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进行有效点拨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加语感。可采用以下方法:
1.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中的很多词语,都可以联系上下文解释。例:①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深奥”的意思,就是下文的“不容易懂”的意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②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静寂”的意思,在下文中不能直接得到,但分析“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可知前文的“起初周围”是没有任何鸟叫的,没有鸟叫,周围就非常安静。“静寂”就当安静,没有声响讲。(《鸟的天堂》)③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下文的“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鸟天的堂》)④老实说,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囫囵吞枣”的意思,就是下文的“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2 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迁移法。即只要把开头的段落精讲,使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段落让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主要结构按“比较——特点——感觉”的顺序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结构与之相似,也是按“比较——特点——感觉”的顺序来写桂林山的特点。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按照“比较——特点——感觉”的顺序自学,弄清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样的学法迁移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1.3 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①《颐和园》中,“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一承接式过渡句,它为我们指出了地点的变换,观察点的转移,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使学生知道上段写万寿山,下段写昆明湖。②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挖掘,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③《太阳》中“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使学生明白上文写太阳虽然离地球很远,下文在写太阳却与人类密切关系,这样,使两部分内容既过渡得非常自然,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4 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直观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2.1 创境激趣。即教师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群鸟学艺》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2 质疑激趣。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乡下人家》时,文中有一句“常常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探”,而不用“长”、“冒”等其他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探”的用法之妙,领会了“雨后春笋”勃勃生机的画面。
2.3 以辩激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例如,教学《生命 生命》时,“生命是短暂的、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对待它”。让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宝贵的,应当好好地享受它;另一方则坚持生命虽然是短暂的、宝贵的的,但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通过辩论,学生终于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价值、真正内涵。
3 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自学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把课前、课上、课后连贯起来,成为连续不断的教学链条,最终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在这种课前、课上、课后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的。结合课堂教学,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要求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外书籍中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就会逐渐增强。阅读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能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服务。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进行有效点拨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加语感。可采用以下方法:
1.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中的很多词语,都可以联系上下文解释。例:①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深奥”的意思,就是下文的“不容易懂”的意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②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静寂”的意思,在下文中不能直接得到,但分析“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可知前文的“起初周围”是没有任何鸟叫的,没有鸟叫,周围就非常安静。“静寂”就当安静,没有声响讲。(《鸟的天堂》)③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下文的“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鸟天的堂》)④老实说,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囫囵吞枣”的意思,就是下文的“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2 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迁移法。即只要把开头的段落精讲,使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段落让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主要结构按“比较——特点——感觉”的顺序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结构与之相似,也是按“比较——特点——感觉”的顺序来写桂林山的特点。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按照“比较——特点——感觉”的顺序自学,弄清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样的学法迁移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1.3 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①《颐和园》中,“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一承接式过渡句,它为我们指出了地点的变换,观察点的转移,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使学生知道上段写万寿山,下段写昆明湖。②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挖掘,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③《太阳》中“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使学生明白上文写太阳虽然离地球很远,下文在写太阳却与人类密切关系,这样,使两部分内容既过渡得非常自然,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4 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直观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2.1 创境激趣。即教师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群鸟学艺》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2 质疑激趣。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乡下人家》时,文中有一句“常常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探”,而不用“长”、“冒”等其他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探”的用法之妙,领会了“雨后春笋”勃勃生机的画面。
2.3 以辩激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例如,教学《生命 生命》时,“生命是短暂的、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对待它”。让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宝贵的,应当好好地享受它;另一方则坚持生命虽然是短暂的、宝贵的的,但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通过辩论,学生终于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价值、真正内涵。
3 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自学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把课前、课上、课后连贯起来,成为连续不断的教学链条,最终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在这种课前、课上、课后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的。结合课堂教学,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要求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外书籍中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就会逐渐增强。阅读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能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