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肖邦的音乐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让我们不知不觉便一同跟着他的音乐走入他的世界,找到情感的共鸣。笔者将从结构、调性、旋律、和声、织体等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这部作品。
关键词:肖邦 离别 结构 调性 旋律 和声 织体
肖邦这首《离别练习曲》据说是在离开祖国之前写给一个爱慕的姑娘进行告别的,既有对祖国的不舍,也有对姑娘的爱恋。整首作品弥漫着多情与感伤的色彩,缠绵的旋律也像是在向这位姑娘进行最后的表白。
整首作品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即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笔者将对每一个部分从结构、调性、旋律、和声、织体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这部作品。其结构图示大致如下:
一、呈示部
呈示部A(1—21),E大调,由两个变化重复的乐段构成,第一个乐段包括a、b两个乐句,第二个乐段包括a、b1、c三个乐句。
a句(1—5),旋律弱奏于属音到主音的进行,并结束于主音。音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且运用了前八后十六、附点以及十六分的节奏,另外还有跨小节的延长音,在和声上主属和弦的连续进行,低声部以切分节奏和内声部十六分节奏的为核心织体。
b句(6—8),是一个与主题乐句a对比的乐句,旋律仍以级进为主,大切分和跨小节的延长音的使用使音乐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和声有所丰富,织体仍与主句一致,最后半终止于属七和弦。
之后乐段的a句(9—13)是主题乐句的重复,而b1句(14—16)则是根据b句进行自由模进的连接乐句,出现了大量的离调和弦,内声部织体加厚,其中16小节两个外声部的反向进行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预示下一个乐句的出现。
呈示部的最后一个乐句c句(17—21)是最动人的乐句,旋律由三个乐节构成,起音从G音开始级进跳进式的迂回下行,并采用了主题乐句的延长音节奏。其中副三和弦的运用给此乐句的情绪蒙上了一层极度忧郁和感伤的色彩,同时力度有所加强,低声部是十六分节奏型,最后,整个呈示部以主音主和弦结束。
二、中部
中部B(21—61),从整体看来这一部分的音乐是以器乐性质进行发展的,在速度上与呈示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此中部属于对比性中部,把它根据音乐的发展和织体的变化来划分结构,可以划为五个小部分。
I(21—29),音乐仍在主调上发展,由四个小乐句d(21—23)、d(23—25)、d1(25—27)、d1(27—29)构成, d1是d的上行二度自由模进,以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为主,在和声上,d乐句是V/V与V的连续进行,d1句则是连续离调和弦的进行。
II(30—37),调性由主调E大调转到其下属调A大调,最后转到其属调B大调。这一部分是由两个乐句e、e1构成,其中e句的前半句(30—31)属于旋律性质的乐节,和声在A大调和a小调之间游离,同时织体变成四个声部;后半句(32—33)属于器乐性质的乐节,和声为离调和弦的进行,最后一小节通过V7/ii这个和弦转调到B大调并连接到e1句。
III(38—46),使用了没有明确旋律线的固定节奏——音型效果性的材料进行发展,构成了一个带有音型律动式的纯器乐化的片段,它是在各种离调和弦减七性质的和声背景下,横向以增四减五的三全音进行,纵向左右手各两个声部反向进行,整个片段都是连续十六分音符,是这部作品中的第一个高潮。
IV(47—54),在前一个音乐片段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了固定节奏的织体样式,但横向的音程变成了六、七度的进行,同时左右手演奏的是相同的音程,其音程走向是以反向为主、偶有同向的交叉进行。这个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华彩片段,也是全曲的第二个高潮。
V(54—61),经过前面四个部分的层层发展,音乐这个时候开始变得要安静下来,这或许人是痛苦到极致的一种表现,因此,此部分的出现了主调性,出现了旋律,出现了明确的和声,并回归到最初的织体,只是低声部稍有变化,同时预示着再现部的出现。因此,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由中部到再现部的一个连接部分。
三、再现部
再现部A1(62—77),速度回到原速,调性回归主调,情绪开始慢慢缓和,似乎在中部各种痛苦的挣扎之后终于变得平静下来。从再现部的结构来看,由之前呈示部的两个乐段直接变成了一个乐段。最后把一个小节的旋律动机发展成一个小结尾,和声运用了小下属和弦进行变格补充终止,强调了和声色彩的变化,最后整首作品以主音主和弦弱奏结束。
宏觀来看,肖邦这首《离别练习曲》无论是和声的运用,还是作品的结构方式都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手法,而若要说他最具个性的一点,或者还是他那细腻而忧伤的散文句式旋律,那是一种肖邦式的忧郁与痛苦,独一无二,无法复制,而这也许正是他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最好诠释吧!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关键词:肖邦 离别 结构 调性 旋律 和声 织体
