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上古神话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在一个大体系之下分流出许多支脉,而道教也是其神话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文章试图从上古神话对道教发展的影响做一个阐述,具体分为神话与道教起源、神话对部分仙教人物产生的影响、神话影响道教部分观念意象的产生这三部分来阐述。
关键词:道教;神话;发展;影响
中圖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23-3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其它外来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思想核心、神仙人物的创造等都与本土的原始神话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上古神话中的诸多人物都被道教所接纳,并且随着道教的兴起和发展,改造出了一种更世俗化的神灵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说,道教是在继承了中华原始神话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的发展而形成的原始宗教。
一、神话与道教起源
神话是远古时期人们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关于神话的最早书面来源自然要算有巫术性质的《山海经》。《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以及作者尚不明确,大致认为其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至于作者,根据袁珂先生《中国神话的源与流》中考察,他认为《山海经》是长时间内众多无名氏的作品,初步断定可能是由楚地和巴地人中的文人和巫师所做。因此,关于《山海经》的性质,可以说它自身并不完全以一种纯文学的样式面对世人,而是集许多宗教意识、地理、历史、民族等等范畴的一本古代人们的生活百科全书。
首先,《山海经》中的宗教意识是道教发展的一个源头。
《山海经》中常借不死树、不死药、不死兽等来传递“长生不死”的含义。“长生不死”其和所谓的“死而复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借“永生”来表达生命永恒的主题,如:“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根据《山海经》中轩辕国的描述,可见“长生”是《山海经》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而道教讲究炼丹,修炼乃至最后长生飞天,这和《山海经》中“长生不死”的思想不谋而合,至于更为详细的探讨,本文会在后文提到。
其次,仙话在道教和神话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仙话是神话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脉络,而道教则是以仙话中的诸神为载体从而形成了道教这一庞大的宗教体系。换句话来说,神话中的“神灵”为道教中的“仙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背景。例如,道教中的西王母、黄帝、月神之类。除此之外,神话所强调的万物有神灵在人类懵懂之初冥冥中也和老子的师法自然有相似之处。
再者,在一些文献资料中提及所谓的雏形道教更是为神话影响道教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灵感。
关于道教的起源,史学界与道学界一般都说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
在詹石窗的《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社会的作用》一文中,他提出了雏形道教这一概念。他认为雏形道教是道教的肇端,其源头应该远溯于七八千年的伏羲氏画八卦图事件①。到了将近五千年前的轩辕黄帝,即树立了以“尊天法祖、修炼成仙”为教化内涵的基本信仰。同时,他又以《史记·封禅书》为佐证,认为黄帝铸鼎炼丹的目的是为了成仙。而延年益寿,修炼成仙的生命意识,这一点与东汉以来的道教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他有理由认为黄帝时期的“尊天法祖,修炼成仙”活动是雏形道教的肇端。
而在《中国历史大系表》上有一个与“原始社会”并行的“历史传说”时代,其时间段大致可分为: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夏→商
对于这段传说,叫“神话传说时代”。由此可以见得,伏羲氏画八卦图事件和黄帝泰山封禅事件正好处于“神话传说时代”。由此可见,上古神话对道教发展的影响可初见端倪。
二、部分道教仙话人物产生的来源
道教属于多神崇拜的宗教,有着非常庞大的神灵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远古神话中的神、怪,如神话中的黄帝也是道教中的祖师,神话中的西王母演变成了道教的女仙,还有雷公、电母、山神、城隍等等。二是道教徒自己创作的新神,即人通过修真而得道成仙,后人给他们镀上了浓浓的神话色彩,例如金华地区非常有名的黄大仙,就是黄初平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通过道教徒的广泛传播,继而为人所熟知。三是来自民间信仰中的俗神,如门神、灶神、财神等等。这里主要讨论第一种来源,即来自远古神话中的神。
(一)西王母神话演变的过程
西王母神话的演变是神话人物进入道教仙话传说的典型例子。西王母本是昆仑神话系统中一位十分重要的大神,在道教神话中则成了拥有最高地位的女性——王母娘娘。关于西王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据此发现西王母是一个长得是人型但容貌又像野兽一样,她是一个长有虎牙、豹尾,披头散发,外形恐怖的人兽,负责司掌刑罚并能驱灾避邪。
到了汉代,其形象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西汉时期《淮南子·览冥训》中写道:“西老折胜,黄神啸吟”。司马相如在《大人赋》中刻画了这样一个西王母形象:“低徊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 虽济万世不足以喜。”到这时,西王母已有仙女气质。
