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事件回放:“贫穷”是否值得感谢?
这几年,不少寒门子弟高考后被名校录取,比如2018年在工地上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云南考生,2017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甘肃残疾考生等。近日,一篇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再度引发网络热议。文章的作者王心仪是一名18岁的女生,她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王心仪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她家时,她正只身在异地打工。
她在文中写道:
貧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观点碰撞】
观点1.“学霸”和“贫困” 两个标签触碰到民生“痛点”
《央广网》中国之声说: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人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经济日报》认为:解读“感谢贫穷”,不是要人们甘于贫穷、安于贫穷,甚至乐当“贫困户”,而是要正确认知“贫穷”,不以“贫穷”为包袱,不向“贫穷”低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状态,并立志改变贫穷。
《中国青年报》说:感谢贫穷中“感谢”的本质,即有对逆境的尊重,还有那“自我被倒逼成长成熟”的现实升华。
观点2.“贫穷”是一种无奈,但绝不值得感谢
但同时,也有很多媒体发声,直指“贫穷不值得感谢”。
《光明日报》发文称:贫穷更多意味着伤害与挫折,不值得感谢,更不需要感谢。贫穷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自卑,比激励要多得多。
《工人日报》也表示:贫穷是一种无奈,但绝不值得感谢,反而每个人都应当把改变贫穷,不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作为奋斗目标。
《新京报》同样发出质疑:感谢贫穷何尝不是一种委曲求全、安于现状的麻醉剂?
如果以《感谢贫穷》为作文材料,该如何立意?
新材料作文中,学生写作的一大问题是如何立意新颖、深刻。如果以《感谢贫穷》为作文材料,我们该如何让立意更有深度呢?下面就从不同的信念出发进行立意示范:
立意1: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感谢贫穷》是一篇沁人心脾的正能量青春宣言。逆境人人都会遇到,除了贫穷、困难等外在因素,更多的还是来自人的内心困境。一个年轻人将逆境看作是绝境还是磨炼,取决于他的信念,而信念又决定着他的命运。王心仪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青年人要有足够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逆境与成长的关系。
立意2:在逆境中不应放弃自尊
一些人因为家境、智力、能力等不如别人,就觉得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没有尊严。但人的尊严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资本,与出身无关。王心仪出身农村,家庭贫困,尽管这“刺伤了”她的自尊,但她在逆境中没有放弃应有的尊严,她没有沉沦,而是“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并高傲地宣称“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她用自己的自信与成功告诉同龄人,无论面对何种逆境,都不应放弃一个年轻人应有的尊严和追求,这是一个人从成长到成熟的必要条件。
立意3:在逆境中应乐观向上
贫困的本质是一种逆境。逆境,它可以摧垮自信,亦可激发斗志。面对逆境的年轻人该何去何从?是从忧愁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还是紧闭心灵之门,在原地挣扎彷徨?逆境与成长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分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年轻人在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正如王心仪在文中所说,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人更加执着地相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面对贫穷,她真正领悟到什么是快乐与满足,并让她“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她正是保持着这份乐观向上,才从逆境中走了出来。
立意4:警惕将贫穷“浪漫化”
对任何人来说,物质层面的贫穷都是一种苦难,王心仪的故事之所以被刷屏,正是因为她的成功在当下显得十分稀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逆境难以成功的现实?在《感谢贫穷》中也提到了,比如“贫穷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在当今中国,家庭贫富对孩子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不重视这个问题,而是一味地歌颂逆境成功,甚至认为只有贫穷才能让人成功,将“感谢贫穷”变成感谢“贫穷本身”,将贫穷“浪漫化”,就可能沦为一种自我麻醉,造成精神的懈怠与心灵的迷失。
立意5:感谢贫穷不如感谢奋斗
人们感慨的其实不是王心仪“感谢贫穷”这件事,而是她不向贫穷低头的拼搏奋斗精神。“寒门贵子”,隐喻了贫穷家庭出才子,然而事实却是,贫穷会限制一个人的梦想和成才机会。贫穷是一种无奈,是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对贫穷,我们需要在奋斗中去勇敢战胜,而不是进行“感谢”。每个人都应当把改变贫穷(不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当作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战胜贫穷。
这五则立意角度不同,前三则从肯定《感谢贫穷》的积极作用出发进行立意,后两则是从《感谢贫穷》的“负面”影响出发,提醒考生在肯定寒门子弟奋斗精神的同时,不能过于沉浸于“感谢贫困”的“鸡汤”之中。可以说,“信念”不同,立意关注的角度就不同。
