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教学最普通的课型,但长期以来,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消化新的语言知识,我们一直采用着对所教文章逐句地释义分析、例解、翻译,类似读经、解经的教学方法,从而偏离了阅读教学本身的终极目标,即获取篇章信息的能力的技巧,本文笔者以现行高中新大纲为依据,着意探讨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的操作——阅读前的指导,阅读过程的组织和阅读后的操练。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传达的信息。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按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为:(1)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2)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前者是阅读中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应该说好的阅读策略是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但更应充分利用前者,因为在阅读中,预测能力是成功阅读者的特征,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习外语的重要目标。对高中学生而言,现行新教材阅读量大,话题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而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阅读策略笔者以为是关键。以下是笔者就高中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阅读前的活动指导
这一部分是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的指导,也是新课的导入过程。在阅读中,每个人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如生词、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这些拦路虎严重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程度。而阅读前的活动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种种障碍,为他们成功地理解,获取篇章信息辅路架桥。在这导入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介绍、自由谈话等引入本课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内容,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激活学生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做好心理的准备。在此期间,教师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两方面问题,即生词和课文背景知识。
许多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往往过分小心谨慎,总是力图搞清每一个单词的意思;遇到生词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查阅字典,即使是猜出了词义还会觉得不放心,仍要查了字典才放心。而遇到一些长句,就会不自觉地去进行语法结构分析。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简单亦或复杂,总是要在头脑中逐词逐句地翻译成中文后才能理解。这样做的结果除了阅读速度缓慢外,还往往会搞懂了某个词、某个句的意思,但却没能抓住文章的整体内涵、作者的意图、观点,也就是见木不见林,这种阅读效果是万万不可取的,那么该怎么来处理生词呢?笔者认为生词可在课文的导入过程中出现,而且要把握好其呈现量,一般没有必要呈现全部生词,只需要呈现那些对阅读理解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而有的生词词义,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去猜测、判断,并熟悉其用法。况且,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和词本身的构成形式来确定词议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让学生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就领会了一些他们在即将阅读的文章中要碰到的生词。经过一定的训练和体会,学生自然会明白在阅读文章中,不需要彻底掌握读物中的每一个单词及其用法,需要的只是理解、掌握读物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始终记住阅读的目的是掌握读物的内容,获取读物所传递的信息。
除生词外,影响阅读理解的另一因素就是背景知识。根据语言的有关研究,阅读理解有两种图式:语言学图式和知识图式。知识图式是指用背景知识去理解读物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用读者头脑的知识去理解、消化、吸收文章的信息。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推理,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政治制度、风俗习性等的不同,学生往往在阅读英美读物时,由于对其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而导致理解困难,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理解效率,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理解所读教材所必需用的专业背景知识,并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背景知识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而语言则会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理解、掌握。如在阅读《项链》、《双城记》、《百万英镑》等作品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生活时代背景及一些重大历史。人体语言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交际手段,它包括人的动作、姿势、体态、表情等。人体语言可补充文字语言的未尽之意,也能揭穿文字语言中的虚假含义,表达出说话者的真心实意。人体语言是非符号语言,是人类广泛运用的无声信号,但它也有区域性,也受区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有了这番介绍,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就会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采用文章所传递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的推论。
二、阅读过程的组织
本阶段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获取篇章信息的能力和技巧,同时又能使他们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汇、短评、结构等语言现象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课文阅读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查读(Scanning)、略读(Skimming)和研读(Study reading)。查读是带着问题去快速浏览,目的在于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查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
查读时必须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有查找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带着问题去读。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熟悉课文,并无运用课文中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是既涉及课文的主题或最重要部分,又能简洁明了地回答的。在查读时应要求学生第一;尽快扫视所读材料,只有在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时,才仔细阅读该项内容。第二:根据所需信息的性质集中注意与其相关的语言特点,如要找人物、地点就要注意大写词,要找时间、数据就要注意阿拉伯数字等。第三:一旦获取所需的信息,达到目的,阅读便可终止,不必读完全文。通过查读,学生可以了解课文的主话题内容,让其构建初步、模糊的全文语义图象,帮助学生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机械。