两汉之后, 有关西王母的传说渐渐丰富, 这些传说大部分来自道教。西王母七月七日会汉武而论道是西晋时期流传比较广的道教仙话。西晋张华 《博物志》卷八载:
“汉武帝好仙道, 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 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 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 南面东向, 头上戴七种, 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 如乌大, 使侍母旁。” 西王母已由一个恐怖的人兽变成了容貌美丽、气质典雅的高贵女仙,与原来的形象大为不同。西王母图腾神的神话形象在魏晋社会广为流传。唐朝时期,道教被视为国教,道教神话仙话流传进一步扩大。到了唐高宗时期, 祭祀西王母已纳入国家的祭祀仪礼。
由此可见,西王母形象大体可分为:先秦时期是司掌刑罚,人兽一体的凶神;西汉到东汉初期是掌握不死之药的吉神;东汉后期到明清是女性领袖,道教尊神。
(二)西王母神话演变的深刻内涵
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并与道教的融合有深刻的内涵与原因。
上古神话脱胎于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认为,靠着母体的神秘力量,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因此,对女性充满了敬畏和崇拜。在先秦以及汉早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或普及,西王母信仰在民间拥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西王母作为一个女神,体现了女性崇拜,并且推进了道教女性崇拜、阴阳融合思想的形成。道教认为万事有阴阳,万物有阴阳。阴阳二气互相融合作用构成万事万物。《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揭示了阴阳乃万物的普遍规律。老子的又一重要思想就是“以柔克刚”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里的柔,不是指柔弱,而是指柔韧,“道”所表现的柔韧,是天下的事物生生不息。在道教的理论中,女性绝非是可有可无乃至可辱可贱的,而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神格、独立意志、愿望的重要角色。西王母作为一个女性,对她的信仰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影响整个社会,进而对道教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思想的形成有着推动作用。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个人的肉体和精神长生不灭,成为永恒的神仙。这表现在道教流行“炼丹术”,道士炼的“丹药”可以让人长生不老,这正与西王母掌握不死之药相吻合。這是西王母神话对道教教义的影响。《汉书·司马相如传》曰:“必长生若此而不死”。社会上层力求长生不死,对西王母尊奉有加。同时道教也通过西王母这一具有广大群众信仰的人物来扩大的自己影响力。
(三)其他人物的产生
道教属于多神信仰,因此远古的神灵自然而然地被道教当做一笔巨大精神资源。除了西王母,还有许多道教的神仙意象来源于上古神话。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开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道教尊其为八卦祖师。还有神仙们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坐骑以及仙境中的珍禽异兽与上古神话中的兽类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雷公常塑为鸡头力士之身,这种半人半兽的神灵形象,显然脱胎于原始社会的上古神话。
三、影响道教部分观念意象的产生
(一)仙境的启示
昆仑山和蓬莱山的神仙境界, 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道教的仙境世界中,最有名的是昆仑与蓬莱,这两个仙境都来自于上古神话。《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这样描绘昆仑仙境:
“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史记·封禅书》则记载了蓬莱仙境:
“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世主莫不甘心焉。”
昆仑和蓬莱这两个上古神话中的仙境,金碧辉煌,令人向往,但是它们也都是虚无缥缈,非人所能及。道教神话中的仙境也非常具有神秘色彩,它们与世隔绝,远离尘嚣,清泉流水,环境优雅,没有烦恼和疾病。可见上古神话中的仙境构造对道教神话中的仙境产生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长生不死的信仰
道教徒追求的最高目的是成仙得道,“长生不死”。这种“不死”的观念在上古神话中已有存在。如《山海经》中有:“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等。
道教神话中最常见的登仙方式是服用仙丹,这也来源于上古神话中的不死之药。《山海经》中有不少关于不死树、不死药等的记述。《史记·封禅书》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有了这样的神话传说,仙境描述得如此细致,仿佛真有神仙在山中掌管仙药,吃了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历代不断有帝王派人前去寻找不死之药。道教徒为得到不死药而发明了炼丹服食,这也受上古神话的影响,《山海经》中就记载有黄帝服食玉膏的故事:
“黄帝乃取崖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柔和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它有力地证明了上古神话中不死的信仰与道教长生不死这个最高目的之间的渊源关系。除了服用不死之药,道教徒还发展出修心、房中术等等方法。
(三)“万物有灵”和巫术