这几年,不少寒门子弟高考后被名校录取,比如2018年在工地上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云南考生,2017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甘肃残疾考生等。近日,一篇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再度引发网络热议。文章的作者王心仪是一名18岁的女生,她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王心仪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她家时,她正只身在异地打工。
她在文中写道:
貧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观点碰撞】
观点1.“学霸”和“贫困” 两个标签触碰到民生“痛点”
《央广网》中国之声说: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人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经济日报》认为:解读“感谢贫穷”,不是要人们甘于贫穷、安于贫穷,甚至乐当“贫困户”,而是要正确认知“贫穷”,不以“贫穷”为包袱,不向“贫穷”低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状态,并立志改变贫穷。
《中国青年报》说:感谢贫穷中“感谢”的本质,即有对逆境的尊重,还有那“自我被倒逼成长成熟”的现实升华。
观点2.“贫穷”是一种无奈,但绝不值得感谢
但同时,也有很多媒体发声,直指“贫穷不值得感谢”。
《光明日报》发文称:贫穷更多意味着伤害与挫折,不值得感谢,更不需要感谢。贫穷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自卑,比激励要多得多。
《工人日报》也表示:贫穷是一种无奈,但绝不值得感谢,反而每个人都应当把改变贫穷,不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作为奋斗目标。
《新京报》同样发出质疑:感谢贫穷何尝不是一种委曲求全、安于现状的麻醉剂?
如果以《感谢贫穷》为作文材料,该如何立意?
新材料作文中,学生写作的一大问题是如何立意新颖、深刻。如果以《感谢贫穷》为作文材料,我们该如何让立意更有深度呢?下面就从不同的信念出发进行立意示范:
立意1: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感谢贫穷》是一篇沁人心脾的正能量青春宣言。逆境人人都会遇到,除了贫穷、困难等外在因素,更多的还是来自人的内心困境。一个年轻人将逆境看作是绝境还是磨炼,取决于他的信念,而信念又决定着他的命运。王心仪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青年人要有足够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逆境与成长的关系。
立意2:在逆境中不应放弃自尊
一些人因为家境、智力、能力等不如别人,就觉得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没有尊严。但人的尊严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资本,与出身无关。王心仪出身农村,家庭贫困,尽管这“刺伤了”她的自尊,但她在逆境中没有放弃应有的尊严,她没有沉沦,而是“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并高傲地宣称“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她用自己的自信与成功告诉同龄人,无论面对何种逆境,都不应放弃一个年轻人应有的尊严和追求,这是一个人从成长到成熟的必要条件。
立意3:在逆境中应乐观向上
贫困的本质是一种逆境。逆境,它可以摧垮自信,亦可激发斗志。面对逆境的年轻人该何去何从?是从忧愁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还是紧闭心灵之门,在原地挣扎彷徨?逆境与成长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分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年轻人在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正如王心仪在文中所说,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人更加执着地相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面对贫穷,她真正领悟到什么是快乐与满足,并让她“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她正是保持着这份乐观向上,才从逆境中走了出来。
立意4:警惕将贫穷“浪漫化”
对任何人来说,物质层面的贫穷都是一种苦难,王心仪的故事之所以被刷屏,正是因为她的成功在当下显得十分稀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逆境难以成功的现实?在《感谢贫穷》中也提到了,比如“贫穷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在当今中国,家庭贫富对孩子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不重视这个问题,而是一味地歌颂逆境成功,甚至认为只有贫穷才能让人成功,将“感谢贫穷”变成感谢“贫穷本身”,将贫穷“浪漫化”,就可能沦为一种自我麻醉,造成精神的懈怠与心灵的迷失。
立意5:感谢贫穷不如感谢奋斗
人们感慨的其实不是王心仪“感谢贫穷”这件事,而是她不向贫穷低头的拼搏奋斗精神。“寒门贵子”,隐喻了贫穷家庭出才子,然而事实却是,贫穷会限制一个人的梦想和成才机会。贫穷是一种无奈,是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对贫穷,我们需要在奋斗中去勇敢战胜,而不是进行“感谢”。每个人都应当把改变贫穷(不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当作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战胜贫穷。
这五则立意角度不同,前三则从肯定《感谢贫穷》的积极作用出发进行立意,后两则是从《感谢贫穷》的“负面”影响出发,提醒考生在肯定寒门子弟奋斗精神的同时,不能过于沉浸于“感谢贫困”的“鸡汤”之中。可以说,“信念”不同,立意关注的角度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