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教会学生学习当作教学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仅仅教给他们读懂各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一、从读课文题目入手
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然后要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如“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等,这些语言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从入题处去读懂课文内容,从课始时去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从课文重点词句入手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由教师讲懂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方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小黑板、挂图、微机等教学工具要进课堂,朗读要抓住重点词句、段落,以读代讲,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体会。如教学《麻雀》一文大胆抓住三个重点句的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教师指导得也细致。教师要多让学生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做一做、画一画,把不懂的地方弄懂,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火车的开法,画一画隧道的开凿法;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反复地读,细细地琢磨,对一些问题的设计提前花点心思,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体会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读出来,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如果说得不完整,不深刻,读得不正确,不完美,教师适当加以点拔,引导学生发展;此外,在指导学生读懂词句、读懂课文时,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难点问题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讨论、交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意识。质疑的范围可从题目入手,从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入手,像“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读了这个句子,这个段落你有什么体会”等之类的问题要引进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大胆学生提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发动其他学生帮忙解答。要给每个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使人人能够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一步是三步阅读教学的关键,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中心,落实朗读训练,加强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从理解段意入手
要理解段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从全篇着眼,上下联系,又要分析构成段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顺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有:①抓重点段。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应该抓重点段深入理解,如《飞夺泸定桥》重点是“飞夺”。②抓段内中心句子或重点句。如《冬眠》第二段中心句是“冬眠不是睡眠”“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③学一段,带他段。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所描写的“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景色,四段结构相似,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写“春”一段,再依法自行读懂其他各段。
真正读懂一篇课文,除了能正确划分段落,理解词句段意思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段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显,它简明地概括了段意,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如《幸福是什么》第四段,可用“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则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如《长城》第一段的中心句“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二千多里”,可整理成“长城从东到西有一万二千多里”作为段意。概括段意,语言要力求简洁、准确。学生学会分段了,能读懂词句段了,掌握概括段意方法了,也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也就真正地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
四、从学生的感受入手
课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除了从课文中学习语言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去感受,这也是读懂课文的有效途径之一。
运用朗读、比较、揣摩等方法去感受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雕梁画栋”“格外挺拔”“雄伟壮丽”“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抓住了这些关键词,通过品读,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并在读中体会到天安门广场的特点。
运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去体会感受。如《老师,您好!》,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教老师事业的重要与伟大,体会老师事业的崇高与美好,激发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模仿、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对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模仿、表演,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徐悲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壮志豪情。
五、从课文“空白”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小学语文的“空白”可以说无处不在: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出现在文中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空白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蕴含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空白”的填补,可以说加入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是阅读与文本的对话,老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这些“空白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一下空白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谈谈感受、练一练笔;可以去质疑一下空白点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去读懂课文内容,使自己受到语文熏陶。
总之,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从读课文题目入手
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然后要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如“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等,这些语言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从入题处去读懂课文内容,从课始时去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从课文重点词句入手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由教师讲懂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方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小黑板、挂图、微机等教学工具要进课堂,朗读要抓住重点词句、段落,以读代讲,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体会。如教学《麻雀》一文大胆抓住三个重点句的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教师指导得也细致。教师要多让学生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做一做、画一画,把不懂的地方弄懂,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火车的开法,画一画隧道的开凿法;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反复地读,细细地琢磨,对一些问题的设计提前花点心思,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体会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读出来,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如果说得不完整,不深刻,读得不正确,不完美,教师适当加以点拔,引导学生发展;此外,在指导学生读懂词句、读懂课文时,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难点问题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讨论、交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意识。质疑的范围可从题目入手,从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入手,像“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读了这个句子,这个段落你有什么体会”等之类的问题要引进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大胆学生提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发动其他学生帮忙解答。要给每个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使人人能够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一步是三步阅读教学的关键,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中心,落实朗读训练,加强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从理解段意入手
要理解段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从全篇着眼,上下联系,又要分析构成段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顺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有:①抓重点段。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应该抓重点段深入理解,如《飞夺泸定桥》重点是“飞夺”。②抓段内中心句子或重点句。如《冬眠》第二段中心句是“冬眠不是睡眠”“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③学一段,带他段。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所描写的“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景色,四段结构相似,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写“春”一段,再依法自行读懂其他各段。
真正读懂一篇课文,除了能正确划分段落,理解词句段意思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段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显,它简明地概括了段意,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如《幸福是什么》第四段,可用“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则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如《长城》第一段的中心句“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二千多里”,可整理成“长城从东到西有一万二千多里”作为段意。概括段意,语言要力求简洁、准确。学生学会分段了,能读懂词句段了,掌握概括段意方法了,也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也就真正地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
四、从学生的感受入手
课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除了从课文中学习语言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去感受,这也是读懂课文的有效途径之一。
运用朗读、比较、揣摩等方法去感受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雕梁画栋”“格外挺拔”“雄伟壮丽”“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抓住了这些关键词,通过品读,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并在读中体会到天安门广场的特点。
运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去体会感受。如《老师,您好!》,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教老师事业的重要与伟大,体会老师事业的崇高与美好,激发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模仿、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对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模仿、表演,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徐悲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壮志豪情。
五、从课文“空白”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小学语文的“空白”可以说无处不在: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出现在文中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空白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蕴含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空白”的填补,可以说加入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是阅读与文本的对话,老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这些“空白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一下空白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谈谈感受、练一练笔;可以去质疑一下空白点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去读懂课文内容,使自己受到语文熏陶。
总之,寓学法指导于语文教学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