上古神话中“万物有灵”的观念也影响了道教。原始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万物有灵”,由于人们的认识有限,以为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现象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掌控。反应到文化层面就是神话传说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魂的,人活着的时候由灵魂附在肉体上,死亡之后,肉体腐烂,可灵魂依然存在。老子的思想就具有明显的“万物有灵”的痕迹。“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广泛博大, 万事万物都能从中找到道。
道教更继承了上古神话中的巫术思想。如咒语就是道土们常用的法术,而这种法术神术常见上古神话之中。《淮南子·览冥训》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拥有超自然的能力法术,保得百姓的平安。又如盘古的开天辟地,毕方鸟不食五谷,吞吃火焰。
在神话产生的那个时代, 医与巫本是合而为一的,医好了人便是拥有巫术或者也可以叫做仙术,于是巫成为了仙药的代理人。先秦典籍中零散地记录了大量关于巫获取仙药的故事,如《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 夹窫窳之尸, 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大荒西经》:“有灵山, 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 从此升降, 百药爰在。”在这某种角度看,包括不死之药在内的各种药物都是巫术的一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上古神话对道教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地汲取上古神话里的灵感与素材,研究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好地发展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的源与流[J].社会科学战线,1989,(01).
[2]詹石窗.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社会的作用[J].道教论坛,2013,(02).
[3]袁珂.山海经校注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4]何宁撰.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费振刚,仇仲谦.司马相如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
[6]冯家禄.国学精粹:道德经三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7.
[7][东汉]班固.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8]纪丹阳.史记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
[9]倪润安. 秦汉之际仙人思想的整合与定位[J].中原文物, 2003,(06).
[10]白崇人.试论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02).
关键词:道教;神话;发展;影响
中圖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23-3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其它外来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思想核心、神仙人物的创造等都与本土的原始神话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上古神话中的诸多人物都被道教所接纳,并且随着道教的兴起和发展,改造出了一种更世俗化的神灵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说,道教是在继承了中华原始神话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的发展而形成的原始宗教。
一、神话与道教起源
神话是远古时期人们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关于神话的最早书面来源自然要算有巫术性质的《山海经》。《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以及作者尚不明确,大致认为其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至于作者,根据袁珂先生《中国神话的源与流》中考察,他认为《山海经》是长时间内众多无名氏的作品,初步断定可能是由楚地和巴地人中的文人和巫师所做。因此,关于《山海经》的性质,可以说它自身并不完全以一种纯文学的样式面对世人,而是集许多宗教意识、地理、历史、民族等等范畴的一本古代人们的生活百科全书。
首先,《山海经》中的宗教意识是道教发展的一个源头。
《山海经》中常借不死树、不死药、不死兽等来传递“长生不死”的含义。“长生不死”其和所谓的“死而复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借“永生”来表达生命永恒的主题,如:“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根据《山海经》中轩辕国的描述,可见“长生”是《山海经》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而道教讲究炼丹,修炼乃至最后长生飞天,这和《山海经》中“长生不死”的思想不谋而合,至于更为详细的探讨,本文会在后文提到。
其次,仙话在道教和神话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仙话是神话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脉络,而道教则是以仙话中的诸神为载体从而形成了道教这一庞大的宗教体系。换句话来说,神话中的“神灵”为道教中的“仙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背景。例如,道教中的西王母、黄帝、月神之类。除此之外,神话所强调的万物有神灵在人类懵懂之初冥冥中也和老子的师法自然有相似之处。
