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亿万“大眼睛”的渴望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不是一笔巨款,却点燃了数以千万计贫困失学儿童的人生理想
  
  只要中国还有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会结束。在这个宗旨的感召下,从1989年3月启动以来,希望工程在多方的关注与参与中走过了20多年。
  从救助第一个失学儿童张胜利开始,至今希望工程已经募集资金超过50亿元。这不是一笔巨款,却点燃了数以千万计贫困失学儿童的人生理想,让他们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殿堂。
  20年时光飞逝,我们这几位当年的创办者都已经陆续离开了希望工程,受到捐助的孩子也一批批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他们各自的岗位,但是希望不灭,这项开启中国公益事业之门的“工程”在这块土地上种下了奉献的种子。
  
  希望工程的由来
  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闭幕,按有关规定我也到了从团中央机关“转岗”的年龄。但当时内心总感到对共青团的责任未尽,感情难舍。当时正值团中央体制改革,而我在《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中,曾经提出建立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青少年事业筹集资金。
  我当时的想法是,整体改革不好推动,何不搞局部突破,“杀出一条血路”。况且,这项出自自己调研报告中的工作,我很想亲自去尝试。5月18日,团代会刚刚闭幕不到10天,我就向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奇葆请缨筹备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青基会”)。我和郗杰英(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李宁(现青基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禹(现青基会常务副秘书长),是青基会成立之初仅有的四名成员,守着10万元注册资金和一万元启动资金,在团中央组织部我的办公室里共同为青基会的未来勾画蓝图。
  这四人中,杨晓禹和郗杰英都曾参加过中央讲师团到偏远地区支教,支教地区的贫困落后、当地因贫辍学的孩子那渴望的眼神在他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似乎是当时头脑发热的举动,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团中央10年的工作经验和对青少年问题的深入了解,也让我们在选择项目时马上做出判断,中国青基会要做一件有社会动员力的事情,它既不是传统的思想教育,也不是许多人热衷的时髦活动。几经商议,开展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募捐活动成为我们的共识。
  
  “希望工程”应运而生
  说到“希望工程”这四个字,还颇有一段故事。当时我们四个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名字概括即将启动的这项活动,募捐信已经起草好,名字是“春草计划”,不过,我们都不满意,觉得这个名字难以表达全部的含义。一天夜里,“希望”一词跃入我的脑海——孩子是希望,教育是希望,我们这个项目也一定充满希望。第二天,郗杰英又把“计划”改为“工程”,“希望工程”这个影响了中国人慈善理念的名词就此正式诞生。
  1989年10月30日,青基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我们就这样踏上了为失学儿童圆梦之路。
  在1980年代人们的思维里,尚无慈善、公益的概念,如何号召人们为贫困失学儿童捐款,成为我们的首要问题。后来,我们的工作人员从新华书店买来《邮政编码大全(工业企业卷)》,按照上面的地址自己抄写信封邮寄。几十万个信封,上班抄不完,下班以后每人再带一大摞信封回家接着抄;不但自己抄,还让家里人帮着抄。我自己也不例外。
  “希望工程”启动初期,我们自己对公益事业的内涵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也不是十分了解。但是,这些寄出去的信还是起了很显著的作用,每一批信寄出去后半个月左右,都会掀起一个捐助的小高潮。大约在发了20万封信之后,基金会收到了将近20万元捐款。20万元,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得的!
  
  爱心模式的发展
  1991年到1994年,可以说是希望工程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大发展时期。在这几年里,我们经历了几个节点,有喜悦、有挫折、有挑战、有收获,但总是向着令人欣慰的方向前进。
  “……陕西省镇安县贫困地区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卿远香,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去年父亲病逝,母亲带着她和不足四岁的妹妹过着艰难的生活。她失学了,白天喂猪、砍柴,晚上拿出珍藏的课本自学。期末考试到了,她匆匆干完活,跑到学校,在剩下的半堂课里认真地答完考卷。在考卷的末尾,她含泪写下四个大字:我想上学!”199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希望工程”的募捐信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广告版位上。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募捐广告。
  其实,这是我一天夜里翻报纸时的突发奇想。然而,希望工程的宣传力和公信力却从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1992年,希望工程“大眼睛姑娘”的宣传照片将希望工程带进了更多人的心里,更多的目光聚焦到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这一年,希望工程的救助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沿用了这样的动员方式:“捐20块钱,也就是为一个孩子交一个学期的学费,就能得到一个孩子的感谢信。”这只是表达感激的一种方式。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上海研究所的施慧琴写来的信,希望“建立一对一救助,我希望你告诉我救助的是哪个孩子”。
