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禁毒牵动缅泰老美中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金三角”的罂粟花盛开的时候,都会在中南半岛激起不大不小的政治漩涡。2002年春,美国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发现,以缅甸北部“金三角”为主的佤邦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有增无减。2004年3月,联合国驻缅甸的一名官员则证实,缅甸2003年的罂粟面积种植比上年减少了24%,不过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对这些数字有异议。
   妖艳的罂粟花和令人深恶痛绝的毒品问题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领土和国家安全问题。
  
  缅甸:左右为难
  
  为了安抚当地少数民族,巩固边境,缅甸政府禁毒的态度和立场历来非常谨慎,但只要国际组织和国外禁毒机构提供援助,他们也愿意进行合作。1989年三军总参谋长丹瑞大将曾表示:“在缅甸山区,罂粟不仅容易种植,而且历来被当作传统药材种植。罂粟运输方便,能卖好价钱,生产周期又短,因此,除罂粟外,他们不想种植其他作物。摧毁罂粟田会引起少数民族的憎恨,把他们推向反政府武装一边。因此,帮助他们搞种植替代,比摧毁罂粟田更为重要。”
  2002年3月,有来自美国的消息称:“美国在泰缅边境一线不排除采用军事手段,对佤联军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摧毁罂粟田)。”他们还指责佤联军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与全世界毒品贸易有联系的恐怖主义组织”。
  迫于压力,缅甸内政部组织了17个国家的驻缅大使到“金三角”考察禁毒。缅甸总理钦纽上将还抵达缅北重镇腊戍,专门召开了有缅北果敢、佤邦、克钦、掸东四个特区参加的禁毒会议。
  钦纽说:“如果缅政府再不彻底解决‘金三角’的毒品问题,西方国家将采取强硬措施,对毒源地发起彻底行动。”
  按照缅甸特区佤邦政府自己的说法,2005年,佤邦将成为“无毒区”。
  但佤邦禁毒面临三大难题:(1)当地农民不认为鸦片是毒品,在他们头脑里,没有鸦片,就没有饭碗。要让他们放弃种植大烟,困难重重。(2)种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要劳动,要投资,要技术,当地农民一样也不具备。同时,无论收成好坏,鸦片最终都能卖出去,而粮食或经济产品却有烂掉的风险。(3)当地信息闭塞,一些农民思想还十分僵化,政府一旦宣布禁种大烟,他们便跑到一些深山里种植。
  尽管如此,缅甸佤联军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不得不表示要禁毒,而且还制定了详细的禁毒规划,也作了一些象征性的工作,如进行替代种植等。
  促使佤联军这样做的原因有四:一是来自国际特别是美国的压力,同时,他们也很重视同中国的关系。中国云南省禁毒部门“以压促变、疏压结合”的策略使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在我方强大禁毒攻势的威慑下,佤联军做出了“毒品不走中国通道”、“绝不能因为毒品问题成为中国的敌人”的承诺。二是为了改善国际形象,争取国际援助。三是佤联军在多年的毒品经营活动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在禁毒改植方面做一些让步无伤大局。四是90年代末以来,掸邦第二特区“冰毒”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人工合成毒品无需种植,更隐蔽也更安全,而且利润更高,因此即便是不种罂粟,照样可以生产新的毒品。
  
  泰国:颇费思量
  
  泰国是佤邦毒品的最大受害国。由于泰缅边境很容易渗透,故阻截毒品流入难以立时见效,目前至少有85%的缅甸毒品流入了泰国。
  但由于泰国与缅甸之间存在复杂的领土纠纷。因此泰国一方面要阻止毒品流入,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缅甸政府以禁毒为名改变边界现状。
  毒品问题与政治问题掺杂在一起,使泰国的处境颇为微妙。现在泰国名义上不反对佤邦南迁以免背上阻挠禁毒的罪名,但实际上,泰国政府也在利用佤邦至今仍在从事贩毒活动的罪名对其进行打击,禁毒与控制边界并重。
  2002年5月,泰缅两国曾因追缉亚洲头号大毒枭魏学刚而导致关系紧张。魏学刚是被美国悬赏200万美元全球通缉的世界12大毒枭之一。泰方曾以代号“143”的军事演习为名向边境调兵,准备消灭对泰国构成威胁的魏学刚的武装力量。缅方则认为这种行为威胁到了缅甸的国家安全,因此关闭了泰缅边境的三个重要关卡。尽管泰国国防部长差瓦立最终下令终止演习,但总理他信发誓:“不管是死是活,泰国都要把缅甸大毒枭魏学刚捉拿归案。”
  
