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皮影艺术在我国已经存在200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大潮中几度沉浮,现在的学生十有八九之听说过皮影,对于什么事皮影,就无法说清楚了。传统文化需要后人去传承,皮影艺术需要后人去继承,所以将皮影艺术引入校园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和教师要努力给学生搭建了解、欣赏、学习皮影的舞台,这对皮影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
关键词:皮影;环县;课堂;传承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传统内容,数千年来长期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缓慢传承与发展,这种原生态艺术是中华先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或区域深厚历史文化的体现。
皮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皮影艺术从两千多年前发展到今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与传承,就像一部民族史诗,记录了每个时代的风风雨雨。虽然皮影艺术在我国分布较广,流派众多,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皮影艺术还较为陌生。许多学生没有见过皮影,没有观看过皮影戏,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种艺术的存在。流传几千年却得不到广大民众的认知与了解,这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悲哀。皮影艺术走进课堂,能够让具有一定思维独立性的学生欣赏和感受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发现和探索造型艺术与戏剧艺术的表现力,甚至思考中国民间艺术所处的地位、面临的危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最终达到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甘肃省环县,古称环州,地处陕甘宁三交界,自然环境艰苦,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一条弯曲绵延的环江纵贯于环县南北,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线道情皮影”这一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
这古老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内容能够和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它不但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也是西北民族文化的象征。它集中华皮影之大成,集当地道情皮影曲艺之精华,唱腔悠扬、激越;雕刻精细、活现;表演神奇、高超;道具简单、独特。自1953年以来,它曾多次代表环县出访多达十多个亚欧国家,被外国友人誉为“来自东方魔鬼般的艺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影视传媒业的发展,民间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地影响,许多地区的皮影艺术在现在传媒的冲击下,已濒临消失。环县的道情皮影戏,由于跟当地的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演上虽有一定程式。但大都是因人而异,一戏一法,无确定规律;剧目多为“吃本戏”,剧情均在艺人的脑子里,传承只能通过“师带徒弟”和“口传心授”的方法去完成,许多老艺人故去,出现了传承人断档、口传艺术和传统技艺失传、古旧皮影流失的局面;再加之演出报酬低廉,使环县道情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从事道情皮影传承保护工作以及研究专业的技术人员更是缺乏,不能从理论上,氛围上形成有效的保护措施,使这一乡土文化面临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环线道情皮影表演工作,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特色教育、特色课堂,促进学生合格加特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环县的许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皮影雕刻和道情演唱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学习和传承道情皮影的表演。在环县环城小学,皮影雕刻和道情演唱成了学生们最受欢迎的课程,学生们通过学习,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为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保护开拓了新路子。环县环城小学学生张升学习皮影雕刻三年,雕刻的作品已达到70多幅,十二生肖、人物头像、动物等都是他的拿手活。环县第五中学聘请了专门的皮影表演艺术家担任顾问与指导,同学校老师一起进行皮影表演课程的讲授,使当初仅仅是作为兴趣课的美术音乐等课程成为了我们传承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学生的学习和表演,让他们了解和积累道情皮影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本土民间艺术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艺术,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特色课堂,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自己将来成才就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作为技术类学校的环县职业技术中学更是将皮影雕刻和道情演唱作为两个单独的专业进行招生,开设了道情皮影艺术班,专门教学生皮影雕刻、演技、表演以及乐器知识,聘请了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史呈林戏班的两位老师进行教授,并且经常请一些戏班进校进行皮影表演,让学生们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老师们还把道情皮影戏的韵文,编入了新词,这一创新得到了县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
皮影艺术要想继续流传并焕发生命力,不在于建设几座博物馆,把皮影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也不在于很多人去从事皮影行业,而在于有更多的人认识皮影艺术、认同皮影艺术、保护皮影艺术、发扬皮影艺术。在学校里开展皮影课程,让皮影进入学生的生活,让祖国的花朵接受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艺术才会恢复生命力。或许皮影艺术进入课堂并不能使得皮影艺术马上焕发青春,但至少会使得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接受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将皮影艺术引入课堂,以及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又能使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得到传承。
追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不难发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并承担着人类文明建设的使命。这就意味着利用学校美术教育的平台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产品的美术,其实就凝结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精髓,涵盖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因为每件艺术作品蕴含了当时人类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制度、工艺技术……等大量的历史信息。所以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感的释放,也是艺术家对所处时代、国家、民族折射的文化之光。”[1]美术可以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文化生活面貌和文化风俗。教育是一种文化,作为教育的特殊门类,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美术作品是以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情感积淀。美术教育通过把美术作品融入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让学生了解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进而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与之对话。一切艺术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对话之中,对话作为人与文化双向建构的联结点,是人的生命中所潜藏的文化精神的本质所在。”[2]在学校美术教育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解读、阐释与欣赏,使接受者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欲望与情感,深入艺术家的心灵深处,可以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境界。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是文化最强有力的传承方式,文化传承应该成为学校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职能和任务。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确立对待传统民俗文化的正确态度,让学生在把握本土文化艺术时形成客观、公正的态度。美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从本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重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让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彰显。
【参考文献】
[1]韦兴儒.艺术的功能:民间工艺美术及传统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95.
