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迷初探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haoba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迷”现象,因其出现的无法预料和不期而至,成为受众研究中最复杂的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迷研究逐渐成为欧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2007年“突迷”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浅析媒介迷的特性和形成要素,并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媒介迷。
  【关键词】突迷 媒介迷 特性 要素
  
  2007年岁末开始,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红遍大江南北,喜爱它的人,不分年龄和职业,不分性别和学历。这些《士兵突击》的喜爱者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突迷。总结起来,突迷的具体表现有:1、反复观看。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看《士兵突击》,甚至最多的有人连续看过十六遍。2、疯狂发帖。据统计,在百度贴吧里,“士兵突击”专题建立不到半年时间,点击率就超过一千万,帖子总数达9万个。3、渗入生活。很多人把《士兵突击》里的音乐设为手机铃声,把剧照设成电脑桌面,把“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等剧中经典台词改成QQ、MSN的签名,等等。还有更多的人把对《士兵突击》的喜爱转移到演员身上,他们为演员建立贴吧,给演员寄礼物,不远千里去探班等,不一而足。
  
  一、媒介迷的内涵与特性
  
  “突迷”们的种种表现,从受众研究角度来看,是一种媒介迷现象。费斯克和詹金斯把“媒介迷”定义为:一些对同一文本涉入程度高,并能生产愉悦、意义、物质或文化的主动的受众群体。①上世纪90年代,迷研究成为欧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主体。我国的相关研究也陆续展开。
  关于媒介迷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论述。英国社会学者亚伯克比与朗贺斯特合著的《受众》一书中,将迷定义为“狂乱盲从的、病态的,是心神不宁的孤独者,受媒体严重影响,并且与偶像间有幻想般的联系。”麦奎尔则在《受众分析》里指出:“媒介迷,似乎是指那些对媒介明星、演员、节目和文本极端投入的迷狂者。”国内学者对媒介迷的相关界定有:“媒介迷是一群因过度沉浸于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而扭曲了时间概念,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受众。”“迷是过度主动并丧失了自我意识的受众。”
  虽然各位学者对媒介迷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具体说来,媒介迷通常有三种行为特性:过度性、主动性与群体性。
  1、过度性。作为一个“迷”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热烈的、狂热的。他们的特点是,总是大量甚至过量关注那些吸引他们的事物。例如突迷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反复观看《士兵突击》。并且往往不满足于只看电视,还会上网看有关《士兵突击》的新闻报道,进论坛看别人的评价和帖子,买书,买碟,买海报等等。正如台湾学者简妙如所认为的,若没有某种程度的“过度性”,我们并不一定会成为这些事物的迷,“过度”是成为迷的重点。②所以,媒介迷与普通受众最大的差别在于其过度性。
  2、主动性。詹金斯认为迷是最主动的一群受众。他们积极地消费媒介文本,通过多次“重读”文本,将媒介文本与日常生活互动关联。媒介迷往往在与媒介互动的过程中,主动挪用文本中的元素来重新生产文本,从而反映迷的日常生活经验。《士兵突击》火了之后,在土豆、优酷等大型视频网站上,涌出了大量有关《士兵突击》的视频和影音作品。都是网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辑《士兵突击》里的镜头,配上音乐和图像制作而成。另外,媒介迷的主动性还体现在“情绪上的接近性与批判的距离”上,媒介迷不会乖乖地吸收媒介给予他们的内容,而是批判地阅读。这从网上对《士兵突击》上万字的剧评和成堆的剧情讨论中可见一斑。
  3、群体性。与普通受众相比,媒介迷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大众受众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有着“规模大、匿名、分散、无根性、彼此之间关系非人格化”的特点。而媒介迷往往希望能够发现志同道合者,他们会积极通过各种手段搜寻“同类”,然后一起分享共同的喜爱,在寻找和共享中感受愉悦。“突迷”在论坛、贴吧上寻找同好,发帖回帖,支持其他突迷的创作;百度贴吧里“钢七连吧”每天都会有大批“突迷”报到,每个突迷自发地进行编号“我是钢七连第多少多少个兵”,这种看似戏谑的称呼,实则是突迷们的一种身份认同和对同伴的感知。媒介迷之间的这种群体认同感使媒介迷的一些行为具有强烈的群体性,在涉及他们所迷的事物时,这种群体性行为往往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
  
