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扩展,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初级人才,计算机专业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El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解决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程度不一中职学校大都招生困难,所招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中職学校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来学校消磨时间、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刚入校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来自城市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已经十分熟练,但用电脑只是上网游戏,很少用来学习,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低。这些学生放在同一班级授课,容易形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学习积极性,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学习费劲,丧失学习兴趣,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二)教师知识落后,能力不足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如果教师不注重学习,很快就会落伍,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部分老师满足于现状,不能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自我完善能力不足。
(三)专业设置混乱,缺乏针对性专业设置太过笼统,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综合性、系统规划性,教材安排也比较随意,没有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计划。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组装、电子电路知识、显示原理、打印原理、扫描仪等多种知识,软件更是包罗万象,既有编程开发又有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种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而且知识更新快,稍有懈怠就难以跟上最前沿的技术,因此,中职学校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材,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教学模式落后,忽视学生主动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和接受这个过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重教的过程,疏忽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无视,甚至被压制,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对策
1.开发校本教材,达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跟上时代步伐。其次,教材应与实践操作相呼应。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是理论和优秀适用的练习素材相结合。因为,一本好的上机练习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2.针对个体差异,实现分类教学。因学生之间差异性明显,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教学目标上,我们可以设置基础类和提高类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以Microsoft word 为例:基础类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类则在实现基础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多方位互动。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任务过程中主动实践、思考、解决问题,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点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协作两种方式来寻找。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期末试卷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进行模块化考试,即每学完一个模块及时考核,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利用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如制作电子校报、电脑创新设计等,完成良好者进行分数奖励;最后,期末考核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5.发动师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及时完善知识技能。21世纪中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及时完善知识才不致于被社会淘汰。因为计算机专业知识太广,更新速度太快,逼迫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社会是最好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单位实习等手段,可强化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教授、学习的内容不脱节于社会需求,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其辉.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之我见[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 (03)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程度不一中职学校大都招生困难,所招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中職学校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来学校消磨时间、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刚入校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来自城市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已经十分熟练,但用电脑只是上网游戏,很少用来学习,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低。这些学生放在同一班级授课,容易形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学习积极性,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学习费劲,丧失学习兴趣,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二)教师知识落后,能力不足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如果教师不注重学习,很快就会落伍,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部分老师满足于现状,不能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自我完善能力不足。
(三)专业设置混乱,缺乏针对性专业设置太过笼统,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综合性、系统规划性,教材安排也比较随意,没有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计划。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组装、电子电路知识、显示原理、打印原理、扫描仪等多种知识,软件更是包罗万象,既有编程开发又有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种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而且知识更新快,稍有懈怠就难以跟上最前沿的技术,因此,中职学校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材,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教学模式落后,忽视学生主动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和接受这个过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重教的过程,疏忽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无视,甚至被压制,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对策
1.开发校本教材,达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跟上时代步伐。其次,教材应与实践操作相呼应。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是理论和优秀适用的练习素材相结合。因为,一本好的上机练习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2.针对个体差异,实现分类教学。因学生之间差异性明显,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教学目标上,我们可以设置基础类和提高类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以Microsoft word 为例:基础类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类则在实现基础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多方位互动。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任务过程中主动实践、思考、解决问题,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点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协作两种方式来寻找。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期末试卷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进行模块化考试,即每学完一个模块及时考核,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利用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如制作电子校报、电脑创新设计等,完成良好者进行分数奖励;最后,期末考核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5.发动师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及时完善知识技能。21世纪中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及时完善知识才不致于被社会淘汰。因为计算机专业知识太广,更新速度太快,逼迫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社会是最好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单位实习等手段,可强化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教授、学习的内容不脱节于社会需求,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其辉.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之我见[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