[2]李蒲星.西方美术文化发展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何卉(1990—),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皮影;环县;课堂;传承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传统内容,数千年来长期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缓慢传承与发展,这种原生态艺术是中华先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或区域深厚历史文化的体现。
皮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皮影艺术从两千多年前发展到今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与传承,就像一部民族史诗,记录了每个时代的风风雨雨。虽然皮影艺术在我国分布较广,流派众多,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皮影艺术还较为陌生。许多学生没有见过皮影,没有观看过皮影戏,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种艺术的存在。流传几千年却得不到广大民众的认知与了解,这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悲哀。皮影艺术走进课堂,能够让具有一定思维独立性的学生欣赏和感受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发现和探索造型艺术与戏剧艺术的表现力,甚至思考中国民间艺术所处的地位、面临的危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最终达到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甘肃省环县,古称环州,地处陕甘宁三交界,自然环境艰苦,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一条弯曲绵延的环江纵贯于环县南北,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线道情皮影”这一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
这古老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内容能够和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它不但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也是西北民族文化的象征。它集中华皮影之大成,集当地道情皮影曲艺之精华,唱腔悠扬、激越;雕刻精细、活现;表演神奇、高超;道具简单、独特。自1953年以来,它曾多次代表环县出访多达十多个亚欧国家,被外国友人誉为“来自东方魔鬼般的艺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影视传媒业的发展,民间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地影响,许多地区的皮影艺术在现在传媒的冲击下,已濒临消失。环县的道情皮影戏,由于跟当地的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演上虽有一定程式。但大都是因人而异,一戏一法,无确定规律;剧目多为“吃本戏”,剧情均在艺人的脑子里,传承只能通过“师带徒弟”和“口传心授”的方法去完成,许多老艺人故去,出现了传承人断档、口传艺术和传统技艺失传、古旧皮影流失的局面;再加之演出报酬低廉,使环县道情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从事道情皮影传承保护工作以及研究专业的技术人员更是缺乏,不能从理论上,氛围上形成有效的保护措施,使这一乡土文化面临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环线道情皮影表演工作,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特色教育、特色课堂,促进学生合格加特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环县的许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皮影雕刻和道情演唱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学习和传承道情皮影的表演。在环县环城小学,皮影雕刻和道情演唱成了学生们最受欢迎的课程,学生们通过学习,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为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承保护开拓了新路子。环县环城小学学生张升学习皮影雕刻三年,雕刻的作品已达到70多幅,十二生肖、人物头像、动物等都是他的拿手活。环县第五中学聘请了专门的皮影表演艺术家担任顾问与指导,同学校老师一起进行皮影表演课程的讲授,使当初仅仅是作为兴趣课的美术音乐等课程成为了我们传承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学生的学习和表演,让他们了解和积累道情皮影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本土民间艺术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艺术,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特色课堂,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自己将来成才就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作为技术类学校的环县职业技术中学更是将皮影雕刻和道情演唱作为两个单独的专业进行招生,开设了道情皮影艺术班,专门教学生皮影雕刻、演技、表演以及乐器知识,聘请了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史呈林戏班的两位老师进行教授,并且经常请一些戏班进校进行皮影表演,让学生们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老师们还把道情皮影戏的韵文,编入了新词,这一创新得到了县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
皮影艺术要想继续流传并焕发生命力,不在于建设几座博物馆,把皮影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也不在于很多人去从事皮影行业,而在于有更多的人认识皮影艺术、认同皮影艺术、保护皮影艺术、发扬皮影艺术。在学校里开展皮影课程,让皮影进入学生的生活,让祖国的花朵接受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艺术才会恢复生命力。或许皮影艺术进入课堂并不能使得皮影艺术马上焕发青春,但至少会使得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接受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将皮影艺术引入课堂,以及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又能使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得到传承。
追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不难发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并承担着人类文明建设的使命。这就意味着利用学校美术教育的平台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产品的美术,其实就凝结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精髓,涵盖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因为每件艺术作品蕴含了当时人类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制度、工艺技术……等大量的历史信息。所以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感的释放,也是艺术家对所处时代、国家、民族折射的文化之光。”[1]美术可以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文化生活面貌和文化风俗。教育是一种文化,作为教育的特殊门类,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美术作品是以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情感积淀。美术教育通过把美术作品融入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让学生了解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进而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与之对话。一切艺术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对话之中,对话作为人与文化双向建构的联结点,是人的生命中所潜藏的文化精神的本质所在。”[2]在学校美术教育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解读、阐释与欣赏,使接受者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欲望与情感,深入艺术家的心灵深处,可以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境界。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是文化最强有力的传承方式,文化传承应该成为学校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职能和任务。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确立对待传统民俗文化的正确态度,让学生在把握本土文化艺术时形成客观、公正的态度。美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从本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重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让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彰显。
【参考文献】
[1]韦兴儒.艺术的功能:民间工艺美术及传统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95.
[2]李蒲星.西方美术文化发展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何卉(1990—),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