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称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称赞语的妙用,在英汉文化中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文将从英汉称赞语的形式、内容和应答方式进行简要对比,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思维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称赞语;语言对比;应答模式;思维差异
一、语言对比分析
(一)英汉称赞语的形式对比
Nessa Wolfson在她的《Compliment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一文中指出:“西方称赞语在形式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格式相当固定。”英语称赞不仅在词汇选择上有很大的规范性,其句型结构带有公式性,据Wolfson的统计,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NP(Noun Phrase,名词短语)+ is/looks+(really)ADJ(形容词).
Your apartment is really nice.
2.I+(really)like/love+ NP(名词短语).
I love your dress.
3.PRO(代词)+ is+(really)(a)ADJ(形容词)+ NP(名词短语).
That's a good question.
左焕琪教授认为,中文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为“你+动词+副词”,使用频率高达41%。根据左焕祺教授资料统计,中文称赞语中46%是形容词,43%是副词,仅7%为动词。他还发现中文称赞中副词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且决大多数称赞语都含有副词、形容词,动词也常常有副词作强度修饰语。例如,
您的表演真不错!
您的汉语说得棒极了。
点点学习很刻苦,进步很大。
可见,英语比较注重形合,即使只在称赞语中,也分成许多不同称赞语句式。句子内部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更注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词,因此句法结构短小精悍,我们也很难将汉语称赞语像英语一样,归纳整理出一些固定句式。
(二)英汉称赞语的内容对比
虽然称赞语都是夸奖被称赞者,但在汉语和英语中,称赞的内容却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互相称赞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个人的外貌仪表,并且称赞的对象主要以女性为主,外貌、个人的服饰与发型是称赞的重心所在,如:You are charming when you smile.Your clothes are so beautiful today! 人们也常常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己的家人,比如:(mother to daughter)You look so lovel in your new dress! 而宗教信仰、收入、年龄是要回避的话题。
在中国,女性的外貌仪表虽然也是一个被恭维的内容,但却不占主导地位,要根据亲疏程度而定。例如,如果一位男士在一个较为正式的晚会上称赞另一位其丈夫在场的女士:“你今天真美。”这通常会让这位女士感到尴尬。在中国,对家庭成员的称赞较多地发生在两个家庭之间,例如:两位妈妈去接孩子放学回家了,一位妈妈对另一位妈妈说:“听说你儿子最近考试又得了第一呀!”而家庭成员之间却不太互相称赞。
(三)英汉称赞语的应答模式的对比
对称赞语的应答模式,有人分成了三种:接受式、缓和式、拒绝式。接受式应答是指说话人往往对对方的称赞表示感谢,或者统一对方的评价,或回赠称赞。缓和式应答是指说话者往往以各种途径来转移称赞目标,或降低对方的称赞程度,避开“自我表扬”,也避开“否定他人”。而拒绝式应答是指说话人往往不同意对方的评价。
西方人在面对对方的恭维和回答时,总是欣然地接受,说“ Thank you ”来表示谦虚和感谢,既表示了自己的真实态度,也给对方一个较为明确的答复,属于接受式。例如:
A:Your blouse is beautiful.
B:Thanks.
与西方人形成鲜明差异,中国人在接受恭维时,其实内心是很开心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但却常常表现出受之有愧的样子,通常对别人的称赞予以拒绝或否定,客气一番,说 “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话,属于拒绝式应答。例如:
A:王教授,你的那篇文章很有启发意义。
B:哪里,那只不过是我的一点拙见。
二、思维差异对比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而著名语言学家叶蜚声在和他的同事徐通锵合作的著作《语言学纲要》中提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从英汉称赞语的对比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思想以儒学为核心,中国哲学讲究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受整体思维的影响,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为“卑己尊人”;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崇尚天人两分,从历史之初便有著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西方人崇尚自由独立的个性,强调个体思维,对别人的赞扬坦然接受。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对于称赞语的应答,汉民族通常表现得较为含蓄委婉;而英语民族则大方、直接。
三、总结
称赞语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交际离不开称赞语的使用。英汉称赞语既接受思维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的思维差异。而通过英汉称赞语形式、内容和应答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中西方语言上的差异,从而发现中西思维的差异。只有了解了中西思维的差异,才能相互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达到预期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Manes,J.& Wolfson,N.Compliment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TESOL Quarterly.Vol.15(2),1981.
[2]Herbert,Robert K.Compliment Work in Polish and English [M].Multilingua,1991.
[3]萨丕尔,E.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余玉萍,谢章华.英汉称赞语对比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06.5.
