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勃罗·毕加索(Pallo Picasso,
1881-1973)是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绘画大师,他倾尽一生都在热切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着内心对于自由的幻想与未知世界新探索的图景。他的艺术实践大胆创新,一反西方固有的绘画传统,抛弃偏见,以彻底的自由重新塑造这个世界,大胆且肆意挥洒着自己对于艺术事业无限的激情与热血。分析其晚年的陶艺作品与版画作品,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这一颗永葆年轻的心灵和一个不羁的灵魂。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的马加拉(Malaga),是西方最具创造力与影响最大的一位艺术大家。他找到了正确地展开自己天赋的道路,并且勇于打破权威和成见,在积极思考中完成了自我的塑造,最终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每个时期都有标榜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形式,20世纪西方美术史上各个重大的流派几乎都被他预见性的尝试了,其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不巧的地位。
除了油画创作,这位伟大且多产的艺术大师所涉足的艺术领域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将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拓展到任何他感兴趣的艺术范畴。他所涉及的领域有绘画、雕塑、版画、陶艺、舞美……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不是学者反复研究的油画作品,而是一场真迹展上展出的晚年毕加索鲜为人知的陶艺作品和版画。异样材料所呈现的独特美感不尽相同,在对这些种类艺术的分析中,人们更能完美地捕捉到毕加索丰富的晚年艺术生活。
一、毕加索晚年陶艺作品
毕加索的陶艺生涯源于一次普罗旺斯小镇的度假,瓦洛里是法国南部拥有地中海气候的海滨城镇,在1946年的夏天,65岁的毕加索携情人弗朗索瓦·吉洛来到这个小镇度假,并同制陶人乔治·拉米埃及其妻子交了朋友。在拉米埃的制陶厂参观期间,冥冥之中在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毕加索挽起袖子塑了几个泥人作为消遣,当他看到烧出来的釉色和素坯泥有着天壤之别,神奇的窑变便瞬间俘虏了这位好奇心极强的艺术家,真正开启了毕加索的陶艺时代。他在制陶厂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买了一栋不算太大的别墅,并把这个小市镇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征服新的“领土”,又一次使毕加索着了迷,他燃烧起熊熊的创作欲,他对材料的大胆处理使人惊讶甚至是惊骇。这些陶瓷表面上点缀着多不胜数的图样,有的节奏可怕而野蛮,有的则是温和的、古典的。
其中有许多精美的瓷盘与瓦锅作品,毕加索描绘了大量自己特别喜欢的题材,将远古时期艺术的质朴因素与神秘感有效地融入作品,制造出一种古朴虚幻的意境,透露出迟暮之年的毕加索所要追求的一种返璞归真的创作心理。晚年毕加索的陶艺作品的灵感大致受到四个方面的激发: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非洲黑人原始艺术的影响、瓦洛里的环境因素和生活中各个事物的影响。
(一)中国绘画的影响
毕加索晚年陶艺作品的图案,有大量对齐白石绘画的反复临摹。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设计师张仃在法国国际博览会与毕加索碰面后赠送给他一本《齐白石画册》。研究水墨画后,毕加索开始在陶艺作品上创作自然景观并采用渲染的技法,他善于用简练的线条和不太熟练的晕染方式绘制陶面。一组花鸟题材的陶艺,如《花》《蚂蚱》(见图1)《鸟与虫子》等,都是明显带有中国水墨画特质的作品。这个时期,毕加索悉心钻研东方艺术的表现,创作中选用的很多题材,如花鸟虫鱼,也是效仿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善于选取的题材。
(二)非洲艺术的影响
非洲艺术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脸系列的陶艺作品中,西班牙人无比疯闹的思维方式,才能演示出毕加索心中繁杂的“脸”,解构一个爱欲的虚幻世界,从立体到平面,人的五官在陶瓷中浮现。在脸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人们能够看出非洲原始雕塑的粗犷和充满野性的线条。例如,《长满胡须的脸》展现了非洲部落居民曾深信的一种文化:戴上刻画各种动物的面具会让他们具备这些动物的能力,会给外来入侵者传递出一种恐惧的震慑感。毕加索手中的神秘生物栩栩如生,他认为神秘故事和艺术能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真实面貌。简单的线条所勾勒的狰狞面孔传达内心强烈的畏惧感,这也是毕加索艺术深层魅力的展现,即所谓的具有情感的线条。
