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我国的贡献,仅在于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2011年中国中药出口规模仅占世界中药出口总额的3~5%,日本却以9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椅,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5%~7%。中药缘何会有走出中国就不再姓“中”的尴尬?
同样令人揪心的是,如今中药材大幅涨价,中药材质量却让国人声声叹息!花大价钱买来人参,有可能是提炼过精华的“药渣”;头发白了可服何首乌,可为此闹肚子的比比皆是,只因为传统炮制技术被弃置一旁;道地药材到处移植,农药肥料频频催生……
太子参只有太子才用得起
“今年眼看着太子参的价格往上涨,像发疯一样。”张春华的大儿子看着自己手上的药方划价单惊呼!从2008年开始为母亲配这服抗肿瘤的中药,方子没有什么变化,可每月总价已经从820元涨到了1700多元,翻了至少一倍。
为了这服药,张家大儿子已经一搬再搬,搬到了每月租金800元的陋室,买房娶妻那是被无限期搁置了,已经36岁的他倍感无奈。
这位66岁的普通农村妇女,2003年查出乳腺癌,经过化疗,癌细胞还是转移到了胸骨。一筹莫展时,儿子的朋友为他们介绍了一位颇有盛名的老中医。老中医为张春华开的方子,需要一年365天,一天也不能少。处方上总共有二三十味中药,这张处方是为张春华“量身定做”的,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观测本轮中药涨价的依据。
“从2008年开始吃药,2009年还没有什么感觉,从2010年开始,药价每个月都在涨,尤其是今年涨得特别厉害,其中太子参涨得最快。”张春华的大儿子回忆说。
中药材里太子参原本不起眼,不想变成今年最大的“妖股”。2009年底,太子参的批发价每公斤只有30多元,2010年初就涨到了50元左右。2010年7月份是每公斤80多元,8月初直接跳到180元/公斤,9月初价格更高达到280元/公斤,到现在每公斤则已经接近500元,被老百姓斥为:只有太子才用得起!
而在这张处方里,麦冬早已驶上了涨价的高速公路;曾经几元钱的甘草,价格已经翻了至少5倍;党参五六年来都徘徊在10元/公斤,但在最疯狂的时候,已经有药店喊到280元/公斤……
张家人赶上的,是中药最疯狂的一次暴涨。很多行内人在提到中药市场乱象时,都会回忆起自上世纪80年代中药材价格完全放开后,中药材丧失了“蓄水池”,“天价”和“地价”开始粉墨登场。最具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1988年上海等地爆发甲肝疫情,板蓝根价格由每公斤3元被爆炒到了24元,轰动全国。
而第二轮涨价,源于1990年前后重旱减产,天麻1992年攀升到每公斤190~220元。第三轮涨价潮则是举世闻名的2003年非典爆发,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冲剂被恐慌性一抢而空,中药材市价暴涨甚至惊动了国家领导人。而从2010年开始,中药材涨价进入了最疯狂的第四轮高峰。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进入2011年3月后,中药材价格更是连级跳。
优质药材出口的尴尬
随着中药养生热潮的兴起,中药需求大幅攀升,价格水涨船高。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的进补已经变成了“瞎补”。“现在开方前也不号脉了,症状上明明写着‘高血压’,药店居然就敢给开高血压病人绝对禁忌的鹿茸!”而药店也许是出于仓储面积有限,也许是因为虫草、鹿茸利润巨大,往往大量购入滋补药材,正常药材却变得紧缺起来。
然而在内行人眼中,进补对于价格的飙升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意思”。“大量优质道地的中药材被做成提取物出口,当‘草’一样贱卖!这是导致国内中药资源短缺、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原国家药监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批了7156家药厂,很多厂都是投机成立的,根本没有自己的药品,就以原料出口养活自己。2007年我看到日本向我国进口青蒿颗粒3万多吨,拿去做添加剂。100吨药材,只能提取8%~10%的有效成分,这3万多吨,就需要30万吨药材!”
