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光同尘”这句名言,不仅道教徒经常说,许多文人也将其作为座右铭。道教以此告诫自己:处在社会现实之中,要明白阴阳辩证、自然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自以为是地标新立异,也不能固步自封地不思进取,而要不显耀地虚心应物,与时俱进。文人欣赏它,还有摈弃鹤立鸡群的孤傲和浅薄之意味。
这句话典出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其意是:玄妙之道,只可能默契道体,心与道合,奥妙之精神只可意会,无法用语言表达其妙用无穷的真意;论道者未悟具多,而语言所表述者,也仅事物的端倪。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闭起嘴巴和眼睛、塞起耳朵和鼻孔;面对浮躁不宁的状况,保持锐气却收敛锋芒,放宽胸襟而不参与贪妄的纷争;不突出、不顯露、不自是、不孤独、浑然一体、各自发挥,无贤愚之别、无美丑之议、无人我之分、如火照火、如水入水、如土和土,随宜顺理,期于济世,才称得上与道相通相近的精神和意义。道本来就是无内无外、无左无右、无上无下、浑然一体之原始祖气,所以自然就无亲疏、利害、贵贱、高下、左右之分别,是天下最最难得的。
道教认为:热衷于虚伪的“道德仁义”,表面的“诗书礼乐”,形式的名誉地位,张扬造势形成浮夸风尚,皆是人为之俗“光”;而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富贵,在人事交际中各怀心机却殷勤热烈,以及不真诚、不务实、不光明,诸多心累、百般烦恼之处,皆是人生之“尘”。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有相互的欣赏、理解、包容、体谅,有时还必须有相互的克制和谦让。人们尽可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也应该认同他人的才华和社会贡献。现代社会对自然资源过分掘取,促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所以现代人都该顺应自然规律,克制贪欲浮躁的心态,提倡节俭均衡的价值取向,以维护生态的平衡,保障我们生存家园的安全。道教提倡“和光同尘”,是要修养自然仁厚道德之体,育涵慈悲纯朴济世之心;不以自明而先人,不以己是而非物;混同无迹,忘人忘我,我之光与人之光无须分别。
人生身于父母,立身于尘世,红尘滚滚,不得不同其尘;但人不能止此不进,而要养之于身,修之于心;待修养得身无挂碍,心无尘垢,则出污泥而不染;此谓“同其尘”。这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外圆内方的觉悟,不是随波逐流的消沉混俗,而是“无为而无不为”修持的境界。道教不弃于人,不弃于物,赋予修道之人教化世俗之责任,扶物成长之体,导人向善之心,所谓慨然以一体之诚,虽遇难处之事,不善之人,亦必以情感之,以法导之;此即“同其尘”之功德。其中关键是要消除或者隐藏起咄咄逼人的气势,柔和其光芒,“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谦逊地与世间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同其尘”绝非无奈或消极,明代还初道人《菜根谭》中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巨的力量”。这就是说:不卖弄聪明,不炫耀才华,才是能够肩负重任的真干才!许多真君子、真圣贤,立身于世俗社会,与普通大众相处,耐得住寂寞,忍受着苦难,不显山露水,而等待国家社会需要的时机,这是“同其尘”的另一种解读。
“和光同尘”还是古代文士学者、胸怀道德才华之人隐居遁世的理论依据,有“小隐栖林,中隐居市,大隐隐心”之说。但真正“和光同尘”的志士不可能不关心社会。
“玄同”并非世俗之同,世俗之人同于事而不一定同于心,同于谋而不一定同于德。“玄同”并非要模糊是非抛弃原则,而是要消除社会世俗的利害和矛盾冲突的根源,以道同于天下,以德同于世人。
这句话典出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其意是:玄妙之道,只可能默契道体,心与道合,奥妙之精神只可意会,无法用语言表达其妙用无穷的真意;论道者未悟具多,而语言所表述者,也仅事物的端倪。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闭起嘴巴和眼睛、塞起耳朵和鼻孔;面对浮躁不宁的状况,保持锐气却收敛锋芒,放宽胸襟而不参与贪妄的纷争;不突出、不顯露、不自是、不孤独、浑然一体、各自发挥,无贤愚之别、无美丑之议、无人我之分、如火照火、如水入水、如土和土,随宜顺理,期于济世,才称得上与道相通相近的精神和意义。道本来就是无内无外、无左无右、无上无下、浑然一体之原始祖气,所以自然就无亲疏、利害、贵贱、高下、左右之分别,是天下最最难得的。
道教认为:热衷于虚伪的“道德仁义”,表面的“诗书礼乐”,形式的名誉地位,张扬造势形成浮夸风尚,皆是人为之俗“光”;而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富贵,在人事交际中各怀心机却殷勤热烈,以及不真诚、不务实、不光明,诸多心累、百般烦恼之处,皆是人生之“尘”。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有相互的欣赏、理解、包容、体谅,有时还必须有相互的克制和谦让。人们尽可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也应该认同他人的才华和社会贡献。现代社会对自然资源过分掘取,促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所以现代人都该顺应自然规律,克制贪欲浮躁的心态,提倡节俭均衡的价值取向,以维护生态的平衡,保障我们生存家园的安全。道教提倡“和光同尘”,是要修养自然仁厚道德之体,育涵慈悲纯朴济世之心;不以自明而先人,不以己是而非物;混同无迹,忘人忘我,我之光与人之光无须分别。
人生身于父母,立身于尘世,红尘滚滚,不得不同其尘;但人不能止此不进,而要养之于身,修之于心;待修养得身无挂碍,心无尘垢,则出污泥而不染;此谓“同其尘”。这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外圆内方的觉悟,不是随波逐流的消沉混俗,而是“无为而无不为”修持的境界。道教不弃于人,不弃于物,赋予修道之人教化世俗之责任,扶物成长之体,导人向善之心,所谓慨然以一体之诚,虽遇难处之事,不善之人,亦必以情感之,以法导之;此即“同其尘”之功德。其中关键是要消除或者隐藏起咄咄逼人的气势,柔和其光芒,“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谦逊地与世间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同其尘”绝非无奈或消极,明代还初道人《菜根谭》中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巨的力量”。这就是说:不卖弄聪明,不炫耀才华,才是能够肩负重任的真干才!许多真君子、真圣贤,立身于世俗社会,与普通大众相处,耐得住寂寞,忍受着苦难,不显山露水,而等待国家社会需要的时机,这是“同其尘”的另一种解读。
“和光同尘”还是古代文士学者、胸怀道德才华之人隐居遁世的理论依据,有“小隐栖林,中隐居市,大隐隐心”之说。但真正“和光同尘”的志士不可能不关心社会。
“玄同”并非世俗之同,世俗之人同于事而不一定同于心,同于谋而不一定同于德。“玄同”并非要模糊是非抛弃原则,而是要消除社会世俗的利害和矛盾冲突的根源,以道同于天下,以德同于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