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我国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和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注重考试成绩,轻视能力的培养,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于是,所选拔的学生擅长的只是知识的模仿、继承,造成重理论缺实践,重知识深度缺少广度,重动笔能力而缺少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显然,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成了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切实地把传授知识为主转变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创新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加强师生互动,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点讲解数学知识、结构和方法,根据学情和内容,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究未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办法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要训练学生的独立意识,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在注重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意揭示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及现实生活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使学习过程从封闭的数学体系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整体优化,从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工夫。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长期以应试为目标的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被老师“抱着走”,依靠老师紧紧围绕中考和高考题型讲知识、讲习题,习惯了被动模仿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一时还没转变观念和习惯,对老师的依附性很强,缺乏主动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大学阶段,学生不能完全依靠老师来学习,老师在有限的课时约束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规定下,不可能全面详细地讲授全部内容和习题,这样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自学、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快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研究,从根本上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合作者。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最终是靠学生本身这个内因起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培养和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学生自身的原动力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计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提供时间和空间
学生负担过重是我国高等院校长期存在的且未能解决的难题。课程多,内容庞杂,学生被禁锢在课堂、书本和作业之中,没有余力和时间去图书馆查阅参考资料或独立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很少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这样不仅很难把知识学到手,更难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封闭和不完善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个性化教育,缺乏弹性内容。因此,改革课程结构,构建一种充实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我们要创设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形成学术取向的人才成长氛围。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引进新知识、新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科研化,增设多样化探究课程为选修课,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时间和空间。
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学分,而学分的获得主要是靠期末考试成绩,这样考试成绩一直束缚着师生们,学生为取得期末好成绩而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期末临时“抱佛脚”而获得学分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造成了学生唯命是从,疲惫应付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在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方面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所以,我们除了原本的平时测验、作业、提问、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外,还增加了创新学分,对学生开放数学实验课,开设数学建模课,每年进行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可选择的评价分值,拓宽和完善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真正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强化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以往我国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培养这方面是很优秀的,这一点要继承和发扬。
其次,强化学生多维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深入思考有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重视培养思维的联动性,使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培养学生思维的相关性,使学生善于将有关事物相联系组合成新系统和新体系;训练学生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想象,教给学生捕捉直觉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信心。再有,在教学过程中注入研究型教学方法,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实际问题出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确立课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猜想、论证等方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同实际应用相结合,除了让学生了解公式、定理的来历,记住并会使用外,更重要的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弄清楚应用的前提条件。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完备性使我们应用时受到相应条件的制约,而引导学生讨论能否和如何突破或改进制约条件,就是数学理论研究的关键和创新点。另外,数学在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结合最前沿的科技、经济发展动态,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结合最新的实际应用来学习新知识,这本身是数学应用研究的创新点。
更新教学内容
从恢复高考以来的30年中,高等数学基本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固定,基本上沿用着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内容,教学内容落后于科技发展,新科技成果和新知识的应用方面没有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很难适应现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而知识的更新,必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更新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删减陈旧过时的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正确地处理新老内容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内容增减,也不是加“新”,要防止用加“新”来代替更新而增加学生负担。我们要渗透数学建模知识,注重数学与多学科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宽泛的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科前沿科技知识的了解和积累。不断更新知识,使教学内容与形式有了新的因素而得以丰富、充实、完善,使教学内容结构趋向更合理,功能更齐全,使用效率更高,有效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数学教材为了叙述的严谨和简洁,为了便于在课时紧的情况下传授更多的内容,往往略去了数学发现过程,定理的条件和结果并不是先知的,而是数学家们对许多具体的、特殊的数学现象用科学思维方法和思想进行不断分析和探索得到的,而教材的叙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发现过程,掩盖了数学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还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更新教学手段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断发展,而现代的学生们对电视、网络、视频MP4等获取信息的方式很习惯,一只粉笔一堂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更新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缩短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直觉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发展能力的必要手段,我们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CAI教学,把实物投影仪、计算机仿真等应用到教学中。利用最新的教学设备,为教学服务。
建立网络答疑。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进行灵活的人机对话,把辅导从一对一变成多对多,从网络上可以提问题、下载练习题,这样不受时间限制,满足多人需求,信息流量大,学习方式灵活,解决了学生需求参差不齐的情况。学生可以反复使用,有利于个性化教育。
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与其他高等院校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定期聘请学科前沿的知名教授搞讲座,使师生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和前沿课题研究方向。只有交流才能开阔思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争取参与合作项目,争取实践的机会,增强师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内容和方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自主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鸿基.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与认识[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迟岩,解源,洪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5(5):12-13.
[3]魏斯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3):105-106.
[4]许鹏奎.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 社会纵横,2003(5):78-80.
[5]刘明珠,柳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2):99-100.
