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歇。”如果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牵手同行,生活的源泉将会赋予语文教学生命与活力。发挥语文的魅力,将会让生活更加诗意盎然。香港教育家汪广仁说:“相信世界有多精彩,语文教育就有多精彩。”因此,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重视构建语文与生活的桥梁,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惟有构建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倡导生活化语文教育,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教师抱怨,教材中仍有不少课文离现实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未必,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找到课文与生活之间的结合点。例如: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的相似点——展现一幅幅美妙的山水画卷。重点在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文章的哲理性。在落实这些要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联系唐宋时代的生活背景,讲求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贪多求全。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学习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消除了他们高不可攀的畏难心理,增强了学习古代散文的信心。整体串讲山水游记中的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他们都曾有相似的人生波折——贬官。即使那样,他们依然能控制住自己的生活,不使它朝更坏的方向发展,没有将牢骚与抱怨放大,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人生逆境的突破。那种“旷达”的胸怀,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美学意义和生活的情趣。从他们的行为中,同学们可以感悟到人生奋斗的艰辛以及纵情山水的“豁达”和“洒脱”。又如我在上《 虞美人》时,其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解读: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我抓住词中的“只是”二字的叹惋语气,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融合,传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见景生情,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慨。由此,提问:“你们在平时的写作时是否也这样见景生情呢?”一下子就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二、在生活中放飞语文思维,让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然而,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敏感度不够。他们只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埋首学业,生活的波涛掀不起他们感情的狂澜,拨动不了理性的琴弦,更不用说从生活中获得教育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放飞教学思维,拓宽生活视野,积累丰富的生活“语文”,让生活“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战感。对于生活“语文化”,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1.日常教学“生活化”。如我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苏州园林图画美后,提问:“汪广仁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州园林是美的,怎样让它更美,更有活力与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在园子里放些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说在池沼里再停放古香古色的船只;有的说在园子里亭内摆放古筝等乐器等等来增添园林的古典魅力。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通过积极讨论交流,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学中如果能深入钻研教材,抓住问题的关键,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定能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通过让学生写剧本、表演等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反思身边的环保、交通、旅游等问题,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让课堂鲜活、有趣、新颖起来了。
2.平常生活“语文化”。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平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本能”。在当代社会里,广告语、网络语套用词句现象随处可见,学生所处的语言文字环境是 “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这些错误信息,恰好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把身边的生活环境演变成语文教学的大课堂。例如:当今社会上有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 ”、“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等等。针对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到社会上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学校生活“语文化”。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为新校园中的道路取名;为校园的草坪设计广告牌;为运动员写赞美诗等。如开展“追学校明星”的活动,通过采访、访谈形式,让学生了解发生“明星”身上的故事,发现明星的过人之处,写传记,谈体会等。这样,适当地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只要语文教师稍微留心,把语文教学与学校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留心班级、校园中有意义的事,并随时记下来,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动情的一个词语,长期的积累也会形成一篇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4.社会生活“语文化”。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其拓展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巴东三峡》、《周庄水韵》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和平的温泉、漂流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了解温泉、漂流,感受温泉、漂流,向外界介绍温泉、漂流,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做贡献。要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自觉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创造和谐小康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只有让生活的列车行驶在语文的轨道上,才能处处语文风光好!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为站在教育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更应借课程改革的东风,加快课改步伐,构建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放飞语文思维,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
(作者电话:13642498099;信箱:[email protected])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惟有构建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倡导生活化语文教育,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教师抱怨,教材中仍有不少课文离现实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未必,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找到课文与生活之间的结合点。例如: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的相似点——展现一幅幅美妙的山水画卷。重点在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文章的哲理性。在落实这些要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联系唐宋时代的生活背景,讲求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贪多求全。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学习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样,消除了他们高不可攀的畏难心理,增强了学习古代散文的信心。整体串讲山水游记中的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他们都曾有相似的人生波折——贬官。即使那样,他们依然能控制住自己的生活,不使它朝更坏的方向发展,没有将牢骚与抱怨放大,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人生逆境的突破。那种“旷达”的胸怀,因此被赋予了一种美学意义和生活的情趣。从他们的行为中,同学们可以感悟到人生奋斗的艰辛以及纵情山水的“豁达”和“洒脱”。又如我在上《 虞美人》时,其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解读: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我抓住词中的“只是”二字的叹惋语气,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融合,传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见景生情,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慨。由此,提问:“你们在平时的写作时是否也这样见景生情呢?”一下子就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二、在生活中放飞语文思维,让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然而,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敏感度不够。他们只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埋首学业,生活的波涛掀不起他们感情的狂澜,拨动不了理性的琴弦,更不用说从生活中获得教育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放飞教学思维,拓宽生活视野,积累丰富的生活“语文”,让生活“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战感。对于生活“语文化”,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1.日常教学“生活化”。如我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苏州园林图画美后,提问:“汪广仁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州园林是美的,怎样让它更美,更有活力与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在园子里放些可爱的小动物;有的说在池沼里再停放古香古色的船只;有的说在园子里亭内摆放古筝等乐器等等来增添园林的古典魅力。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通过积极讨论交流,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学中如果能深入钻研教材,抓住问题的关键,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定能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通过让学生写剧本、表演等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反思身边的环保、交通、旅游等问题,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让课堂鲜活、有趣、新颖起来了。
2.平常生活“语文化”。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平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本能”。在当代社会里,广告语、网络语套用词句现象随处可见,学生所处的语言文字环境是 “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这些错误信息,恰好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把身边的生活环境演变成语文教学的大课堂。例如:当今社会上有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 ”、“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等等。针对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到社会上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学校生活“语文化”。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为新校园中的道路取名;为校园的草坪设计广告牌;为运动员写赞美诗等。如开展“追学校明星”的活动,通过采访、访谈形式,让学生了解发生“明星”身上的故事,发现明星的过人之处,写传记,谈体会等。这样,适当地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只要语文教师稍微留心,把语文教学与学校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留心班级、校园中有意义的事,并随时记下来,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动情的一个词语,长期的积累也会形成一篇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4.社会生活“语文化”。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其拓展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巴东三峡》、《周庄水韵》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和平的温泉、漂流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了解温泉、漂流,感受温泉、漂流,向外界介绍温泉、漂流,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做贡献。要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自觉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创造和谐小康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只有让生活的列车行驶在语文的轨道上,才能处处语文风光好!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为站在教育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更应借课程改革的东风,加快课改步伐,构建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放飞语文思维,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
(作者电话:13642498099;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