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的特色
“公共外交”是指面向外国公众的一种国际交往,它表达的方式是文化性,而非强迫性;主体不是政府外交部门,更强调非政府组织。而大众媒体在推进公共外交中具有天然优势。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选题,精心策划,认真准备。二是坚持客观报道,展现大国胸怀。三是采用 “我在现场”的第一人称采编方式,加强冲击力。
相对于针对某一短期冲突性问题而展开的报道,公共外交中的媒体作为更倾向于持久、真诚的态度和文化表达。开展公共外交的大众媒体需适当转变思路、创新做法,以实现长期的积极效果。1、以积极态度推动对话交流。2、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按新闻规律办事。3、转变思路,内宣外宣整合推进。新闻报道必须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国内外受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在报道国内问题时务必要注意国际因素,在报道国际问题时也必须联系国内影响。以文化交流为主打的媒体公共外交,在节目制作上需要更多投入,使节目质量精益求精。
(摘自《新闻记者》 文/赵凯)
整合:2010年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新数字技术使传媒发展实现了对于介质的超越、传受关系的超越以及内容服务与非内容服务界限的超越。因此,整合,将成为2010年传媒发展的一道新景观。
一、与他媒介之间的整合。媒介融合无非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资源(品牌、内容)共享降低成本;二是通过聚集整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市场能力、来攫取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市场价值。因此,我们应以市场需求和媒介功能的整合来形成双赢、多赢的媒介合作模式。由此,我们便有可能在自身资源和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多平台、多介质的整合,借助内容和广告的多重“落地”,实现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多重价值实现。
二、与传播的“全民生产”能力的整合。有研究报告称,到2010年全美国发生所有重大事件中有可能普通公民个人首发新闻占比将达到70%或者更多。也就是说专业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表达新闻这方面已经不占绝对优势,它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公民新闻运动的浪潮所挤压。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一种潮流和现实来实现某种传播生产方式的创新。
三、与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的整合。媒介不仅是内容汇聚的平台,也应该成为便利各种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汇聚组合链接的平台。在促成商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汇聚整合的前提下,传媒可以找到自身为社会、为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价值的新增长点。
(摘自《新闻与写作》 文/喻国明)
新闻评论应有五个高度
“独家观点”日益重要的今天,党报的新闻评论应从政治高度、时代高度、理论高度、民生高度、文字高度来正确引导舆论,提高舆论的权威性。
1、政治高度。新闻评论需要一种政治家的眼光,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是非利害,做出正确判断。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不断强化导向意识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
2、时代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理论指导着当下中国前进的方向。新闻评论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和起点上,准确把握先进性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
3、理论高度。要让党的各项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让读者深刻理解这些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帮助广大基层干部准确理解和深入贯彻。
4、民生高度。要站在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去审视和发展,它就会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关怀百姓,真正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5、文字高度。新闻评论的文字要准确、顺畅、生动,要有艺术性的高度。多从群众的心理出发,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亲和力的话语来表达,少一些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
(摘自《新闻窗》 文/苏鹏)
新闻媒体应警惕这些
“网络热点”
人们在网上看到的消息,特别是论坛里的热门的帖子、话题,可能很多是不真实的。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对这些“网络热点”的辨别能力,以免无意中加入炒作大军。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认为,按照正常传播规律,一个热点话题在网上的传播高峰正常为三天,在三到五天后,如果突然再次出现传播高峰,又没有特殊原因导致旧话重提,这样的高峰就极可能是人为推动上去的。普通人以为因偶然爆料或者媒体曝光而出现的热点话题,其实大部分是被一股潜藏的势力操纵。
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对这个潜伏于网络深水中的灰色产业链曾做过详细报道。这股潜藏的势力是这样引导甚至控制舆论的——搜集竞争对手材料,做负面消息,选一两个重点论坛炒作,两周后负面信息增加到五六百条。最后达到用搜索引擎搜索,基本上前几页全是负面信息。当一个网络公关公司接到一个案例以后,先由策划人员策划,有项目经理监管整个流程,有人专门写帖子,之后交给媒介,媒介再把帖子交给论坛的版主和下边的“水军”——即公司雇佣的,由成百上千人组成的发帖、回帖的造势人员。一个打压对手的帖子,甚至是一个夸张得变形的故事,就是这样被形形色色的网络推手包装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面对这样的“网络热点”,媒体从业人员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就很容易被炒作大军牵着鼻子走,无意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自《北京青年报》)