略读就是要求学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跳跃式地阅读文章中重要部分以了解文章的大意,领会篇章的主旨。阅读时要把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在寻找文章的中心内容上而不是细节上;不要逐词逐句逐段阅读而只阅读关键词汇、重点段落,可仔细阅读开头部分以了解主题、背景、意图;找出重点段落的主题句(常安排在段落开头或段尾)以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再可读结尾以了解结论、用途和意义。为检查学生略读的理解程度,教师可设计一些主要信息的正误判断,使用,或根据课文情节设制图表让学生来完成。
研读是为了领会和掌握所读材料的精神实质和内容细节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而进行的一种边阅边读边理解边深入思考的阅读方式。研读时要求理解准确、透彻,不但要掌握文章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及文章的价值,不但要理解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要通过自我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方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这 些信息进行消化、吸收,使之置入我们的知识系统,从而真正汲取所读材料的营养,提高我们的能力。研读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也是阅读课文终极目的所在。因此,在研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文章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分析作者的态度、立场、观点,推断出作者没有明说但在字里行间所暗示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超出文章内容的新见解。
三、阅读后的操练活动
通过以上几个程序,学生已在老师有目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全面了解掌握了文章的主要信息和基本思想,那么此时的活动目标笔者以为应结合教材中的词句语法部分,侧重于对课文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吸收新的词语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以往传统课文讲解,它不是逐词逐句的精讲,毫无重心,也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选讲语言难点,而是根据学生在以上阅读理解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客观地选择、确定讲解重点,这样既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又能提高授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讲解效率。然后教师可通过一些练习形式来强化新知识的吸收、内化和运用。如:
1、释义配原词,同义词辨析。
2、根据课文内容学生互问互答。
3、改变原作者的角色,以课文中不同人物的口气复述。
4、课文情景中的角色扮演。
5、就课文内容改编成的完形填空或改错练习。
6、缩写、续写课文或按照课文模仿写作。
以上这些练习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并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本课所授的语言形式,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几年来的实际操作,笔者认为以上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填补了普通阅读教学所欠缺的阅读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时提供正、负反馈,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悟、深化、掌握阅读技巧,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中“老师代替学生读”的现象。此外,它还能有机地把精读和泛读教学融为一体,既注重阅读速度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传授语言知识,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加以扩大、巩固、运用,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中,两者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达到了协调与统一。当然,由于教学要受到教师、学生、学习环境等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决定取舍,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传达的信息。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按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为:(1)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2)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前者是阅读中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应该说好的阅读策略是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但更应充分利用前者,因为在阅读中,预测能力是成功阅读者的特征,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习外语的重要目标。对高中学生而言,现行新教材阅读量大,话题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而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阅读策略笔者以为是关键。以下是笔者就高中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阅读前的活动指导
这一部分是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的指导,也是新课的导入过程。在阅读中,每个人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如生词、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这些拦路虎严重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程度。而阅读前的活动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种种障碍,为他们成功地理解,获取篇章信息辅路架桥。在这导入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介绍、自由谈话等引入本课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内容,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激活学生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做好心理的准备。在此期间,教师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两方面问题,即生词和课文背景知识。
许多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往往过分小心谨慎,总是力图搞清每一个单词的意思;遇到生词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查阅字典,即使是猜出了词义还会觉得不放心,仍要查了字典才放心。而遇到一些长句,就会不自觉地去进行语法结构分析。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简单亦或复杂,总是要在头脑中逐词逐句地翻译成中文后才能理解。这样做的结果除了阅读速度缓慢外,还往往会搞懂了某个词、某个句的意思,但却没能抓住文章的整体内涵、作者的意图、观点,也就是见木不见林,这种阅读效果是万万不可取的,那么该怎么来处理生词呢?笔者认为生词可在课文的导入过程中出现,而且要把握好其呈现量,一般没有必要呈现全部生词,只需要呈现那些对阅读理解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而有的生词词义,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去猜测、判断,并熟悉其用法。况且,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和词本身的构成形式来确定词议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让学生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就领会了一些他们在即将阅读的文章中要碰到的生词。经过一定的训练和体会,学生自然会明白在阅读文章中,不需要彻底掌握读物中的每一个单词及其用法,需要的只是理解、掌握读物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始终记住阅读的目的是掌握读物的内容,获取读物所传递的信息。