再者,在一些文献资料中提及所谓的雏形道教更是为神话影响道教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灵感。
关于道教的起源,史学界与道学界一般都说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
在詹石窗的《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社会的作用》一文中,他提出了雏形道教这一概念。他认为雏形道教是道教的肇端,其源头应该远溯于七八千年的伏羲氏画八卦图事件①。到了将近五千年前的轩辕黄帝,即树立了以“尊天法祖、修炼成仙”为教化内涵的基本信仰。同时,他又以《史记·封禅书》为佐证,认为黄帝铸鼎炼丹的目的是为了成仙。而延年益寿,修炼成仙的生命意识,这一点与东汉以来的道教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他有理由认为黄帝时期的“尊天法祖,修炼成仙”活动是雏形道教的肇端。
而在《中国历史大系表》上有一个与“原始社会”并行的“历史传说”时代,其时间段大致可分为: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夏→商
对于这段传说,叫“神话传说时代”。由此可以见得,伏羲氏画八卦图事件和黄帝泰山封禅事件正好处于“神话传说时代”。由此可见,上古神话对道教发展的影响可初见端倪。
二、部分道教仙话人物产生的来源
道教属于多神崇拜的宗教,有着非常庞大的神灵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远古神话中的神、怪,如神话中的黄帝也是道教中的祖师,神话中的西王母演变成了道教的女仙,还有雷公、电母、山神、城隍等等。二是道教徒自己创作的新神,即人通过修真而得道成仙,后人给他们镀上了浓浓的神话色彩,例如金华地区非常有名的黄大仙,就是黄初平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通过道教徒的广泛传播,继而为人所熟知。三是来自民间信仰中的俗神,如门神、灶神、财神等等。这里主要讨论第一种来源,即来自远古神话中的神。
(一)西王母神话演变的过程
西王母神话的演变是神话人物进入道教仙话传说的典型例子。西王母本是昆仑神话系统中一位十分重要的大神,在道教神话中则成了拥有最高地位的女性——王母娘娘。关于西王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据此发现西王母是一个长得是人型但容貌又像野兽一样,她是一个长有虎牙、豹尾,披头散发,外形恐怖的人兽,负责司掌刑罚并能驱灾避邪。
到了汉代,其形象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西汉时期《淮南子·览冥训》中写道:“西老折胜,黄神啸吟”。司马相如在《大人赋》中刻画了这样一个西王母形象:“低徊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 虽济万世不足以喜。”到这时,西王母已有仙女气质。
两汉之后, 有关西王母的传说渐渐丰富, 这些传说大部分来自道教。西王母七月七日会汉武而论道是西晋时期流传比较广的道教仙话。西晋张华 《博物志》卷八载:
“汉武帝好仙道, 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 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 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 南面东向, 头上戴七种, 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 如乌大, 使侍母旁。” 西王母已由一个恐怖的人兽变成了容貌美丽、气质典雅的高贵女仙,与原来的形象大为不同。西王母图腾神的神话形象在魏晋社会广为流传。唐朝时期,道教被视为国教,道教神话仙话流传进一步扩大。到了唐高宗时期, 祭祀西王母已纳入国家的祭祀仪礼。
由此可见,西王母形象大体可分为:先秦时期是司掌刑罚,人兽一体的凶神;西汉到东汉初期是掌握不死之药的吉神;东汉后期到明清是女性领袖,道教尊神。
(二)西王母神话演变的深刻内涵
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并与道教的融合有深刻的内涵与原因。
上古神话脱胎于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认为,靠着母体的神秘力量,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因此,对女性充满了敬畏和崇拜。在先秦以及汉早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或普及,西王母信仰在民间拥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西王母作为一个女神,体现了女性崇拜,并且推进了道教女性崇拜、阴阳融合思想的形成。道教认为万事有阴阳,万物有阴阳。阴阳二气互相融合作用构成万事万物。《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揭示了阴阳乃万物的普遍规律。老子的又一重要思想就是“以柔克刚”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里的柔,不是指柔弱,而是指柔韧,“道”所表现的柔韧,是天下的事物生生不息。在道教的理论中,女性绝非是可有可无乃至可辱可贱的,而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神格、独立意志、愿望的重要角色。西王母作为一个女性,对她的信仰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影响整个社会,进而对道教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思想的形成有着推动作用。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个人的肉体和精神长生不灭,成为永恒的神仙。这表现在道教流行“炼丹术”,道士炼的“丹药”可以让人长生不老,这正与西王母掌握不死之药相吻合。這是西王母神话对道教教义的影响。《汉书·司马相如传》曰:“必长生若此而不死”。社会上层力求长生不死,对西王母尊奉有加。同时道教也通过西王母这一具有广大群众信仰的人物来扩大的自己影响力。
(三)其他人物的产生