“公共外交”是指面向外国公众的一种国际交往,它表达的方式是文化性,而非强迫性;主体不是政府外交部门,更强调非政府组织。而大众媒体在推进公共外交中具有天然优势。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选题,精心策划,认真准备。二是坚持客观报道,展现大国胸怀。三是采用 “我在现场”的第一人称采编方式,加强冲击力。
相对于针对某一短期冲突性问题而展开的报道,公共外交中的媒体作为更倾向于持久、真诚的态度和文化表达。开展公共外交的大众媒体需适当转变思路、创新做法,以实现长期的积极效果。1、以积极态度推动对话交流。2、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按新闻规律办事。3、转变思路,内宣外宣整合推进。新闻报道必须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国内外受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在报道国内问题时务必要注意国际因素,在报道国际问题时也必须联系国内影响。以文化交流为主打的媒体公共外交,在节目制作上需要更多投入,使节目质量精益求精。
(摘自《新闻记者》 文/赵凯)
整合:2010年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新数字技术使传媒发展实现了对于介质的超越、传受关系的超越以及内容服务与非内容服务界限的超越。因此,整合,将成为2010年传媒发展的一道新景观。
一、与他媒介之间的整合。媒介融合无非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资源(品牌、内容)共享降低成本;二是通过聚集整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市场能力、来攫取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市场价值。因此,我们应以市场需求和媒介功能的整合来形成双赢、多赢的媒介合作模式。由此,我们便有可能在自身资源和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多平台、多介质的整合,借助内容和广告的多重“落地”,实现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多重价值实现。
二、与传播的“全民生产”能力的整合。有研究报告称,到2010年全美国发生所有重大事件中有可能普通公民个人首发新闻占比将达到70%或者更多。也就是说专业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表达新闻这方面已经不占绝对优势,它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公民新闻运动的浪潮所挤压。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一种潮流和现实来实现某种传播生产方式的创新。
三、与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的整合。媒介不仅是内容汇聚的平台,也应该成为便利各种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汇聚组合链接的平台。在促成商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汇聚整合的前提下,传媒可以找到自身为社会、为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价值的新增长点。
(摘自《新闻与写作》 文/喻国明)
新闻评论应有五个高度
“独家观点”日益重要的今天,党报的新闻评论应从政治高度、时代高度、理论高度、民生高度、文字高度来正确引导舆论,提高舆论的权威性。
1、政治高度。新闻评论需要一种政治家的眼光,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是非利害,做出正确判断。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不断强化导向意识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
2、时代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理论指导着当下中国前进的方向。新闻评论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和起点上,准确把握先进性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
3、理论高度。要让党的各项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让读者深刻理解这些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帮助广大基层干部准确理解和深入贯彻。
4、民生高度。要站在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去审视和发展,它就会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关怀百姓,真正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5、文字高度。新闻评论的文字要准确、顺畅、生动,要有艺术性的高度。多从群众的心理出发,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亲和力的话语来表达,少一些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
(摘自《新闻窗》 文/苏鹏)
新闻媒体应警惕这些
“网络热点”
人们在网上看到的消息,特别是论坛里的热门的帖子、话题,可能很多是不真实的。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对这些“网络热点”的辨别能力,以免无意中加入炒作大军。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认为,按照正常传播规律,一个热点话题在网上的传播高峰正常为三天,在三到五天后,如果突然再次出现传播高峰,又没有特殊原因导致旧话重提,这样的高峰就极可能是人为推动上去的。普通人以为因偶然爆料或者媒体曝光而出现的热点话题,其实大部分是被一股潜藏的势力操纵。
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对这个潜伏于网络深水中的灰色产业链曾做过详细报道。这股潜藏的势力是这样引导甚至控制舆论的——搜集竞争对手材料,做负面消息,选一两个重点论坛炒作,两周后负面信息增加到五六百条。最后达到用搜索引擎搜索,基本上前几页全是负面信息。当一个网络公关公司接到一个案例以后,先由策划人员策划,有项目经理监管整个流程,有人专门写帖子,之后交给媒介,媒介再把帖子交给论坛的版主和下边的“水军”——即公司雇佣的,由成百上千人组成的发帖、回帖的造势人员。一个打压对手的帖子,甚至是一个夸张得变形的故事,就是这样被形形色色的网络推手包装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面对这样的“网络热点”,媒体从业人员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就很容易被炒作大军牵着鼻子走,无意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