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闲散了,我挺喜欢沿着安定门桥头的护城河溜达下去。向东走到雍和宫小街,也可以拐到成贤街,看看文庙和国子监今天有什么样的游人在买票。向西走到积水潭,眺望一下积水潭地铁上的山釜饭庄,以及那个土丘——我心里还是善意地称之为小山。我喜欢那小山,毕竟有点画意,附近那些楼顶,只适合降下直升机,而那座小山,可以是孙大圣踏着七彩祥云来此落脚,手搭凉棚,看红尘深处的堵车景象。
其实,我对北海、后海、昆明湖那样的一大汪水并不是很感冒,因为不会游泳,看着总觉得不踏实。筒子河、护城河、昆玉河,就让人放松些,水面反正也不宽,回头不回头都望得到岸。
我住安定门那段时间,喜欢拿一本推理小说出门,沿着河读大半天,凶手被缉拿归案我才施施然回家。其中只有一次的阅读经验是比较特别的,我读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最后坐在地坛西门的过街天桥上,几乎没有一丝力气了。周围是光天化日红男绿女嬉笑走过,书里是万念俱灰、天劫注定、同归于尽、滴水成冰。此前我读东野君的《嫌疑人X的献身》,还能在绝望中摸索到暖意,现在读《白夜行》,只觉得作者是图穷匕见,只想留一丝寒意在你心里。
然后我走到安定门桥头,看着结冰的河面,想起这里是拍过《如果·爱》的,周迅和金城武就是在此地爬冰卧雪,谈情说爱。看着空荡荡的河面,想象着他和她,在这里一次次NG,一次次重来。心里竟是……温暖熨帖了许多。这算是一次奇妙的联想以及自我拯救。
当然,对我来说,北京城最让我留恋的,还是中国书店的各家门市部。呼家楼的早已消失,前门的被翻修成鬼街一般,了无人气,好好的前门书店也如枯木死灰一般。所以我能盘桓的,也就是隆福寺、新街口、灯市口、海淀图书城、琉璃厂、西单横二条这几家。却也够了。这里有各种怪咖,学究般念念有词的老者,百家讲坛般无故卖弄的中年胖子,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旧书因而困惑万分的中学生,带着年轻女子来缅怀自己青春苦读时光的怪蜀黍,偶尔有遗世独立的好女子,看着也就刚被岁月蹉跎个两三年的样子,换句话说也就三十出头,你就很想香青她手里拿的是什么書,是《朦胧诗选》还是《恋人絮语》?
我在北京城里混了二十四年,身边的朋友,多是网络所赐。因为编剧是个孤僻的工种,所以没有必须坐班的单位和需要相处的同事。我只是从西祠、天涯、百度、开心网一直到新浪微博,循着朋友们的足迹而来,又被其他朋友找到。我们在后海饭前吹风,在午门酒后摘星,在小胡同里寻找公厕的微弱灯光,在地铁口依依惜别。外地的网友吃货,每次来见面,都感慨“你们还是这个样子”,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坐困帝都,已经亲历多少沧桑。
我们常去的小馆子没了,我们常去的胡同翻修了,房租涨啊涨,朋友们纷纷踏上八通线,地铁成为我们大家惟一共有的家园了。就像黄金刚的歌《地铁眼睛》里唱的:“我熟悉这个空间,却不再熟悉你,人们加快了速度,是为了拉开我们的距离……”
我们这些外省青年和北京的关系,有点像中年夫妻,人前相敬如宾,人后寡言少语。北京,我已经不像1988年来北京的时候那样爱你了,我只是舍不得离开你,因为我已经在此度过的青春,无法移植。这我知道,你也知道。
那年国庆十一,我跟从故乡长春来看我的好姑娘一我的语文课代表,在长安街旁边历史博物馆的马路牙子上露宿了—夜,只觉得这样好玩。我穿的是衬衫,她是连衣裙,我们相拥睡去,不觉得冷,是洒水车把我们弄醒的。
那时候,我们有多信任这个北京,有多爱那条长安街啊。
其实,我对北海、后海、昆明湖那样的一大汪水并不是很感冒,因为不会游泳,看着总觉得不踏实。筒子河、护城河、昆玉河,就让人放松些,水面反正也不宽,回头不回头都望得到岸。
我住安定门那段时间,喜欢拿一本推理小说出门,沿着河读大半天,凶手被缉拿归案我才施施然回家。其中只有一次的阅读经验是比较特别的,我读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最后坐在地坛西门的过街天桥上,几乎没有一丝力气了。周围是光天化日红男绿女嬉笑走过,书里是万念俱灰、天劫注定、同归于尽、滴水成冰。此前我读东野君的《嫌疑人X的献身》,还能在绝望中摸索到暖意,现在读《白夜行》,只觉得作者是图穷匕见,只想留一丝寒意在你心里。
然后我走到安定门桥头,看着结冰的河面,想起这里是拍过《如果·爱》的,周迅和金城武就是在此地爬冰卧雪,谈情说爱。看着空荡荡的河面,想象着他和她,在这里一次次NG,一次次重来。心里竟是……温暖熨帖了许多。这算是一次奇妙的联想以及自我拯救。
当然,对我来说,北京城最让我留恋的,还是中国书店的各家门市部。呼家楼的早已消失,前门的被翻修成鬼街一般,了无人气,好好的前门书店也如枯木死灰一般。所以我能盘桓的,也就是隆福寺、新街口、灯市口、海淀图书城、琉璃厂、西单横二条这几家。却也够了。这里有各种怪咖,学究般念念有词的老者,百家讲坛般无故卖弄的中年胖子,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旧书因而困惑万分的中学生,带着年轻女子来缅怀自己青春苦读时光的怪蜀黍,偶尔有遗世独立的好女子,看着也就刚被岁月蹉跎个两三年的样子,换句话说也就三十出头,你就很想香青她手里拿的是什么書,是《朦胧诗选》还是《恋人絮语》?
我在北京城里混了二十四年,身边的朋友,多是网络所赐。因为编剧是个孤僻的工种,所以没有必须坐班的单位和需要相处的同事。我只是从西祠、天涯、百度、开心网一直到新浪微博,循着朋友们的足迹而来,又被其他朋友找到。我们在后海饭前吹风,在午门酒后摘星,在小胡同里寻找公厕的微弱灯光,在地铁口依依惜别。外地的网友吃货,每次来见面,都感慨“你们还是这个样子”,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坐困帝都,已经亲历多少沧桑。
我们常去的小馆子没了,我们常去的胡同翻修了,房租涨啊涨,朋友们纷纷踏上八通线,地铁成为我们大家惟一共有的家园了。就像黄金刚的歌《地铁眼睛》里唱的:“我熟悉这个空间,却不再熟悉你,人们加快了速度,是为了拉开我们的距离……”
我们这些外省青年和北京的关系,有点像中年夫妻,人前相敬如宾,人后寡言少语。北京,我已经不像1988年来北京的时候那样爱你了,我只是舍不得离开你,因为我已经在此度过的青春,无法移植。这我知道,你也知道。
那年国庆十一,我跟从故乡长春来看我的好姑娘一我的语文课代表,在长安街旁边历史博物馆的马路牙子上露宿了—夜,只觉得这样好玩。我穿的是衬衫,她是连衣裙,我们相拥睡去,不觉得冷,是洒水车把我们弄醒的。
那时候,我们有多信任这个北京,有多爱那条长安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