近年来,中药提取物出口占比大增,年出口额5.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比重的40%以上,从2001年5月1日起,更是坐上了直升机。2011年4月30日是欧盟规定的植物药生产企业准入资格认证的最后一天,而我国药企没有一家在此时限内通过注册,全军覆没,这让出口中药提纯物,成为一种“最时髦”的选择。
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1年一季度,我国中药提取物出口额2.7亿美元,同比增加53.4%。以德国、西班牙、英国为主的欧盟国家进口我国植物提取物增幅接近或者超过100%。
“1988年的时候,我国中药种植一共1200万亩,,其中耕地580多万亩,非耕地620万亩,足够中国人用药,为什么现在不够了呢?一个原因是庸医滥用药,更重要的是出口药物提取物仅提取一种有效成分,造成了我国大量优质药材被浪费!”骆诗文批评道。
更令人尴尬的是,国外大量从我国进口中药提取物,主要是用来开发植物药,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再被做成制剂高价返销到我国。出现了“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奇特怪象。
“精品”是这样诞生的
张家经历过曲折的“配药难”,太子参缺货更为特别。“从去年就开始缺了,今年更严重。普通的根本没有,药店里只有精装太子参。经过这么变相一涨价,太子参的价格就贵了四五倍。原来一个月需要花135元,改成精装就是596元!”
“自然灾害影响了太子参产量。”店员如此解释。令人疑惑的是,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中药材只会一同歉收,或者品相普遍不佳,为何现在只有普通药材减产,精品依然充足?这个秘密随即被一位老药工揭开了。在中药材批发中心,他拿出了普通太子参,无论粗细、大小、都与精品没有多少差别,嚼一嚼,味道也很浓。只是普通太子参看起来脏兮兮的,而精品又白又好看。
“真正的太子参就是这个样子!”这位闭着眼睛仅凭鼻子就能辨别药材的老药工肯定地说:“想白还不容易?我进去给你拿硫黄熏熏,转眼就白了!”
“精品”真相大白!原来精品太子参=普通太子参+硫黄!
枇杷露之前世与今生
“一袋袋包装扎实的枇杷叶码得像小山一样,一辆12吨的载重货车整装待发……”这是一名记者在全国最大的枇杷叶收购大户,福建仙游县书峰乡林文喜的收购站,看到的“壮观场面”。
这个山区小乡,仅有6个建制村、1.5万人口、5800亩耕地,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多为老弱妇孺组成的“6038部队”。如何求变?林文喜掀起了“捡枇杷叶”的热潮。
据《本草备药》记载,枇杷叶性味苦平,功效为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京都念慈庵枇杷膏的传说,讲的就是清代杨孝廉的母亲肺弱哮喘,久咳不愈。幸得名医叶天士传授膏方,治愈了母亲顽疾。在有些山区,谁患上了“热咳”,痰厚且黄,就会去摘几片枇杷叶子,刷干净背面的长毛,加块冰糖煲一碗枇杷水,一般喝两三次就好了。
自2005年起,林文喜就以每吨700元至1000元的价格,向山民收购枇杷叶。并相继敲开了广州医药公司、山东制药厂、同仁堂的大门。
枇杷叶应该如何采集、炮制?骆诗文为记者详细地讲解:“今年用的枇杷叶必须是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五年。用鬃刷把枇杷叶背面的毛刷得干干净净,放在竹垫上晾到八九成干,以一公斤为单位,一叶一叶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再立起让它彻底干燥。做药的时候,拿出来,用药刀切成0.5厘米厚的丝,锅里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放入枇杷丝拌匀,用文火炒到枇杷丝既能很均匀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凉即可。”
但现在农民们一般都是怎么采集落叶?“我亲眼看到,都是直接用一根金属的或者竹制的长签扎地上的落叶,管它老叶、新叶。很多叶子在泥里已经腐烂,再一下雨,浸泡过后还有什么用?采回来洗都不洗,毛也不去,晒干一扎。炮制的时候,甚至连绳子都不解,蜜炙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罐里倒。”
根据古代本草记载,枇杷叶的绒毛必须修治,如果没有刷干净,则会入肺引起咳嗽不止。但这工作颇不轻松。有家医院诉苦:“临时工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只能刷出两三斤,以最熟练的工人担任,最多每天也只能生产5斤。我院每年仅枇杷叶刷毛一项工作,就要消耗90个工作日。”
枇杷露只不过是当今中药乱象最表层的冰山一角。为了深入“解剖麻雀”,记者采访了多位药材界人士,一个个症状加以剖析,试图还原“国药之殇”的全景。
药材不“道地”药效无保障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骆诗文对道地药材如数家珍:“当归,必须是甘肃定西地区的。大黄是甘肃礼县铨水乡的,生地,那就是河南焦作、温县,山西临沂、运城这一带,别的地方都不行……”中药,为什么弄得如此复杂?骆老解释说:“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了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
广州市荔湾区药监局官员曾指出:“有的中药材如板蓝根、人参等,长相和正宗产地的一模一样,本身也不是假药,但药检发现有效成分很少甚至为零,毫无药用价值。”同样是地黄,河南武陟产的和浙江某地产的经过检验,发现梓醇含量相差810倍。
据骆老所言,“文革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现在则随心所欲了,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