  看到这封信,我很有感触: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透明度;另一方面满足了捐款人的成就感,也让捐款人可以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给予进一步帮助,同时有利于动员其他人捐款。
  1992年,“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正式启动。从此,一对一捐款,让捐款人参与到项目中来,成为“希望工程”的重要模式。这是一个新起点,也是一个新挑战。当时虽然已经配备了办公电脑,但是各个办事处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管理系统。大家在按照捐款人意愿为其寻找合适的捐助儿童时,只能把表格摊在办公室,甚至走廊的地板上,蔚为壮观,却也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堪重负。有人甚至建议,不要再扩大规模了。
  但是,面对公众如此高的捐赠热情,又怎能因为技术瓶颈而致使整个项目停滞不前?我们请航天部研究院专门为希望工程开发了一套电脑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青基会范围内使用。这在全国范围内是很先进的,我们终于鸟枪换炮了。
  北京中医学院卫生管理系的青年教师刘新社是第一个赶到青基会捐款的。他将200元交给工作人员,“我老家在陕西,过去上学也是非常艰苦的。我救助一名孩子,一方面是对失学孩子的心意,同时也是对家乡的一点心意。我有个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你们最好帮助选择一名失学女孩,让她们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希望工程不仅成为一种行善的途径,也让中国人的手足之情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助人自助,正是一切公益慈善事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人们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捐款,付出的是金钱,收获的是精神。如果把对希望工程的捐款也看成一种消费的话,那就是一种精神消费。捐款是无偿的,没有买到物质商品;捐款也是“有偿”的,捐助人“购买”到了受助孩子成长所带来的成就感、精神满足和快乐。我碰到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自己不满周岁的孩子来青基会,以孩子的名义捐款,她说,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心。“奉献爱心”这个现在已经为人熟知的词,通过希望工程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我曾在1993年为希望工程制订了短期发展目标,即“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在328个国家重点扶贫县普遍布点实施救助。到1995年,每年将至少为10万名失学少年提供助学金。对少数确有培养前途,而家庭又特别贫困的中小学毕业生提供特别助学金,支持他们继续深造,直至中学、大学毕业。”这个当初看来雄心勃勃的计划在1994年便已成为现实。
  1994年是国际家庭年,我们推出了“1+1助学行动”——由一个家庭救助一个失学儿童。这一年,救助儿童突破了百万,是过去历年总量的一倍。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并没有只追求金钱物质,也一定有追求精神道德的需求。希望工程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带给社会一股清新的空气。
  回望这20年,参与不仅让希望工程获得了公众的支持,也让接受资助的孩子心怀感恩。第一个接受资助的失学儿童张胜利,现在已是当地一所希望小学的校长,希望工程于他,已然融入生命。“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刚刚结婚,当初她给男朋友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答应她每月工资的一部分用于捐给希望工程……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都已经真正地成为了社会公益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香港名誉保卫战
  对于希望工程来说,它诞生于我国公益慈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的年代,在运行的过程中,诸多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隐患逐渐暴露出来。1994年,我便总结了八大隐患,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确保这个中国第一个对失学儿童进行救助的公益组织能够更加健康,走得更远。
  希望工程的品牌意识树立得很早,我们很早就进行了商标注册,加强每一个环节、每一笔资金的管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告诫我:谤随名高。
  1994年,《壹周刊》发表文章诽谤希望工程,极大地损坏了希望工程在香港的信誉。这也是希望工程“八大隐患”之一,我们决定在香港高等法院起诉《壹周刊》。打这场官司的确是要冒很大风险,但我心里很坦荡,一定要打好这场官司,讨回清白,同时让希望工程更加透明,得到社会更大的信任。
  这个马拉松官司前后打了6年,直到2000年3月13日才在香港高等法院开庭审理。这时候,我们已经为这场官司支付了数百万元的诉讼费。胜诉了,这笔诉讼费由对方承担;如果败诉,不仅诉讼费无处“报销”,还要赔上对方的开销,加起来就是一两千万。庭审期间我们住在香港华润大厦18层,很多人都还记得我当时的话:“如果败诉,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
  2000年6月20日,香港高等法院钟安德大法官做出判决: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胜诉;判被诉人赔偿原诉人损失港币350万元整,并须付原诉人法律费用。大法官在判词中写道:“面对黄先生(对方大律师)的全面盘问,本庭相信徐先生及杨先生(原告两证人)的证词在有关责任方面是完全可靠及可信的”。
  我曾就1994年2月香港《壹周刊》发表诽谤希望工程文章一事,对香港《明报》记者说:“我们‘希望工程’的所有人都深知生于忧患的道理,一直临深履薄,战战兢兢,如同在天堂和地狱间走钢丝。但我坚信,‘希望工程’不会被别人打倒,只会被自己打倒。”至今,这个理念支撑着希望工程干净、透明、健康地向前发展。
  希望工程从开始到今天,青基会平均每天接受捐款数十万元人民币。支撑这种信任的正是我们的道德诚信。
  还记得希望工程初期,一次出差回北京,在飞机上鸟瞰京城。只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止不住心中一阵冲动。我想,论捐款,希望工程还不及一座楼宇的价值,而多少个“楼宇”才能实现我所追求的价值呢?由此顿悟:希望工程所追求的,不是有形资产的积累,而是精神、文化、道德价值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形资产有价,公益品牌和精神道德无价。