  二、媒介迷的形成要素
  
  英国学者麦特希尔指出:迷之所以成为迷的过程是偶然发生的,迷喜欢并进而投射情感于某个文本的形成原因与媒体的关联性低。迷持续消费文本,不断寻找喜爱的文本,这样寻找文本的行为是规律性的,但找到什么文本则是偶然的,迷是偶然成为迷的。③
  《士兵突击》的“意外”火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士兵突击》纯属是一部“三无”作品:没有明星大腕、没有爱情戏、甚至没有女人。就是这么一部颠覆了以往电视剧制作铁的法则的戏,却在电视、网络和平面媒体都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士兵突击》的空前火爆,不光其他电视制作人没有想到,就连该剧的导演康红雷和制片人李洋都没有想到。而且,在《士兵突击》影响出来之前,几乎没有一家电视台肯播放这样一部“三无”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内因和外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媒介迷的形成同样有内外因素。
  首先,内因是源自受众的内在需求。“使用和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基于获得信息、休闲、陪伴、娱乐或逃避等具有社会心理根源的需求,产生对大众媒介及其内容的期望,从而导致媒介接触的不同形式或其他活动,当期望获得满足,媒介接触的行为会被加强和重复。媒介迷与一般受众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过度、入迷。而入迷行为往往代表着一种感情寄托,正是媒介内容给受众带来一定程度情绪上的影响,为受众带来愉悦或情感的经验,才能让受众深深喜爱,进而痴迷。《士兵突击》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吸引这么多人喜爱,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它传达出的精神和意义深深打动了观众,触动了观众的心弦,满足了观众的某种期待。就像一篇评论文章所指出的:怦然心动的是那种归属感,《士兵突击》带来关于希望和理想的阐述,关于生命个体归属感的阐述,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渐近富有却愈加迷茫的年代里我们缺少的是什么。④它触动了这个浮躁社会人们心中最软的那部分。它通过那些平凡“小人物”身上所凝聚的那种尘封己久的力量,唤起了观众心中久违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温暖和震撼,让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
  其次,媒介推动是外因。受众的形成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收入、性别、居住地、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社会因素,还包括媒介渠道、选择空间和内容等媒介结构因素。事实上,虽然迷喜欢并进而投射情感于某个文本的形成原因与媒体的关联性低,但媒介在迷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是迷群聚集和扩散的良好平台。通过网络,媒介迷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寻找“同类”,释放感情,追逐偶像,扩大影响。例如《士兵突击》从一开始就是火于网络。最先,并没有几家电视台肯播放《士兵突击》,勉强播放的还不是在黄金时段。但自从在网络上经人推荐后,《士》剧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的声势越来越大,才引起报纸、电视等相关媒体的重视:报纸开始大肆报道,电视台跟进播放。这样又反过来引起更多人注意,从而使得“突迷”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三、正确看待媒介迷
  
  媒介迷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说有媒介以来,媒介迷就存在。影迷、书迷、电视迷、网迷等等,媒介迷无所不在。对媒介迷的态度,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迷现象是一种不成熟的,愚昧无知的大众文化产物,是受大众传媒控制和鼓动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迷现象反映的是受众的生产力,媒介迷通过从媒介内容中能动地创造新意义,进行风格展示,强化社会身份认同、建立协会,从而将受众从媒介的操纵和控制下解放出来。⑤
  美国传播学者珍妮史特格指出,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经是某种程度上的“迷”。只要是和自己平时的行为相比,在某个时期重复、大量、多次集中地消费某些文本或物品,就可以定义为“入迷”。所以,对待媒介迷不应戴上有色眼镜,不要把迷当成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在现实生活中仍需对媒介迷进行正确引导。否则,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一方面可能使媒介迷的行为趋于病态化,比如杨丽娟。另一方面,媒介迷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机构利用,对社会构成不良影响。如2005年媒体热捧《超级女声》,引得无数“玉米”、“凉粉”逃学追星;一些幕后操纵者煽动超女的粉丝团拉票、刷屏、打口水战等。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正确引导媒介迷十分必要。一般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普及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介迷对媒介事件的认识,指导媒介迷正确使用媒介,发挥媒介迷的积极作用,避免媒介迷在鱼目混珠的媒介信息面前“迷失”自己。2、加强对媒介市场的规范和管理,提高媒介自律的水平,引导媒介的商业行为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只有这样,媒介迷应有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社会舆论环境才能因此日益和谐。⑥
  
