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借助校本地理课程转变学习方式:①学习愿望从接受型到求知型;②学习重心从结果型到过程型;③学习途径从单一型到多元型;④教学时间从课堂型到课外型;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达到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理核心素养;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学习愿望从接受型到求知型
目前学生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升学而竞争,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而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在高考压力下也只是成为一种课表上的摆设而已。《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在生活中学地理,学生活中有用地理”。校本地理课程知识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能使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它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城市区位内容教材以海口和武汉为例,我们在导入课程的过程中以校本地理课程中的金华及周边城镇为例,呈现乡土环境(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等),引导学生探索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评价和规划区域。校本地理课程知识是最好的催化剂,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加快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机理后,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编排的海口和武汉城市区位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机理不变,变的只是背景区域环境,根据素材提供的背景区域环境可以解决任何陌生城市区域的区位问题。校本地理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把它们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需要,认识和理解区域存在现象、现状等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心态比较轻松,思维活跃,擅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易形成综合性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学习效果提升明显。
二、学习重心从结果型到过程型
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传统教育往往是教师通过实例解释分析课本呈现的理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反反复复的讲解强调,学生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从而达到对结果的一个熟练应用。校本地理课程的编制从身边的案例取材,如每年夏秋之交之际,浙江金华都會遭受台风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中央气象台台风预报的消息,进行观测台风来临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云系变化,并用相机(或手机)进行拍照,以此用于地理课堂的教学,并可以验证天气谚语“跑马云,台风临”;又如:校本地理课程的中金西开发区的布局规划、九峰山丹霞地貌的形成、汤溪红壤土质的测定等内容,分别对应国家地理课程中工业的区位、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其它自然要素对土壤形成和特点的影响,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要安排一些体验地理过程的学习任务,比如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收集、观察、调查、记录、总结等,这些学习任务非常实际,学生在独立的实践与体验中获取知识,同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可以得到训练并逐步提高。
三、学习途径从单一型到多元型
传统教学的教学途径单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由于国家课程不免带有普遍适用性和较长的周期性,所以,难以反映学生所在地区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时吸纳新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校本地理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打破教学时空,可以更好地实行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研究讨论法,合作交互教学法等。尤其互动式教学,包括学生和学生、教师、家长、亲朋互动等,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多项互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必修二中人口增长模式中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在校本地理课程中编排了金华市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内容,课后作业中安排了一份调查表,需要学生和家长、亲朋互动完成,调查表完成后,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分析,上课小组呈现分析结果。这种互动教学法避免了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与各个群体交流互动中增强了社交能力;学生在归纳统计分析过程中,增强了综合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落实了知识,提高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分析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与金华区域结合,提高了对本区域要素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等。
四、教学时间从课堂型到课外型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各科课堂教学以外的,为培养学生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具有各种技能和完善的个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各项活动。课外活动可以打乱班级上课的形式,建立多种形式、内容的活动小组,学生自由选择参加,这样不仅有助于优秀学生的继续提高,也为学困生提供了树立自信心的机会。校本地理课程中编排的实践活动、实验活动、访谈活动、调查活动、查询资料等开放式教学活动的学习时间延伸到课外。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一内容结合校本地理课程中《校园常见植物赏析》,认识不同热量带区域典型植物的特征差异。课外作业是在校园内分小组采集不同热量带的典型树种树叶,并对树叶从叶片的大小、质感、有无季节落叶、落叶的季节等角度分析与其主要分布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高考试题的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利用校本地理课程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以认知板块、思维板块、实践板块、能力板块训练为途径,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学习力提高了,不仅高考质量有了保障,而且学生的品德礼仪养成、思维习惯养成、活动能力养成也就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省级培训会议纪要.
[2]袁孝亭,王向东编.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作者简介:戴旭珍,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关键词: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理核心素养;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学习愿望从接受型到求知型
目前学生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升学而竞争,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而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在高考压力下也只是成为一种课表上的摆设而已。《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在生活中学地理,学生活中有用地理”。校本地理课程知识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能使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它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城市区位内容教材以海口和武汉为例,我们在导入课程的过程中以校本地理课程中的金华及周边城镇为例,呈现乡土环境(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等),引导学生探索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评价和规划区域。校本地理课程知识是最好的催化剂,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加快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机理后,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编排的海口和武汉城市区位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机理不变,变的只是背景区域环境,根据素材提供的背景区域环境可以解决任何陌生城市区域的区位问题。校本地理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把它们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需要,认识和理解区域存在现象、现状等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心态比较轻松,思维活跃,擅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易形成综合性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学习效果提升明显。
二、学习重心从结果型到过程型
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传统教育往往是教师通过实例解释分析课本呈现的理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反反复复的讲解强调,学生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从而达到对结果的一个熟练应用。校本地理课程的编制从身边的案例取材,如每年夏秋之交之际,浙江金华都會遭受台风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中央气象台台风预报的消息,进行观测台风来临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云系变化,并用相机(或手机)进行拍照,以此用于地理课堂的教学,并可以验证天气谚语“跑马云,台风临”;又如:校本地理课程的中金西开发区的布局规划、九峰山丹霞地貌的形成、汤溪红壤土质的测定等内容,分别对应国家地理课程中工业的区位、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其它自然要素对土壤形成和特点的影响,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要安排一些体验地理过程的学习任务,比如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收集、观察、调查、记录、总结等,这些学习任务非常实际,学生在独立的实践与体验中获取知识,同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可以得到训练并逐步提高。
三、学习途径从单一型到多元型
传统教学的教学途径单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由于国家课程不免带有普遍适用性和较长的周期性,所以,难以反映学生所在地区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时吸纳新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校本地理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打破教学时空,可以更好地实行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研究讨论法,合作交互教学法等。尤其互动式教学,包括学生和学生、教师、家长、亲朋互动等,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多项互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必修二中人口增长模式中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在校本地理课程中编排了金华市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内容,课后作业中安排了一份调查表,需要学生和家长、亲朋互动完成,调查表完成后,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分析,上课小组呈现分析结果。这种互动教学法避免了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与各个群体交流互动中增强了社交能力;学生在归纳统计分析过程中,增强了综合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落实了知识,提高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分析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与金华区域结合,提高了对本区域要素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等。
四、教学时间从课堂型到课外型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各科课堂教学以外的,为培养学生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具有各种技能和完善的个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各项活动。课外活动可以打乱班级上课的形式,建立多种形式、内容的活动小组,学生自由选择参加,这样不仅有助于优秀学生的继续提高,也为学困生提供了树立自信心的机会。校本地理课程中编排的实践活动、实验活动、访谈活动、调查活动、查询资料等开放式教学活动的学习时间延伸到课外。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一内容结合校本地理课程中《校园常见植物赏析》,认识不同热量带区域典型植物的特征差异。课外作业是在校园内分小组采集不同热量带的典型树种树叶,并对树叶从叶片的大小、质感、有无季节落叶、落叶的季节等角度分析与其主要分布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高考试题的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利用校本地理课程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以认知板块、思维板块、实践板块、能力板块训练为途径,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学习力提高了,不仅高考质量有了保障,而且学生的品德礼仪养成、思维习惯养成、活动能力养成也就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省级培训会议纪要.
[2]袁孝亭,王向东编.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作者简介:戴旭珍,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