  老挝:借助中国力量
  
  小小的老挝目前是世界第三大鸦片生产国。老挝全国17个省中有10个种植鸦片。
   老挝政府于90年代开始加强禁毒,通过开展替代种植,北部10省种植的罂粟面积正逐渐减少,但每年仍可产117.5吨的鸦片。
  老挝的禁毒措施主要有:一是在北部地区省、县两级成立禁毒领导小组,专门从事禁毒工作;二是要求省、县、乡、村、户逐级签订减少罂粟种植的责任书;三是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在《刑法》136条的基础上增加了死刑和无期徒刑;四是要求边境省、县加强禁毒执法。
  中老两国的边境线长达710公里,两国道路相通,村寨相连。进入80年代以后,多年来盘踞在“金三角”地区的国际贩毒集团,利用我国实行边境开放之机,企图打通经中老边境地区的“中国通道”。20世纪90年代初,缅甸新一代大毒枭林明贤坐镇缅甸孟拉,控制着一个伸入中国内地、横穿老挝、延伸到越南和柬埔寨的海洛因运输网。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在加大堵源截流、打击现行毒品犯罪活动工作力度的同时,还加强了与老挝警方的禁毒联系与合作。
  2001年11月,中国云南省公安代表团与老挝北部四省警方代表团就加强双边禁毒合作等问题举行了会谈,并签署了双方禁毒合作的会议纪要。中国云南省公安厅与老挝北部四省公安厅设立了省级禁毒联络官;中方在勐腊县和江城县公安机关设立基层禁毒联络官,保持与老挝北部四省的禁毒联络。应老挝方面要求,云南方面还为老挝培训禁毒官员,截至2004年6月,中国已为老挝培训禁毒警察90名。
  
  美国:禁毒也是一种政治武器
  
  美国当然关心毒品问题,但美国的既定政策是当缉毒与政治发生冲突时,缉毒必须让位于政治。于是,在美国政府谴责缅甸军事当局“不民主,侵犯人权”的同时,三名被派往缅甸的麻醉品管制局的官员却因赞扬缅甸政府“强有力的反毒政策”而受到了纪律处分。
  1989年和1994年,美国曾以违反联邦药品管制法为由,先后两次通缉捉拿坤沙。但令人费解的是,1994年4月,前总统吉米·卡特时期的缉毒顾问彼得·伯恩却在坤沙集团总部呆了一个多星期。期间,伯恩向坤沙出谋献策,建议其制订战略以获得国际支持,改变自己的形象,不要再让世人把坤沙贩毒集团(MTA)视为贩毒武装集团,而应以为解放掸族人民、争取独立而战的政治力量的形象出现。伯恩还许诺,一旦MTA宣布建立独立的掸国,美国会为MTA在西方国家设立办事处提供必要的帮助。
  伯恩在访问MTA总部期间,亲自发表过一份声明,声称:“我认为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有必要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并以新视野去看待毒品问题。我也认为掸邦这里发生的事情的确是一场合法的独立运动,毒品问题只不过是一个枝节问题。”
  据缅甸政府透露,1995年曾有美国人提出向MTA提供武器和财政援助的建议,作为回报,MTA必须同意美国在其管辖区内建立一个巡航导弹基地,但被拒绝。可见美国对该地区关注的是政治,并非毒品问题。政治是寒暑表,毒品问题只是一个借口。
  早在恐怖分子“伊斯兰祈祷团”领导人汉巴里在泰国南部落网并被怀疑其曾匿居缅甸前,美国已将缅甸列入反恐的名单中。美国国务院负责毒品及执法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比尔和反恐特使泰勒,在2002年初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上,首次指明缅甸佤邦的部队不但是贩毒集团,而且是恐怖主义组织。美国方面甚至称,“在针对世界上最大的贩毒武装之一的行动中,美国不排除在泰缅边境采用军事手段对佤联军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
  2003年春末夏初,美国先遣的特种部队悄悄地在新加坡、泰国开始了准备活动。美国原准备将增援伊拉克战场的海军陆战队三个师中的4000人,改投入缅甸“反恐”战场,在中缅之间打进一个楔子,既可以支持缅甸反政府力量推翻现政府,又可以顶住中国向东南亚的发展。但美国国防部及其智囊团经过反复衡量,觉得在缅甸不可能再有胜算,再加上伊拉克战争后又陷入泥潭的现实以及阵营内部鲍威尔等鸽派人物的反对,最终决定取消在缅甸的“反恐”作战计划。
  
