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97-02
【摘要】目的:糖尿病在选择药物时,不仅要降血糖,同时还要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可采取口服降糖药,也可使用胰岛素,还可联合使用。口服降血糖药包括磺酰脲类、双胍类、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胰岛素制剂包括人胰岛素短效、中效、预混制剂等,胰岛素类似物速效、预混、长效制剂等。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则需用胰岛素治疗。轻症的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较理想者,可以不用口服降血糖药;血糖仍高者,则需选用药物治疗。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药物治疗 中西医治疗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在选择药物时,不仅要降血糖,同时还要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合理地选择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2型DM患者可采取口服降糖药,也可使用胰岛素,还可联合使用[1]。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代谢紊乱,不仅要严格控制血糖,还要控制血压、血脂和体重;防止发生严重的急性并发症,预防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病痛、致残率及早逝。确保青少年的正常发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与生活和社会活动,延长“健康寿命”。
1 糖尿病药物
1.1磺酰脲类 主要与细胞膜上磺酰脲类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β细胞膜上ATP敏感K+通道,使其关闭,细胞内 K+浓度升高,发生去极化反应,细胞膜上电压依赖Ca2+通道开启,胞内Ca2+升高,致使含有胰岛素的囊泡向β细胞表面移动,并释放胰岛素。并能改善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缺陷,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常用的药物有:
1.1.1格列本脲:每日剂量2.5~15mg。分2~3次口服。本药的作用强,从体内消除慢,掌握不好剂量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者易发生。严重的出现低血糖昏迷,临床上已不少见。
1.1.2格列吡嗪:每日剂量5~30mg,本药口服吸收迅速,一日内可排泄药量的97%,无明显蓄积作用,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格列吡嗪控释片为按特殊的胃肠道系统设计的控释制剂,日服1次,对空腹血糖的控制较速释格列吡嗪为优。
1.1.3格列齐特:每日口服剂量80~320mg。本药除有降糖作用外还能降低血小板黏附力,减少血浆黏度,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适用于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者。
1.1.4格列喹酮:每日剂量15~120mg。本药口服吸收快,在1~2小时后作用达高峰,半衰期短,在肝脏中代谢,代谢产物95%经胆道从粪便排泄,仅5%从肾脏排泄,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1.1.5格列美脲:为新一代磺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平稳且持久,血浆半衰期9小时,日服一次,可使全天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可以很好控制空腹血糖和全天血糖。每日口服剂量1~8mg。本药作用强,老年糖尿病患者慎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1.2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不刺激胰岛素,增加胰岛素介导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2]。MET是通过促进葡萄糖氧化,增加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的糖原合成和脂肪合成,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葡萄糖对组织的毒性作用而降低血糖。MET能使餐后葡萄糖吸收率下降,餐后血糖高峰降低和延迟从而使血糖下降,但对静脉葡萄糖耐量则无影响。此外,还能抑制氨基酸、脂肪、胆固醇、钠和水在肠道的吸收。常用的药物有:盐酸二甲双胍:每日剂量0.5~2.5g。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呕吐、腹胀、畏食、金属味;在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休克或心衰等缺氧情况下应用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1.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此药通过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膜的近腔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苷酶,使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减少葡萄糖吸收,以达到降糖作用。其代表药物阿卡波糖,每日口服剂量150~300mg。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排气增加、腹痛、腹泻等;不宜用于18岁以下的患者及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
1.4噻唑烷二酮类 属于胰岛素增敏(效)剂,主要作用于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因子γ,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减少糖原异生,增加能量消耗,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每日1次4~8mg;吡格列酮每日1次15~30mg,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活动性肝病者不应使用本品。水肿和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不宜使用本品[3]。本品不宜用于儿童。用药过程中若ALT水平持续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出现黄疸,应停药。常见副作用有水肿、头痛、背痛、头晕、乏力、恶心、腹泻等,偶有增加体重和肌酸激酶升高的报道。
