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5-0057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如何增强我们党在广大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
我们随机抽取了华东师范大学797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为250人,非党员学生为547人。大一学生131人,占16.4%;大二学生289人,占36.2%;大三学生278人,占34.9%;大四学生99人,占12.5%。该问卷分两部分,分别由党员同学和非党员同学填写。从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发展、党员素质、组织生活、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等主要方面进行了调研。
(一)党员发展工作
1.入党意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加入党组织有着较强愿望。非党员同学中80%表示很向往或者会考虑,说明党组织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高年级的同学很向往的人数明显低于大一同学。
2.入党启蒙教育。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非党员同学中有近40%的同学没有接受过入党启蒙教育。对于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16%认为很受触动,29%认为受益匪浅,32%认为只是知道了入党的流程而已,23%感觉只是流于形式,体现了入党启蒙教育还需更加重视。
3.考察发展阶段工作情况。对于党支部考察发展党员的工作,得到了95%以上党员同学的认可,都认为党支部考察发展党员的工作程序规范或比较规范,更有75%的党员同学认为效果明显。目前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已经建立起推优——培养——考察——初定——公示——预审——确定——发展的工作流程和机制,并且坚持把程序落实在制度建设上。
(二)党员整体素质
1.自我评价。对党员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党员同学认为69.4%的党员确实各方面都很优秀;22.9%的党员成绩很好,但其他方面没有感觉到与普通同学有什么区别;还有7.8%的党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混同于非党员同学,而且选择这一选项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占比例增大。90%以上的党员同学认为“总体来说,本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这说明同一党支部党员之间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外部评价。对非党员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非党员同学认为周围的学生党员有的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对自己要求严格,但在模范作用发挥上有待提高;还有近25%的学生党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混同于非党员同学。这说明广大同学对党员的期望还是很高的,同时也说明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和形象还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和提高。
(三)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1.制度层面。对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同学普遍认为制度健全,支部工作公开、民主,但执行力还不够,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其对于党员的约束和监督作用,甚至有26.7%党员对制度具体内容还不清楚。
2.活动层面。党员同学普遍认为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内容丰富,但是近一半的党员表示形式老套、可参与性小。其中,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成为主要活动形式,其余形式也大多为读文件或报纸、讨论国内外大事、外出参观考察等。因此,我们也发现,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的参与度虽然高达96%,但其中有40%的党员并不活跃。
3.效果层面。调查显示,仅有34.2%的党员称其党支部能及时发现支部成员学习、生活或思想上遇到困难并给予帮助;36.2%的党员所在党支部对于思想上、行为上有不当的党员能及时指出其缺点并监督改正;20.6%的党员所在党支部能够定期推选优秀的学生党员作为学习楷模。同时,也有39.4%的非党员同学认为党支部对于党员的监督作用一般,35.8%认为党支部对党员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不够。
(四)党支部的影响力
1.受关注度情况。在调查中非党员同学对年级或者院系党支部的设置情况的了解程度不高,有60%以上的同学说不清楚。在问及是否关注过发展新党员和预备党员的转正的公示时,有35.2%的非党员同学从来没有注意过,38.1%也只是曾经碰巧看见过个别公示,这说明党支部工作受关注度不高。
2.对日常活动的参与度。14.5%的党员同学认为学生党支部在年级和院系工作中作用不明显,18.1%的党员同学认为学生党支部在年级和院系工作中发挥作用大小完全取决于上级党组织的引导和要求。有55.1%的非党员同学认为党支部在年级政治学习中没有特别的作用,这说明在日常活动中党支部的参与度还不够。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薄弱环节及改进对策
(一)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薄弱环节
1.入党启蒙教育面临严峻考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之一。入党动机教育方面“弱化”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无法得到及时澄清,有的学生对入党不屑一顾,部分同学对党组织产生距离感。总而言之,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深刻,载体滞后,造成效果不佳。
2.缺乏对党员的有效监督。由于对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环节不够重视,管理要求不具体明确,批评与自我批评较少,对日常表现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一些学生党员思想松懈,模范作用不突出。
3.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发展会议占据了支部组织生活的绝大部分,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党支部建设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理论说教多,实践锻炼少,不仅没能激发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使组织生活的效果大打折扣。
