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博物馆行业面临着文物保护与对公众开放的平衡问题,在这其中的人物类博物馆由于自身的特性,相比于其他综合性博物馆,更需要做好这方面的考量。名人故居纪念馆作为人物类博物馆的重要组成之一,不仅需要考虑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对于以名人居住建筑为主体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管也应纳入重点工作之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针对外部的公众参观,应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之上有考量地开放。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手段等引入博物馆工作中,设置“云展览”,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双线并行发展。此外,针对馆藏的研究与数字化在今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创新发展,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合理规划对外开放,才能不断提升博物馆工作质量,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关键词:文物保护;名人故居;公众开放
2020年的春节,本该是一个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美好开始,但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严重影响着个人生活、行业发展乃至国家运行。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处于不断上升发展的阶段,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国内博物馆如何在保障公共安全继续发展的同时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结合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2020年抗疫时期的文物保管与对外开放双线并行的举措,分析探讨特定的新形势下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工作要如何继续发展与提升。
1 上海孙中山故居的内涵与价值
孙中山(1866—1925),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①上海作为孙中山居住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至今留存着孙中山当年居住过的寓所和大量相关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今天的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其包含故居与文物馆两部分。
孙中山故居是一座建于19世纪初的砖木结构法式花园洋房,位于莫利爱路二十九号(今香山路七号),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予孙中山。1918年至1924年,这幢寓所一直是孙中山、宋庆龄二人在上海的家,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居住于此,直至抗日形势更为严峻,1937年12月23日宋庆龄从上海撤退赴香港避难②。1945年11月12日,宋子文复函宋庆龄道:“政府想给你一处永久的住所,因为决定将你在莫利爱路二十九号的房子作为孙博士的纪念馆。”③这幢寓所便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移交至国民政府。1961年,故居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孙中山故居管理处正式更名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启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的新篇章。
故居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多年来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保方针,使故居本体建筑及内部陈列摆放的可移动文物获得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文物馆毗邻故居,同样是由一幢欧式花园洋房改建而成,于2006年11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现设有两个长期展览。文物馆一楼为“孙中山生平展”,二楼为“精诚无间笃爱有缘—孙中山宋庆龄十年婚姻展”,上下两层共包含八个展区,共展出馆藏文物、手迹、资料等百余件。
名人故居作为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内涵、研究价值不容小觑。故居见证了孙中山、宋庆龄及相关历史人物在上海特定时期留下的足迹,作为人文遗产之一,不仅具有独特性,其存在也体现出上海特色地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于无形中展现着上海城市文化的魅力与特质。名人故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建筑,而是一种更能体现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性、精神性和伦理性的人文建筑。①当前,对上海孙中山故居的保护与开放更应该深入思考、严谨措施,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展现故居价值、延续其文化生命活力。
2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文保工作与对外开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结合本馆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的安排,第一时间落实组织管理,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官方账号与线下展馆同步发布闭馆公告,利用两微一端等线上新媒体大力宣传教育,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和防控要求。
对于馆内防疫工作,全面保障人员应急物资,如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物品,全馆定时清洁和消毒。为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纪念馆的整体安全,严格值班轮岗制度,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上报,严抓全方位监控、日常巡逻,以确保文物安全。
2.1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全国最为重要的孙中山纪念地之一,其建筑主体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幢完整保存下来的孙中山、宋庆龄二人共同居住生活过的寓所,故居内部的基本陈设绝大多数是孙宋二人使用过的原件,并且按照宋慶龄的回忆还原陈列。
为确保公众健康、故居建筑的安全,本馆自2020年1月24日起闭馆,2020年7月28日重新开放故居建筑参观。除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如何做好故居的日常保护管理亦是馆内的重点工作。
针对故居不可移动文物的特性,本馆寻求建筑方面专家与机构的帮助,定期全面勘测故居建筑主体及相关附属物件,建立了以重要修缮与日常维护相结合的修缮保养方针。故居采用“十年大修、年年养护”的修缮模式,严格按照标准文件与专家指导意见确定修缮方案,施工机构与施工材料遵循国家指定标准筛选,认真记录修缮全过程,做好文字、图片及相关影音的记录,并严格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等原则进行修缮。同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好故居建筑及相关附属物件的观察、保护工作,尽量减少日常损耗对故居的影响,以确保这幢历经百年风雨的砖木结构建筑能继续以良好的状态持续下去。
在闭馆期间,故居建筑的保管工作“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建筑本身的自然老化与日常损耗,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原状。首先是温湿度调控管理,故居内部多处放置测量仪器,专人监控数据,每天记录更新,一旦发现数据变化影响较大时及时采用人工干预手段。以不影响公众的正常参观为基础,建筑内部安装专业化空调设备,同时加装小型抽湿机应对特殊时节,如黄梅雨季等极端天气。其次,定时观察故居建筑表面变化,及时安排日常修缮,如针对墙面装饰的鹅卵石的风化脱落,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团队,严格按照建筑本身的材质、颜色进行修补。最后,关于木质建筑的虫害风险,特别是春夏时节白蚂蚁的预防工作,定期安排馆内负责人员进行检查,在不损伤建筑的基础之上采取喷洒药水等相关治理手段。 2.2 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