1.5格列奈类 为短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该类药物与36kD特异蛋白结合,使K+通道关闭而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时间短,作用快,更适用于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瑞格列奈初量每次0.5~1mg,每餐前15分钟服,一般每日用量6~12mg。那格列奈初量每日30~60mg,每日3次,每次最大剂量120mg。此类药物大部分从肝脏排泄,仅有约8%从肾脏排泄,所以适用亍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应用。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视觉异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偶有肝功能异常及皮肤过敏反应。
1.6胰岛素 胰岛素对物质代谢过程具有广泛的作用。能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葡萄糖易化扩散,使葡萄糖易自细脆外转入细胞内以加速其利用;能提高葡萄糖激酶和己糖激酶活性,使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还能增进磷酸果糖激酶及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加速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促进糖原的合成与贮存,促进肝糖原、肌糖原的合成与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4]。并且能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能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内,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其分解。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时,可促使钾离子从细胞外液进入组织细胞内。
常用的胰岛素制剂包括速效制剂、短效制剂、中效制剂、长效制剂和预混制剂。速效制剂:目前应用的为胰岛素类似物,有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和赖脯胰岛素(优泌乐),起效迅速,在餐前5~1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15~20分钟发挥作用,能迅速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短效制剂包括人胰岛素和动物胰岛素,在餐前15~20分钟注射,注射后30分钟起效,控制餐后血糖;长效制剂为胰岛素类似物,主要为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提供基础胰岛素,作用持续24小时,每天1次,固定一个时间注射,药物作用时间维持24小时,血中的药物浓度无峰值,能平稳降糖,很少引起低血糖。
参考文献
[1]邵成雷,张玲.1型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广州医药,2004,35(1):6-8.
[2]张君辉. 2型糖尿病治疗目标与治疗新策略. 中国全科医学,2005,265-258.
[3]赵晶,戴德哉.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治疗.药学进展,2003,27(2):88-91.
[4]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
【摘要】目的:糖尿病在选择药物时,不仅要降血糖,同时还要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可采取口服降糖药,也可使用胰岛素,还可联合使用。口服降血糖药包括磺酰脲类、双胍类、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胰岛素制剂包括人胰岛素短效、中效、预混制剂等,胰岛素类似物速效、预混、长效制剂等。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则需用胰岛素治疗。轻症的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较理想者,可以不用口服降血糖药;血糖仍高者,则需选用药物治疗。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药物治疗 中西医治疗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在选择药物时,不仅要降血糖,同时还要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合理地选择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2型DM患者可采取口服降糖药,也可使用胰岛素,还可联合使用[1]。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代谢紊乱,不仅要严格控制血糖,还要控制血压、血脂和体重;防止发生严重的急性并发症,预防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病痛、致残率及早逝。确保青少年的正常发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与生活和社会活动,延长“健康寿命”。
1 糖尿病药物
1.1磺酰脲类 主要与细胞膜上磺酰脲类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β细胞膜上ATP敏感K+通道,使其关闭,细胞内 K+浓度升高,发生去极化反应,细胞膜上电压依赖Ca2+通道开启,胞内Ca2+升高,致使含有胰岛素的囊泡向β细胞表面移动,并释放胰岛素。并能改善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缺陷,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常用的药物有:
1.1.1格列本脲:每日剂量2.5~15mg。分2~3次口服。本药的作用强,从体内消除慢,掌握不好剂量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者易发生。严重的出现低血糖昏迷,临床上已不少见。
1.1.2格列吡嗪:每日剂量5~30mg,本药口服吸收迅速,一日内可排泄药量的97%,无明显蓄积作用,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格列吡嗪控释片为按特殊的胃肠道系统设计的控释制剂,日服1次,对空腹血糖的控制较速释格列吡嗪为优。
1.1.3格列齐特:每日口服剂量80~320mg。本药除有降糖作用外还能降低血小板黏附力,减少血浆黏度,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适用于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者。