4.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有限。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形式是低年级跨年级建立学生党支部,高年级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这类支部往往人数很多,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没能及时跟进学生宿舍、学生社团,造成学生党建工作经常出现盲区,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制约。
党支部组织生活封闭、缺乏活力,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方面做得不够,没有把贫困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较好纳入党支部工作范围,党支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受到限制。
(二)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1.深入开展入党启蒙教育。首先,要将入党启蒙教育纳入新生入校教育内容,并将其课程化,关键要在提高其吸引力和新颖性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其次,要创新现有载体。第三,要增强入党启蒙教育互动性,变枯燥的单向灌输为人性化的双向交流,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
2.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党员评价机制,每学期初对每一位学生党员提出学业要求、理论素养、联系群众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目标并进行跟踪管理,学期末举行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总结和激励,给出客观评价。二是对党支部的评价要结合院系特点实施指标细化,将群众评价作为考量党支部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自身评价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
3.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尝试带着问题学习,即每次组织生活之前根据党员的意愿确定主题并提前告诉大家以做些准备,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广大党员及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实践解决困难,要善于捕捉和提炼困难情境,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和成长,如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答疑辅导、针对心理困惑学生的心理疏导、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个别指导等。
4.拓展党建工作的抓手。以贯彻“党建带团建”思想为抓手,着力增强党支部影响力。要把对共青团工作的指导列入党支部工作的计划和议事日程,党支部要多参与团支部组织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导青年。以组织常态公益活动为抓手,树立党支部工作的品牌。高校党支部应充分利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来激发和感召他们对党产生向往和追求,从而保证大学生公益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贾挚系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数学系党委副书记、讲师,于国妮系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数学系辅导员、讲师。
特约编辑:古悦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5-0057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如何增强我们党在广大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
我们随机抽取了华东师范大学797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为250人,非党员学生为547人。大一学生131人,占16.4%;大二学生289人,占36.2%;大三学生278人,占34.9%;大四学生99人,占12.5%。该问卷分两部分,分别由党员同学和非党员同学填写。从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发展、党员素质、组织生活、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等主要方面进行了调研。
(一)党员发展工作
1.入党意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加入党组织有着较强愿望。非党员同学中80%表示很向往或者会考虑,说明党组织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高年级的同学很向往的人数明显低于大一同学。
2.入党启蒙教育。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非党员同学中有近40%的同学没有接受过入党启蒙教育。对于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16%认为很受触动,29%认为受益匪浅,32%认为只是知道了入党的流程而已,23%感觉只是流于形式,体现了入党启蒙教育还需更加重视。
3.考察发展阶段工作情况。对于党支部考察发展党员的工作,得到了95%以上党员同学的认可,都认为党支部考察发展党员的工作程序规范或比较规范,更有75%的党员同学认为效果明显。目前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已经建立起推优——培养——考察——初定——公示——预审——确定——发展的工作流程和机制,并且坚持把程序落实在制度建设上。
(二)党员整体素质
1.自我评价。对党员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党员同学认为69.4%的党员确实各方面都很优秀;22.9%的党员成绩很好,但其他方面没有感觉到与普通同学有什么区别;还有7.8%的党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混同于非党员同学,而且选择这一选项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占比例增大。90%以上的党员同学认为“总体来说,本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这说明同一党支部党员之间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外部评价。对非党员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非党员同学认为周围的学生党员有的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对自己要求严格,但在模范作用发挥上有待提高;还有近25%的学生党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混同于非党员同学。这说明广大同学对党员的期望还是很高的,同时也说明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和形象还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和提高。