不道地的药材一轰而上大量供应,优质的原产地药材则遭到人们竭泽而渔式的掠抢。如今浙江各中药房,已经难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浙八味”了。云南白药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已经濒临灭绝。道地药材大多产于老少边穷地区,无论用什么手段,如果能使产量倍增,对当地都是有吸引力的。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但药效可想而知。
“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催血),不能乱用。以前用当归,都要分清部位,一钱一钱算得很仔细。现在去配药,药房的人跟我说,当归都长得很大,给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会出事情,当然,也没什么疗效,跟吃萝卜差不多。”一名老医生告诉记者。
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的真相更令人震惊,这也是我国中药材出口最大的拦路虎。从检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检出。二三十年前,为了消灭长白山上的松毛虫,政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规模洒下666等剧毒农药,至今该成分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为药材界公认的“道地药材”。前段时间岷县“毒当归”闹得沸沸扬扬。由于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常发麻口病,束手无策的农民最后只能用各类高毒高残农药一起“招呼”。吓得不少想买当归的朋友,不惜从香港绕道订购。
“抢青”与“被萃取”
内行人都知道这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王孙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有什么两样。
骆诗文说,现在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为了尽早上市,药农采收的天麻里面都是瘪的。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现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种的都拿来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没有丝,疗效相差极大。黄芩五寸长才能用,现在才长到一寸长就被挖出来了。甘草、大黄三年以上的才能达标,可农民一旦遇到价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
还有药用价值极高的辽五味子,本应到10月才能采收,已经提前3个月遭受了抢青之祸,采回来的青果还要喷上药水焐红,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则无处寻觅。
“我买西洋参的时候特别烦,有时候一泡就没有味道了。”有位医生气愤地告诉记者,这类西洋参早已被萃取过有效成分。据了解,很多冬虫夏草也已被提炼,药材商将“药渣”用啤酒浸泡,误导消费者以为是真货。没有经过萃取的虫草外观饱满、色黄而亮,现在市场上至少70%的冬虫夏草,都被提取了有效成分,干巴巴的,虫体较硬,也没有香菇一样的香气。
即使正规药材市场,都充斥着以“药渣”冒充的正品,这让制药厂也很头疼。不买就得停产,买了药品质量肯定有问题。权衡再三,最终还是经济利益占了上风。以下这些药材都发现过“被萃取”现象:人参、西洋参、党参、冬虫夏草、黄连、黄柏、牡丹皮、首乌藤、金银花、连翘、八角茴香、山茱萸、连翘、桔梗、淫羊藿、川贝、五味子、益母草、泽泻、白术、鸡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车等。
如果说从前的中药造假,还只是在等级上以次充好,如今则是花样百出了。骆诗文曾跑遍了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总结出来常见的造假手法有山肉萸掺进葡萄皮,黄芩中掺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把树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马肚子里灌玻璃胶,往虫草上粘铅粉……中成药造假则更有隐蔽性。比如衡量萸肉的质量标准是熊果酸的含量,一些药厂就往里掺山楂,结果一样达标,疗效只有天知道了。
药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杂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不去心……
饮片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片薄如飞的天麻,只能停留在老药工的记忆中了。
既然在加工修治上竭尽全力偷工减料,功夫都花到哪里去了?——“面子工程”,俗称“打磺”。既为了饮片色泽好看,延长保质期,又能让霉变药材焕然一新。
打磺本来是传统的熏制方法,目前的问题是反复打磺,造成硫超标。更有甚者是直接将硫黄粉洒在药材上面,注重养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从我国进口药材的韩国商家也是颇为头痛。为了获得二氧化硫不超标的白芷,他们只能每年从中国直接进口新鲜白芷自己加工。近年来为了让药材更好看,除了打磺,还增加了用双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铁水洗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炮制不到家会减效中毒
很多人都听说过何首乌能治少白头,但为此闹肚子的也比比皆是。原来生首乌中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能滑肠致泻。必须经过炮制,让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乌须黑发的功效。
“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骆诗文告诉记者:“半夏有毒,临床大都经炮制后使用,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
