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结合笔者所在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简要分析了校企双方的合作目的,从个人观点出发分析了学校对校企合作态度积极,而企业反应冷淡的原因,并就校企合作中“双赢”的切实实现予以实例。实例从学生实习现状、实施过程、实施收获等方面进行剖析和总结。
[关键词]校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障碍 双赢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21-02
一、校企合作双方目的
(一) 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
企业和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稳定的且能接近企业技能所需的人力资源供应基地。企业对获得人才一贯沿用的方式基本是人才市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他人推荐等。这些方式带给企业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虽然专业方向符合企业要求,但其所学与企业实际所需的对接却相差较大,企业要花较长时间对所招员工进行再培训。所以企业有愿望走进学校,让本企业所需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尽可能实现,从而缩短学生掌握技能和企业所需技能的差距。
(二) 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
由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各高职院校无论从高职培养定位的实现还是高职“双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都迫切需要找到合作企业,一方面从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出发借助企业设备、场地、师资等来培养符合市场定位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对提高整个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
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民办院校,校中各专业一直都在致力于落实校企合作,目前各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两种。
(一)企业配合模式
企业和对口专业建立合作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配合:企业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由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教授该企业所能应用到的核心课程;企业学校向教师提供锻炼及先进技术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转换速度;在学校场地允许情况下,企业提供一些设备或软件,改善学生实践环境,提供模拟场景。
(二) “订单”合作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由学校按企业所需人数招收进来,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实训课程。在校课程及实训任务完成后,由合作企业接收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在岗实习。企业在整个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模式下,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全围绕下单企业需求进行设计。
三、校企合作障碍——企业投入与收获不对等
上面两种模式无论哪种都是校方受益大:课程体系建设有企业参与、指导;技能相关课程由企业指派人员教学;实习实训有企业接收带教;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得益于企业提供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是其追逐目标。校企合作中企业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而企业由于受教学计划的影响受益周期却很长,这么长周期加上投入,最后的结果却可能是:相中的学生没来,即便来的学生可能由于前期对企业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不稳定,另外来企业锻炼的老师因为其主要任务在课堂而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去,不能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这些都是普遍存在却又没有相应制度来保障、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方对校企合作态度冷淡的主要原因。
四、“双赢”模式探索
(一)探索“双赢”模式时重点考虑的内容
1.先要知道企业更看重学生什么
校企合作中,企业究竟会用高职院校中什么样的学生,笔者总结认为: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究竟有多强,而是更看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包括言行举止、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2.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中的表现
在现行的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中,基本上是在第三年所有计划课程完成后学生才进入企业实习,虽然在前两年课程计划实施中会有企业介入,但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学生对未来的职场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没有认识,更别说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及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这些状况的存在,为大三的就业实习埋下了隐患,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到企业后自由散漫、无纪律约束意识、跳槽频繁、责任感和承受力弱、沟通不畅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企业对实习生的不信任,从而不愿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挫折感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使他们在即将来到的就业大潮中缺乏竞争力。
(二)“双赢”模式的实施过程
1.企业实习分段贯穿化、常态化实施
针对上述问题,为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了解学校和企业不同,提早加强技能锻炼,本专业进行了新合作方式的探索。即通过一些企业项目让学生不是在三年级,而是在二年级甚至更早就真实地进入企业(不是在学校模拟),接触企业环境、了解社会及职场所需基本素养、锻炼自我约束及控制力,并在实施过程中认识专业所需基本技能,通过不断实践、学习、再实践,提高自己未来走向职场所需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
2.寻找企业合适项目、调整教学计划承担
学校是一个有严格教学计划的单位,而企业项目却可能随时出现。这些项目有些技术性较强,有些却是技术相对较弱,如何能分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又不影响教学计划执行,从而实现实习分段贯穿化,需要和企业积极沟通并制定详细方案,当企业认识到方案的确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时,其态度一定程度上会比校方更积极。本专业有一合作企业为IT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旗下大部分为IT相关项目组,但也有一些项目组与IT相关性不大,其中一项目组每月底六天信息审核业务量特别大,需要临时从其他项目组抽调很多人手进行解决。本专业从此项目入手,提出由本专业二年级两个班学生承担信息审核任务,每班一学期两次(每次六天)在企业实地进行,并花费半年时间从教学计划的修改到具体实施制定了详细方案,方案最终被公司采纳,改变了该项目在公司原有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先期培训,而后由企业分组分派企业员工带教学生进行信息审核。 (三)项目的成功实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企业合作意愿提升,开放更多资源
虽然学生的实习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批学生的介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了解并认可了学生的表现,校企合作的意愿大大增加,主动提出在后面的校内课程中加入和IT项目组相关的企业核心技能课程,派骨干技术人员来授课,留出大量招聘计划以便学生在大三毕业实习阶段能进入到这些项目组。
2.学生实习意愿提升
由于前期实习校方和企业都进行了很好的配合,企业制定了有别于正式员工的一些考核要求,并分组配以指导老师,再加上美资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比较愉快,对公司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同,很多学生一改原来对实习无所谓的态度。而选择二年级进入该企业实习的学生,相对于通过其他招聘渠道来公司的实习生,他们显得更加从容和稳定。
3.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在二年级进入企业实习,在公司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了什么是规章制度,什么是纪律约束,虽然还是学生,但由于是完成公司任务,他们也体验了工作的压力;不能像在学校懂不懂无所谓,作业做不做无所谓,开不开口讲话无所谓,迟不迟到无所谓……所有这些原本在三年级毕业实习中的学生才能体验,才面临并想办法适应的问题,现在他们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历,个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校企合作的真正实现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无论怎样,双方能够寻找互利合作的实施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实现共赢,就一定能够将校企合作做好做强。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C].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葛倬实.浅析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3] 吴少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情,2010,(4).