  中国:加强合作共同禁毒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传统“中转国”禁毒力度加大,而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和边境贸易增多,使得贩毒集团有了假道我国运输毒品的可乘之机。近年来,“金三角”地区贩毒集团在大量向我国倾销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的同时,还利用我国作为化工大国和天然麻黄素生产国,千方百计从我国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用来生产冰毒等合成毒品。
  泰缅在边境地带开战,也使中国遭受了鱼池之苦。传统的毒品通道被泰缅边境战争阻断后,毒品就更加疯狂地向中国境内渗透。而且毒品进入云南后很快向内地蔓延、扩大,使我国逐渐由单一的毒品过境国发展成为毒品过境和消费并存的国家,国内毒品违法犯罪形势也日趋严峻。
  我国非常重视禁毒工作,1992年至2002年,云南省以3亿元的投入和3000多人次的技术援助,帮助“金三角”地区发展替代植物45万亩。在中国的帮助下,佤邦地区原来大片的罂粟地都变成了水稻田。联合国禁毒署称,这项“金三角”绿色禁毒工程是“全球禁毒史上的创举”,是“造福全人类的宏大工程”。
  在敦促缅甸禁毒的同时,中国也高度关注该地区的稳定。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见缅甸总理钦纽时,阐述了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策和主张。温家宝表示,中国希望缅甸保持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促进民族和解进程。中国愿加强与缅甸的互利合作,加强在农业、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边境管理和禁毒方面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犯罪,维护边境地区稳定。
其他文献
中国对东盟政策中的多边主义:发展、特点与目标    Kuik Cheng-Chwe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候选人)  《当代东南亚》2005年4月刊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出版  中国参与东盟推动的多边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1995年)为被动参与;第二阶段(1996年至1999年)为积极参与;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为主动促进。中国自2000年提出建立
期刊
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    2005年《财富》全球论坛5月16日~18日在北京举行。这是《财富》全球论坛,继1999年和2001年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和第七届后,第三次将举办地选在中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重要演讲。  《财富》全球论坛主席罗伯特·比尔曼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在本地区,甚至在全世界,都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全球商业界对中国的
期刊
这里所说的“势”,是态势之“势”、大势之“势”。中日关系近来的状况,本质上是两国战略攀升中利益外延而导致的自然碰撞,有现实战略和利益的冲突,也有心理因素导致的泡沫成分。从更深层看,它反映了中日综合力量对比的变化——因为同处上升阶段但也有个速度快慢的问题,折射出中日关系“势”的变化。  冷战后中日关系“势变”的起点是1992年,那既是中国邓小平南巡讲话、经济恢复高增长的一年,也是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起
期刊
5月16日的雨水,使北京《财富》论坛开幕式的地点由天坛的祈年殿改在人民大会堂(图①)。这是《财富》论坛第三次在中国举行,同时也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本届论坛举办期间的首都国际机场,成为全球停靠CEO专机最多的机场。有45架私人商务机抵达首都机场(图②)。如此之多的CEO专机在同一时段如此密集地降落在同一机场,是本届论坛除了参会人数之外创造的又一个第一。而这些赚钱高手们入住的北京国际俱乐部酒店也成了
期刊
2004年美国总统礼品知多少    美国白宫5月13日公布的一份联邦财务报告称,美国总统布什去年收到的私人礼物总价值26346美元,其中以户外用品居多。最昂贵的礼物要数一支带有“配套工具的”猎枪。其他的礼品包括5套钓竿,最贵的一套价值900美元;一把价值400美元的随手小折刀;一本价值240美元的精装书;一件149美元的毛衫;一辆价值2700美元的山地自行车,外加价值532美元的头盔、手套和其他装
期刊
赖斯口误有隐衷?    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俄罗斯访问时,接受俄媒体采访。其间不知是赖斯的大脑突然短路,还是临时抱佛脚学的俄语不过关引发了“口误”,总之,赖斯在用英语指责“俄罗斯没有独立的自由的媒体”之后,当被问到“你是否有意参选2008年美国总统?”时,她突然改用俄语明确地表示说:“达啊,达啊(是啊,是啊),”不过,她似乎马上意识到自己回答错了,又接连说了五遍“奈特(不)”。   谁也不知道赖斯到底
期刊
记得在看电影《罗马假日》的时候,安妮公主的一段话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当记者问她的父亲何时退休时,公主愣了一下,然后马上说:“做他这个工作的是从来不会退休的。”不过,前不久当西哈努克国王出现在金边机场的时候,他的身份已是退休国王。他身边的小儿子西哈莫尼是柬埔寨新国王。这可以说是了却了西哈努克一生的心愿。  西哈莫尼,西哈努克与莫尼克的小儿子。他的名字就是由父母名字的前两部分构成。在父亲眼中,西哈莫尼一
期刊
一    1999年1月,我们跨过中缅界河南卡江上的勐康桥,驱车进入佤联军控制的掸邦第二特区。汽车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蜿蜒行驶,层林叠嶂,远山如黛,骄阳挂在高远湛蓝的天空,漠然地俯视着这片蛮荒的土地,间或可见扛枪的士兵行走在路上。  我们首先造访了位于邦康的佤邦总部。这是一座四周有围墙的普通小楼,门口站立着一列手持冲锋枪的警卫,使人隐约感到一股肃杀之气。不大的院落摆着一张长条桌,佤联军在家的七八名“
期刊
在“8.15”纪念日到来之前,中日两国有责任感的“知日派”和“知中派”学者在本刊编辑部面对面,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出发,梳理了两国关系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并探究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走向。本刊与日本爱知大学《中国21》杂志同时发表几位学者的精彩发言。  加加美光行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所长、教授  金熙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冯昭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
期刊
德国启动爱因斯坦年    今年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德国政府宣布启动“爱因斯坦年”庆祝活动,德国上下也因此掀起了一场“爱因斯坦热”。不过,现在还有瑞士、美国和以色列也正在跟德国争夺这位科学巨匠的归属。爱因斯坦虽然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南部城市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但他的学业是在瑞士完成的,而且他是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完成并且最终于1905年在那里发表他最为著名的理论———《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