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多数人易把身边琐事看成无聊事,J.D.塞林格把无聊事写得不无聊,把身边事写入永恒。
塞林格的书写看似随意拈来,阅读过后也不知他的心在哪里,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林昌辉与塞林格无关,但从他的油画作品里,我看到塞林格的当代审美趣味,从塞林格的小说联想到林昌辉的主体意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他们不约而同瞄向平凡,平凡中有人性暗流,人性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盯准人性,使多数人熟视无睹的平凡因此有耐人寻味的乐章。
林昌辉是闽南年轻油画家,他曾创作许多人物油画作品。近年来他转向风景写生,我曾多次与他一起写生作画,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朝向四面八方且肆无忌惮的头发,似美杜莎发怒之疯狂,有贝多芬的激情荡漾。我不以貌取人,却难抵挡其头发扬起的冲击力。
外貌是内在的外延,这可能是骗人的鬼话,与他的作画能力也难形成因果,但我内心里断言其头发不柔顺是不安分的冲动,这个推断却有证可查。有一次看他写生,他不管天空是什么颜色,先在画布上方涂上柠檬黄颜色,好像音乐指挥家在演奏前定调,后来这个柠檬黄果然是表达天空的色彩。柠檬黄定出这一瞬间的色调,不能否认这是美杜莎疯狂的表现,多数人不理解那块柠檬黄色彩是怎么来的,难道与他的头发有关,后来还是觉得不柠檬黄不协调。这块柠檬黄是预设还是预感,可能二者都不是,他怕那些被画物因平凡而落入平淡,纯颜色似有提神作用,这源自他的内在激情。
疯狂是要付出代价的。好多次看他写生,为了协调那块突兀的柠檬黄色彩(有时是蓝色、橙色),他不得不沉下心来,刻画那些平淡琐碎的细节,用写实形体去平衡唐突色彩。那些写实形体始终遵循现实对象,处理现实对象的方式,他走的是塞林格的写作路线。他有无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有也罢无也罢无关宏旨,我们注意到时代变化引起的审美转移,作家转向对无聊事的书写,画家选择不起眼的现实作画。
那些剥落沧桑的古厝,那些歪歪扭扭的枝丫,那些高低不平的小路,那些写下拼搏奋进故事的渔船,都是他写生的对象。林昌辉不怕对象平凡,只怕把平凡对象画得平淡,他满怀激情投入平凡的怀抱。
我们曾生活在高大上的英雄史诗里,曾有过崇高理想,林昌辉曾用古典主义写实手法创作过完美的油画作品,体验过何为高大上的审美感受。转向平凡、平淡的写生,无疑是当代绘画的新课题。他渴望把直觉的自我激发出来,将自我与平凡、平淡联系起来,他想着把那些平凡、平淡的对象画得有“画家之我”,这很难,但却是一个方向。
要使平凡变得不平凡,林昌辉试图把情绪融入画面,情绪的冲动撞击平凡的框架,那些平淡的外形在其画面中扭曲,这种扭曲伴随着画家主体意识的发生。扭曲的形象与突兀的色彩却易契合,扭曲与突兀使画面每个细节,变成一篇文章里的每个语词,每个语词都在发声,好像灌注了生命意识的有机体。画面的平凡对象在畫家笔下,开始出现与塞林格笔下平凡生活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
林昌辉有意彰显平凡对象的各个细节。细节是其画面的语言意向,每个语言意向都被画家注入主观意识,这是我很私密的读画方式。我有时更相信画面透露的信息,特别注意画面流露出来的直觉。
我认为林昌辉的油画作品里,深藏在诡秘笔触之下的,是直觉驱动下的意识流。他从熟视无睹走向熟视无不睹,我们须要分析一下这个“睹”字,以便深入读解其作品的内在含义。“睹”,目与者合为一体,从左边读这个字,是用眼观察的我,从右边看这个字,是目视过后意识到我之存在,“者”是生命的我。象形文字可以被拆开理解,无我之看乃熟视无睹之“熟视”。之所以特别想拆字,是我仔细品读林昌辉作品后的冲动。他让平凡对象经由拆分而有形,他强化有形这一细节,并用意识充实这一细节,当所有细节汇成语言时,我们从中读取到直觉下的意识流。
林昌辉熟视无不睹的写生,借意识流手法实现了自我意识的灌注,他的写生不是顺应现实对象的秩序,而是随自己内心情绪流淌的意识,形成意识流变的自我图式。他眯起眼睛,掀开林冲式的遮阳帽,甩一下飘逸的头发,内心嘀咕道:我怎么走进了自己的画面?