但据骆诗文观察,现在的药厂和医院,虽然有炮制标准,但都锁在柜子里,好多都是不炮制,或者炮制不到家。即使某些著名的大药店也存在此类现象。“炮制首乌传统用黑豆煮,药材商代以锅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白术就是往锅里一倒,根本不翻炒,上面是白的,中间是黄的,下面的则是焦黑的。”
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一名具有40年临床经验的中药师发现,炮制用醋如果用工业醋酸或食用醋酸配制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左右的小鼠死亡,而使用发酵米醋则无此不良反应。马兜铃则闹出过肾病风波,一时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主要原因就是国外为了减肥,把马兜铃直接当茶饮,而不知道我们药典规定马兜铃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炮制技术乃是中药的核心,但是后继无人,很多饮片厂甚至雇佣了对中药炮制一知半解的初中生、高中生来作业。“现在善鉴别精炮制的中药专家,全国只剩下两位‘高徒’:83岁高龄的王孝涛和85岁高龄的金世元,所有中药炮制方面的专家加在一起,总共40多位。”骆诗文说。“王孝涛现在老得连门都出不去了,曾经想穷极毕生所学,为国家留下一本关于炮制方法的书,出版社问他要20万元,他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支持,没想到一分钱都没批,王老一怒之下罢笔不写了。”
“洋中药”缘何受热捧
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来此都会大买特买,带回去分赠亲友。
“我有一天夜里突发胆囊炎,想起抽屉里还有一包汉方大柴胡汤,赶紧冲了一杯喝下去,不一会儿就舒服多了。现在已经好几年过去,没有再复发过。”一位在日本常年出差的中国工程师告诉记者。
汉方药是在公元513年经朝鲜引入日本的,受宠1000多年。明治维新之后,汉方医学遭到抛弃,又在几年前再度重兴。“中医学概论”2006年成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2008年又被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
生产汉方药的龙头企业集中在津村等少数企业手里,他们特意在深圳开办一家涉足中药饮片的药业公司,高薪聘请从中国药企退休的老药工担当技术指导,涉及人参、桂皮、柴胡等500余种中药材原料、中药饮片。日本汉方药界对饮片炮制技术的热情不止于此,据炮制泰斗王孝涛回忆,只要他被请去日本讲学,对方总是不忘询问饮片炮制的关键环节。但王老提出想去参观一下他们的炮制技术,却被断然拒绝。
美国方面对中医中药也不乏兴趣。一位药界人士告诉记者,几年前美国人曾以旅行团的方式到山西运城来治疗结核病,当地有一位老中医有独门绝技。而美国病人来此,正是为了拿到他那张治疗结核病的方子。2008年,美国有关部门又拨款500万元给北京协和医院,委托该院帮其了解我国中药材资源和开发利用情况。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老先生,则收了一位美国徒弟。如今中国六七十岁的老中医,到美国去就有可能享受“敞开绿卡”的特殊优待。
一位中医学教授,在63岁那年远赴重洋。在美国,直接住在儿子家里坐诊。为了避免低劣药材之祸,特意从香港进口药材。一个月收入9万多美元,交完税还有6万多。而在美国,10万美元就可以买一栋房了。
湖南中医学院一位副教授陈勇,将自己在美国的考察,写成《美国市场中草药的热销,对我国的中草药研究的反思与建议》,文中谈道:“1994年美国已经通过一条法规,中草药这样的补充品,不经FDA批准,就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在有机食品专卖店销售。看见美国有机食品专卖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真是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中草药制剂在美国这么受欢迎,中医药发展有望。惭愧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制剂中,没有一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我国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后,开发出“救心丹”,曾一度风靡全球,被誉为“救命神药”,年销售额1亿多美元。日本老牌的汉方药“正露丸”,也已经返销中国。在向中国申请中药专利的国家里,以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最热衷。2006年底,葡萄牙国立波尔图大学正式开设中医专业,并招收了首批27名学生。来中国研读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位居第一。
编后:综合治理任重而道远
中药饮片是中医大夫配方用的一种剂型,它有别于中药材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经过规范炮制的。近年来,不少医疗机构中出现了假冒伪劣的中药饮片。“被萃取”和偷工减料现象比比皆是,造假掺假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与此同时,不适时期采收,炮制方法不当,贮存条件差、野生变家种,长期栽培引起变异等也成为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中医药专家尖锐地指出,人为造假掺假已成为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主要因素。不仅影响了临床疗效,甚至会给患者带来终身损害。杜绝假冒伪劣中药饮片的使用,加大药品监管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我国的贡献绝不能停留于仅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2011年,屠呦呦女士凭青蒿素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的肯定,是中国医药界的一个里程碑,更为中药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中医药绝对是个伟大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认识中医药,更多地用现代科技对中医药进行研究、挖掘,主动创新、多出原创成果确实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中国文化的一步步强大,中国制造的中药终将走向全世界!(据《新民周刊》)等
