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89-01
【摘要】目的:探析米非司酮在中期引产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163例主动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81例产妇单纯实施利凡诺引产,B组82例产妇实施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引产,观察两组产妇的引产效果,并对实施联合米非司酮引产时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A、B两组产妇均成功引产,在总产程与清宫率方面比较,B组产妇明显优于A组产妇(P<0.05)。结论:临床应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实施中期引产时,引产效果显著,且其间的辅助护理措施简单,并对提高引产成功率及降低清宫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米非司酮 中期引产 护理
中期引产术是一种针对孕周在14周至28周之间,因母婴不适继续怀孕或因其他因素而主动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所开展一项妊娠终止措施。既往多数是采取利凡诺进行,但是该种措施会造成孕妇的产程的延长、疼痛等症状,且术后清宫率高。米非司酮是一种孕酮受体的阻滞剂,近年来因其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妇宫颈的成熟,从而显著的缩短了产程以及降低产后的出血量[1],而广泛应用于中期引产术中。近期我院对对收治的82例因各类因素而主动要求实施中期引产的孕产妇实施了米非司酮、利凡诺的联合引产,并对产妇实施了引产全程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163例因各类因素而自愿实施中期引产的孕周在14周至27周之间的孕妇。其中孕妇年龄最小的仅为19岁、年龄最大的为33岁,平均年龄27.6岁;其中初产妇51例、经产妇112例。全部孕妇均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诊断证实为宫内妊娠,同时排除了存在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孕产妇以及存在药物过敏史及药物禁忌症的孕产妇。随机将入选的163例产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81例、B组82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引产方法:全部孕产妇在实施引产前均先接受常规的血尿检查、肝肾检查以及B超诊断。A组产妇单纯实施利凡诺引产,嘱产妇取平卧位于手术台上,对穿刺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并铺设洞巾,探查产妇宫底高度,并在宫底与耻骨联合的重点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缓慢的抽取5至10ml左右的羊水,同时注入100mg利凡诺,注射完毕后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对穿刺点进行覆盖并加压止血。B组产妇在A组产妇的基础上增加服用米非司酮引产,方法为在利凡诺注射的同时给予产妇口服50mg米非司酮,在间隔12小时后再次给予产妇口服50mg米非司酮待产。若产妇在利凡诺注射24小时后仍未进入产程,则给予产妇加服50mg米非司酮。
1.3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观察记录A、B两组产妇的引产情况,如引产成功率、清宫率以及总产出等情况,以便综合评价米非司酮作用于中期引产时的临床效果。此外,将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13.0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检验方式为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B两组产妇临床均引产成功,且在引产期间,两组产妇均为出现明显的并发症。两组产妇的引产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腹腔注射利凡诺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药物引产方式,该种方式的实施可以促使胎盘蜕膜的细胞发生分裂、坏死,从而使蜕膜剥离胎儿死亡,同时刺激前列腺素的释放,促使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进而使死亡的胎儿娩出。但是由于中期妊娠的产妇其宫颈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便会出现产程延长、出血量大等现象[2]。更有甚至当胎儿从尚未完全发育的宫颈娩出时,肯恩会造成子宫下段的破裂,从而导致产妇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而我院此次使用的米非司酮,其作为孕酮受体的拮抗剂,其在进入机体后,可通过与孕酮的竞争充分发挥抗孕激素的作用,从而可以促进子宫的兴奋及胎盘蜕膜的坏死。同时米非司酮在于前列腺素结合的同时,也可促进宫颈胶原蛋白的分解,从而使得宫颈快速的软化、扩张。因此,应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实施中期引产,不仅可以降低产妇在引产过程中的疼痛及出血量,还可以清除子宫内的蜕膜的残留,降低清宫手术的发生机率[3]。
为保障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引产的顺利实施,我们对B组产妇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总结如下:心理护理:妊娠中期实施引产手术的孕妇,其心理会因引产手术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接诊这些产妇后,应与产妇加强沟通,及时的掌握产妇的心理活动及需求,同时向产妇讲解中期引产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耐心的解答产妇所提出的疑问。此外给予产妇实施宣传教育工作,并对其的隐私要绝对的尊重[2],使其可以积极的配合引产手术的进行。产前护理:分为术前全面护理评估与产妇阴道准备两方面。术前评估护理主要为:详细的询问产妇的病史,以便可以对产妇的孕产次数、既往孕产时的出血等情况详细了解;实施术前常规检查及生命监测,以便掌握产妇的宫底高度、胎儿情况、软产道情况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情况,并坚决履行告知义务,并与产妇及其家属签署引产手术的同意书。