  注释
  ①莫梅锋,饶德江,关于粉丝的媒介研究[J].电影艺术,2007(3):110
  ②张嫱,迷研究理论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7(5):44
  ③张嫱,迷啊迷,传播学研究中的迷理论[J].新闻记者,2007(6):17
  ④黄蒙水,陈倩,怦然心动的是那种归属感——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的文化心理分析[J].四川戏剧,2008(5):95
  ⑤丹尼斯·麦奎尔(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9
  ⑥刘潆檑,莫梅锋,正确引导媒介迷构建和谐媒介伦理——从媒介迷的病态化谈起[J].声屏世界,2007(6):8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8新闻学)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羊城地铁报》作为广州唯一一份以地铁为生存环境的纸质媒体,有着比其他传统纸质媒体更根深蒂固的奇观逻辑。本文通过对《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内容的批判式解读,分析其亚运报道中体现出的媒体奇观逻辑,并探究这种奇观逻辑的表现、成因及调整途径。  【关键词】《羊城地铁报》 亚运报道 奇观逻辑    一、体育文化奇观与奇观逻辑    广州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其媒体一直以开放、活跃和敢为人先的形象屹立于国内
【摘要】2010年6月,“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公布,湖南卫视品牌价值72.51亿元,品牌价值连续五年大幅提升,成为唯一进入该排行榜的单频道电视媒体。同年,第四届中国网络影响力颁奖盛典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主持人排行榜。“十大主持”中,湖南卫视主持人占据了榜单的前四名。湖南卫视强大的主持团队正是保证其品牌价值的根本。本文详细分析了湖南卫视如何借助“内培外引”、“以老带新”和“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的特色  “公共外交”是指面向外国公众的一种国际交往,它表达的方式是文化性,而非强迫性;主体不是政府外交部门,更强调非政府组织。而大众媒体在推进公共外交中具有天然优势。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选题,精心策划,认真准备。二是坚持客观报道,展现大国胸怀。三是采用 “我在现场”的第一人称采编方式,加强冲击力。  相对于针对某一短期冲突性问题而展开的报道,公共
首先,政治价值是党报价值最根本的体现。其中党性是党报政治价值的灵魂,权威性是党报政治价值的集中体现。  其次,社会价值是党报社会性、文化性的展现。其中引导舆论是党报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党报对舆论的引导可以通过典型人物宣传来进行,同时引导也包括对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关注民生则是党报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但党报关注民生,应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站在党的立场和视野上去观察民生,应比都市报的民生新闻站位更高,将
十几天前,安徽日报高级编辑程嘉楷托人带来厚厚一沓书稿。嘉楷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记者、编辑,是安徽新闻战线一位十分活跃且卓有影响的老同志、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如今已逾古稀之年。我一向是敬重嘉楷同志,他邀我为序,实际上是给我一个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机会。信赖可贵,却之不恭,只能是恭敬不如从命了。  通读全书,眼睛一亮,为之感动。  嘉楷同志是新闻工作的多面手
【摘要】自奥巴马利用“微博客Twitter”为自己拉票成功后,作为Web2.0时代的一种全新形式,“微博客”一时名声大噪,各种微博客在国内纷纷涌现,“新浪微博”一跃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微博客,但在营销价值的挖掘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旨在以国内目前最大的微博客——新浪微博为例,从微博客价值发掘面临困境方向做一些探讨,并寻求可行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微博客 营销价值 新浪微博    微博客(mic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新闻体制,进而对英国BBC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未来面对新媒体不断涌现的形式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如何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转型。  【关键词】执照费 收视费 社会责任意识    纵观各国广播电视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国的国情以及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的种种差异带来了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
【摘要】近年来,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我国和全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影响,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成为各国保持和平稳定发展环境的首要选择。本文基于我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的时代背景,针对我军在塑造自身形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探讨媒体、记者、新闻报道组织者各自的职责,为我军塑造自身良好国际形象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 国际合作 国际形象  近年来,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摘要】本研究选取央企的垄断与反垄断议题为样本,分析了三大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2008-2010年间对央企公共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而讨论影响框架形成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公共议题 央企垄断议题 新闻框架    2010年8月,《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闻报道和公文稿件慎用词汇表》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垄断”、“暴利”、“高薪”等词汇被要求禁止使用,引起
【摘要】消息源是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地基,消息源的使用应该遵守“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规则,消息源使用是否恰当也折射出记者职业素养状况,是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一把量尺。本文以《南方周末》调查性报道《谁成就了肖传国》为个案,通过对该文消息源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管窥我国调查性记者的职业意识情况。  【关键词】消息源 调查性报道 《南方周末》 职业意识    调查性报道是《南方周末》向社会所提供富有特色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