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完成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方式.而且教师掌握了提问技能也就为师生互动准备了一把钥匙,同时科学高效的提问能引领物理课堂,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简洁流畅,更加生动活泼.
1 课堂提问的功能
1.1 激励参与功能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能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表述能力.这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导向引领功能
有目的设计问题,对物理课堂中的教学流程有很好的导向引领功能.问题的设计应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直指目的.科学高效的提问能够迅速使学生走进学习角色,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在问题的启发指引下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1.3 反馈评价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都有赖于形成性问题作出判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可以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作出适时评价,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或障碍时,教师的一个引导启发性问题可以及时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使教学朝着新的方向顺利进行.
1.4 启发强化功能
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以及基本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学科核心知识,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启发和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促进知识的内化,强化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 课堂提问的运用原则
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构建物理概念或规律影响重大.因此要做到科学有效的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即所提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
2.2 适度原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要使学生能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缺乏持续的探索心理.教师问题的设计点应尽量落在“已知区”和“未知区”的共同边缘.这样有助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只有掌握了适度原则,才能使课堂提问既有效又有价值.
2.3 适时原则
即有效的提问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提问时间.只有适时提问,才能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2.4 机会平等原则
即有效地提问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只有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心,这也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让课堂提问引领物理课堂
3.1 让课堂提问引领学生走进学习角色,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若能提出科学具体而又生动有趣的问题,就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走进学习角色,进入学习状态.这对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会起到关键作用.
3.2 让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交流讨论和体验
科学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处于思维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机械效率》一节中,本人设计如下问题引入额外功、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本次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学习对象.学生先测算出了滑轮组对重物做的功和人的拉力做的功.接着提出问题:(1)拉力做的功比滑轮组对重物做的功多多少?这些多做的功用到哪里去了?这部分功对提升重物有价值吗?(2)用来提升重物的功是哪一部分功?提升重物的这一部分功,如果少做一些,还能将重物提升到原来的高度吗?我相信只要学生结合实验对上述问题认真思考了,跟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了,他们一定会真正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3.3 让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形成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科中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困难所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问题,用心去引导,让学生在看中学,做中学,思中学,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体验,构建新知识.例如在探究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不同质量的铝块,铁块和木块各三个.对于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这一点学生是有经验的.于是我提出以下问题:(1)物质质量跟体积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要探究它们的关系,需测量哪些量?分别用什么工具测量?学生思考交流上述问题后完成探究活动,收集相关数据.继续提出问题:(2)每个物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分别是多少?观察表中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发现可能有: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等.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认真思考和交流,他们也就明确了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定量关系,密度概念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相信在物理课堂中,只要我们的老师科学有效地提问,就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学得高效.
1 课堂提问的功能
1.1 激励参与功能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能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表述能力.这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导向引领功能
有目的设计问题,对物理课堂中的教学流程有很好的导向引领功能.问题的设计应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直指目的.科学高效的提问能够迅速使学生走进学习角色,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在问题的启发指引下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1.3 反馈评价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都有赖于形成性问题作出判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可以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作出适时评价,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或障碍时,教师的一个引导启发性问题可以及时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使教学朝着新的方向顺利进行.
1.4 启发强化功能
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以及基本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学科核心知识,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离不开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启发和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促进知识的内化,强化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 课堂提问的运用原则
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构建物理概念或规律影响重大.因此要做到科学有效的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即所提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
2.2 适度原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要使学生能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缺乏持续的探索心理.教师问题的设计点应尽量落在“已知区”和“未知区”的共同边缘.这样有助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只有掌握了适度原则,才能使课堂提问既有效又有价值.
2.3 适时原则
即有效的提问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提问时间.只有适时提问,才能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2.4 机会平等原则
即有效地提问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只有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心,这也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让课堂提问引领物理课堂
3.1 让课堂提问引领学生走进学习角色,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若能提出科学具体而又生动有趣的问题,就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走进学习角色,进入学习状态.这对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会起到关键作用.
3.2 让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交流讨论和体验
科学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处于思维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机械效率》一节中,本人设计如下问题引入额外功、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本次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学习对象.学生先测算出了滑轮组对重物做的功和人的拉力做的功.接着提出问题:(1)拉力做的功比滑轮组对重物做的功多多少?这些多做的功用到哪里去了?这部分功对提升重物有价值吗?(2)用来提升重物的功是哪一部分功?提升重物的这一部分功,如果少做一些,还能将重物提升到原来的高度吗?我相信只要学生结合实验对上述问题认真思考了,跟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了,他们一定会真正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3.3 让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形成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科中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困难所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问题,用心去引导,让学生在看中学,做中学,思中学,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体验,构建新知识.例如在探究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不同质量的铝块,铁块和木块各三个.对于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这一点学生是有经验的.于是我提出以下问题:(1)物质质量跟体积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要探究它们的关系,需测量哪些量?分别用什么工具测量?学生思考交流上述问题后完成探究活动,收集相关数据.继续提出问题:(2)每个物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分别是多少?观察表中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发现可能有: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等.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认真思考和交流,他们也就明确了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定量关系,密度概念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相信在物理课堂中,只要我们的老师科学有效地提问,就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学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