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为美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悲剧历来被人们所推崇,相较于喜剧的诙谐与讽刺,悲剧更揭示出人性中幽暗不明的时刻,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理解。其特点是壮美与崇高,本文对悲剧及悲剧作品进行探讨,试探究其中蕴藏的美学意识和精神。
  【关键词】《诗学》  悲剧   亚里士多德
  一 、悲剧意识及悲剧情结探讨
  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是这样的:“悲剧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于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除此之外,其他思想家也有过自己的定义:
  黑格尔:“悲剧是真正的和谐、永恒的高峰。”
  叔本华:“悲剧是主体方面的人格深化,即主体的苦难。他们的坚强性格和本质性的情致是处于统一体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协调一致所引起的并不是感伤而是惊羡。”
  尼采:“人生的悲剧命运实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 哪怕是身处充满恐惧与恐怖、死亡与衰朽的生活中也是积极的肯定。”
  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似乎是共通的:悲剧在诸艺术种类中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于它做着其他艺术所不能做到的事,在于它所达到的独一无二的效果。
  中国古代便有这样的说法:“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亦有言者:“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叔本华也曾经说过“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存意识,而生存意识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真相昭然若揭。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
  现实既已成了痛苦的牢笼,成了一切苦难的渊源。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便无法寻找到自由和幸福。人为了自由必须从现实中挣脱出去,而悲剧的出现则是使人超脱现实完善自我的唯一手段。悲剧作为文学作品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之外开辟了一方独立的天地,如尼采所说“从形象中解救”。在悲剧开辟的这一方艺术天地中,人们能够“避风息凉”“怡养情性”。
  悲剧首先暗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完整地在受众面前呈现出人生痛苦复杂的本来面目,将人生在世的种种矛盾清晰地重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便是以悲剧主人公为线,向受众展示其与命运不屈的抗争。悲剧人物可以是一个坏人,但一定是一个拥有些许英雄气概的人。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一定是塑造了一位勇于反抗命运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凭借自身的坚韧的意志力与命运抗争,从而彰显出人类的尊严,使得受众获得观赏的快感。而怯懦与屈从是悲剧主人公身上最不能原谅的。在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受众通过欣赏悲剧,自身的怜悯与恐惧得以宣泄,同时又在悲剧主人公身上看到抗争的力量以及前途的希望,不自觉地主体带入,从悲剧中汲取到现实生活的养料。悲剧中对于受众的精神导向通过艺术表达的形式一遍遍在受众心中强化,累积,最后达到受众与悲剧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得悲剧转化为一种深刻的情结连接着悲剧与受众。
  二、悲剧的美学意义探讨
  (1)悲剧文学以净化的方式体现美。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语言是經过装饰的,而这份装饰就来自于人物的行动的表演,并对情绪产生净化。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谈到的情绪的具体表现就是恐惧和怜悯。恐惧既是指对某种对象的害怕与畏惧,也是指那种被恐惧的情节展现而让自身置身于恐惧的环境之中。而悲剧的目的在于引发恐惧,当恐惧产生,在人的情绪中占了极重要极大的位置时,便会促成行为的改变,从而具有了一些进行其他行为的可能性。而这些产生的可能性的留白便是美感所在。当畏惧剥夺了人们对现在赖以生存的信念,心安理得所从事的行为失去支撑的安全感,人们从悲剧中反思领悟自身,从而能进入一个新的澄澈的人生境界,从而最终体现了悲剧之美。
  (2)悲剧文学所传递的真善美的人生伦理观。悲剧通过对主人公不幸与苦难的展示,唤起了受众们的同情、怜悯与爱,人们推己及人,身临其境般地感觉到主人公在命运的安排下所经历地种种,最终走向毁灭。人并不是十分恶,也不是十分不可饶恕,但也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满分好人。这样的命运际遇使得观众对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产生深深的悲悯之情。而生活中的所有个体无一不处在这样的悲剧之中,所以这种悲悯的情怀是有普遍性的。怜悯个体,再有个体生发成推己及人的类推价值的普世价值。同时透露出一种对个人修养和国家政治的道德标准。悲剧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划清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探索人生在世的意义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这是非常深刻的人生问题。在悲剧中将真善美的价值观传递给受众。这也是悲剧的审美引导作用。
  (3)悲剧之于喜剧。不难思索,首先,之于喜剧,悲剧因其结局的不完美,因而给受众的影响更深刻。一笑而过的喜剧如水面微微泛起的涟漪,容易被忘却。人性如此,因为不完美,因为有缺憾,所以会去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大团圆的结局让受众得到了满足,自然不会生发出探求之心。
  其次,喜剧给观众带来的情绪反应略显单一。面对喜剧,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一笑而过,然而在悲剧中,个体反应是有差异的。悲剧常与死亡关联,而人们却不了解死亡,因此,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想像空间。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经历将自身带入悲剧情景中,收获到属于各自不同的体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人们对于喜剧所带来的开心效果再熟悉不过,因此悲剧的美学意味更强。
  再次,喜剧主人公因为情节的圆满,往往发展一帆风顺地走下去,然而悲剧中存在的种种困顿,曲折,使得主人公往往被逼近到深渊之处,出现无路可走的局面。绝境方显潜能,悲剧主人公往往在此刻会爆发出惊人的潜力,从而将整部剧推向高潮,主人公以极强大的意志力面对深渊,面对命运,也表现出渺小个人在命运压迫下的巨大生命张力,使得整部剧跌宕起伏,从而体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意蕴。