阴道准备包括:在引产术实施前3天起,护理人员应应用新洁尔灭溶液对产妇实施连续3日、每日一次的阴道的灌洗工作;同时在实施灌洗的过程中应对产妇的宫颈情况进行评估,对宫颈出现异常的产妇应及时的告知主管医师,并配合医师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引产过程中的护理:产妇会因手术因素而出现紧张、不安等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陪伴产妇左右,并安抚产妇,以免产妇因情绪因素而影响引产术的顺利进行。在服药前,护理人员应向产妇介绍引产药物的药理机制及毒副作用,并协助产妇服药药物,同时指导产妇在服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药效因恶心、呕吐等现象而受到影响。对于呕吐、恶心症状严重的产妇,可在必要时给予其实施止吐药物的治疗。产妇在服药后,护理人员应秉着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每位引产产妇实施密切的监测[3]。对出现宫缩的产妇应立即将产妇送入产房,并做好引产准备;对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的产妇应及时的告知主管医师,并做好输液、配血、清宫等的准备工作。引产后护理:产后护理人员应安排产妇进行休息,并对产妇的会阴进行清洁消毒工作,以免产妇发生产后感染症状。在饮食方面,产妇由于引产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应给予产妇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督促产妇多饮水,并在产后4小时协助产妇排尿,以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发生。为产妇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讲解引产所带来的伤害及有效的避孕方法,同时指导产妇在引产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的发生及严禁盆浴。
通过以上表明,中期引产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并配合全面细致护理,引产效果好,可显著降低总产程及清宫率,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对产妇的及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九焕.280例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引产疗效的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24(5):296-297.
[2]皮艳春.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181-183.
[3]徐雯,谢长云.利凡诺联合复方米非司酮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1):140-141.
[4]蒋家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4441.
[5]任连琴.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周至16周妊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8.
【摘要】目的:探析米非司酮在中期引产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163例主动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81例产妇单纯实施利凡诺引产,B组82例产妇实施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引产,观察两组产妇的引产效果,并对实施联合米非司酮引产时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A、B两组产妇均成功引产,在总产程与清宫率方面比较,B组产妇明显优于A组产妇(P<0.05)。结论:临床应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实施中期引产时,引产效果显著,且其间的辅助护理措施简单,并对提高引产成功率及降低清宫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米非司酮 中期引产 护理
中期引产术是一种针对孕周在14周至28周之间,因母婴不适继续怀孕或因其他因素而主动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所开展一项妊娠终止措施。既往多数是采取利凡诺进行,但是该种措施会造成孕妇的产程的延长、疼痛等症状,且术后清宫率高。米非司酮是一种孕酮受体的阻滞剂,近年来因其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妇宫颈的成熟,从而显著的缩短了产程以及降低产后的出血量[1],而广泛应用于中期引产术中。近期我院对对收治的82例因各类因素而主动要求实施中期引产的孕产妇实施了米非司酮、利凡诺的联合引产,并对产妇实施了引产全程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163例因各类因素而自愿实施中期引产的孕周在14周至27周之间的孕妇。其中孕妇年龄最小的仅为19岁、年龄最大的为33岁,平均年龄27.6岁;其中初产妇51例、经产妇112例。全部孕妇均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诊断证实为宫内妊娠,同时排除了存在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孕产妇以及存在药物过敏史及药物禁忌症的孕产妇。随机将入选的163例产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81例、B组82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引产方法:全部孕产妇在实施引产前均先接受常规的血尿检查、肝肾检查以及B超诊断。A组产妇单纯实施利凡诺引产,嘱产妇取平卧位于手术台上,对穿刺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并铺设洞巾,探查产妇宫底高度,并在宫底与耻骨联合的重点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缓慢的抽取5至10ml左右的羊水,同时注入100mg利凡诺,注射完毕后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对穿刺点进行覆盖并加压止血。B组产妇在A组产妇的基础上增加服用米非司酮引产,方法为在利凡诺注射的同时给予产妇口服50mg米非司酮,在间隔12小时后再次给予产妇口服50mg米非司酮待产。若产妇在利凡诺注射24小时后仍未进入产程,则给予产妇加服50mg米非司酮。
