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情境教学法融入课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关键词】情境教学 优化情境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高效
俄国著名古典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爱因斯坦则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特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李吉林老师倡导了“情境教学法”,令这些问题有了全新的诠释与发展。我经常拜读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每次阅读都有新的理解。我时常在想,如果课堂上教师能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把李吉林老师倡导的 “形真、情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四大情境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将会使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身临其境,也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语文科教学来说,创设好了教学情境,不但可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使学生把语文课堂升华为获取知识、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从中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悟到理,从而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确立人生的追求。
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一课时,我就是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了升华。下面我就这节课创设情境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1.创设活动情境,营造课前情感氛围
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有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感受性原则”。李老师认为,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的,因而我们要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心去体会……怎么用心去体会?对于《触摸春天》一文来说,当然是先要让学生课前去了解课文的主人公,对主人公盲女孩安静在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和痛苦有一个实际的了解。要达至此目的,莫过于“设身处地”。学生只有真正亲身体验过,才会真正理解。为此,我在课前设置了一个“走近盲童”的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我先是让学生蒙上双眼,尝试去走路、看书、写字、找东西等。然后让学生自由谈谈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学生对盲女孩生活困难的认识加深了,心中不由自主地对盲女孩安静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为学习新课做好了充分的情感储备。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因疑而起,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情境教学法”倡导者李吉林老师也说:“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要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可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根据课文与学生年龄的特点,想办法营造学习的氛围,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动力。在《触摸春天》一课的开始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20秒片断,问学生:“这个节目好看么?”学生一致认为相当好看后,我告诉学生,这些演员全都是聋哑人。学生纷纷表现出极大的惊讶:“她们是聋哑人?怎么可能?聋哑人怎么能明白音乐?聋哑人怎么能合得到音乐的节拍跳得这么好?”我再因势利导:“其实聋哑人、盲人的生活一样是很精彩的,关键是看你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主人公就是一个盲女孩,想知道她是怎样地热爱生活吗?”这样,很自然地就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
3.创设表演情境,演中理解
情境教学“感受性原则”提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优化的情境向儿童展示的是可感的场景,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而真实的角色扮演或实物的演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触摸春天》是一篇富含情感的课文。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去分析课文的语句,就会违背“强化感受,淡化分析”的初衷。我们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场景中去,去亲身体验人物,才能深入理解人物的行动,才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到“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表演:讲台上放一盆花,一个同学用线吊着一只纸蝴蝶;叫另一个平时自认为动作最敏捷的同学蒙上眼睛扮安静,并试着用手去拢花和蝴蝶,结果根本没办法做到。这个同学表演完后由衷地说:“安静真是了不起!她能拢到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然后,再通过前后对比朗读,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安静神奇的灵性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
4.创设音乐情境,读中感悟
在教学安静“释放蝴蝶”这一部分时,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为创造一种“情真意切”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播放钢琴曲《命运》的后半段音乐,教者伴随着音乐轻声感情诵读课文。然后再让全班同学和着音乐齐读课文。通过朗读,学生不但深深地理解了课文,还被安静那种对生命的关爱感动了。读完后,学生有的说道:“安静对一只小小蝴蝶的生命都如此关爱,我们应该学习她!”有的说:“我们不但要关爱自己,还要懂得关爱他人!”看,学生从配乐朗读中,不但理解了安静 “释放蝴蝶”的举动,还感悟到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5.创设说话情境,说中升华
“情境教学法“的理念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强调“教育性”和“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情境教学还讲究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思维,或通过思维的发展来提高语言能力,做到以“活”促“实”,“实”中见“活”。要达至这一目的,方法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课的结尾设计了一个说话的训练。我出示一张自己用4开大纸画的“蓝天白云绿草图”。图画中草地上用白色字写着文中的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话题:“安静是一个盲女孩,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你呢?你准备怎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围绕此话题展开说话。先是小组内说,由小组长组织;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说。通过说话,学生明白了“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关键在于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道理。通过谈话,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努力地将情境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我认为,教学中创设好了情境,用情境教学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就有助于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关键词】情境教学 优化情境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高效