  缺憾极美,因为那一点留白和给予受众的无限想象的余地。悲剧即缺憾,因为毁灭过,所以生命更显厚重与壮丽。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唐光能.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观———《窦娥冤》个案分析【J】.新学术,2008(06 )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级是一个孩子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一时期进行训练,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其的终身发展都是极有益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心理发展水平较低,要让他们表述清楚一件事或一个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因难的。为了涵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承担培养学生语言素养责任的语文教师,要注重沟通课内外联系,为孩子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使其思维、想象活
期刊
【摘 要】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教学如果不加以有效、个性化的开展,很可能让文本解读陷入机械、乏味之中。对于不少小学教师来说,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科学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探究文本中的智慧所在,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研究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现状来说,我
期刊
【摘 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不断深入学习后,我们为幼儿创设了适宜的游戏环境,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快乐与发展。立足我园儿童村绘本阅读的项目研究中,每班都创设了让幼儿喜爱上阅读的相关区域,在搜集和挖掘丰富的操作材料同时,创设一个能让孩子喜欢绘本,真正喜欢阅读的区域。  【关键词】阅读氛围 学习兴趣 材料的投放  游戏是儿童
期刊
市教研室举行习作课教学比赛,我选中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7》作为教学内容。《习作7》是“日记训练”,要求“回忆一天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的事,写一篇日记”。虽然这是语文教材第一次安排日记教学,但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习作的难点并不是“日记”本身,二是日记表现的内容。于是我决定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吹泡泡”作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兴趣,启迪思路,最后揭示日记的特点和格式。于是,我首次根据自己设计的教
期刊
大班戏剧表达活动《寻找怪兽“漏”》取材于中国原创绘本《漏》,此绘本编自中国民间故事《漏》,故事内容诙谐生动,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的对话重复而稍有改变,语言比较儿童化和生活化,其中的一些象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能吸引幼儿的眼球。在故事的开端讲述的是农家夫妇养了一头大胖驴,小偷和老虎起了歹心,一个想卖钱一个想吃肉,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们同时偷偷地到达了农家,听到农家人说:“啥都
期刊
【摘 要】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常常觉得无话可说,作文课上也提不起精神。对此,教师试图把作文和美术融合起来,灵活运用绘画手段来教学,使作文课堂活跃起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 作文 课堂 运用  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更是觉得难学,一到作文课上就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即使硬着头皮来写,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带给学生另一种写
期刊
【摘 要】个性化作文能力逐步成为当代教学的焦点,在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发散学生课外阅读领域、增强学生阅读理性化等角度入手不断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进而提升学生个性化作文能力。本文从放宽学生课后书籍阅读要求,集思广益铸就学生个性化思维;课中创新学生文章阅读视角,打破常规思维谱写个性化思想;学生写作“无规范化”教学,不同文学载体彰显学生个性化三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化
期刊
《亡人逸事》是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融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文章言浅情深,平淡自然,通俗易懂。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这节课,力求构建本色课堂,旨在通过问题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细节,感悟作者对亡妻的真情。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如何告别零敲碎打,真正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走进文本呢?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体会,探索用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问题交流中品读感悟,也许真是一种“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 问题交流 深化中心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将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一篇完整优美的课文,对学生
期刊
一、关于“1+X”联读  “1+X”联读教学中的“1”指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根据联读议题,加上“X”,即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相比,“1+X”联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容量和阅读空间;通过比较、对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实现与文本信息联结,使阅读的触角伸向多角度、多视点,让阅读更有深度。  “1+X”联读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