除生词外,影响阅读理解的另一因素就是背景知识。根据语言的有关研究,阅读理解有两种图式:语言学图式和知识图式。知识图式是指用背景知识去理解读物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用读者头脑的知识去理解、消化、吸收文章的信息。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推理,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政治制度、风俗习性等的不同,学生往往在阅读英美读物时,由于对其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而导致理解困难,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理解效率,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理解所读教材所必需用的专业背景知识,并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背景知识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而语言则会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理解、掌握。如在阅读《项链》、《双城记》、《百万英镑》等作品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生活时代背景及一些重大历史。人体语言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交际手段,它包括人的动作、姿势、体态、表情等。人体语言可补充文字语言的未尽之意,也能揭穿文字语言中的虚假含义,表达出说话者的真心实意。人体语言是非符号语言,是人类广泛运用的无声信号,但它也有区域性,也受区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有了这番介绍,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就会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采用文章所传递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的推论。
二、阅读过程的组织
本阶段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获取篇章信息的能力和技巧,同时又能使他们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汇、短评、结构等语言现象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课文阅读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查读(Scanning)、略读(Skimming)和研读(Study reading)。查读是带着问题去快速浏览,目的在于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查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
查读时必须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有查找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带着问题去读。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熟悉课文,并无运用课文中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是既涉及课文的主题或最重要部分,又能简洁明了地回答的。在查读时应要求学生第一;尽快扫视所读材料,只有在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时,才仔细阅读该项内容。第二:根据所需信息的性质集中注意与其相关的语言特点,如要找人物、地点就要注意大写词,要找时间、数据就要注意阿拉伯数字等。第三:一旦获取所需的信息,达到目的,阅读便可终止,不必读完全文。通过查读,学生可以了解课文的主话题内容,让其构建初步、模糊的全文语义图象,帮助学生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机械。
略读就是要求学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跳跃式地阅读文章中重要部分以了解文章的大意,领会篇章的主旨。阅读时要把注意力自始至终集中在寻找文章的中心内容上而不是细节上;不要逐词逐句逐段阅读而只阅读关键词汇、重点段落,可仔细阅读开头部分以了解主题、背景、意图;找出重点段落的主题句(常安排在段落开头或段尾)以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再可读结尾以了解结论、用途和意义。为检查学生略读的理解程度,教师可设计一些主要信息的正误判断,使用,或根据课文情节设制图表让学生来完成。
研读是为了领会和掌握所读材料的精神实质和内容细节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而进行的一种边阅边读边理解边深入思考的阅读方式。研读时要求理解准确、透彻,不但要掌握文章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及文章的价值,不但要理解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要通过自我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方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这 些信息进行消化、吸收,使之置入我们的知识系统,从而真正汲取所读材料的营养,提高我们的能力。研读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也是阅读课文终极目的所在。因此,在研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文章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分析作者的态度、立场、观点,推断出作者没有明说但在字里行间所暗示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超出文章内容的新见解。
三、阅读后的操练活动
通过以上几个程序,学生已在老师有目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全面了解掌握了文章的主要信息和基本思想,那么此时的活动目标笔者以为应结合教材中的词句语法部分,侧重于对课文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吸收新的词语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知识。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以往传统课文讲解,它不是逐词逐句的精讲,毫无重心,也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选讲语言难点,而是根据学生在以上阅读理解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客观地选择、确定讲解重点,这样既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又能提高授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讲解效率。然后教师可通过一些练习形式来强化新知识的吸收、内化和运用。如:
1、释义配原词,同义词辨析。
2、根据课文内容学生互问互答。
3、改变原作者的角色,以课文中不同人物的口气复述。
4、课文情景中的角色扮演。
5、就课文内容改编成的完形填空或改错练习。
6、缩写、续写课文或按照课文模仿写作。
以上这些练习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并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本课所授的语言形式,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几年来的实际操作,笔者认为以上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填补了普通阅读教学所欠缺的阅读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时提供正、负反馈,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悟、深化、掌握阅读技巧,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中“老师代替学生读”的现象。此外,它还能有机地把精读和泛读教学融为一体,既注重阅读速度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传授语言知识,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加以扩大、巩固、运用,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中,两者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达到了协调与统一。当然,由于教学要受到教师、学生、学习环境等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决定取舍,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