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儿童中心继续举办第二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本届比赛的主题是“美好新生活”,旨在引导少年儿童感悟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用多彩的画笔描绘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绿色家园、幸福生活;畅想新时代科技腾飞、祖国富强。
什么是美好生活
什么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有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好生活有什么样的内涵?考虑到每个国家和民族不同的选择,是否有可能找到一个精辟并获得广泛赞同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定义?
首先,美好生活是对善的精神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的是人们在拥有某些生活的必需品(如食物和住房)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生活方式。不管一个国家或民族对“美好”的概念有什么特殊理解,美好生活总是意味着内心的状况,即人们在生活方式中寻求的精神状态。正如中國古代《管子·牧民》中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美好生活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进而追求礼仪修养、道德规范的更高层精神、生活品质的状态。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美好生活同其他生活方式进行了对比:其他生活方式只是实现某个目的的手段,而美好生活本身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为生活而生活),有思想的人追求的是“最高的善”的美好生活。正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幸福观,强调道德理性给予人的内心富足,轻视人的物质需求,并以道义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他追求的美好生活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美好生活,强调个人德行在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个人德行应该上升为社会道德层面,达到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幸福会随之产生;全社会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好生活由此达成。
其次,美好生活是对知识和梦想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将美好生活定义为对知识的追求,知识是最高的善。《论语·雍也》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追求知识的获得,并通过学习成为有思想境界的人。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他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因此,法国思想家伏尔泰鼓励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以及在前进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使生活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收获。从个人追求中寻求满足,倡导耕耘“我们自己的花园”,进而拥有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在自然田园中。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中国古人历来追求的与自然对话的境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其著名诗篇《农事诗》中用了很大篇幅赞美农民掌握和应用的丰富知识,包括耕地、植树、圈养牲畜和养蜂等,表达了农民对工作的热情和丰收的喜悦。其中有不朽名句:知其所以然,幸福自然来。人类获得的一切均来自自然的馈赠,在自然世界获得平衡,保护自然,珍惜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这个星球生存和繁衍。学会敬畏自然,与自然相处是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前提。
美好生活在人类日新月异的未来创造中。尖端科技的发展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未来你可以穿上含有纳米纤维,根据天气变化自行调节温度的万能衣;吃一粒厨房根据你的脚步测量出你今天所需营养,给你马上做出的“万能丸”;驾上只喝“水”,不喝油,用从水里分解出的氢氧作燃料的小型飞车;去电子化的大厦里上班。你可以想象出无数种未来科技的模样,机器人遍地走,想到什么马上就可以得到什么……然而,科技一方面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人类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的毁灭手段。
如何创作美好新生活
美好生活就在我们眼前,你对大自然和这个星球及世界的描绘就是最真实的美好新生活。美好生活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如此五彩缤纷。它是一杯清水,你放一点糖它就甜,放一点盐它就咸。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把你的感受用画笔真实表现出来就是美好新生活。美好生活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创作出你所获得的新的知识和思考。美好生活就在我们心中,生活中的痛苦,会除的人是快乐的;生活中的快乐,会乘的人是幸福的。生活的“调料”:酸、甜、苦、辣、咸,在于你内心的“调味瓶”,你调成什么味道,它就是什么味道。美好生活在你的未来,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创造科技、思想,我们创造人类的未来,你想象到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就用画笔去描绘和创作,享受这个过程!这就是你的美好新生活!
什么是美好生活
什么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有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好生活有什么样的内涵?考虑到每个国家和民族不同的选择,是否有可能找到一个精辟并获得广泛赞同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定义?
首先,美好生活是对善的精神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的是人们在拥有某些生活的必需品(如食物和住房)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生活方式。不管一个国家或民族对“美好”的概念有什么特殊理解,美好生活总是意味着内心的状况,即人们在生活方式中寻求的精神状态。正如中國古代《管子·牧民》中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美好生活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进而追求礼仪修养、道德规范的更高层精神、生活品质的状态。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美好生活同其他生活方式进行了对比:其他生活方式只是实现某个目的的手段,而美好生活本身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为生活而生活),有思想的人追求的是“最高的善”的美好生活。正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幸福观,强调道德理性给予人的内心富足,轻视人的物质需求,并以道义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他追求的美好生活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美好生活,强调个人德行在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个人德行应该上升为社会道德层面,达到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幸福会随之产生;全社会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好生活由此达成。
其次,美好生活是对知识和梦想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将美好生活定义为对知识的追求,知识是最高的善。《论语·雍也》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追求知识的获得,并通过学习成为有思想境界的人。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他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因此,法国思想家伏尔泰鼓励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以及在前进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使生活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收获。从个人追求中寻求满足,倡导耕耘“我们自己的花园”,进而拥有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在自然田园中。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中国古人历来追求的与自然对话的境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其著名诗篇《农事诗》中用了很大篇幅赞美农民掌握和应用的丰富知识,包括耕地、植树、圈养牲畜和养蜂等,表达了农民对工作的热情和丰收的喜悦。其中有不朽名句:知其所以然,幸福自然来。人类获得的一切均来自自然的馈赠,在自然世界获得平衡,保护自然,珍惜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这个星球生存和繁衍。学会敬畏自然,与自然相处是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前提。
美好生活在人类日新月异的未来创造中。尖端科技的发展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未来你可以穿上含有纳米纤维,根据天气变化自行调节温度的万能衣;吃一粒厨房根据你的脚步测量出你今天所需营养,给你马上做出的“万能丸”;驾上只喝“水”,不喝油,用从水里分解出的氢氧作燃料的小型飞车;去电子化的大厦里上班。你可以想象出无数种未来科技的模样,机器人遍地走,想到什么马上就可以得到什么……然而,科技一方面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人类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的毁灭手段。
如何创作美好新生活
美好生活就在我们眼前,你对大自然和这个星球及世界的描绘就是最真实的美好新生活。美好生活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如此五彩缤纷。它是一杯清水,你放一点糖它就甜,放一点盐它就咸。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把你的感受用画笔真实表现出来就是美好新生活。美好生活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创作出你所获得的新的知识和思考。美好生活就在我们心中,生活中的痛苦,会除的人是快乐的;生活中的快乐,会乘的人是幸福的。生活的“调料”:酸、甜、苦、辣、咸,在于你内心的“调味瓶”,你调成什么味道,它就是什么味道。美好生活在你的未来,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创造科技、思想,我们创造人类的未来,你想象到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就用画笔去描绘和创作,享受这个过程!这就是你的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