我国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和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注重考试成绩,轻视能力的培养,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于是,所选拔的学生擅长的只是知识的模仿、继承,造成重理论缺实践,重知识深度缺少广度,重动笔能力而缺少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显然,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成了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切实地把传授知识为主转变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创新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加强师生互动,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点讲解数学知识、结构和方法,根据学情和内容,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究未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办法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要训练学生的独立意识,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在注重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意揭示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及现实生活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使学习过程从封闭的数学体系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整体优化,从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工夫。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长期以应试为目标的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被老师“抱着走”,依靠老师紧紧围绕中考和高考题型讲知识、讲习题,习惯了被动模仿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一时还没转变观念和习惯,对老师的依附性很强,缺乏主动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大学阶段,学生不能完全依靠老师来学习,老师在有限的课时约束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规定下,不可能全面详细地讲授全部内容和习题,这样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自学、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快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研究,从根本上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合作者。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最终是靠学生本身这个内因起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培养和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学生自身的原动力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计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提供时间和空间
学生负担过重是我国高等院校长期存在的且未能解决的难题。课程多,内容庞杂,学生被禁锢在课堂、书本和作业之中,没有余力和时间去图书馆查阅参考资料或独立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很少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这样不仅很难把知识学到手,更难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封闭和不完善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个性化教育,缺乏弹性内容。因此,改革课程结构,构建一种充实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我们要创设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形成学术取向的人才成长氛围。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引进新知识、新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科研化,增设多样化探究课程为选修课,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时间和空间。
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学分,而学分的获得主要是靠期末考试成绩,这样考试成绩一直束缚着师生们,学生为取得期末好成绩而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期末临时“抱佛脚”而获得学分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造成了学生唯命是从,疲惫应付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在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方面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所以,我们除了原本的平时测验、作业、提问、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外,还增加了创新学分,对学生开放数学实验课,开设数学建模课,每年进行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可选择的评价分值,拓宽和完善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真正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强化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以往我国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培养这方面是很优秀的,这一点要继承和发扬。
其次,强化学生多维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深入思考有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重视培养思维的联动性,使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培养学生思维的相关性,使学生善于将有关事物相联系组合成新系统和新体系;训练学生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想象,教给学生捕捉直觉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信心。再有,在教学过程中注入研究型教学方法,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实际问题出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确立课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猜想、论证等方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同实际应用相结合,除了让学生了解公式、定理的来历,记住并会使用外,更重要的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弄清楚应用的前提条件。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完备性使我们应用时受到相应条件的制约,而引导学生讨论能否和如何突破或改进制约条件,就是数学理论研究的关键和创新点。另外,数学在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结合最前沿的科技、经济发展动态,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结合最新的实际应用来学习新知识,这本身是数学应用研究的创新点。
更新教学内容
从恢复高考以来的30年中,高等数学基本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固定,基本上沿用着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内容,教学内容落后于科技发展,新科技成果和新知识的应用方面没有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很难适应现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而知识的更新,必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更新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删减陈旧过时的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正确地处理新老内容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内容增减,也不是加“新”,要防止用加“新”来代替更新而增加学生负担。我们要渗透数学建模知识,注重数学与多学科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宽泛的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科前沿科技知识的了解和积累。不断更新知识,使教学内容与形式有了新的因素而得以丰富、充实、完善,使教学内容结构趋向更合理,功能更齐全,使用效率更高,有效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数学教材为了叙述的严谨和简洁,为了便于在课时紧的情况下传授更多的内容,往往略去了数学发现过程,定理的条件和结果并不是先知的,而是数学家们对许多具体的、特殊的数学现象用科学思维方法和思想进行不断分析和探索得到的,而教材的叙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发现过程,掩盖了数学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还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更新教学手段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断发展,而现代的学生们对电视、网络、视频MP4等获取信息的方式很习惯,一只粉笔一堂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更新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缩短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直觉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发展能力的必要手段,我们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CAI教学,把实物投影仪、计算机仿真等应用到教学中。利用最新的教学设备,为教学服务。
建立网络答疑。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进行灵活的人机对话,把辅导从一对一变成多对多,从网络上可以提问题、下载练习题,这样不受时间限制,满足多人需求,信息流量大,学习方式灵活,解决了学生需求参差不齐的情况。学生可以反复使用,有利于个性化教育。
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与其他高等院校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定期聘请学科前沿的知名教授搞讲座,使师生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和前沿课题研究方向。只有交流才能开阔思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争取参与合作项目,争取实践的机会,增强师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内容和方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自主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鸿基.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与认识[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迟岩,解源,洪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5(5):12-13.
[3]魏斯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3):105-106.
[4]许鹏奎.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 社会纵横,2003(5):78-80.
[5]刘明珠,柳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