旋纹。
  龙首把杯(图24) 口径5.6厘米,底径11.5厘米,通高14厘米。2014年征集。直口微侈,短颈,隆肩,直筒形深腹,大平底,底部设三乳钉形足。肩腹间置一“S”形把手,把手顶部塑成龙首状,中间饰弦纹三道,中下腹部装饰长直条纹一圈。灰白色胎,器身施釉,底部无釉,釉色青黄。
  小罐(图25) 口径5.2厘米,底径4.8厘米,高6厘米。2017年征集。侈口,鼓肩,腹部自肩部开始缓收,最大径位于近肩部处,平底。肩部对置“S”形纹饰,上腹部装饰直线纹一圈。器身施青黄色釉,底部无釉。
  斧(图26) 刃宽5厘米,高8.9厘米。2008年武康镇梁山战国土坑墓出土。扁平梯形体,矩形銎,内弧腰下扩,微弧刃。胎色灰白,外施淡黄色薄釉。
  锛(图27) 刃宽3.5厘米,高11.5厘米。2008年武康镇梁山战国土坑墓出土。器形修长,直腰下微收,侧面似等腰三角形,方形銎,外置凸棱一道,平刃。胎色灰白,外施淡黄色薄釉。
  锸(图28) 高9.8厘米,刃宽8厘米。2008年武康镇梁山战国土坑墓出土。平面呈梯形,两腰内弧下渐宽,侧面似等腰三角形,矩形銎,面置贯孔,贯孔两端,为一三角形,另一无上边,呈槽形,平刃。胎色灰白,外施淡黄色薄釉。
  铲(图29) 通长7厘米,刃宽5.3厘米,柄宽3厘米,厚1厘米。2017年阜溪街道龙胜村东坡岭战国墓出土。銎口呈长方形,銎部正面有两道阴刻弦纹,銎下两侧是方肩,体部渐宽,刃部与肩同宽,略呈弧形。平刃,正锋双面刃,刃部锋利。灰白色胎,肩部、銎部见青黄色釉。
  镰刀(图30) 通长9.2厘米,宽3厘米,厚0.8厘米。2017年阜溪街道龙胜村东坡岭战国墓出土。梳状,短柄,弯背,刃部微内凹,有锯齿,单面开刃。上部用弧线、斜线刻划出刀棱。灰白色胎,刃部一面有青黄色薄釉,背部无釉。
  纵观馆内所藏战国原始瓷器,按照功用可划分为四类:仿铜礼器、仿铜乐器、日用器及工具。其中仿铜礼器包括罐、瓿、鉴、盘、钵、鼎、甗、尊、镂孔长颈瓶、提梁盉、烤炉、镇等,仿铜乐器包括于、句、器座、磬等,日用器有碗、杯、小罐等,工具有斧、锛、锸、铲、镰刀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同一种器型造型形式多变,极富创意,充分还原了战国时期越地先民生产生活和祭祀礼仪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德清县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野外采集、征集购买和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馆藏战国原始瓷器队伍愈加壮大,为研究这一时期原始瓷的瓷土加工、成型、装饰、配釉技术及器型演变等提供了翔实而又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简介】沈松琴,就职于德清县博物馆。
  ①德清县博物馆.德清县文物分布一览表[Z].1986.
  ②朱建明.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J].考古,1989(9):779-788.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东苕溪流域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始瓷起源研究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⑤郑建明.夏商原始瓷略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①郑建明.夏商原始瓷略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东苕溪流域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越瓷韵—浙江出土商周原始瓷集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⑥郑建明.商周原始瓷装饰纹样略论[J].文物,2012(11):71-74.
  ⑦吳隽,李家治,吴军明,等.鸿山贵族越墓出土精美原始瓷的器质和产地探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0(7):847-852.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结合作者曾经在蒲松龄纪念馆担任英文讲解的工作经历,从英文讲解词的创作和对外讲解技巧两方面,综合论述博物馆(纪念馆)英文讲解员如何做好讲解工作。  关键词:英文讲解;英文讲解词;英文讲解技巧  博物馆(纪念馆)是一个国家各个时期历史遗存的集大成者,肩负着弘扬本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各国文化世界化的趋势下,研究如何通过英文讲解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新貌、实现国际交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期刊
摘 要:文物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做好文物管理有利于发挥其遗留价值,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和历史,因此需要全面把握文物管理。而文物库房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还存在一定不足,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导致文物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为从根本上提高对文物的良好保管和保养能力,切实加强文物库房管理工作水平,文章结合重庆特园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实际情况,分析文物库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效
期刊
摘 要:海洋物探技术在水下考古中的应用,是指以声呐、磁力仪、潜水器等为代表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在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的发展与综合应用。在山东威海湾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过程中,海洋物探技术得到了充分应用。在大幅度降低遗址发现与定位的难度、提高工作速度方面,物探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物探调查与人工潜水调查相结合,使水下考古在效率、准确度、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最佳匹配,可以说是目前水下考古物
期刊
[关键词]迁西县;史前遗址;考古调查  [摘 要)1990年,河北省考古人员对唐山市迁西县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东寨、洒河桥、南岭等几处重要的史前遗址。通过对遗址遗物的分析、研究,并结合以往该地区的考古发掘,大致列出了该区域史前文化的序列。
期刊
[关键词]日本博物馆;博物馆与公众关系;考察报告;博物馆工作研究  [摘 要]作者在考察了日本的一些博物馆后,认为其博物馆十分重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以人为本,把参观者当作朋友;广开渠道,让博物馆走近公众”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期刊
[关键词]会展业;展示设计;会展经济汕东省  [摘 要]会展业起源于欧洲,近年来在亚洲发展迅速,形成了会展经济。本文在对山东会展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会展业具有展示文明、推动经济、促进综合发展、传递信息及普及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期刊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讲解员素质;讲解比赛  [摘 要]讲解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博物馆的形象,本文对讲解员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某些博物馆在招聘和评判讲解员时所出现的偏差,并对讲解比赛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讲解行业业务水平的提高等问题作了阐述。
期刊
摘 要:临古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途。刘墉一生临摹的书家和作品颇多,临写既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日常活动之一,也是其形成自家书风的主要通道。文章选取几幅山东博物馆馆藏刘墉临书之作进行具体分析,采取图文对照方式,审视其临古中的取法与创造性,同时给书法学习者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刘墉;临书;取法对象;书法风貌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代乾嘉时期的书坛津梁,闻名海内,有“浓墨宰相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博物馆行业面临着文物保护与对公众开放的平衡问题,在这其中的人物类博物馆由于自身的特性,相比于其他综合性博物馆,更需要做好这方面的考量。名人故居纪念馆作为人物类博物馆的重要组成之一,不仅需要考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对于以名人居住建筑为主体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管也应纳入重点工作之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针对外部的公众参观,应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之上有考量地开放。同时,利用
期刊
摘 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笔耕不辍,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在运笔、势态、结体、书写节奏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开拓,丰富了晋唐以来行书的表现手法,创立了“振迅天真”“沉着痛快”的“刷字”风格,同时创立了单刀直入、切中要害的书法品评风格,给宋代“尚意”书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入古出新的杰出典范,乃“刷字”高手,造势大师。  关键词:创新;运笔;势;刷字;品评  “宋四家”的出现,开启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崭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