同样令人揪心的是,如今中药材大幅涨价,中药材质量却让国人声声叹息!花大价钱买来人参,有可能是提炼过精华的“药渣”;头发白了可服何首乌,可为此闹肚子的比比皆是,只因为传统炮制技术被弃置一旁;道地药材到处移植,农药肥料频频催生……
太子参只有太子才用得起
“今年眼看着太子参的价格往上涨,像发疯一样。”张春华的大儿子看着自己手上的药方划价单惊呼!从2008年开始为母亲配这服抗肿瘤的中药,方子没有什么变化,可每月总价已经从820元涨到了1700多元,翻了至少一倍。
为了这服药,张家大儿子已经一搬再搬,搬到了每月租金800元的陋室,买房娶妻那是被无限期搁置了,已经36岁的他倍感无奈。
这位66岁的普通农村妇女,2003年查出乳腺癌,经过化疗,癌细胞还是转移到了胸骨。一筹莫展时,儿子的朋友为他们介绍了一位颇有盛名的老中医。老中医为张春华开的方子,需要一年365天,一天也不能少。处方上总共有二三十味中药,这张处方是为张春华“量身定做”的,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观测本轮中药涨价的依据。
“从2008年开始吃药,2009年还没有什么感觉,从2010年开始,药价每个月都在涨,尤其是今年涨得特别厉害,其中太子参涨得最快。”张春华的大儿子回忆说。
中药材里太子参原本不起眼,不想变成今年最大的“妖股”。2009年底,太子参的批发价每公斤只有30多元,2010年初就涨到了50元左右。2010年7月份是每公斤80多元,8月初直接跳到180元/公斤,9月初价格更高达到280元/公斤,到现在每公斤则已经接近500元,被老百姓斥为:只有太子才用得起!
而在这张处方里,麦冬早已驶上了涨价的高速公路;曾经几元钱的甘草,价格已经翻了至少5倍;党参五六年来都徘徊在10元/公斤,但在最疯狂的时候,已经有药店喊到280元/公斤……
张家人赶上的,是中药最疯狂的一次暴涨。很多行内人在提到中药市场乱象时,都会回忆起自上世纪80年代中药材价格完全放开后,中药材丧失了“蓄水池”,“天价”和“地价”开始粉墨登场。最具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1988年上海等地爆发甲肝疫情,板蓝根价格由每公斤3元被爆炒到了24元,轰动全国。
而第二轮涨价,源于1990年前后重旱减产,天麻1992年攀升到每公斤190~220元。第三轮涨价潮则是举世闻名的2003年非典爆发,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冲剂被恐慌性一抢而空,中药材市价暴涨甚至惊动了国家领导人。而从2010年开始,中药材涨价进入了最疯狂的第四轮高峰。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进入2011年3月后,中药材价格更是连级跳。
优质药材出口的尴尬
随着中药养生热潮的兴起,中药需求大幅攀升,价格水涨船高。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的进补已经变成了“瞎补”。“现在开方前也不号脉了,症状上明明写着‘高血压’,药店居然就敢给开高血压病人绝对禁忌的鹿茸!”而药店也许是出于仓储面积有限,也许是因为虫草、鹿茸利润巨大,往往大量购入滋补药材,正常药材却变得紧缺起来。
然而在内行人眼中,进补对于价格的飙升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意思”。“大量优质道地的中药材被做成提取物出口,当‘草’一样贱卖!这是导致国内中药资源短缺、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原国家药监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批了7156家药厂,很多厂都是投机成立的,根本没有自己的药品,就以原料出口养活自己。2007年我看到日本向我国进口青蒿颗粒3万多吨,拿去做添加剂。100吨药材,只能提取8%~10%的有效成分,这3万多吨,就需要30万吨药材!”
近年来,中药提取物出口占比大增,年出口额5.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比重的40%以上,从2001年5月1日起,更是坐上了直升机。2011年4月30日是欧盟规定的植物药生产企业准入资格认证的最后一天,而我国药企没有一家在此时限内通过注册,全军覆没,这让出口中药提纯物,成为一种“最时髦”的选择。
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1年一季度,我国中药提取物出口额2.7亿美元,同比增加53.4%。以德国、西班牙、英国为主的欧盟国家进口我国植物提取物增幅接近或者超过100%。
“1988年的时候,我国中药种植一共1200万亩,,其中耕地580多万亩,非耕地620万亩,足够中国人用药,为什么现在不够了呢?一个原因是庸医滥用药,更重要的是出口药物提取物仅提取一种有效成分,造成了我国大量优质药材被浪费!”骆诗文批评道。
更令人尴尬的是,国外大量从我国进口中药提取物,主要是用来开发植物药,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再被做成制剂高价返销到我国。出现了“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奇特怪象。
“精品”是这样诞生的
张家经历过曲折的“配药难”,太子参缺货更为特别。“从去年就开始缺了,今年更严重。普通的根本没有,药店里只有精装太子参。经过这么变相一涨价,太子参的价格就贵了四五倍。原来一个月需要花135元,改成精装就是596元!”