1.1.4格列喹酮:每日剂量15~120mg。本药口服吸收快,在1~2小时后作用达高峰,半衰期短,在肝脏中代谢,代谢产物95%经胆道从粪便排泄,仅5%从肾脏排泄,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1.1.5格列美脲:为新一代磺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平稳且持久,血浆半衰期9小时,日服一次,可使全天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可以很好控制空腹血糖和全天血糖。每日口服剂量1~8mg。本药作用强,老年糖尿病患者慎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1.2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不刺激胰岛素,增加胰岛素介导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2]。MET是通过促进葡萄糖氧化,增加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的糖原合成和脂肪合成,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葡萄糖对组织的毒性作用而降低血糖。MET能使餐后葡萄糖吸收率下降,餐后血糖高峰降低和延迟从而使血糖下降,但对静脉葡萄糖耐量则无影响。此外,还能抑制氨基酸、脂肪、胆固醇、钠和水在肠道的吸收。常用的药物有:盐酸二甲双胍:每日剂量0.5~2.5g。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呕吐、腹胀、畏食、金属味;在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休克或心衰等缺氧情况下应用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1.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此药通过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膜的近腔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苷酶,使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减少葡萄糖吸收,以达到降糖作用。其代表药物阿卡波糖,每日口服剂量150~300mg。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排气增加、腹痛、腹泻等;不宜用于18岁以下的患者及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
1.4噻唑烷二酮类 属于胰岛素增敏(效)剂,主要作用于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因子γ,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减少糖原异生,增加能量消耗,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每日1次4~8mg;吡格列酮每日1次15~30mg,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活动性肝病者不应使用本品。水肿和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不宜使用本品[3]。本品不宜用于儿童。用药过程中若ALT水平持续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出现黄疸,应停药。常见副作用有水肿、头痛、背痛、头晕、乏力、恶心、腹泻等,偶有增加体重和肌酸激酶升高的报道。
1.5格列奈类 为短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该类药物与36kD特异蛋白结合,使K+通道关闭而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时间短,作用快,更适用于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瑞格列奈初量每次0.5~1mg,每餐前15分钟服,一般每日用量6~12mg。那格列奈初量每日30~60mg,每日3次,每次最大剂量120mg。此类药物大部分从肝脏排泄,仅有约8%从肾脏排泄,所以适用亍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应用。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视觉异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偶有肝功能异常及皮肤过敏反应。
1.6胰岛素 胰岛素对物质代谢过程具有广泛的作用。能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葡萄糖易化扩散,使葡萄糖易自细脆外转入细胞内以加速其利用;能提高葡萄糖激酶和己糖激酶活性,使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还能增进磷酸果糖激酶及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加速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促进糖原的合成与贮存,促进肝糖原、肌糖原的合成与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4]。并且能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能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内,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其分解。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时,可促使钾离子从细胞外液进入组织细胞内。
常用的胰岛素制剂包括速效制剂、短效制剂、中效制剂、长效制剂和预混制剂。速效制剂:目前应用的为胰岛素类似物,有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和赖脯胰岛素(优泌乐),起效迅速,在餐前5~1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15~20分钟发挥作用,能迅速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短效制剂包括人胰岛素和动物胰岛素,在餐前15~20分钟注射,注射后30分钟起效,控制餐后血糖;长效制剂为胰岛素类似物,主要为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提供基础胰岛素,作用持续24小时,每天1次,固定一个时间注射,药物作用时间维持24小时,血中的药物浓度无峰值,能平稳降糖,很少引起低血糖。
参考文献
[1]邵成雷,张玲.1型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 广州医药,2004,35(1):6-8.
[2]张君辉. 2型糖尿病治疗目标与治疗新策略. 中国全科医学,2005,265-258.
[3]赵晶,戴德哉.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治疗.药学进展,2003,27(2):88-91.
[4]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