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钱庄盛衰之启示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15m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庄是个古老的金融行业,很多人以为,它无法适应近代经济转型,所以最终被淘汰出局了。其实不尽然。厘清钱庄盛衰原因,定会得到有益启示。
  在近代市场发育和工业发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适应了对外贸易和国内市场的需要,曾经非常兴盛。到了20世纪20年代,因为外资银行的刺激,中国新式银行也有很大发展,于是形成了钱庄、华资银行、外资银行三足鼎立的金融格局。其中,外资银行主要对洋行等各式外国在华企业融资;华资银行主要对较大型的纺织、面粉等新式工业企业融资,也经营政府公债;钱庄则对经销进出口商品的中国商人融资。可谓功能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其间,银行,主要是外资银行,还将资金拆借给钱庄,使钱庄得以扩大经营规模。
  钱庄开出的庄票具有很强的支付能力。上海钱庄的庄票,称为“申汇”,可用于异地支付。通过外资银行的“押汇”,大大方便了商品交易的资金融通,促进了上海等沿海城市与内地的商品流通,特别有助于解决中小商人的融资问题。
  钱庄早就有诸如钱业公所那样的同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1917年成立了上海钱业公会,在缺乏政府监控的情况下,公会的营业规则事实上具有习惯法的作用,有助于钱庄树立信用,防范风险。钱业公会经常协调行业内外的各种摩擦,对会员具有督导和惩戒职能。会员须履行公会决议,遵守利率规定,要照章纳税,诚信守法,若是违规失信,就要受到各种处罚,甚至除名。而对于交易对手的失信,则可以采取联合抵制的手段。
  信用乃金融业之命脉。钱庄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往往采取合伙制,负有无限责任,同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那么它为何能够适应当时经济,它的信用又如何体现呢?原来钱庄的放款对象主要是同乡、同业、熟人、朋友等关系网内的伙伴,在中国这么一个特殊的人情社会中,信用放款往往具有简单易行的长处。当然,事物总有另外一面。钱庄的脆弱性也同时存在于其中。历次金融风潮,总是钱庄受坏账影响最巨,甚至引起大批钱庄多米诺骨牌式的连贯倒闭。这在钱庄盛衰起伏的变化中,是个突出的现象。当然银行业的竞争也给钱庄造成巨大压力。而钱庄却通过转变经营方式来化解压力。如钱庄开始注重吸纳社会存款以补充营运资金,并开始学习银行的抵押贷款方式以进一步规避风险,放款对象也从商业扩展到新式工业,内部会计制度渐由原来的旧式簿记过渡到新式簿记。这一些行业共同性的举措,说明钱庄还是能够与时俱进,实行变革的。
  不过钱庄在1935年以后的确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境地,尽管在1937年—1941年的“孤岛”时期曾有一时的畸形繁荣。大略说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政策,使钱业遽失银洋兑换的差价和佣金收入,庄票的流通受到银行支票的冲击,1933年上海票据交换所的成立压缩了钱庄的汇划存款,国际白银风潮使银本位的中国经济面临更严重的危机。这些原因确曾给钱庄以沉重的打击,但是1935年国民政府乘钱庄陷入困境之际,对钱业加紧清理,则使钱业陷入绝境。钱庄在当时并非必遭淘汰,而是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才是迫使它出局的根本原因。必须指出的是,钱业的衰落与民营中小银行的衰落几乎是同步的。这就不能不检讨更为宏观的经济政策。国民政府意在强化金融垄断,借机压垮了近代以来活跃了将近百年的钱庄行业,同时也把民营中小银行逼入了困境。而在此过程中,国家垄断的中中交农四大银行坐大,实现了对中国经济的完全控制。
  多元化的经济结构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当年中国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市场化方向艰难转型,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现代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足10%。所以钱庄这样的传统金融组织应该仍有很大的活动空间。金融机构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业态越新越好。国民政府扩张垄断性的金融机构,打压钱庄业,是与打压民营经济的错误战略相配套的。这才是当年钱庄落寞的真正原因。
  如今,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已经催生出各类新的经济组织,规模有大有小,业态也多种多样,除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的以外,还有很多私营(个体)小企业。金融的改革相对滞后,大银行很难周全处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在一些民营经济集中的地区,地下钱庄很活跃,非法集资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说明对于类似钱庄那样的融资渠道存在客观需求。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当年钱庄的兴衰史,也许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来,有助于打开金融改革的思路。
其他文献
研究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特别是经济史,常常纠结于“发展还是不发展”的命题。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不发展的困局和成因,因观点的不同,都可以罗列出许多资料。  我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史实际状况的,要数伊懋可(Mark Elven)教授。他曾长期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任教,后来转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20年前我去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恰逢他也从澳洲来牛津访问,我们有过深入的学术性交流。伊教授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判断,这就是社会文化心理,它是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国情的重要内涵。如果某种政治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社会文化心理,往往就是符合了国情,就会推动社会发展。  民富国强向来是中国人的普遍愿望。可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日益陷入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窘迫困境。面临这种“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求变革、求发展,救国家、救民族,就成为中国民众一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日本大学高纲博文教授的《近代上海日侨社会史》。在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猖獗,中日关系十分困难的情势下,一位研究上海史的日本专家以自己积累20年的资料来梳理近代上海的日侨社会状况,进而剖析中日关系史的内涵,为今天促进两国的国民交流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开埠的“条约口岸”,逐步形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各国侨民和“冒险家”纷至沓来,在上海这个五方杂处的大社会中,形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场追梦之旅。  中国人在外御强敌、内克积弊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一路追梦而来。  俗话说:“梦是心中想。”每个人都有梦。可以说,现实中缺少什么,就会梦想什么。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可以傲视全球的辉煌。然而,进入近代以来,不仅辉煌不再,而且陷入了积贫积弱,民族危亡,战乱不断的境地。相比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显然是落伍了。于是,盼繁荣富强,盼公平正义,盼和平统一,盼
为实地验证高山冷凉地区露地甘蓝优化施肥方案的实际效应,在绥阳县宽阔镇实施了露地甘蓝优化施肥与习惯施肥同田大区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区甘蓝植株生长态势更好,增
近几年,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遇到了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我觉得,从近代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以后,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欲求国家之富强,应当像西方国家那样重视商业。要“持商为国本”,同外国进行“商战”。郑观应是个既有丰富工商经营实践经验,又作过深度理论思考的企业家,他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郑观应认为传统的农本观念无助于国家强盛,要在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屡遭外来文化之冲击而传承不辍,历经磨难而愈显灿烂辉煌?我以为这与中华文化的特点密切相关。  自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强势的西方文化一度使东方传统社会深陷迷茫。西方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各类社会思潮、文化思想、学术观点,纷纷涌入中国。西方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等文化艺术都曾是近代中国文化人和普罗大众模仿和学习的东西。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以为“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他们顺着欧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