(三)瓦洛里的环境因素影响
瓦洛里适宜的地中海气候所赋予的美景与大海童话故事的传说给予了毕加索充足的创作灵感。海滩系列陶艺作品与童话系列都是基于毕加索对大海的热爱,《游泳的人》与《在沙滩》(见图2)是度假热潮的描绘,类似于中国汉字横平竖直的表现方式,仅用黑白两色寥寥几笔绘制出热闹的场景与不同人物的大幅度动态造型。
(四)艺术家日常生活的影响
毕加索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艺术,另一个就是饲养小动物。毕加索晚年居住的房子如同一个大型的动植物园,他饲养了很多小动物,如猫头鹰、鸽子、公山羊……陶艺作品的很多题材也都取自于此。尤其是对小公山羊,毕加索给予了特别的宠爱,这只小公山据说是毕加索有一次参加朋友的晚宴时,在比赛中赢得的战利品。公山羊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本是淫乱、纵欲的意思,但毕加索毫不避讳这些传统的意指,他十分喜欢这只活蹦乱跳的公山羊,甚至给他取了昵称叫做爱丝米拉达,以法文中小女孩的称谓赠予他。关于山羊的陶艺作品,毕加索也采用各种各样的呈现方式,有写实的,有简单线条塑造的,还有将山羊拟人化处理的。《側脸的公山羊》(见图3)用精美的釉色着重描绘了山羊的特质。画面比较写实,细致地展现了公山羊的侧面。
乔治·拉米埃及其与熟练的陶工的合作,为毕加索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为了满足更广大公众的需求而制定计划,毕加索热情高涨,没日没夜地构思着新作品的创作。每天早晨,他总是穿着短裤、草鞋和背心走出来。他那晒黑了的短小精悍的身体和敏捷的举止行动,很少显示出年老的迹象。这些陶瓷作品被认为是他晚年的一些“对于艺术与自然和科学的探索”,他的陶艺作品也影响了之后好几代艺术家的创作观念。
二、虚拟肖像石版画
毕加索对于版画艺术的探索其实从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他探索了不同版画技法的表现,摸索着不同版种留下的肌理所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1945年11月底,毕加索和巴黎的姆尔罗的交往又一次让他重拾起对于版画创作的迷恋。姆尔罗家族创办的石版工作室以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引来无数知名的艺术家前来学习与制作。当时,他的工作室有着二战后稀缺的煤炭资源而保持着温暖的工作环境,也许正是此缘由使毕加索每天都从自己冰冷的画室前往姆尔罗的工作室作画,64岁的毕加索又恢复了对它的激情和活力。 毕加索晚年所画的肖像版画皆来源于历史人物、著名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是画家敬仰的文学和艺术大师。这里主要集中介绍毕加索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一系列虚拟肖像版画作品,使人了解他在绘制版画艺术时所秉持的艺术思想以及晚年毕加索绘画理念的转变,这些版画作品体现了毕加索艺术创作大综合的特点。他借鉴了典型立体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观察事物的各个面,将它们都呈现在一幅作品中以使其具有完整性。这也是他为了区别于西方传统绘画的一点透视法所做出的改变,当然这个方法在后期印象派主将塞尚的静物画中其实早就用过,毕加索巧妙地“盗取”了这种观察法,用独具特色的线条与几何拼凑了自己独有的毕式风格。毕加索不再追求20世纪初立体主义盛行时那种过于复杂的绘画呈现方式,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像多棱镜一样映射出每一个物体的各个面。这时的毕加索毕竟步入了晚年生涯,他期望的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揭示事物最为本质的东西。立体主义惯用的方法在这个时期也被简化了,从他画的《委拉斯贵支》肖像画中,人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对于立体主义的简单交代。画中的两只眼睛采用的是平视的方法,但位于眼睛下方的鼻子是正侧面的表达,按照传统的绘画原则来观看正侧面的鼻子,人们是看不到鼻孔的或者仅能看到一个鼻孔的呈现,但这件作品的滑稽之处在于毕加索画了两个仰视角度观察得来的大大鼻孔。仅仅是面孔上的这三个地方就分别具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但相同的是都是单纯的线条或圆点塑造而成的。其中既有他立体主义最典型的方式,又包含了他这个时期绝对简化的艺术归纳。人们发现,仿佛言简意赅地叙述他最具特色的地方,却丝毫不削减作品中的艺术性。他一生都善于做减法,将事物解剖抽离再重组,用寥寥几笔的线条勾勒他所认为最接近事物本质的呈现。