林昌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油画学会会员。黄永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塞林格的书写看似随意拈来,阅读过后也不知他的心在哪里,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林昌辉与塞林格无关,但从他的油画作品里,我看到塞林格的当代审美趣味,从塞林格的小说联想到林昌辉的主体意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他们不约而同瞄向平凡,平凡中有人性暗流,人性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盯准人性,使多数人熟视无睹的平凡因此有耐人寻味的乐章。
林昌辉是闽南年轻油画家,他曾创作许多人物油画作品。近年来他转向风景写生,我曾多次与他一起写生作画,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朝向四面八方且肆无忌惮的头发,似美杜莎发怒之疯狂,有贝多芬的激情荡漾。我不以貌取人,却难抵挡其头发扬起的冲击力。
外貌是内在的外延,这可能是骗人的鬼话,与他的作画能力也难形成因果,但我内心里断言其头发不柔顺是不安分的冲动,这个推断却有证可查。有一次看他写生,他不管天空是什么颜色,先在画布上方涂上柠檬黄颜色,好像音乐指挥家在演奏前定调,后来这个柠檬黄果然是表达天空的色彩。柠檬黄定出这一瞬间的色调,不能否认这是美杜莎疯狂的表现,多数人不理解那块柠檬黄色彩是怎么来的,难道与他的头发有关,后来还是觉得不柠檬黄不协调。这块柠檬黄是预设还是预感,可能二者都不是,他怕那些被画物因平凡而落入平淡,纯颜色似有提神作用,这源自他的内在激情。
疯狂是要付出代价的。好多次看他写生,为了协调那块突兀的柠檬黄色彩(有时是蓝色、橙色),他不得不沉下心来,刻画那些平淡琐碎的细节,用写实形体去平衡唐突色彩。那些写实形体始终遵循现实对象,处理现实对象的方式,他走的是塞林格的写作路线。他有无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有也罢无也罢无关宏旨,我们注意到时代变化引起的审美转移,作家转向对无聊事的书写,画家选择不起眼的现实作画。
那些剥落沧桑的古厝,那些歪歪扭扭的枝丫,那些高低不平的小路,那些写下拼搏奋进故事的渔船,都是他写生的对象。林昌辉不怕对象平凡,只怕把平凡对象画得平淡,他满怀激情投入平凡的怀抱。
我们曾生活在高大上的英雄史诗里,曾有过崇高理想,林昌辉曾用古典主义写实手法创作过完美的油画作品,体验过何为高大上的审美感受。转向平凡、平淡的写生,无疑是当代绘画的新课题。他渴望把直觉的自我激发出来,将自我与平凡、平淡联系起来,他想着把那些平凡、平淡的对象画得有“画家之我”,这很难,但却是一个方向。
要使平凡变得不平凡,林昌辉试图把情绪融入画面,情绪的冲动撞击平凡的框架,那些平淡的外形在其画面中扭曲,这种扭曲伴随着画家主体意识的发生。扭曲的形象与突兀的色彩却易契合,扭曲与突兀使画面每个细节,变成一篇文章里的每个语词,每个语词都在发声,好像灌注了生命意识的有机体。画面的平凡对象在畫家笔下,开始出现与塞林格笔下平凡生活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
林昌辉有意彰显平凡对象的各个细节。细节是其画面的语言意向,每个语言意向都被画家注入主观意识,这是我很私密的读画方式。我有时更相信画面透露的信息,特别注意画面流露出来的直觉。
我认为林昌辉的油画作品里,深藏在诡秘笔触之下的,是直觉驱动下的意识流。他从熟视无睹走向熟视无不睹,我们须要分析一下这个“睹”字,以便深入读解其作品的内在含义。“睹”,目与者合为一体,从左边读这个字,是用眼观察的我,从右边看这个字,是目视过后意识到我之存在,“者”是生命的我。象形文字可以被拆开理解,无我之看乃熟视无睹之“熟视”。之所以特别想拆字,是我仔细品读林昌辉作品后的冲动。他让平凡对象经由拆分而有形,他强化有形这一细节,并用意识充实这一细节,当所有细节汇成语言时,我们从中读取到直觉下的意识流。
林昌辉熟视无不睹的写生,借意识流手法实现了自我意识的灌注,他的写生不是顺应现实对象的秩序,而是随自己内心情绪流淌的意识,形成意识流变的自我图式。他眯起眼睛,掀开林冲式的遮阳帽,甩一下飘逸的头发,内心嘀咕道:我怎么走进了自己的画面?
林昌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油画学会会员。黄永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