道教属于多神信仰,因此远古的神灵自然而然地被道教当做一笔巨大精神资源。除了西王母,还有许多道教的神仙意象来源于上古神话。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开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道教尊其为八卦祖师。还有神仙们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坐骑以及仙境中的珍禽异兽与上古神话中的兽类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雷公常塑为鸡头力士之身,这种半人半兽的神灵形象,显然脱胎于原始社会的上古神话。
三、影响道教部分观念意象的产生
(一)仙境的启示
昆仑山和蓬莱山的神仙境界, 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道教的仙境世界中,最有名的是昆仑与蓬莱,这两个仙境都来自于上古神话。《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这样描绘昆仑仙境:
“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史记·封禅书》则记载了蓬莱仙境:
“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世主莫不甘心焉。”
昆仑和蓬莱这两个上古神话中的仙境,金碧辉煌,令人向往,但是它们也都是虚无缥缈,非人所能及。道教神话中的仙境也非常具有神秘色彩,它们与世隔绝,远离尘嚣,清泉流水,环境优雅,没有烦恼和疾病。可见上古神话中的仙境构造对道教神话中的仙境产生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长生不死的信仰
道教徒追求的最高目的是成仙得道,“长生不死”。这种“不死”的观念在上古神话中已有存在。如《山海经》中有:“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等。
道教神话中最常见的登仙方式是服用仙丹,这也来源于上古神话中的不死之药。《山海经》中有不少关于不死树、不死药等的记述。《史记·封禅书》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有了这样的神话传说,仙境描述得如此细致,仿佛真有神仙在山中掌管仙药,吃了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历代不断有帝王派人前去寻找不死之药。道教徒为得到不死药而发明了炼丹服食,这也受上古神话的影响,《山海经》中就记载有黄帝服食玉膏的故事:
“黄帝乃取崖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柔和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它有力地证明了上古神话中不死的信仰与道教长生不死这个最高目的之间的渊源关系。除了服用不死之药,道教徒还发展出修心、房中术等等方法。
(三)“万物有灵”和巫术
上古神话中“万物有灵”的观念也影响了道教。原始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万物有灵”,由于人们的认识有限,以为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现象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掌控。反应到文化层面就是神话传说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魂的,人活着的时候由灵魂附在肉体上,死亡之后,肉体腐烂,可灵魂依然存在。老子的思想就具有明显的“万物有灵”的痕迹。“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广泛博大, 万事万物都能从中找到道。
道教更继承了上古神话中的巫术思想。如咒语就是道土们常用的法术,而这种法术神术常见上古神话之中。《淮南子·览冥训》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拥有超自然的能力法术,保得百姓的平安。又如盘古的开天辟地,毕方鸟不食五谷,吞吃火焰。
在神话产生的那个时代, 医与巫本是合而为一的,医好了人便是拥有巫术或者也可以叫做仙术,于是巫成为了仙药的代理人。先秦典籍中零散地记录了大量关于巫获取仙药的故事,如《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 夹窫窳之尸, 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大荒西经》:“有灵山, 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 从此升降, 百药爰在。”在这某种角度看,包括不死之药在内的各种药物都是巫术的一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上古神话对道教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地汲取上古神话里的灵感与素材,研究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好地发展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的源与流[J].社会科学战线,1989,(01).
[2]詹石窗.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社会的作用[J].道教论坛,2013,(02).
[3]袁珂.山海经校注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4]何宁撰.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费振刚,仇仲谦.司马相如文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
[6]冯家禄.国学精粹:道德经三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7.
[7][东汉]班固.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8]纪丹阳.史记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
[9]倪润安. 秦汉之际仙人思想的整合与定位[J].中原文物, 2003,(06).
[10]白崇人.试论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