相较于故居建筑主体的保护,可移动文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保管工作所受到的影响更大。可移动文物分为文物馆陈列文物与故居内部陈设,由于两者所处的空间主体不同,开放参观的先后时间也有区分,所以两者的保护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各有侧重。
针对故居内部的基本陈设,由于老式房屋容易受潮等特性,主要摆放的是家具、摆件等对于温湿度等展陈条件不过分要求精细的实物,在掌握好温湿度调控的基础之上,对于纸张等脆弱易损的文物,以复仿制品替代的方式进行展陈;对于花瓶、摆件等中小型文物,以文物专用有机玻璃保护罩保障安全与清洁;故居内部的灯光严格按照国家文物灯光照射标准设置。同时,严格控制门、窗开关,如无必要则不开,尽量减少灰尘等外部因素导致的损害,使用防紫外线膜,减少阳光直射造成伤害。
文物馆于2020年3月20日提前对外开放,因展览主题的要求展出文物种类丰富多样,纸质、木质、金属质、棉麻质等均有涉及。但是受到展陈壁柜的限制,馆内的文物不能完全处于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温湿度调控办法同故居一样,多处放置外部温湿度测量仪器,与电子监控探头相结合,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开馆以来每天安排保洁人员多次喷洒消毒清洁剂,针对文物展柜表面等容易被公众接触的地方,每天固定3至4次使用消毒药水擦拭清洁以确保参观人员安全。
防疫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由于短期内现有展柜的不可替换性与非密闭性、全天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及每天喷洒消毒药水,导致文物馆内部的温湿度难以精准调控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面临着如何保证文物的安全与公众的正常参观并行的难题。为此,我们先后尝试了将部分文物撤展移交至库房以减少损伤、提高调控检测温湿度的频次等常规措施,最后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采用密封展柜的方法,使文物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同时减少了文物与空气、粉尘等外部因素的接触。为了更精确地掌控温湿度调节,先后更新展柜内部的温湿度检测仪器,采用蓝牙连接的方式同步更新,即便工作人员不在文物馆内也能及时查看数据,分析文物周围的环境状态并以此做出相应的调控,以确保文物安全。
2.3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公众开放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闭馆,公众的参观体验也被分割成线上与线下两个部分。
闭馆期间,线上展览、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成为观众了解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主要途径。同时,馆内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积极更新内容,其范围涵盖云展览、学术研究、文物信息等。为了应对观众对故居参观的需求,采用3D等应用技术,线上虚拟构建故居全貌,让公众足不出户也可参观。借力数字手段夯实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线上的孙中山纪念馆及一系列展览既为公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反哺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与宣教工作。2020年3月开馆以后,为了保证公众安全与参观的体验感,在不安排人工讲解的同时,采用二维码扫描与电子语音导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观众自主性体验讲解,严格控制参观客流量避免人群集中。
同时,为了将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参观文物的影响降到最小,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95周年诞辰,精心策划、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与史料,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举办“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献展”,既解决了公众想要参观却受限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亲临故居的困难,又合理分流了参观人群。此外,利用馆藏与资源,打造“电波一号”音频、“不朽的岁月—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线上展览、“十日谈”随笔,将馆内常设展览、线上纪念特展及文物学术研究相结合,为公众参观提供不同的方向,多方位“走出去”。
3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上海孙中山纪念馆工作的若干反思
上海孙中山纪念馆是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建筑的纪念场馆,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其文物展陈与公众参观多少会存在因场地、史料研究、历史人物等框架方面的局限,特别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平稳期后,公众线下参观的热情高涨。为此,如何平衡好文物保护管理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在当下“博物馆热”“研学热”高涨的今天就显得尤其重要。
文物是一切博物馆工作的基础。对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而言,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不仅要面临建筑主体的自然损耗、鼠害虫害、温湿度等日常养护问题,而且添加了公众参观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该如何平衡的挑战。即便没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每日的参观人流对于建筑也一定会产生不可避免的伤害。对于馆藏的可移动文物,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持续引发公众参观兴趣,引导公眾主动了解文物,将对外开放做到线上、线下两相宜也应该成为工作的重点。幸运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线上云展览、文物学术研究等一系列数字媒体的传播,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闭馆期间能够继续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功能,受到观众的认可。
这一点启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仅要将数字化技术手段运用在对外开放的故居、展览等宣教工作上,而且应该重视馆藏与研究工作,要做好保护文物、延续文物生命力的工作,也亟须以数字化技术为文物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以此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能力与水平,引发公众兴趣。在充分保障文物安全、做好馆藏研究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向公众展现故居与馆藏,线上与线下“双车道”并行,才能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才能使文物保护与对外开放工作持续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曹昆.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11-11)[2021-05-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111/c1024-28854797.html.
[2]秦红岭.论名人故居的人文价值与保护原则—以北京名人故居为例[J].华中建筑,2011(7):189-191.
[3]上海孙中山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M].上海:上海孙中山纪念馆,2002.
[4]尚明轩.宋庆龄年谱长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