“自然灾害影响了太子参产量。”店员如此解释。令人疑惑的是,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中药材只会一同歉收,或者品相普遍不佳,为何现在只有普通药材减产,精品依然充足?这个秘密随即被一位老药工揭开了。在中药材批发中心,他拿出了普通太子参,无论粗细、大小、都与精品没有多少差别,嚼一嚼,味道也很浓。只是普通太子参看起来脏兮兮的,而精品又白又好看。
“真正的太子参就是这个样子!”这位闭着眼睛仅凭鼻子就能辨别药材的老药工肯定地说:“想白还不容易?我进去给你拿硫黄熏熏,转眼就白了!”
“精品”真相大白!原来精品太子参=普通太子参+硫黄!
枇杷露之前世与今生
“一袋袋包装扎实的枇杷叶码得像小山一样,一辆12吨的载重货车整装待发……”这是一名记者在全国最大的枇杷叶收购大户,福建仙游县书峰乡林文喜的收购站,看到的“壮观场面”。
这个山区小乡,仅有6个建制村、1.5万人口、5800亩耕地,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多为老弱妇孺组成的“6038部队”。如何求变?林文喜掀起了“捡枇杷叶”的热潮。
据《本草备药》记载,枇杷叶性味苦平,功效为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京都念慈庵枇杷膏的传说,讲的就是清代杨孝廉的母亲肺弱哮喘,久咳不愈。幸得名医叶天士传授膏方,治愈了母亲顽疾。在有些山区,谁患上了“热咳”,痰厚且黄,就会去摘几片枇杷叶子,刷干净背面的长毛,加块冰糖煲一碗枇杷水,一般喝两三次就好了。
自2005年起,林文喜就以每吨700元至1000元的价格,向山民收购枇杷叶。并相继敲开了广州医药公司、山东制药厂、同仁堂的大门。
枇杷叶应该如何采集、炮制?骆诗文为记者详细地讲解:“今年用的枇杷叶必须是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五年。用鬃刷把枇杷叶背面的毛刷得干干净净,放在竹垫上晾到八九成干,以一公斤为单位,一叶一叶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再立起让它彻底干燥。做药的时候,拿出来,用药刀切成0.5厘米厚的丝,锅里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放入枇杷丝拌匀,用文火炒到枇杷丝既能很均匀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凉即可。”
但现在农民们一般都是怎么采集落叶?“我亲眼看到,都是直接用一根金属的或者竹制的长签扎地上的落叶,管它老叶、新叶。很多叶子在泥里已经腐烂,再一下雨,浸泡过后还有什么用?采回来洗都不洗,毛也不去,晒干一扎。炮制的时候,甚至连绳子都不解,蜜炙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罐里倒。”
根据古代本草记载,枇杷叶的绒毛必须修治,如果没有刷干净,则会入肺引起咳嗽不止。但这工作颇不轻松。有家医院诉苦:“临时工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只能刷出两三斤,以最熟练的工人担任,最多每天也只能生产5斤。我院每年仅枇杷叶刷毛一项工作,就要消耗90个工作日。”
枇杷露只不过是当今中药乱象最表层的冰山一角。为了深入“解剖麻雀”,记者采访了多位药材界人士,一个个症状加以剖析,试图还原“国药之殇”的全景。
药材不“道地”药效无保障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骆诗文对道地药材如数家珍:“当归,必须是甘肃定西地区的。大黄是甘肃礼县铨水乡的,生地,那就是河南焦作、温县,山西临沂、运城这一带,别的地方都不行……”中药,为什么弄得如此复杂?骆老解释说:“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了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
广州市荔湾区药监局官员曾指出:“有的中药材如板蓝根、人参等,长相和正宗产地的一模一样,本身也不是假药,但药检发现有效成分很少甚至为零,毫无药用价值。”同样是地黄,河南武陟产的和浙江某地产的经过检验,发现梓醇含量相差810倍。
据骆老所言,“文革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现在则随心所欲了,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
不道地的药材一轰而上大量供应,优质的原产地药材则遭到人们竭泽而渔式的掠抢。如今浙江各中药房,已经难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浙八味”了。云南白药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已经濒临灭绝。道地药材大多产于老少边穷地区,无论用什么手段,如果能使产量倍增,对当地都是有吸引力的。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但药效可想而知。
“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催血),不能乱用。以前用当归,都要分清部位,一钱一钱算得很仔细。现在去配药,药房的人跟我说,当归都长得很大,给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会出事情,当然,也没什么疗效,跟吃萝卜差不多。”一名老医生告诉记者。
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的真相更令人震惊,这也是我国中药材出口最大的拦路虎。从检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检出。二三十年前,为了消灭长白山上的松毛虫,政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规模洒下666等剧毒农药,至今该成分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为药材界公认的“道地药材”。前段时间岷县“毒当归”闹得沸沸扬扬。由于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常发麻口病,束手无策的农民最后只能用各类高毒高残农药一起“招呼”。吓得不少想买当归的朋友,不惜从香港绕道订购。
