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举国不再焦虑“大师”的问题之时,“大师”才有应运而生的机会。
此题有二解,其一,“大师”本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焦虑之事未必关于“大师”。其二,全社会就能否出大师或是何以还不能出“大师”的种种质疑,其中也包括“大师”们对于教育和学术文化乃至政治环境及体制的思考担忧。除了一些行业的职称评定明确有此资格外,“大师”的头衔,多由别人指称,口耳相传,媒体鼓吹,很少有人忝然自封“大师”。即使有,也不易得到公认。
于是出现有趣的悖论,被封为“大师”的时贤,一般并不接受相关的封号。而世人心目中的“大师”,却以他们为标准。难道世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超过“大师”?如果“大师”本人也发出为何不出大师的疑问,则听众不能不考虑其表达意见时究竟是以“大师”的名义,还是自外于“大师”行列。若是后者,则其理想的“大师”另有典范。也就是说,不出大师由来已久,并非原来还有,现在已无。
如果以公众和媒体的判断为准,可以确切无疑地相信,“大师”如同明星,在这样的造星时代,还会不断涌现,即使没有,也会被制造出来,正如今日的有,也是被制造出来一样。如果宁可相信“大师”的判断,他们自己也不过是在特定专业领域出类拔萃而已,则类似的人才现在依然存在,只不过时名不够,尚未被冠以“大师”的称号,或者说还没有被抬举到大师的高位。当然,学问较“大师”们的时代更加细分化,专业界域更加细密,也是日益小众化,难以成“大师”的要因。
“大师”的焦虑,反映了“大国崛起”之下国民心理的群体躁动。其实中国可以富强,却不易贡献世界以高深学问,早在前贤的预料之中。包括急于出“大师”,同样是过于务实因而一味趋时的表现。当务之急,应该努力提高民族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或者说建立有效的相关机制。公众和媒体乃至教育学术界及主管机关,如果不能判断学问的高下,不知何为“大师”,则不是出不出,能否出的问题。高明即使立在当面,也是咫尺天涯,而一味痴人说梦似的妄谈培养引进,被封的难免江湖骗子,欺世盗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当举国不再焦虑“大师”的问题之时,“大师”才有应运而生的机会。
此题有二解,其一,“大师”本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焦虑之事未必关于“大师”。其二,全社会就能否出大师或是何以还不能出“大师”的种种质疑,其中也包括“大师”们对于教育和学术文化乃至政治环境及体制的思考担忧。除了一些行业的职称评定明确有此资格外,“大师”的头衔,多由别人指称,口耳相传,媒体鼓吹,很少有人忝然自封“大师”。即使有,也不易得到公认。
于是出现有趣的悖论,被封为“大师”的时贤,一般并不接受相关的封号。而世人心目中的“大师”,却以他们为标准。难道世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超过“大师”?如果“大师”本人也发出为何不出大师的疑问,则听众不能不考虑其表达意见时究竟是以“大师”的名义,还是自外于“大师”行列。若是后者,则其理想的“大师”另有典范。也就是说,不出大师由来已久,并非原来还有,现在已无。
如果以公众和媒体的判断为准,可以确切无疑地相信,“大师”如同明星,在这样的造星时代,还会不断涌现,即使没有,也会被制造出来,正如今日的有,也是被制造出来一样。如果宁可相信“大师”的判断,他们自己也不过是在特定专业领域出类拔萃而已,则类似的人才现在依然存在,只不过时名不够,尚未被冠以“大师”的称号,或者说还没有被抬举到大师的高位。当然,学问较“大师”们的时代更加细分化,专业界域更加细密,也是日益小众化,难以成“大师”的要因。
“大师”的焦虑,反映了“大国崛起”之下国民心理的群体躁动。其实中国可以富强,却不易贡献世界以高深学问,早在前贤的预料之中。包括急于出“大师”,同样是过于务实因而一味趋时的表现。当务之急,应该努力提高民族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或者说建立有效的相关机制。公众和媒体乃至教育学术界及主管机关,如果不能判断学问的高下,不知何为“大师”,则不是出不出,能否出的问题。高明即使立在当面,也是咫尺天涯,而一味痴人说梦似的妄谈培养引进,被封的难免江湖骗子,欺世盗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当举国不再焦虑“大师”的问题之时,“大师”才有应运而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