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务院以国函〔2012〕194号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规划》中明确的“五大战略定位”能否有效建立,关键在于中原经济区能否把人口包袱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河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省区,在此背景下运用SWOT对河南人力资源分析,提出人才总需求。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人力资源;SWOT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以国函〔2012〕194号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原经济区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涵盖5省的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涉及人口1.7亿,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战略意义。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省区,既有人力资源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河南省人力资源优势分析(Strengths)
(一)人力资源总量大
2006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数9820万人,人力资源数6990万人。2013年年末全省总人口10601万人,人力资源数7660万人。各年份人力资源发展速度要高于总人口发展速度1~2%(见表1所示)。河南人力资源存量丰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较于早发展起来的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生活成本低,人力资源成本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
(二)青壮年占人力资源总量较大比例
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1.1%,15~64岁人口占69.8%,65岁及以上人口占9.1%。其中,15~44岁(青壮年)占人力资源60.32%; 45~54岁(中年)占比22.2%;55~64岁(老年)占比17.46%。青壮年占人力资源总量较大比例,为河南供应丰富的人力资源、充裕的劳动力。
(三)教育投入现状
由表2所示,河南教育经费投入逐年上涨,与全国教育经费投入差距逐渐缩小。
二、河南省人力资源劣势分析(Weakness)
(一)城乡分布中,农村人力资源比重大
2013年,河南省城镇总人口4643万人,乡村总人口5958万人,城乡人口比例为72.93:100,即城市人口总量只有农村人口总量的72.93%,农村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56.20%。同期,全国城镇总人口73111万人,乡村总人口62961万人,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6.27%。可见河南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全国水平近10%。
(二)人才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称
中原经济区的逐步发展,使得河南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性问题日显突出。高等院校专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专业普遍;人才能力、素质、学历结构不合理,缺乏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精尖人才;区域结构内表现出郑州人才多,中小城市人才少。
(三)人才开发体制与创新创造的要求不相称
人才引进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未全面实行放开准入制度,存在社保异地不对接、户籍管理的地方性保护问题;人才选拔保守,唯学历、唯职称、唯身份的传统用人模式,阻碍吸引多类型人才;人才激励缺乏绩效管理机制,未能全面与个人贡献大小关联,收入分配制度有待调整。各种制度性障碍束缚了人才的引进与流动,导致河南整体人才发展水平低。
(四)就业分布中,第一产业仍然是就业的主渠道
2013年,河南省从业人口第一产业占40.13%,第二产业占31.86%,第三产业占28.1%,第一产业仍是河南人力资源就业的主渠道。同期,全国从业人口的分布结构分别为31.40%,30.10%,38.50%。河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所占的比例高出全国近9%,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三个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10%,河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低,就业拉动作用薄弱。
(五)受教育程度
综合表4、5所示,河南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大多数人口仅受到初中以下教育,受教育程度较低。同期与全国相比,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低4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程度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六)人才培养
河南高等院校规模小,综合效益低。如表6所示,河南2009~2013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占当地人口的比率都呈上升趋势,但增速缓慢,与全国占比差距未能减小。
三、河南人力资源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一)政府政策扶持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对中原经济区做了重要部署,2012年5月,先后有8个国家部委、中央单位与省政府签订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的战略合作协议;5月22日,省政府金融办、工行省分行、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共同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省人社厅通过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适当的基本生活保障,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为广纳良才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区域品牌效应扩大就业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充分利用铁路、航空、公路等交通优势,积极发挥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将现有市场延伸至国内、美洲、欧洲等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满足外界对于粮食的多样化需求。借区域品牌效应和影响稳固强农大省,以此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就业增倍效应。 四、河南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Threats)
(一)中原经济区人才的独有性
中原经济区因地处全国中心地带,与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相比,因政府扶持、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的不同,自身人才独有性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经验值得中原经济区借鉴,但目前适合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尚未形成。
(二)区域间人才竞争激烈
东部沿海、西部大开发的提出优先于中原经济区,凭借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自身区域特点,通过投入优厚的物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聚集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导致各区域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中原经济区吸引人才实为难上加难,无疑为中原经济区提供了竞争激烈的人才外部环境。
(三)人力资源外流
长期以来,河南在实现经济发展中过分强调物质、货币和商品资本,忽略人力资本,难以为人力资源提供足够好的人才环境,导致大量知识分子、高级人才、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流至优先发展的经济区域,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五、中原经济区人才的总体需求
《规划》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有五大战略定位,其中三大战略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离不开职业农民。中原经济区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总量大、青年比例大的优势,利用国家及省相关政策导向,转农村人力资源为职业农民。这类职业农民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新型农民,掌握农业专业技能,具有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能起到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关键在于创新型血液的注入。在教育投入比例逐年上涨的基础上,面对区域之间激烈竞争,有效利用国家对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帮扶政策,加大激励引进力度,集聚各类创新人才和核心人才。这类创新型人才一定是重点领域紧缺的,无论是对信息工程、生物材料、能源资源方面,还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方面,他们都有助于中原经济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转型。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大力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他们可以是艺术家也可以是管理学家,更可以是大学老师,作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蒋桂芳.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现状、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管理学报,2011(10).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人力资源;SWOT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以国函〔2012〕194号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原经济区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涵盖5省的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涉及人口1.7亿,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战略意义。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省区,既有人力资源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河南省人力资源优势分析(Strengths)