“抢青”与“被萃取”
内行人都知道这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王孙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有什么两样。
骆诗文说,现在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为了尽早上市,药农采收的天麻里面都是瘪的。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现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种的都拿来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没有丝,疗效相差极大。黄芩五寸长才能用,现在才长到一寸长就被挖出来了。甘草、大黄三年以上的才能达标,可农民一旦遇到价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
还有药用价值极高的辽五味子,本应到10月才能采收,已经提前3个月遭受了抢青之祸,采回来的青果还要喷上药水焐红,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则无处寻觅。
“我买西洋参的时候特别烦,有时候一泡就没有味道了。”有位医生气愤地告诉记者,这类西洋参早已被萃取过有效成分。据了解,很多冬虫夏草也已被提炼,药材商将“药渣”用啤酒浸泡,误导消费者以为是真货。没有经过萃取的虫草外观饱满、色黄而亮,现在市场上至少70%的冬虫夏草,都被提取了有效成分,干巴巴的,虫体较硬,也没有香菇一样的香气。
即使正规药材市场,都充斥着以“药渣”冒充的正品,这让制药厂也很头疼。不买就得停产,买了药品质量肯定有问题。权衡再三,最终还是经济利益占了上风。以下这些药材都发现过“被萃取”现象:人参、西洋参、党参、冬虫夏草、黄连、黄柏、牡丹皮、首乌藤、金银花、连翘、八角茴香、山茱萸、连翘、桔梗、淫羊藿、川贝、五味子、益母草、泽泻、白术、鸡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车等。
如果说从前的中药造假,还只是在等级上以次充好,如今则是花样百出了。骆诗文曾跑遍了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总结出来常见的造假手法有山肉萸掺进葡萄皮,黄芩中掺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把树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马肚子里灌玻璃胶,往虫草上粘铅粉……中成药造假则更有隐蔽性。比如衡量萸肉的质量标准是熊果酸的含量,一些药厂就往里掺山楂,结果一样达标,疗效只有天知道了。
药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杂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不去心……
饮片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片薄如飞的天麻,只能停留在老药工的记忆中了。
既然在加工修治上竭尽全力偷工减料,功夫都花到哪里去了?——“面子工程”,俗称“打磺”。既为了饮片色泽好看,延长保质期,又能让霉变药材焕然一新。
打磺本来是传统的熏制方法,目前的问题是反复打磺,造成硫超标。更有甚者是直接将硫黄粉洒在药材上面,注重养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从我国进口药材的韩国商家也是颇为头痛。为了获得二氧化硫不超标的白芷,他们只能每年从中国直接进口新鲜白芷自己加工。近年来为了让药材更好看,除了打磺,还增加了用双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铁水洗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炮制不到家会减效中毒
很多人都听说过何首乌能治少白头,但为此闹肚子的也比比皆是。原来生首乌中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能滑肠致泻。必须经过炮制,让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乌须黑发的功效。
“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骆诗文告诉记者:“半夏有毒,临床大都经炮制后使用,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
但据骆诗文观察,现在的药厂和医院,虽然有炮制标准,但都锁在柜子里,好多都是不炮制,或者炮制不到家。即使某些著名的大药店也存在此类现象。“炮制首乌传统用黑豆煮,药材商代以锅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白术就是往锅里一倒,根本不翻炒,上面是白的,中间是黄的,下面的则是焦黑的。”
