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诸多轰轰烈烈的品德课堂演示中,尽管老师们为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想出了很多法子,可在教学中学生的品德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总会存有一定的隔阂,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全省特级教师展示课的协助工作,在对各位名师借班上课的调查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很多课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学生积极做好课前准备。
一、品德课堂课前准备的意义所在
品德与社会是面向学生生活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品德与社会要求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学前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再认识、回顾,对自身周边生活进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非常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炼生活。浙江省教研室下发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以下简称《教学建议》)中也明确要求:“教师要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结合学习主题做好预先安排。”可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能使老师的教更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1.指导课前准备,使教更有的放矢
目前,学校中品德课兼职教师占多数,很多都是由语文老师或班主任老师担任。虽然这些老师和学生日常接触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特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准确的了解。如果教师课前无充分的准备,他们上课就只好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违背了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
从教师角度来看,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的指导,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选择更适合的内容,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开展课前准备,使学更有成效
从学生角度来看,课前准备是学生提炼生活经验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前准备,挖掘生本资源充实课堂,会使品德课更加真实、感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品德课堂学习的实效。
课前准备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重视课前准备活动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是逐步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归纳信息、判断识别信息、恰当利用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由依赖课本转向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是否具备这种搜集整理信息的学习习惯,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现代人学习素质的重要标志。
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奠基石。严格按照《教学建议》开展课前准备,真实、充分地调查学情,是实现品德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品德课堂课前准备的关注点
1.关注文本——让知识与素养之路畅通
我们的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等主题单元在各年级教材中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拓展螺旋上升,内涵逐步丰富。考虑到3~6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聪明谷”“体验园”等活动模块的设计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多样化需求。对于编者的这些意图,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领悟、正确把握,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教学。另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预习疏通教材脉络,领会教材阐述的大致范围,自主搜集贴近自身实际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教材,可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感情得以升华,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关注学情——让知识与情感关系协调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所以在教学新知识前,老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和经验,对哪些事物感兴趣,进而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如此,课堂上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丰富,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关注教师——让知识与自身发展同步
在关注教材和学生的同时,课前准备不能迷失了自我,还要“备”教师。《教学建议》提出:“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学特长、教学方法不同,“备”教师要做到几问:一问自己的优势;二问自己的方向;三问自己的突破口;四问自己的创新。课前反思自问,找到教师和教材的结合点,用好特定的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出适用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也才能使教师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进而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
三、品德课堂有效课前准备的策略
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源,不但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感性材料,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准备呢?
1.导读入手,整合主题单元的资源搜集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随机搜集相关资料。具体做法是:在开学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把每册教材中需课前准备的的资源用菜单罗列出来。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为导读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学期品德学习的课前资源准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菜单上罗列的课前资源进行选择性准备。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随机搜集,放入资料袋中。在每个单元的品德导读课中,老师会组织检查学生随机搜集资源的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当然,对于学期初确定的主题单元资源搜集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兴趣爱好等不断修改和调整。
由于同一个主题单元中每篇课文对学生课前准备的要求各有所侧重,在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中,学生很难判断要去准备哪些资源。因此,具体到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增设了单元导读课。在单元导读课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已搜集的资源进行激励性评价,以促使学生把主题单元的品德资源搜集活动做得更扎实,成为有效课堂的奠基石。
通过学期导读和单元导读,我们整合了主题单元的资源搜集,能更系统地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前准备的针对性和自主性,使课前准备的质量得到保证。
2.方法引路,指导课前资源搜集
品德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从人的角度看有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从物的角度看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自然人文景观和各种社会组织等。由于学生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于学校与家庭,接触社会范围不广,因此开展课前准备需要教给学生搜集的方法,如资料查阅法、实地走访法、观察记录法、实验考证法等。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学习材料时,教师应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有时还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便于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3.目标着眼,整理搜集的各类资源
经过导读指导,学生对所要搜集的资料有了整体上的了解,再加上具体方法的指导引路,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一般都非常丰富。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资料的整理。怎样整理才能让搜集的资料在内容上精炼恰当,形式上新颖有趣呢?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取舍。我们除了在布置学生开展课前准备时就明确告知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还应指导学生会自己读懂教材,选择课前要准备的资源。对学生来说,要学会根据教材上每个单元的前言、每课的关键词、提示语和课文中的图文内容等来搜集资料。
