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才是力量”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等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早已被人们耳熟能详,但创造学和创造教育学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入中国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目前甚至有被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消融”的不良势头。然而,“创新”和“创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是两个层次上的能力.“创新的本来意思是革新、刷新、改革、改良,是第二级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的原创力.它是人的智力的最高表现,创造力是一切创新的源头。从理论上来说,创造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创造学课程也早在国外大学普遍开设,然而,创新只是一个概念或是一个口号,现在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因此.如何从当前创造教育的“误区”和落后地位中挣脱出来,正本清源,还创造教育一个真面目,并迎头赶上世界科技与教育进步潮流,笔者在此对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教授的新作《创造教育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新论》)加以评介,以飨读者。
  
  作者及其教育著作简介
  
  刘道玉(1933-),男,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1961年至1963年,在苏联攻读副博士研究生学位;1977年至1979年,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被当时媒体称为“新中国培养的最年轻的重点大学校长”。因为在校期间积极领导和倡导教学改革,除旧布新实施创造教育,刘道玉一度享有“武大蔡元培”的美誉。另外,在化学专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刘道玉教授双双丰收,可谓著作等身:自1981年发表第一篇教育论文,至今已“出版了教育专著6部,与人合撰12部,主编教育著作5种共24部……还发表了200多篇教育方面的文章”(《序言》)。其中包括。1988年至2002年主编出版了《创造教育丛书》(共7部),特别是创造教育“三部曲”:《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分别从创造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对创造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创业与人生设计》一书还是作者在“(国内)没有同类著作参考”的情况下,独自设计了该书的体系,并且论述了“自我设计”“创业是人生最大价值”等与时俱进的论点,独创性和创造性成分更大一些。刘道玉教授抱着如此“不安于对现状的冲动(或躁动)”的执著精神,十年磨一剑,通过对创造教育矢志不移坚持不懈的研究,形成了“我的创造教育观”,并且提出了“一主、二辅、三结合”的中小学创造教育模式(即把必修课作为实施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把开设有特色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创作思维能力的辅助措施,将学与思、动脑与动手、开发左脑和开发右脑结合起来)和“SSR大学生创造教育模式”(SSR分别是Study independendently,Seminar,Re—search的英文缩写),称得上是我国研究创造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
  
  《新论》中的“创新”之处
  
  1.立论新颖,不落窠臼,并具有质疑、思辩色彩
  该书既名之为“新论”,主要表现在“理论篇”中的13篇论文,无论论题或是其中的论点,“目前国内尚未看到报道”(《序言》)。例如,针对目前学界对“创造性”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在阅读大量资料和反复思考的基础上,认为创造性就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冲动(或躁动)。冲动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作者进一步运用例证创造性地证明,“在人类发现和发明史上,对于创造性的心理冲动起着普遍的、持久的强烈刺激主要是三种因素:即爱心、需求和恐惧。”(《试谈创造性的本质》)正是不安于现状和冲动,个人才能打破思维定势,引起某种神经兴奋,对机遇采取强烈的动机和有目的的准备。另外,根据心理学知识,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等是创造教育培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在当前创造学学者强调开发“创造脑”(指右脑)的基础上,作者进而设想出理想的大脑创造状态,并且还提出了大脑思维活动“内部模式”的预设(《论大脑的创造状态》)。
  再如,作者对“创新”和“创造”、“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等常见的概念。进行了学理辨析和科学界定,认为“创造教育”是横跨于教育学和创造学之间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创新教育”则是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创建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型教育。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研究创造教育二十多年的工作者,作者对于不同抑或相反的学术观点,敢于质疑而不盲从、批判而不附和。《质疑创造性阶级》就是作者针对美国理查得·弗罗里达提出的创造性界定及人为的分类标准。针锋相对、逐层辩驳它的不科学地方。作者既肯定了“也许美国作者的用意是(运用榜样示范作用一笔者加)来倡导创造精神……也指出这种作法是有副作用的,主要是挫伤了被认为不是创造性的人们的积极性,这违背了创造性普遍的原则”。《浅析创造性的地缘差异》还针对美国是世界上“最具有创造力的国家”的论调,以及作为佐证的“创造力指数”(指创新公司指数与革新指数或技术转让指数之和的平均数)量化公式,作者从历史的、教育的、文化和经济的等多方面,分析了美国科研经费充足和浓厚的学术创新气氛,特别是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能力等因素,才与美国人的创造力关系重大。作者进一步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创造性的地缘差异是肯定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消除或缩小这种差别,那就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建立“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关系。在这里,作者的科学批判精神和人文终极关怀,就像作者自叙的,写书要“写真情,说实话”一样(《我研究创造教育的“三部曲”》),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从不迷信盲从科学权威和科学经典理论。对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生物进化论(曾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项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细胞学说),作者也运用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最新科技成果对其进行严密的详细论证,得出了“达尔文当时提出猿猴变人只是一种推理或是假说,现在证明是‘缺乏事实依据”’的结论。(《迷信·争鸣·真理——兼谈猿猴变人的问题》)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作者这种似乎“数典忘祖”大胆质疑的态度和挑战科学权威的言论,使得我们即使对他的观点持有疑义,也不能不承认他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框架体系推陈出新。理论论证丝丝入扣,并且现实性、科学性强
  《新论》实际上是作者的一本研究论文集,分为理论篇、改革篇和实践篇三个篇目,全书共收集研究论文38篇,并且大多围绕当前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展开论述。比如,《转变教 育观念、迎接世界第四次教育革命》提出了“在多媒体技术影响下引发的又一次教育革命”,可以说是现代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先声。《中国怎样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中,作者在分析批判中国重点大学现状(如“211工程”计划中的平均主义、重点大学定位错乱、大学盲目合并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试行大学校长职业化”“树立大科学的思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等真知卓见。《大学素质教育之我见》提出,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重点应当以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为中心,抓好三方面能力的培养: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能力。并且,根据学术界一般认为的科学常识,学术专著较之编著、编译著作、学术随笔等其他体裁,前者的学术含金量更大。华裔新南威尔士大学音乐学教授杨沐还指出,“编著”而不署为“编”“编译”“编撰”。“编著”一词含义暖昧,最好不用。而且根据科研常识,论文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学术载体,较之专著,更多注重从具体问题和具体作品出发,更便于表达个人独特的学术观点,更能达到追求“小而精”的学术精品效果。因此,《新论》作为一本论文集子,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值得肯定。
  