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一名具有40年临床经验的中药师发现,炮制用醋如果用工业醋酸或食用醋酸配制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左右的小鼠死亡,而使用发酵米醋则无此不良反应。马兜铃则闹出过肾病风波,一时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主要原因就是国外为了减肥,把马兜铃直接当茶饮,而不知道我们药典规定马兜铃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炮制技术乃是中药的核心,但是后继无人,很多饮片厂甚至雇佣了对中药炮制一知半解的初中生、高中生来作业。“现在善鉴别精炮制的中药专家,全国只剩下两位‘高徒’:83岁高龄的王孝涛和85岁高龄的金世元,所有中药炮制方面的专家加在一起,总共40多位。”骆诗文说。“王孝涛现在老得连门都出不去了,曾经想穷极毕生所学,为国家留下一本关于炮制方法的书,出版社问他要20万元,他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支持,没想到一分钱都没批,王老一怒之下罢笔不写了。”
“洋中药”缘何受热捧
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来此都会大买特买,带回去分赠亲友。
“我有一天夜里突发胆囊炎,想起抽屉里还有一包汉方大柴胡汤,赶紧冲了一杯喝下去,不一会儿就舒服多了。现在已经好几年过去,没有再复发过。”一位在日本常年出差的中国工程师告诉记者。
汉方药是在公元513年经朝鲜引入日本的,受宠1000多年。明治维新之后,汉方医学遭到抛弃,又在几年前再度重兴。“中医学概论”2006年成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2008年又被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
生产汉方药的龙头企业集中在津村等少数企业手里,他们特意在深圳开办一家涉足中药饮片的药业公司,高薪聘请从中国药企退休的老药工担当技术指导,涉及人参、桂皮、柴胡等500余种中药材原料、中药饮片。日本汉方药界对饮片炮制技术的热情不止于此,据炮制泰斗王孝涛回忆,只要他被请去日本讲学,对方总是不忘询问饮片炮制的关键环节。但王老提出想去参观一下他们的炮制技术,却被断然拒绝。
美国方面对中医中药也不乏兴趣。一位药界人士告诉记者,几年前美国人曾以旅行团的方式到山西运城来治疗结核病,当地有一位老中医有独门绝技。而美国病人来此,正是为了拿到他那张治疗结核病的方子。2008年,美国有关部门又拨款500万元给北京协和医院,委托该院帮其了解我国中药材资源和开发利用情况。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老先生,则收了一位美国徒弟。如今中国六七十岁的老中医,到美国去就有可能享受“敞开绿卡”的特殊优待。
一位中医学教授,在63岁那年远赴重洋。在美国,直接住在儿子家里坐诊。为了避免低劣药材之祸,特意从香港进口药材。一个月收入9万多美元,交完税还有6万多。而在美国,10万美元就可以买一栋房了。
湖南中医学院一位副教授陈勇,将自己在美国的考察,写成《美国市场中草药的热销,对我国的中草药研究的反思与建议》,文中谈道:“1994年美国已经通过一条法规,中草药这样的补充品,不经FDA批准,就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在有机食品专卖店销售。看见美国有机食品专卖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真是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中草药制剂在美国这么受欢迎,中医药发展有望。惭愧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制剂中,没有一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我国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后,开发出“救心丹”,曾一度风靡全球,被誉为“救命神药”,年销售额1亿多美元。日本老牌的汉方药“正露丸”,也已经返销中国。在向中国申请中药专利的国家里,以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最热衷。2006年底,葡萄牙国立波尔图大学正式开设中医专业,并招收了首批27名学生。来中国研读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位居第一。
编后:综合治理任重而道远
中药饮片是中医大夫配方用的一种剂型,它有别于中药材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经过规范炮制的。近年来,不少医疗机构中出现了假冒伪劣的中药饮片。“被萃取”和偷工减料现象比比皆是,造假掺假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与此同时,不适时期采收,炮制方法不当,贮存条件差、野生变家种,长期栽培引起变异等也成为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中医药专家尖锐地指出,人为造假掺假已成为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主要因素。不仅影响了临床疗效,甚至会给患者带来终身损害。杜绝假冒伪劣中药饮片的使用,加大药品监管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我国的贡献绝不能停留于仅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2011年,屠呦呦女士凭青蒿素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的肯定,是中国医药界的一个里程碑,更为中药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中医药绝对是个伟大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认识中医药,更多地用现代科技对中医药进行研究、挖掘,主动创新、多出原创成果确实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中国文化的一步步强大,中国制造的中药终将走向全世界!(据《新民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