(一)人力资源总量大
2006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数9820万人,人力资源数6990万人。2013年年末全省总人口10601万人,人力资源数7660万人。各年份人力资源发展速度要高于总人口发展速度1~2%(见表1所示)。河南人力资源存量丰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较于早发展起来的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生活成本低,人力资源成本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
(二)青壮年占人力资源总量较大比例
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1.1%,15~64岁人口占69.8%,65岁及以上人口占9.1%。其中,15~44岁(青壮年)占人力资源60.32%; 45~54岁(中年)占比22.2%;55~64岁(老年)占比17.46%。青壮年占人力资源总量较大比例,为河南供应丰富的人力资源、充裕的劳动力。
(三)教育投入现状
由表2所示,河南教育经费投入逐年上涨,与全国教育经费投入差距逐渐缩小。
二、河南省人力资源劣势分析(Weakness)
(一)城乡分布中,农村人力资源比重大
2013年,河南省城镇总人口4643万人,乡村总人口5958万人,城乡人口比例为72.93:100,即城市人口总量只有农村人口总量的72.93%,农村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56.20%。同期,全国城镇总人口73111万人,乡村总人口62961万人,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6.27%。可见河南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全国水平近10%。
(二)人才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称
中原经济区的逐步发展,使得河南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性问题日显突出。高等院校专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专业普遍;人才能力、素质、学历结构不合理,缺乏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精尖人才;区域结构内表现出郑州人才多,中小城市人才少。
(三)人才开发体制与创新创造的要求不相称
人才引进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未全面实行放开准入制度,存在社保异地不对接、户籍管理的地方性保护问题;人才选拔保守,唯学历、唯职称、唯身份的传统用人模式,阻碍吸引多类型人才;人才激励缺乏绩效管理机制,未能全面与个人贡献大小关联,收入分配制度有待调整。各种制度性障碍束缚了人才的引进与流动,导致河南整体人才发展水平低。
(四)就业分布中,第一产业仍然是就业的主渠道
2013年,河南省从业人口第一产业占40.13%,第二产业占31.86%,第三产业占28.1%,第一产业仍是河南人力资源就业的主渠道。同期,全国从业人口的分布结构分别为31.40%,30.10%,38.50%。河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所占的比例高出全国近9%,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三个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10%,河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低,就业拉动作用薄弱。
(五)受教育程度
综合表4、5所示,河南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大多数人口仅受到初中以下教育,受教育程度较低。同期与全国相比,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低4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程度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六)人才培养
河南高等院校规模小,综合效益低。如表6所示,河南2009~2013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占当地人口的比率都呈上升趋势,但增速缓慢,与全国占比差距未能减小。
三、河南人力资源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一)政府政策扶持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对中原经济区做了重要部署,2012年5月,先后有8个国家部委、中央单位与省政府签订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的战略合作协议;5月22日,省政府金融办、工行省分行、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共同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省人社厅通过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适当的基本生活保障,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为广纳良才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区域品牌效应扩大就业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充分利用铁路、航空、公路等交通优势,积极发挥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将现有市场延伸至国内、美洲、欧洲等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满足外界对于粮食的多样化需求。借区域品牌效应和影响稳固强农大省,以此带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就业增倍效应。 四、河南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Threats)
(一)中原经济区人才的独有性
中原经济区因地处全国中心地带,与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相比,因政府扶持、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的不同,自身人才独有性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经验值得中原经济区借鉴,但目前适合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尚未形成。
(二)区域间人才竞争激烈
东部沿海、西部大开发的提出优先于中原经济区,凭借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自身区域特点,通过投入优厚的物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聚集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导致各区域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中原经济区吸引人才实为难上加难,无疑为中原经济区提供了竞争激烈的人才外部环境。
(三)人力资源外流
长期以来,河南在实现经济发展中过分强调物质、货币和商品资本,忽略人力资本,难以为人力资源提供足够好的人才环境,导致大量知识分子、高级人才、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流至优先发展的经济区域,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五、中原经济区人才的总体需求
《规划》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有五大战略定位,其中三大战略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离不开职业农民。中原经济区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总量大、青年比例大的优势,利用国家及省相关政策导向,转农村人力资源为职业农民。这类职业农民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新型农民,掌握农业专业技能,具有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能起到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关键在于创新型血液的注入。在教育投入比例逐年上涨的基础上,面对区域之间激烈竞争,有效利用国家对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帮扶政策,加大激励引进力度,集聚各类创新人才和核心人才。这类创新型人才一定是重点领域紧缺的,无论是对信息工程、生物材料、能源资源方面,还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方面,他们都有助于中原经济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转型。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大力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他们可以是艺术家也可以是管理学家,更可以是大学老师,作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蒋桂芳.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现状、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管理学报,2011(10).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