[4] 陈兴东.就业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J].大学教育,2013,(1).
[5] 杨延树.校企结合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雷 艳]
[关键词]校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障碍 双赢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21-02
一、校企合作双方目的
(一) 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
企业和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稳定的且能接近企业技能所需的人力资源供应基地。企业对获得人才一贯沿用的方式基本是人才市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他人推荐等。这些方式带给企业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虽然专业方向符合企业要求,但其所学与企业实际所需的对接却相差较大,企业要花较长时间对所招员工进行再培训。所以企业有愿望走进学校,让本企业所需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尽可能实现,从而缩短学生掌握技能和企业所需技能的差距。
(二) 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
由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各高职院校无论从高职培养定位的实现还是高职“双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都迫切需要找到合作企业,一方面从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出发借助企业设备、场地、师资等来培养符合市场定位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对提高整个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
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民办院校,校中各专业一直都在致力于落实校企合作,目前各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两种。
(一)企业配合模式
企业和对口专业建立合作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配合:企业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由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教授该企业所能应用到的核心课程;企业学校向教师提供锻炼及先进技术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转换速度;在学校场地允许情况下,企业提供一些设备或软件,改善学生实践环境,提供模拟场景。
(二) “订单”合作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由学校按企业所需人数招收进来,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实训课程。在校课程及实训任务完成后,由合作企业接收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在岗实习。企业在整个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模式下,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全围绕下单企业需求进行设计。
三、校企合作障碍——企业投入与收获不对等
上面两种模式无论哪种都是校方受益大:课程体系建设有企业参与、指导;技能相关课程由企业指派人员教学;实习实训有企业接收带教;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得益于企业提供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是其追逐目标。校企合作中企业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而企业由于受教学计划的影响受益周期却很长,这么长周期加上投入,最后的结果却可能是:相中的学生没来,即便来的学生可能由于前期对企业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不稳定,另外来企业锻炼的老师因为其主要任务在课堂而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去,不能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这些都是普遍存在却又没有相应制度来保障、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方对校企合作态度冷淡的主要原因。
四、“双赢”模式探索
(一)探索“双赢”模式时重点考虑的内容
1.先要知道企业更看重学生什么
校企合作中,企业究竟会用高职院校中什么样的学生,笔者总结认为: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究竟有多强,而是更看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包括言行举止、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2.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中的表现
在现行的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中,基本上是在第三年所有计划课程完成后学生才进入企业实习,虽然在前两年课程计划实施中会有企业介入,但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学生对未来的职场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没有认识,更别说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及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这些状况的存在,为大三的就业实习埋下了隐患,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到企业后自由散漫、无纪律约束意识、跳槽频繁、责任感和承受力弱、沟通不畅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企业对实习生的不信任,从而不愿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挫折感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使他们在即将来到的就业大潮中缺乏竞争力。
(二)“双赢”模式的实施过程
1.企业实习分段贯穿化、常态化实施
针对上述问题,为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了解学校和企业不同,提早加强技能锻炼,本专业进行了新合作方式的探索。即通过一些企业项目让学生不是在三年级,而是在二年级甚至更早就真实地进入企业(不是在学校模拟),接触企业环境、了解社会及职场所需基本素养、锻炼自我约束及控制力,并在实施过程中认识专业所需基本技能,通过不断实践、学习、再实践,提高自己未来走向职场所需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
2.寻找企业合适项目、调整教学计划承担
学校是一个有严格教学计划的单位,而企业项目却可能随时出现。这些项目有些技术性较强,有些却是技术相对较弱,如何能分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又不影响教学计划执行,从而实现实习分段贯穿化,需要和企业积极沟通并制定详细方案,当企业认识到方案的确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时,其态度一定程度上会比校方更积极。本专业有一合作企业为IT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旗下大部分为IT相关项目组,但也有一些项目组与IT相关性不大,其中一项目组每月底六天信息审核业务量特别大,需要临时从其他项目组抽调很多人手进行解决。本专业从此项目入手,提出由本专业二年级两个班学生承担信息审核任务,每班一学期两次(每次六天)在企业实地进行,并花费半年时间从教学计划的修改到具体实施制定了详细方案,方案最终被公司采纳,改变了该项目在公司原有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先期培训,而后由企业分组分派企业员工带教学生进行信息审核。 (三)项目的成功实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企业合作意愿提升,开放更多资源
虽然学生的实习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批学生的介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了解并认可了学生的表现,校企合作的意愿大大增加,主动提出在后面的校内课程中加入和IT项目组相关的企业核心技能课程,派骨干技术人员来授课,留出大量招聘计划以便学生在大三毕业实习阶段能进入到这些项目组。
2.学生实习意愿提升
由于前期实习校方和企业都进行了很好的配合,企业制定了有别于正式员工的一些考核要求,并分组配以指导老师,再加上美资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比较愉快,对公司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同,很多学生一改原来对实习无所谓的态度。而选择二年级进入该企业实习的学生,相对于通过其他招聘渠道来公司的实习生,他们显得更加从容和稳定。
3.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在二年级进入企业实习,在公司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了什么是规章制度,什么是纪律约束,虽然还是学生,但由于是完成公司任务,他们也体验了工作的压力;不能像在学校懂不懂无所谓,作业做不做无所谓,开不开口讲话无所谓,迟不迟到无所谓……所有这些原本在三年级毕业实习中的学生才能体验,才面临并想办法适应的问题,现在他们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历,个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校企合作的真正实现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无论怎样,双方能够寻找互利合作的实施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实现共赢,就一定能够将校企合作做好做强。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C].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葛倬实.浅析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3] 吴少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情,2010,(4).
[4] 陈兴东.就业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J].大学教育,2013,(1).
[5] 杨延树.校企结合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