[6]杨迪.英汉称赞语及其应答的对比语用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7.
关键词:称赞语;语言对比;应答模式;思维差异
一、语言对比分析
(一)英汉称赞语的形式对比
Nessa Wolfson在她的《Compliment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一文中指出:“西方称赞语在形式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格式相当固定。”英语称赞不仅在词汇选择上有很大的规范性,其句型结构带有公式性,据Wolfson的统计,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NP(Noun Phrase,名词短语)+ is/looks+(really)ADJ(形容词).
Your apartment is really nice.
2.I+(really)like/love+ NP(名词短语).
I love your dress.
3.PRO(代词)+ is+(really)(a)ADJ(形容词)+ NP(名词短语).
That's a good question.
左焕琪教授认为,中文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为“你+动词+副词”,使用频率高达41%。根据左焕祺教授资料统计,中文称赞语中46%是形容词,43%是副词,仅7%为动词。他还发现中文称赞中副词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且决大多数称赞语都含有副词、形容词,动词也常常有副词作强度修饰语。例如,
您的表演真不错!
您的汉语说得棒极了。
点点学习很刻苦,进步很大。
可见,英语比较注重形合,即使只在称赞语中,也分成许多不同称赞语句式。句子内部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更注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词,因此句法结构短小精悍,我们也很难将汉语称赞语像英语一样,归纳整理出一些固定句式。
(二)英汉称赞语的内容对比
虽然称赞语都是夸奖被称赞者,但在汉语和英语中,称赞的内容却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互相称赞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个人的外貌仪表,并且称赞的对象主要以女性为主,外貌、个人的服饰与发型是称赞的重心所在,如:You are charming when you smile.Your clothes are so beautiful today! 人们也常常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己的家人,比如:(mother to daughter)You look so lovel in your new dress! 而宗教信仰、收入、年龄是要回避的话题。
在中国,女性的外貌仪表虽然也是一个被恭维的内容,但却不占主导地位,要根据亲疏程度而定。例如,如果一位男士在一个较为正式的晚会上称赞另一位其丈夫在场的女士:“你今天真美。”这通常会让这位女士感到尴尬。在中国,对家庭成员的称赞较多地发生在两个家庭之间,例如:两位妈妈去接孩子放学回家了,一位妈妈对另一位妈妈说:“听说你儿子最近考试又得了第一呀!”而家庭成员之间却不太互相称赞。
(三)英汉称赞语的应答模式的对比
对称赞语的应答模式,有人分成了三种:接受式、缓和式、拒绝式。接受式应答是指说话人往往对对方的称赞表示感谢,或者统一对方的评价,或回赠称赞。缓和式应答是指说话者往往以各种途径来转移称赞目标,或降低对方的称赞程度,避开“自我表扬”,也避开“否定他人”。而拒绝式应答是指说话人往往不同意对方的评价。
西方人在面对对方的恭维和回答时,总是欣然地接受,说“ Thank you ”来表示谦虚和感谢,既表示了自己的真实态度,也给对方一个较为明确的答复,属于接受式。例如:
A:Your blouse is beautiful.
B:Thanks.
与西方人形成鲜明差异,中国人在接受恭维时,其实内心是很开心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但却常常表现出受之有愧的样子,通常对别人的称赞予以拒绝或否定,客气一番,说 “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话,属于拒绝式应答。例如:
A:王教授,你的那篇文章很有启发意义。
B:哪里,那只不过是我的一点拙见。
二、思维差异对比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而著名语言学家叶蜚声在和他的同事徐通锵合作的著作《语言学纲要》中提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从英汉称赞语的对比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思想以儒学为核心,中国哲学讲究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受整体思维的影响,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为“卑己尊人”;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崇尚天人两分,从历史之初便有著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西方人崇尚自由独立的个性,强调个体思维,对别人的赞扬坦然接受。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对于称赞语的应答,汉民族通常表现得较为含蓄委婉;而英语民族则大方、直接。
三、总结
称赞语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交际离不开称赞语的使用。英汉称赞语既接受思维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的思维差异。而通过英汉称赞语形式、内容和应答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中西方语言上的差异,从而发现中西思维的差异。只有了解了中西思维的差异,才能相互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达到预期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Manes,J.& Wolfson,N.Compliment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TESOL Quarterly.Vol.15(2),1981.
[2]Herbert,Robert K.Compliment Work in Polish and English [M].Multilingua,1991.
[3]萨丕尔,E.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余玉萍,谢章华.英汉称赞语对比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06.5.
[6]杨迪.英汉称赞语及其应答的对比语用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