1.3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观察记录A、B两组产妇的引产情况,如引产成功率、清宫率以及总产出等情况,以便综合评价米非司酮作用于中期引产时的临床效果。此外,将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13.0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检验方式为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B两组产妇临床均引产成功,且在引产期间,两组产妇均为出现明显的并发症。两组产妇的引产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腹腔注射利凡诺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药物引产方式,该种方式的实施可以促使胎盘蜕膜的细胞发生分裂、坏死,从而使蜕膜剥离胎儿死亡,同时刺激前列腺素的释放,促使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进而使死亡的胎儿娩出。但是由于中期妊娠的产妇其宫颈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便会出现产程延长、出血量大等现象[2]。更有甚至当胎儿从尚未完全发育的宫颈娩出时,肯恩会造成子宫下段的破裂,从而导致产妇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而我院此次使用的米非司酮,其作为孕酮受体的拮抗剂,其在进入机体后,可通过与孕酮的竞争充分发挥抗孕激素的作用,从而可以促进子宫的兴奋及胎盘蜕膜的坏死。同时米非司酮在于前列腺素结合的同时,也可促进宫颈胶原蛋白的分解,从而使得宫颈快速的软化、扩张。因此,应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实施中期引产,不仅可以降低产妇在引产过程中的疼痛及出血量,还可以清除子宫内的蜕膜的残留,降低清宫手术的发生机率[3]。
为保障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引产的顺利实施,我们对B组产妇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总结如下:心理护理:妊娠中期实施引产手术的孕妇,其心理会因引产手术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接诊这些产妇后,应与产妇加强沟通,及时的掌握产妇的心理活动及需求,同时向产妇讲解中期引产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耐心的解答产妇所提出的疑问。此外给予产妇实施宣传教育工作,并对其的隐私要绝对的尊重[2],使其可以积极的配合引产手术的进行。产前护理:分为术前全面护理评估与产妇阴道准备两方面。术前评估护理主要为:详细的询问产妇的病史,以便可以对产妇的孕产次数、既往孕产时的出血等情况详细了解;实施术前常规检查及生命监测,以便掌握产妇的宫底高度、胎儿情况、软产道情况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情况,并坚决履行告知义务,并与产妇及其家属签署引产手术的同意书。阴道准备包括:在引产术实施前3天起,护理人员应应用新洁尔灭溶液对产妇实施连续3日、每日一次的阴道的灌洗工作;同时在实施灌洗的过程中应对产妇的宫颈情况进行评估,对宫颈出现异常的产妇应及时的告知主管医师,并配合医师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引产过程中的护理:产妇会因手术因素而出现紧张、不安等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陪伴产妇左右,并安抚产妇,以免产妇因情绪因素而影响引产术的顺利进行。在服药前,护理人员应向产妇介绍引产药物的药理机制及毒副作用,并协助产妇服药药物,同时指导产妇在服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药效因恶心、呕吐等现象而受到影响。对于呕吐、恶心症状严重的产妇,可在必要时给予其实施止吐药物的治疗。产妇在服药后,护理人员应秉着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每位引产产妇实施密切的监测[3]。对出现宫缩的产妇应立即将产妇送入产房,并做好引产准备;对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的产妇应及时的告知主管医师,并做好输液、配血、清宫等的准备工作。引产后护理:产后护理人员应安排产妇进行休息,并对产妇的会阴进行清洁消毒工作,以免产妇发生产后感染症状。在饮食方面,产妇由于引产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应给予产妇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督促产妇多饮水,并在产后4小时协助产妇排尿,以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发生。为产妇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讲解引产所带来的伤害及有效的避孕方法,同时指导产妇在引产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的发生及严禁盆浴。
通过以上表明,中期引产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并配合全面细致护理,引产效果好,可显著降低总产程及清宫率,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对产妇的及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九焕.280例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引产疗效的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24(5):296-297.
[2]皮艳春.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181-183.
[3]徐雯,谢长云.利凡诺联合复方米非司酮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1):140-141.
[4]蒋家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4441.
[5]任连琴.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周至16周妊娠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