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充盈,溪水才能活泼快乐的流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让作文真正成为生命的对话,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写作。
一、激发兴趣,让真情流露
我们古人提倡写作“文以载道”,但具体到孩子来说,他们的写作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或者说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因为他们更凭借直觉看待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感受写出来,就更高兴了。所以,与其说让他们学习写作,不如说是教他们用写作感受快乐,就像他们画画、唱歌一样,都是快乐的游戏。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多,阅历的丰富,他们的习作内容会更加深刻,更加显示思想。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渗透游戏精神的写作是很重要的。新课标说:“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
从某一方面看,这都是寻找快乐作文应当把握的原则。初一、初二年级的“写话”,首先是“对写话有兴趣”,当然更应当是“快乐作文”。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到了初三年级,新课标规定“为自我表达”,“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出来以后还愿意与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又强调“懂得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为自我表达”,就是表现学生的天性。所以,无论是初一、二年级的“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还是初三年级的“为自我表达”,都贯穿着一个“兴趣、快乐”的原则。让学生以作文为快乐的事,像做游戏一样,这就是尊重学生的天性。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如我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我注重还学生一个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在接触丰富多采的生活中感受生活。在习作前,我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搜集所写人物的材料,了解人物的特点。如利用学校周边资源组织调查活动:采访、参观、访问,还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举行《大家都来夸夸他(她)》、《看我露一手》一类主题活动等等。
三、让生活走进作文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我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话春景、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水到渠成”。学生的习作充满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题材之广,构思之新,表达之巧,真让人有“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
四、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如学生有这么一篇《争吵》中的片段:“近来,我天天没有好心情,上课无精打采,回家做作业精力总是集中不起来。我被父母吵架的事烦死了。爸爸搓麻将像着了魔似的,常常是晚饭也不回家吃,一向勤恳的妈妈也像发了疯似的沉溺于六合彩,几乎天天与爸爸争吵……”五十三位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写出的作文也迥然有别。
五、让学生习作凸现个性风采
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将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变成机械、枯燥、虚假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针对传统作文中过分强调共性,压抑学生个性的倾向,在生活化作文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个性化作文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案例:一位教师组织了一次小辩论会,论题是少看电视好还是多看电视好。双方小辩手引经据典,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师问:“你能把这一活动过程写下来吗?”学生几乎是一挥而就。当我为想方设法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而舒了一口气时,接下来的习作评讲却让我越听越感到索然无味,学生的习作几乎都是对答式的甲方说,乙方说。
学生的体验是个性化的,为什么表现在习作中却是千篇一律呢?反思此次作文训练,教师训练的着眼点只停留在活动中,根本没有触及学生这一生命主体表情达意的实际心理需要。由于真我的缺失,从学生习作的字里行间便很难读到鲜活生命的个性和灵性。
于是,我们改变了指导策略,在活动中彰显自我。我们把硬性规定学生“写活动过程”改为“参加这场辩论会,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他们的选材异彩纷呈。
生;我想写信给李老师,建议她也多开展这方面的活动,既能丰富我们的认识,又可以锻炼我们的口才。
生:我妈从来不让我看电视,我想用今天学的知识劝劝她,题目就叫《劝妈妈》。
生:以前辩论会只有电视里才有,我很羡慕他们,没想到我们也行,我准备写《我也行》。
抛开对活动本身的直观描述,教师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向丰富而广阔的内心世界。为了彰显自我,学生学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思想,片断描写,场面描写,书信抒情……每篇习作都因真我的存在而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总之,构建生活作文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在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中学作文、用作文,就会让每个学生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
一、激发兴趣,让真情流露
我们古人提倡写作“文以载道”,但具体到孩子来说,他们的写作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或者说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因为他们更凭借直觉看待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感受写出来,就更高兴了。所以,与其说让他们学习写作,不如说是教他们用写作感受快乐,就像他们画画、唱歌一样,都是快乐的游戏。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多,阅历的丰富,他们的习作内容会更加深刻,更加显示思想。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渗透游戏精神的写作是很重要的。新课标说:“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
从某一方面看,这都是寻找快乐作文应当把握的原则。初一、初二年级的“写话”,首先是“对写话有兴趣”,当然更应当是“快乐作文”。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到了初三年级,新课标规定“为自我表达”,“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出来以后还愿意与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又强调“懂得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为自我表达”,就是表现学生的天性。所以,无论是初一、二年级的“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还是初三年级的“为自我表达”,都贯穿着一个“兴趣、快乐”的原则。让学生以作文为快乐的事,像做游戏一样,这就是尊重学生的天性。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如我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我注重还学生一个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在接触丰富多采的生活中感受生活。在习作前,我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搜集所写人物的材料,了解人物的特点。如利用学校周边资源组织调查活动:采访、参观、访问,还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举行《大家都来夸夸他(她)》、《看我露一手》一类主题活动等等。
三、让生活走进作文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我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话春景、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水到渠成”。学生的习作充满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题材之广,构思之新,表达之巧,真让人有“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
四、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如学生有这么一篇《争吵》中的片段:“近来,我天天没有好心情,上课无精打采,回家做作业精力总是集中不起来。我被父母吵架的事烦死了。爸爸搓麻将像着了魔似的,常常是晚饭也不回家吃,一向勤恳的妈妈也像发了疯似的沉溺于六合彩,几乎天天与爸爸争吵……”五十三位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写出的作文也迥然有别。
五、让学生习作凸现个性风采
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将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变成机械、枯燥、虚假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针对传统作文中过分强调共性,压抑学生个性的倾向,在生活化作文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个性化作文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案例:一位教师组织了一次小辩论会,论题是少看电视好还是多看电视好。双方小辩手引经据典,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师问:“你能把这一活动过程写下来吗?”学生几乎是一挥而就。当我为想方设法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而舒了一口气时,接下来的习作评讲却让我越听越感到索然无味,学生的习作几乎都是对答式的甲方说,乙方说。
学生的体验是个性化的,为什么表现在习作中却是千篇一律呢?反思此次作文训练,教师训练的着眼点只停留在活动中,根本没有触及学生这一生命主体表情达意的实际心理需要。由于真我的缺失,从学生习作的字里行间便很难读到鲜活生命的个性和灵性。
于是,我们改变了指导策略,在活动中彰显自我。我们把硬性规定学生“写活动过程”改为“参加这场辩论会,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他们的选材异彩纷呈。
生;我想写信给李老师,建议她也多开展这方面的活动,既能丰富我们的认识,又可以锻炼我们的口才。
生:我妈从来不让我看电视,我想用今天学的知识劝劝她,题目就叫《劝妈妈》。
生:以前辩论会只有电视里才有,我很羡慕他们,没想到我们也行,我准备写《我也行》。
抛开对活动本身的直观描述,教师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向丰富而广阔的内心世界。为了彰显自我,学生学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思想,片断描写,场面描写,书信抒情……每篇习作都因真我的存在而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总之,构建生活作文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在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中学作文、用作文,就会让每个学生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