(三)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1.制度层面。对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同学普遍认为制度健全,支部工作公开、民主,但执行力还不够,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其对于党员的约束和监督作用,甚至有26.7%党员对制度具体内容还不清楚。
2.活动层面。党员同学普遍认为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内容丰富,但是近一半的党员表示形式老套、可参与性小。其中,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成为主要活动形式,其余形式也大多为读文件或报纸、讨论国内外大事、外出参观考察等。因此,我们也发现,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的参与度虽然高达96%,但其中有40%的党员并不活跃。
3.效果层面。调查显示,仅有34.2%的党员称其党支部能及时发现支部成员学习、生活或思想上遇到困难并给予帮助;36.2%的党员所在党支部对于思想上、行为上有不当的党员能及时指出其缺点并监督改正;20.6%的党员所在党支部能够定期推选优秀的学生党员作为学习楷模。同时,也有39.4%的非党员同学认为党支部对于党员的监督作用一般,35.8%认为党支部对党员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不够。
(四)党支部的影响力
1.受关注度情况。在调查中非党员同学对年级或者院系党支部的设置情况的了解程度不高,有60%以上的同学说不清楚。在问及是否关注过发展新党员和预备党员的转正的公示时,有35.2%的非党员同学从来没有注意过,38.1%也只是曾经碰巧看见过个别公示,这说明党支部工作受关注度不高。
2.对日常活动的参与度。14.5%的党员同学认为学生党支部在年级和院系工作中作用不明显,18.1%的党员同学认为学生党支部在年级和院系工作中发挥作用大小完全取决于上级党组织的引导和要求。有55.1%的非党员同学认为党支部在年级政治学习中没有特别的作用,这说明在日常活动中党支部的参与度还不够。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薄弱环节及改进对策
(一)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薄弱环节
1.入党启蒙教育面临严峻考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之一。入党动机教育方面“弱化”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无法得到及时澄清,有的学生对入党不屑一顾,部分同学对党组织产生距离感。总而言之,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深刻,载体滞后,造成效果不佳。
2.缺乏对党员的有效监督。由于对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环节不够重视,管理要求不具体明确,批评与自我批评较少,对日常表现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一些学生党员思想松懈,模范作用不突出。
3.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发展会议占据了支部组织生活的绝大部分,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党支部建设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理论说教多,实践锻炼少,不仅没能激发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使组织生活的效果大打折扣。
4.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有限。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形式是低年级跨年级建立学生党支部,高年级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这类支部往往人数很多,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没能及时跟进学生宿舍、学生社团,造成学生党建工作经常出现盲区,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制约。
党支部组织生活封闭、缺乏活力,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方面做得不够,没有把贫困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较好纳入党支部工作范围,党支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受到限制。
(二)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1.深入开展入党启蒙教育。首先,要将入党启蒙教育纳入新生入校教育内容,并将其课程化,关键要在提高其吸引力和新颖性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其次,要创新现有载体。第三,要增强入党启蒙教育互动性,变枯燥的单向灌输为人性化的双向交流,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
2.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党员评价机制,每学期初对每一位学生党员提出学业要求、理论素养、联系群众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目标并进行跟踪管理,学期末举行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总结和激励,给出客观评价。二是对党支部的评价要结合院系特点实施指标细化,将群众评价作为考量党支部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自身评价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
3.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尝试带着问题学习,即每次组织生活之前根据党员的意愿确定主题并提前告诉大家以做些准备,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广大党员及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实践解决困难,要善于捕捉和提炼困难情境,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和成长,如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答疑辅导、针对心理困惑学生的心理疏导、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个别指导等。
4.拓展党建工作的抓手。以贯彻“党建带团建”思想为抓手,着力增强党支部影响力。要把对共青团工作的指导列入党支部工作的计划和议事日程,党支部要多参与团支部组织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导青年。以组织常态公益活动为抓手,树立党支部工作的品牌。高校党支部应充分利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来激发和感召他们对党产生向往和追求,从而保证大学生公益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贾挚系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数学系党委副书记、讲师,于国妮系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数学系辅导员、讲师。
特约编辑:古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