肖邦这首《离别练习曲》据说是在离开祖国之前写给一个爱慕的姑娘进行告别的,既有对祖国的不舍,也有对姑娘的爱恋。整首作品弥漫着多情与感伤的色彩,缠绵的旋律也像是在向这位姑娘进行最后的表白。
整首作品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即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笔者将对每一个部分从结构、调性、旋律、和声、织体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这部作品。其结构图示大致如下:
一、呈示部
呈示部A(1—21),E大调,由两个变化重复的乐段构成,第一个乐段包括a、b两个乐句,第二个乐段包括a、b1、c三个乐句。
a句(1—5),旋律弱奏于属音到主音的进行,并结束于主音。音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且运用了前八后十六、附点以及十六分的节奏,另外还有跨小节的延长音,在和声上主属和弦的连续进行,低声部以切分节奏和内声部十六分节奏的为核心织体。
b句(6—8),是一个与主题乐句a对比的乐句,旋律仍以级进为主,大切分和跨小节的延长音的使用使音乐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和声有所丰富,织体仍与主句一致,最后半终止于属七和弦。
之后乐段的a句(9—13)是主题乐句的重复,而b1句(14—16)则是根据b句进行自由模进的连接乐句,出现了大量的离调和弦,内声部织体加厚,其中16小节两个外声部的反向进行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预示下一个乐句的出现。
呈示部的最后一个乐句c句(17—21)是最动人的乐句,旋律由三个乐节构成,起音从G音开始级进跳进式的迂回下行,并采用了主题乐句的延长音节奏。其中副三和弦的运用给此乐句的情绪蒙上了一层极度忧郁和感伤的色彩,同时力度有所加强,低声部是十六分节奏型,最后,整个呈示部以主音主和弦结束。
二、中部
中部B(21—61),从整体看来这一部分的音乐是以器乐性质进行发展的,在速度上与呈示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此中部属于对比性中部,把它根据音乐的发展和织体的变化来划分结构,可以划为五个小部分。
I(21—29),音乐仍在主调上发展,由四个小乐句d(21—23)、d(23—25)、d1(25—27)、d1(27—29)构成, d1是d的上行二度自由模进,以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为主,在和声上,d乐句是V/V与V的连续进行,d1句则是连续离调和弦的进行。
II(30—37),调性由主调E大调转到其下属调A大调,最后转到其属调B大调。这一部分是由两个乐句e、e1构成,其中e句的前半句(30—31)属于旋律性质的乐节,和声在A大调和a小调之间游离,同时织体变成四个声部;后半句(32—33)属于器乐性质的乐节,和声为离调和弦的进行,最后一小节通过V7/ii这个和弦转调到B大调并连接到e1句。
III(38—46),使用了没有明确旋律线的固定节奏——音型效果性的材料进行发展,构成了一个带有音型律动式的纯器乐化的片段,它是在各种离调和弦减七性质的和声背景下,横向以增四减五的三全音进行,纵向左右手各两个声部反向进行,整个片段都是连续十六分音符,是这部作品中的第一个高潮。
IV(47—54),在前一个音乐片段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了固定节奏的织体样式,但横向的音程变成了六、七度的进行,同时左右手演奏的是相同的音程,其音程走向是以反向为主、偶有同向的交叉进行。这个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华彩片段,也是全曲的第二个高潮。
V(54—61),经过前面四个部分的层层发展,音乐这个时候开始变得要安静下来,这或许人是痛苦到极致的一种表现,因此,此部分的出现了主调性,出现了旋律,出现了明确的和声,并回归到最初的织体,只是低声部稍有变化,同时预示着再现部的出现。因此,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由中部到再现部的一个连接部分。
三、再现部
再现部A1(62—77),速度回到原速,调性回归主调,情绪开始慢慢缓和,似乎在中部各种痛苦的挣扎之后终于变得平静下来。从再现部的结构来看,由之前呈示部的两个乐段直接变成了一个乐段。最后把一个小节的旋律动机发展成一个小结尾,和声运用了小下属和弦进行变格补充终止,强调了和声色彩的变化,最后整首作品以主音主和弦弱奏结束。
宏觀来看,肖邦这首《离别练习曲》无论是和声的运用,还是作品的结构方式都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手法,而若要说他最具个性的一点,或者还是他那细腻而忧伤的散文句式旋律,那是一种肖邦式的忧郁与痛苦,独一无二,无法复制,而这也许正是他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最好诠释吧!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