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知识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为数学有效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供老师们借鉴。
关键词:浅析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知识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有效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受教育者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张大叔的父亲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张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探究数学知识的好奇心。
二、深钻教学内容,确保所授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及实践应用的有效性,不仅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進行一些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在解决“无缝对接”问题时,例如: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23吨煤,要运几趟?23÷5=4(趟)……3(吨),余下3吨还需运一趟,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一共5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有用的,也是有价值的。
三、营造有序氛围,倡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分享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反思、评价和修正的机会。
教师要创设平等有序的氛围,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对学生积极信任和期待。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将其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目标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成员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个活动完成后,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互换,使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记录、测量和数据汇总要分工明确,数据要正确填入相应的记录表格中。结合表格,组织学生讨论:从上往下看,数据有什么变化?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越来越多,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也越来越多;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一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及时的评价是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
总之,教师有效教学的过程,是逐步研究、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坚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就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浅析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知识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有效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受教育者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张大叔的父亲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张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探究数学知识的好奇心。
二、深钻教学内容,确保所授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及实践应用的有效性,不仅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進行一些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在解决“无缝对接”问题时,例如: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23吨煤,要运几趟?23÷5=4(趟)……3(吨),余下3吨还需运一趟,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一共5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有用的,也是有价值的。
三、营造有序氛围,倡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分享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反思、评价和修正的机会。
教师要创设平等有序的氛围,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对学生积极信任和期待。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将其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目标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成员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个活动完成后,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互换,使每一个成员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记录、测量和数据汇总要分工明确,数据要正确填入相应的记录表格中。结合表格,组织学生讨论:从上往下看,数据有什么变化?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越来越多,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也越来越多;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一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及时的评价是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
总之,教师有效教学的过程,是逐步研究、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坚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就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