版画作品中最精彩的是李尔王系列版画,老年的李尔王被两个女儿驱出本国的边境,最终在颠沛流离中惨死于异国他乡。毕加索通过运用非常具有表现力的线条来描述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从而诉说他的凄苦命运。《李尔王》肖像画(图4)有大片的隐含着抑郁的不同饱和度的蓝色,其充斥着大部分画面,还有暗示悲剧性收尾的大红色绘制在画面的左中下部。红与蓝的激烈冲突昭示着主人公及其矛盾的内心世界与跌宕的人生历程。画面中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线条与琐碎的笔触,营造出李尔王晚年的愁苦,眼睛下方像湖水似的一抹蓝象征这个悲剧人物的眼泪已经汇聚成河的凄厉状态。画面中到处都充满了悲剧,完美诠释了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文学作品内涵。当然除了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毕加索还描绘了大量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与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文学作品。画中彰显的都是毕加索对于文学作品主人公不同性格的深刻理解。这个系列的艺术作品表面的呈现都如同儿童画一般简练,画面的展现似乎毫无章法可言,但这正是毕加索此时期最典型的特征。年纪越大,他反而越像小孩子一样思考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如何表现艺术。他曾经说过,自己十多岁就可以画得跟拉斐尔一样好,但倾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像小朋友一样画画。
三、結语
毕加索晚年陶艺作品和版画作品都呈现了一种极为简练的艺术表达,这也是他生命后半部分对于艺术所秉持的由繁入简、返璞归真的艺术理念。简单却不单一,其中充满了思考与层出不穷的变化。纵观毕加索的人生,他何时有过自己的绘画准则,他一直都在变,永远没有给自己规定特定的程式。他始终在追逐着自己的脚步,努力想要超越上一秒的自己。没有一位艺术家像他这样不遗余力,狂热地喜爱艺术事业,一生的作品多到惊人,种类与风格甚是广泛。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誉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归根到底,他有一颗无时无刻不想要探索世界火热的内心与激情。
(南京艺术学院)
1881-1973)是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绘画大师,他倾尽一生都在热切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着内心对于自由的幻想与未知世界新探索的图景。他的艺术实践大胆创新,一反西方固有的绘画传统,抛弃偏见,以彻底的自由重新塑造这个世界,大胆且肆意挥洒着自己对于艺术事业无限的激情与热血。分析其晚年的陶艺作品与版画作品,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这一颗永葆年轻的心灵和一个不羁的灵魂。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的马加拉(Malaga),是西方最具创造力与影响最大的一位艺术大家。他找到了正确地展开自己天赋的道路,并且勇于打破权威和成见,在积极思考中完成了自我的塑造,最终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每个时期都有标榜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形式,20世纪西方美术史上各个重大的流派几乎都被他预见性的尝试了,其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不巧的地位。
除了油画创作,这位伟大且多产的艺术大师所涉足的艺术领域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将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拓展到任何他感兴趣的艺术范畴。他所涉及的领域有绘画、雕塑、版画、陶艺、舞美……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不是学者反复研究的油画作品,而是一场真迹展上展出的晚年毕加索鲜为人知的陶艺作品和版画。异样材料所呈现的独特美感不尽相同,在对这些种类艺术的分析中,人们更能完美地捕捉到毕加索丰富的晚年艺术生活。
一、毕加索晚年陶艺作品