  如今,我虽然离开了青基会,却始终没有离开公益事业,而且,我仍然兼任希望工程的副理事长。在我心里,始终有一个愿景: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希望,这个社会就会有光明的前途。
  责任编辑 董颖
其他文献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报道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学院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努力探索实践,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学院龙头作用,广泛开展社区教
期刊
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经久不衰,正被人们薪火相传,不断传承    重建的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名的翠亨学校气势恢宏,改建的南朗医院顺利通过二甲评审,修缮后的陈氏宗祠古朴典雅,展现南朗人文底蕴的左步人文历史展馆顺利开馆,引领南朗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  “国际微笑行动”第一次走进镇级医院南朗,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中国绿色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南朗。“国际微笑行
期刊
女儿要中考了。前些日子学校要求家长参与考前100天动员活动,给孩子寄封信,写上鼓励的话,由老师到“誓师大会”现场交给学生。我给写了几个字:祝考前快乐!考后也快乐!老师看后有点小意见:不给力吧?这不是鼓励孩子玩吗?这可是到了冲刺时候啦!  女儿自己也真没当回事。一如既往地不上任何补习班,周六中午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动漫、电影、电视剧。正在上映的《超级战舰》、《灵魂战车》看了,上周看《福尔摩斯》(本来是
期刊
哦,我心中的康巴汉子!  额上写满祖先的故事,  云彩托起欢笑。  胸膛是野性和爱的草原,  任随女人恨我自由地飞翔。  血管里响的是马蹄的声音,  眼里是圣洁的太阳。  当青稞酒在心里给歌唱的时候,  世界就在手上!  这首传遍藏区的《康巴汉子》,是被认为最男人的一首歌。  我国藏区分为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和康区。卫藏主要在西藏拉萨、日喀则为主的地域,安多包括青海省、甘肃等藏区,康巴则分布于藏东
期刊
骨子里始终奔腾着“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激情,同时又具备新一代知识型企业家的运筹帷幄、老成持重的睿智,这让他纵横市场而能所向披靡,终成为新苏商中的“领军人物”    或许是王维那首“红豆相思”的千古绝句太深入人心,抑或是周边常熟城里有秦淮名媛柳如是隐居的“红豆山庄”触发灵感,当1983年周海江的父亲周耀庭临危受命,接手已快倒闭的无锡港下针织厂那只烫手山芋,苦思冥想如何能把躺在仓库里的一堆产品尽快变现时
期刊
石家庄七一学校(石家庄二十四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级重点高级示范中学,具有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沉淀,其前身是全国闻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七一学校”。她是1953年由“华北军政大学干部子弟学校”和“平原军区新英干部子弟学校”合并而成。1952年时任华北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政委薄一波指派军区干部部部长王平到石家庄考察,选定校址。在去确定学校名称时,华北军区根据朱德司令的提议,确定“七一”
期刊
他是名人,他的画作《金山岭晨光》、《白洋淀晨曦》、《翔鹤图》等,被人民大会堂悬挂,并作为中外元首会见常用之背景;他是凡人,他有着一颗“凡心”,用艺术家质朴率真的性格特质,将祖国、故土、山村等元素流露笔端,并形成自己的风骨;他用一颗对艺术敬畏之心,及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彩绘着人生,书写着感恩画卷;他人生如画,画如人生,人们在为其画卷所折服的同时,也记住了其鼎鼎大名——吴建潮。    其人如画  吴建
期刊
2011年10月,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揭晓了“中国好人榜”9月份的入选名单,全国青联委员、安徽中环投资集团董事长余竹云赫然其中。  对于这个头衔,他却有些“忿忿不平”。  “首先感谢这个荣誉,但是我很诧异,也有一丝悲哀,中国的好人真的是太多了,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改革开放30年,在中国转型期,企业家是最大的受益群体,我们更应该心怀祖国、感恩社会、善待众生。为回
期刊
2011年4月15日,余竹云作为唯一受邀的房产商参加亚洲博鳌论坛青年圆桌会议,并且受到胡锦涛主席亲切接见。  25人的亚洲青年领袖名单汇集了亚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体育界的青年领袖,其中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茅台酒厂董事长袁仁国这些重量级“中国面孔”,有姚明、杨扬、马艳丽这样无需文字注解的“明星脸庞”,还有新浪网首席执行官曹国伟、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炽平这些“新媒体力量”。  或许,
期刊
2012新年的阳光,静静地洒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带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希望。  迈进新年,一份全新改版的《中华儿女》杂志,散着微微的墨香,带着真诚的祝福,怀着新年的憧憬,与亲爱的读者们如期相见。  23年前,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中华儿女》杂志,精彩面世。邓小平同志欣然为杂志题写刊名,对办好一份面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期刊,寄予了无限期待和深情厚望。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中华儿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