积极进行课前准备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使品德课堂更实用、更有趣、更有效益,更好地引领孩子的成长。
(作者单位:杭州市学军小学浙江杭州310012)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品德课堂课前准备的意义所在
品德与社会是面向学生生活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品德与社会要求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学前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再认识、回顾,对自身周边生活进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非常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炼生活。浙江省教研室下发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以下简称《教学建议》)中也明确要求:“教师要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结合学习主题做好预先安排。”可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能使老师的教更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1.指导课前准备,使教更有的放矢
目前,学校中品德课兼职教师占多数,很多都是由语文老师或班主任老师担任。虽然这些老师和学生日常接触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特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准确的了解。如果教师课前无充分的准备,他们上课就只好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违背了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
从教师角度来看,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的指导,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选择更适合的内容,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开展课前准备,使学更有成效
从学生角度来看,课前准备是学生提炼生活经验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前准备,挖掘生本资源充实课堂,会使品德课更加真实、感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品德课堂学习的实效。
课前准备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重视课前准备活动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是逐步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归纳信息、判断识别信息、恰当利用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由依赖课本转向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是否具备这种搜集整理信息的学习习惯,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现代人学习素质的重要标志。
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奠基石。严格按照《教学建议》开展课前准备,真实、充分地调查学情,是实现品德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品德课堂课前准备的关注点
1.关注文本——让知识与素养之路畅通
我们的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等主题单元在各年级教材中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拓展螺旋上升,内涵逐步丰富。考虑到3~6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聪明谷”“体验园”等活动模块的设计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多样化需求。对于编者的这些意图,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领悟、正确把握,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教学。另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预习疏通教材脉络,领会教材阐述的大致范围,自主搜集贴近自身实际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教材,可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感情得以升华,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2.关注学情——让知识与情感关系协调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所以在教学新知识前,老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和经验,对哪些事物感兴趣,进而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如此,课堂上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丰富,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关注教师——让知识与自身发展同步
在关注教材和学生的同时,课前准备不能迷失了自我,还要“备”教师。《教学建议》提出:“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学特长、教学方法不同,“备”教师要做到几问:一问自己的优势;二问自己的方向;三问自己的突破口;四问自己的创新。课前反思自问,找到教师和教材的结合点,用好特定的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出适用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也才能使教师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进而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
三、品德课堂有效课前准备的策略
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源,不但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感性材料,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准备呢?
1.导读入手,整合主题单元的资源搜集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随机搜集相关资料。具体做法是:在开学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把每册教材中需课前准备的的资源用菜单罗列出来。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为导读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学期品德学习的课前资源准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菜单上罗列的课前资源进行选择性准备。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随机搜集,放入资料袋中。在每个单元的品德导读课中,老师会组织检查学生随机搜集资源的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当然,对于学期初确定的主题单元资源搜集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兴趣爱好等不断修改和调整。
由于同一个主题单元中每篇课文对学生课前准备的要求各有所侧重,在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中,学生很难判断要去准备哪些资源。因此,具体到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增设了单元导读课。在单元导读课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已搜集的资源进行激励性评价,以促使学生把主题单元的品德资源搜集活动做得更扎实,成为有效课堂的奠基石。
通过学期导读和单元导读,我们整合了主题单元的资源搜集,能更系统地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前准备的针对性和自主性,使课前准备的质量得到保证。
2.方法引路,指导课前资源搜集
品德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从人的角度看有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从物的角度看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自然人文景观和各种社会组织等。由于学生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于学校与家庭,接触社会范围不广,因此开展课前准备需要教给学生搜集的方法,如资料查阅法、实地走访法、观察记录法、实验考证法等。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学习材料时,教师应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有时还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便于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3.目标着眼,整理搜集的各类资源
经过导读指导,学生对所要搜集的资料有了整体上的了解,再加上具体方法的指导引路,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一般都非常丰富。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资料的整理。怎样整理才能让搜集的资料在内容上精炼恰当,形式上新颖有趣呢?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取舍。我们除了在布置学生开展课前准备时就明确告知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还应指导学生会自己读懂教材,选择课前要准备的资源。对学生来说,要学会根据教材上每个单元的前言、每课的关键词、提示语和课文中的图文内容等来搜集资料。
积极进行课前准备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使品德课堂更实用、更有趣、更有效益,更好地引领孩子的成长。
(作者单位:杭州市学军小学浙江杭州310012)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