毕加索的陶艺生涯源于一次普罗旺斯小镇的度假,瓦洛里是法国南部拥有地中海气候的海滨城镇,在1946年的夏天,65岁的毕加索携情人弗朗索瓦·吉洛来到这个小镇度假,并同制陶人乔治·拉米埃及其妻子交了朋友。在拉米埃的制陶厂参观期间,冥冥之中在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毕加索挽起袖子塑了几个泥人作为消遣,当他看到烧出来的釉色和素坯泥有着天壤之别,神奇的窑变便瞬间俘虏了这位好奇心极强的艺术家,真正开启了毕加索的陶艺时代。他在制陶厂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买了一栋不算太大的别墅,并把这个小市镇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征服新的“领土”,又一次使毕加索着了迷,他燃烧起熊熊的创作欲,他对材料的大胆处理使人惊讶甚至是惊骇。这些陶瓷表面上点缀着多不胜数的图样,有的节奏可怕而野蛮,有的则是温和的、古典的。
其中有许多精美的瓷盘与瓦锅作品,毕加索描绘了大量自己特别喜欢的题材,将远古时期艺术的质朴因素与神秘感有效地融入作品,制造出一种古朴虚幻的意境,透露出迟暮之年的毕加索所要追求的一种返璞归真的创作心理。晚年毕加索的陶艺作品的灵感大致受到四个方面的激发: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非洲黑人原始艺术的影响、瓦洛里的环境因素和生活中各个事物的影响。
(一)中国绘画的影响
毕加索晚年陶艺作品的图案,有大量对齐白石绘画的反复临摹。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设计师张仃在法国国际博览会与毕加索碰面后赠送给他一本《齐白石画册》。研究水墨画后,毕加索开始在陶艺作品上创作自然景观并采用渲染的技法,他善于用简练的线条和不太熟练的晕染方式绘制陶面。一组花鸟题材的陶艺,如《花》《蚂蚱》(见图1)《鸟与虫子》等,都是明显带有中国水墨画特质的作品。这个时期,毕加索悉心钻研东方艺术的表现,创作中选用的很多题材,如花鸟虫鱼,也是效仿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善于选取的题材。
(二)非洲艺术的影响
非洲艺术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脸系列的陶艺作品中,西班牙人无比疯闹的思维方式,才能演示出毕加索心中繁杂的“脸”,解构一个爱欲的虚幻世界,从立体到平面,人的五官在陶瓷中浮现。在脸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人们能够看出非洲原始雕塑的粗犷和充满野性的线条。例如,《长满胡须的脸》展现了非洲部落居民曾深信的一种文化:戴上刻画各种动物的面具会让他们具备这些动物的能力,会给外来入侵者传递出一种恐惧的震慑感。毕加索手中的神秘生物栩栩如生,他认为神秘故事和艺术能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真实面貌。简单的线条所勾勒的狰狞面孔传达内心强烈的畏惧感,这也是毕加索艺术深层魅力的展现,即所谓的具有情感的线条。
(三)瓦洛里的环境因素影响
瓦洛里适宜的地中海气候所赋予的美景与大海童话故事的传说给予了毕加索充足的创作灵感。海滩系列陶艺作品与童话系列都是基于毕加索对大海的热爱,《游泳的人》与《在沙滩》(见图2)是度假热潮的描绘,类似于中国汉字横平竖直的表现方式,仅用黑白两色寥寥几笔绘制出热闹的场景与不同人物的大幅度动态造型。
(四)艺术家日常生活的影响
毕加索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艺术,另一个就是饲养小动物。毕加索晚年居住的房子如同一个大型的动植物园,他饲养了很多小动物,如猫头鹰、鸽子、公山羊……陶艺作品的很多题材也都取自于此。尤其是对小公山羊,毕加索给予了特别的宠爱,这只小公山据说是毕加索有一次参加朋友的晚宴时,在比赛中赢得的战利品。公山羊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本是淫乱、纵欲的意思,但毕加索毫不避讳这些传统的意指,他十分喜欢这只活蹦乱跳的公山羊,甚至给他取了昵称叫做爱丝米拉达,以法文中小女孩的称谓赠予他。关于山羊的陶艺作品,毕加索也采用各种各样的呈现方式,有写实的,有简单线条塑造的,还有将山羊拟人化处理的。《側脸的公山羊》(见图3)用精美的釉色着重描绘了山羊的特质。画面比较写实,细致地展现了公山羊的侧面。
乔治·拉米埃及其与熟练的陶工的合作,为毕加索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为了满足更广大公众的需求而制定计划,毕加索热情高涨,没日没夜地构思着新作品的创作。每天早晨,他总是穿着短裤、草鞋和背心走出来。他那晒黑了的短小精悍的身体和敏捷的举止行动,很少显示出年老的迹象。这些陶瓷作品被认为是他晚年的一些“对于艺术与自然和科学的探索”,他的陶艺作品也影响了之后好几代艺术家的创作观念。
二、虚拟肖像石版画