俄国著名古典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爱因斯坦则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特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李吉林老师倡导了“情境教学法”,令这些问题有了全新的诠释与发展。我经常拜读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每次阅读都有新的理解。我时常在想,如果课堂上教师能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把李吉林老师倡导的 “形真、情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四大情境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将会使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身临其境,也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语文科教学来说,创设好了教学情境,不但可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使学生把语文课堂升华为获取知识、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从中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悟到理,从而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确立人生的追求。
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一课时,我就是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了升华。下面我就这节课创设情境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1.创设活动情境,营造课前情感氛围
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有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感受性原则”。李老师认为,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的,因而我们要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心去体会……怎么用心去体会?对于《触摸春天》一文来说,当然是先要让学生课前去了解课文的主人公,对主人公盲女孩安静在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和痛苦有一个实际的了解。要达至此目的,莫过于“设身处地”。学生只有真正亲身体验过,才会真正理解。为此,我在课前设置了一个“走近盲童”的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我先是让学生蒙上双眼,尝试去走路、看书、写字、找东西等。然后让学生自由谈谈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学生对盲女孩生活困难的认识加深了,心中不由自主地对盲女孩安静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为学习新课做好了充分的情感储备。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因疑而起,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情境教学法”倡导者李吉林老师也说:“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要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可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根据课文与学生年龄的特点,想办法营造学习的氛围,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动力。在《触摸春天》一课的开始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20秒片断,问学生:“这个节目好看么?”学生一致认为相当好看后,我告诉学生,这些演员全都是聋哑人。学生纷纷表现出极大的惊讶:“她们是聋哑人?怎么可能?聋哑人怎么能明白音乐?聋哑人怎么能合得到音乐的节拍跳得这么好?”我再因势利导:“其实聋哑人、盲人的生活一样是很精彩的,关键是看你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主人公就是一个盲女孩,想知道她是怎样地热爱生活吗?”这样,很自然地就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
3.创设表演情境,演中理解
情境教学“感受性原则”提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优化的情境向儿童展示的是可感的场景,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而真实的角色扮演或实物的演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触摸春天》是一篇富含情感的课文。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去分析课文的语句,就会违背“强化感受,淡化分析”的初衷。我们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场景中去,去亲身体验人物,才能深入理解人物的行动,才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到“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表演:讲台上放一盆花,一个同学用线吊着一只纸蝴蝶;叫另一个平时自认为动作最敏捷的同学蒙上眼睛扮安静,并试着用手去拢花和蝴蝶,结果根本没办法做到。这个同学表演完后由衷地说:“安静真是了不起!她能拢到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然后,再通过前后对比朗读,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安静神奇的灵性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
4.创设音乐情境,读中感悟
在教学安静“释放蝴蝶”这一部分时,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为创造一种“情真意切”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播放钢琴曲《命运》的后半段音乐,教者伴随着音乐轻声感情诵读课文。然后再让全班同学和着音乐齐读课文。通过朗读,学生不但深深地理解了课文,还被安静那种对生命的关爱感动了。读完后,学生有的说道:“安静对一只小小蝴蝶的生命都如此关爱,我们应该学习她!”有的说:“我们不但要关爱自己,还要懂得关爱他人!”看,学生从配乐朗读中,不但理解了安静 “释放蝴蝶”的举动,还感悟到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5.创设说话情境,说中升华
“情境教学法“的理念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强调“教育性”和“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情境教学还讲究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思维,或通过思维的发展来提高语言能力,做到以“活”促“实”,“实”中见“活”。要达至这一目的,方法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课的结尾设计了一个说话的训练。我出示一张自己用4开大纸画的“蓝天白云绿草图”。图画中草地上用白色字写着文中的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话题:“安静是一个盲女孩,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你呢?你准备怎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围绕此话题展开说话。先是小组内说,由小组长组织;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说。通过说话,学生明白了“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关键在于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道理。通过谈话,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努力地将情境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我认为,教学中创设好了情境,用情境教学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就有助于学生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