  3.论著语言清新,知识丰富,晓之以情,可读性强
  语言是文章的华丽外衣,好的文章应该是内容和形式名副其实、相辅相成。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大多数学术论文,却存在着干瘪、干涩甚至呆板晦涩的学究气弊病,让人望而却步。然而《新论》除了概念清晰、层次分明之外,语言也古朴典雅、清新活泼。《新论》作者虽是理工科出身,著述引证却是文、史、哲、理等学科信手拈来,并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将心理学上的“冲动”比作化学上的分子定向运动;由物理力学中的做功原理,类比提出“创造能”的新概念;把记忆中的联想力比喻成“记忆钩”;总结介绍自己的“三点式”读书法(通过精读掌握书中的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等等。同时,在《我的创造教育观》《我研究创造教育的“三部曲”》《创造不是梦》《创造未有穷期》以及该书“序言”“跋语”中,作者还采用自叙传的现身说法,倡导打破科学迷信和迷信科学,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成为一个“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人”。并且进一步希望“造就中国的爱迪生们”!
  总之,就像《新论》作者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创造力才是力量”已经奏响了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新论》对中国徘徊不前的创造教育是一面旗帜、一扇窗口和一记警钟,对于唤醒当代大学生的创造信念,促进大学生的创造价值观转变,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和创造力,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加快发展。意义非同一般。
其他文献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涵义    所谓职业生涯,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因此,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必须明确地规划好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所谓职业规划,简单地说,就是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规划,它是指每一个人都有从现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和要求,不断地追求理想的职业,并希望在自己的
期刊
现代社会人类交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我们已经步入了“对话”的时代。“对话”的潮流已经波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波及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范式,更是一种教学精神、一种教育理念。在处处充满“对话”的语境下探讨有效对话教学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话与对话教学     对话,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它
期刊
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我国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和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注重考试成绩,轻视能力的培养,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于是,所选拔的学生擅长的只是知识的模仿、继承,造成重理论缺实践,重知识深度缺少广度,重
期刊
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美国的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小课题时,往往进行合作交流,这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针对我国学位教育质量不高,学术上存在腐败的现象,为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水平,不妨借鉴美国的这种教育模式,即在课程教学中引进Project的教育模式。    Project教育模式有助于学位制度的改革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
期刊
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开始,用5年时间对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一轮评估。评估规定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高校来说,迎接评估很大程度上是标准化建设问题。而标准化建设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档案建设,许多实际工作都需要通过档案来证明自身的存在。可以说,档案建设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档案建设包括旧档案的整理和新档案的创建两方面。无论侧重点在哪个方面,档案建设都需要资源投入。由于中国高校财务状况不透明,获得完整
期刊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如何提高生源质量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生源质量决定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个问题的正确处理与否。不仅影响招生工作本身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学校人才的培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高校必须认真对待。    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教学质量的差异  教育资源、教学质量的差异是导致高
期刊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研究部2007年3月12日撰文《向3·15致敬:2006年十大消费维权事件》引起人们对“开瓶费”的广泛关注。2006年末王先生作为原告状告某酒楼以“禁止自带酒水”的行规为由收取“开瓶费”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公平交易权,要求酒楼全额返还开瓶费100元。原告一审胜诉。2007年初一审败诉的某酒楼提起上诉,法院将于近期公开审理此案。  此案是涉及多方利益极其复杂的社会案例,故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现在不要瞎扯什么“精英教育”,先把每年100万学生不能就业的问题解决了再说。这是此间笔者经常听到的话语,这样的话语,反映出民间的反“精英教育”情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了精英情结。  与这样的话语对应,还间或传来某大学校长说,中国大学目前的主要育人任务,是发展“蓝领教育”,以及教育部某官员出来号召中国大学生,要立志成为普通劳动者。诸多迹象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如今
期刊
对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当前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教育研究者过分热衷于国外尤其是西方教育理论,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教育思想却视而不见,或者至少是重视不够。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教育学话语中,常常会遇见这样的叙述逻辑:直接用西方的教育概念、命题或理论阐释中国的教育问题,或者先陈述西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再附上这些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启
期刊
版式设计是以字体和图版为设计因素的设计形式,近年来受到国内设计界普遍关注。事实上它并非一种新兴的设计形式,究其源头应始于印刷排版。可以说,自人类创造出文字开始,版式的概念即随之产生,无论是手写还是后来的印刷,一直到现在的计算机激光照排.横排及竖排都奠定了文字组成的基本形式。  几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商业设计的拓展,招贴、海报、商业插图和商业印刷及以视觉形象制作的日趋蓬勃和多样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