毕加索对于版画艺术的探索其实从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他探索了不同版画技法的表现,摸索着不同版种留下的肌理所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1945年11月底,毕加索和巴黎的姆尔罗的交往又一次让他重拾起对于版画创作的迷恋。姆尔罗家族创办的石版工作室以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引来无数知名的艺术家前来学习与制作。当时,他的工作室有着二战后稀缺的煤炭资源而保持着温暖的工作环境,也许正是此缘由使毕加索每天都从自己冰冷的画室前往姆尔罗的工作室作画,64岁的毕加索又恢复了对它的激情和活力。 毕加索晚年所画的肖像版画皆来源于历史人物、著名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是画家敬仰的文学和艺术大师。这里主要集中介绍毕加索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一系列虚拟肖像版画作品,使人了解他在绘制版画艺术时所秉持的艺术思想以及晚年毕加索绘画理念的转变,这些版画作品体现了毕加索艺术创作大综合的特点。他借鉴了典型立体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观察事物的各个面,将它们都呈现在一幅作品中以使其具有完整性。这也是他为了区别于西方传统绘画的一点透视法所做出的改变,当然这个方法在后期印象派主将塞尚的静物画中其实早就用过,毕加索巧妙地“盗取”了这种观察法,用独具特色的线条与几何拼凑了自己独有的毕式风格。毕加索不再追求20世纪初立体主义盛行时那种过于复杂的绘画呈现方式,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像多棱镜一样映射出每一个物体的各个面。这时的毕加索毕竟步入了晚年生涯,他期望的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揭示事物最为本质的东西。立体主义惯用的方法在这个时期也被简化了,从他画的《委拉斯贵支》肖像画中,人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对于立体主义的简单交代。画中的两只眼睛采用的是平视的方法,但位于眼睛下方的鼻子是正侧面的表达,按照传统的绘画原则来观看正侧面的鼻子,人们是看不到鼻孔的或者仅能看到一个鼻孔的呈现,但这件作品的滑稽之处在于毕加索画了两个仰视角度观察得来的大大鼻孔。仅仅是面孔上的这三个地方就分别具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但相同的是都是单纯的线条或圆点塑造而成的。其中既有他立体主义最典型的方式,又包含了他这个时期绝对简化的艺术归纳。人们发现,仿佛言简意赅地叙述他最具特色的地方,却丝毫不削减作品中的艺术性。他一生都善于做减法,将事物解剖抽离再重组,用寥寥几笔的线条勾勒他所认为最接近事物本质的呈现。
版画作品中最精彩的是李尔王系列版画,老年的李尔王被两个女儿驱出本国的边境,最终在颠沛流离中惨死于异国他乡。毕加索通过运用非常具有表现力的线条来描述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从而诉说他的凄苦命运。《李尔王》肖像画(图4)有大片的隐含着抑郁的不同饱和度的蓝色,其充斥着大部分画面,还有暗示悲剧性收尾的大红色绘制在画面的左中下部。红与蓝的激烈冲突昭示着主人公及其矛盾的内心世界与跌宕的人生历程。画面中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线条与琐碎的笔触,营造出李尔王晚年的愁苦,眼睛下方像湖水似的一抹蓝象征这个悲剧人物的眼泪已经汇聚成河的凄厉状态。画面中到处都充满了悲剧,完美诠释了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文学作品内涵。当然除了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毕加索还描绘了大量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与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文学作品。画中彰显的都是毕加索对于文学作品主人公不同性格的深刻理解。这个系列的艺术作品表面的呈现都如同儿童画一般简练,画面的展现似乎毫无章法可言,但这正是毕加索此时期最典型的特征。年纪越大,他反而越像小孩子一样思考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如何表现艺术。他曾经说过,自己十多岁就可以画得跟拉斐尔一样好,但倾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像小朋友一样画画。
三、結语
毕加索晚年陶艺作品和版画作品都呈现了一种极为简练的艺术表达,这也是他生命后半部分对于艺术所秉持的由繁入简、返璞归真的艺术理念。简单却不单一,其中充满了思考与层出不穷的变化。纵观毕加索的人生,他何时有过自己的绘画准则,他一直都在变,永远没有给自己规定特定的程式。他始终在追逐着自己的脚步,努力想要超越上一秒的自己。没有一位艺术家像他这样不遗余力,狂热地喜爱艺术事业,一生的作品多到惊人,种类与风格甚是广泛。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誉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归根到底,他有一颗无时无刻不想要探索世界火热的内心与激情。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