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不仅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题方法的传授,更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的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语文课教学中提及情感往往让人又爱又恨,对年轻教师更是如此。爱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方面的升华正是一节课的亮点所在,是出彩的地方。可又恨它难以把握,要么很肤浅要么高远得不切实际,都达不到预想的那种效果。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语文这个载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鲜明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下,体会到高尚的道德情感对每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以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情动而辞发,情动而理明。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1.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就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景进入最佳状态。
  2.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兴趣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4.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语文课,是情感的课堂,心灵的对话。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其他文献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的学生写记叙文的越来越少,写议论文的越来越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材遇上了问题:不能发现鲜活而丰富的生活素材,记叙文没法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所以,我们的学生们就纷纷转向议论文,中心论点加上几组论据,说道一番,议论文就成了。  写人记事,选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材料选好了,文章的血肉齐备了,文章也就算大功将成了。记叙文选材,宜于关注一些小细节,因为我们身边大
期刊
一、勤于积累    很早的时候,朱熹就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考作文是对平时知识储备的检验,只有平时勤于积累,才会获得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考场上写作文才会得心应手;反之,如果“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那么只会陷入咬着笔头搜肠刮肚的尴尬之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素材,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勤于积累。要做到勤于积累,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期刊
很多学校中都在开展阅读教学,有的语文教师就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读一读就可以了,不是太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对阅读不太重视。其实这是错误的,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思想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充分的能动性,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
期刊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  的创作源泉吧。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期刊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同时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核心环节是理解,而理解的实现更要通过自身积极的成熟的思维。单纯依靠听讲和感知,所得只是一时的、粗浅的表象。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培养兴趣、调动内驱  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
期刊
一、比较新旧考纲变化    (1)相比以前,考查内容的顺序和分值有所调整,增加了古代诗歌阅读的分值,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增加了名篇名句默写的分值,更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2)现代文体阅读采用二选一式的选考题模式,兼顾到考生的个人爱好,给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3)作文要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还要注意不写错别字。  (4)2011年语文高考试题大纲(新课标版)
期刊
语文有朦胧的美,它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而诗歌无疑是语文之美的浓缩。从小学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到高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无不蕴含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无穷魅力,洗涤着我们的灵魂。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
期刊
在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觉悟、家庭环境、智力条件等不同,学习成绩和道德行为存在差异是一种正常现象。优秀的班主任不仅爱护优等生,而且以饱满的热情关注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历来是班主任一项复杂而耐心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心血。可以说,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十四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后进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班风建设和教学成绩。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内容。而转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书香能致远读书”,读书一直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大家公认为丰富内涵、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否读书感悟也被好多学校提上评价教师发展的议程。那么,读书对一个人,一个教师,一个学生究竟起到哪些作用呢?  教师读书,是生命成长的需要。读书与教学,相得益彰。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为人师表,传道授业,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修养,这
期刊
关于《我若为王》一文的主旨,有关《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长期以来明确地说:这篇课文“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意识,这是没有疑问的”。在后面“有关资料”所引的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这虚拟性的奇思异想和戏剧性的突转、发现,把对君主制度、帝王思想的揭露和否定巧妙地表达出来了。”“文章的寓意也许不难理解,那就是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确实是这样的吗?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实有不妥之处,现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