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一时间“主体性”又成了最强音,一些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颇,语文课上出现了热热闹闹的场面,画、唱、跳、演,欣赏到了生动逼真、意境优美的课件,也听到了整节课中的书声琅琅,但学生真正读懂、会读了吗?一节课下来。学生没动过一次笔。这些花架子、和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在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片面、肤浅地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反过来让学生来为老师服务,为教学服务,还奢谈什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认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抛开那些虚伪的东西、暂时的东西、表面的东西,从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简单、扎实而又巧妙的教学方法。
一、力求阅读教学的简单化
语言大家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其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才是正道。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这几方面可以从简:
(一)教学内容的简约。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进行语文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去繁就简,抓住文本和课堂的最关键处做文章。比如教学《小马过河》时,我在初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直奔中心,让学生找出老马最后说的话“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以此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把小马和老牛、松鼠的对话读顺、读懂,读出动物说话的不同语气,在读中了解老牛、松鼠对深浅的不同看法和原因,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难为情”“连忙”等词语的意思,最后在读中感悟老马的话所蕴含的道理。这节课没有画面优美的课件展示,也没有热闹的场面表演,只是以教师的引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反复朗读,读中感悟,简简单单。一节课下来,学生既熟读了课文,又理解了课文,达到了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保证了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教学环节简单明了。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学习问题让学生去钻。每一课时的教学环节要简单明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文本,走进课堂,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三)教学媒介简单适用。网络时代的产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借助多媒体课件这一辅助工具参与语文教学,以其声、文、图一体的优势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整体感悟语言文字提供了条件。但有的教师课堂上始终拿着鼠标演示丰富多彩的画面,整段的文字通过课件出示,学生连手中的文本都没机会打开,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也只有课题,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黑板的主要作用和“白板”的辅助作用本末倒置。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学媒介应提倡简单适用,更好地让它服务于教学。
二、力求扎实阅读教学的三品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要学习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因此,抓好词句教学当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小学区别于中学乃至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标志。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
(一)着力抓好字、词的训练。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文章蕴含的思想往往寄于某些重点词语和句子中。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本义,还要让学生领会其在文中的意义。比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环节:
(出示练习)选词填空 晃闪躲
福勒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 )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
你们认为填哪个词好呢?
生齐答:晃。
师:大家请说这三个词有什么区别?
生:“晃”是快速闪过,“闪”是快速转身避开,“躲”是避开的意思。
师:嗯,你是查字典来理解的。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三个字中跟速度有关的应该各是哪个偏旁部首呢?
生1:“晃”字里的“光”。
生2:闪字里的“人”。
生3:躲字里的“身”。
生4:老师,我明白了。光的速度最快,所以课文甩“晃”字能形象地说明了福勒带球的技术高超,他既能躲过对方后卫的拦截,又能把球顺利地带到球门前。
这样,通过析形索义“晃、闪、躲”,学生自然体会到“晃”字更能体现出福勒带球突破的速度之快,技术之高超。
(二)体现以读为本。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懂的,学生说懂的,而是学生读懂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以读为本,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赛读、引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执教《三个小伙伴》时,在学到“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这句话的时候,我采用了这样“问读”的方式:
师:小野猪、小象、小袋鼠着急地问——
生: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大声的,很着急的样子)
师:小野猪、小象、小袋鼠非常着急地问——
生: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显得更着急了)
师:小野猪、小象、小袋鼠急得围着小树团团转,问——
生: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显得着急得不得了)
采用“问读”的方式,这样的“问”营造了对话的情境,学生用“读”来回答也就有了对象,这样设计的精妙在于:教师用怎样的语势问,学生就会用怎样的语势答;教师“问”的情有多深,学生“答”的情就有多深。运用“问读”使“以读代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接下来,我出示句子,让学生填写后进行朗读:
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小野猪( )地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小袋鼠( )地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大大的袋子。”
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小象( )地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
(生回答“自信”“大声”“不紧不慢”等)
师:你能有信心地读一读吗?(学生读)是有一点信心了,能读得更有信心些吗?(学生再读,语气显得更自信了)
这样的“添词朗读”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读的感情上贴近文本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产生一种“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
三、力求灵活而巧妙的教学方法
好的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多向的“对话场”。在这里,师生平等对话,生生自由“交谈”,预设和生成并存。教师抓住生成并与课堂预设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理想境界。
比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在讨论交流“从杨科的悲惨命运中你想到了什么?”环节中,一个学生说到“我觉得扬科为了一把小提琴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是不值的。”我顺势推舟,把问题抛给学生“扬科为了音乐丧失了生命,值得吗?”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支持的一方说:“扬科为了自己的梦想死有所值,他的生命是为音乐而存在,如果生命里没有一份执着的追求,那么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扬科对音乐深切的热爱令我感动,黑暗社会的残酷无情令我寒心,只要他活在世上,还是受到压迫。死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反对的说:“扬科让我感动,可我觉得他死得不值,梦想可以实现,生命不可以重来。”“人虽然是为梦想而活,但生命没有了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才达成了共识:“扬科是个酷爱音乐的人,他赋有音乐天分,他的生命与音乐已融为一体,他将来应是个出色的音乐家,可为了一把小提琴却过早地失去了生命,追根溯源就是当时的社会太冷酷无情。”这一教学环节,既满足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趁学生余兴未尽,让他们提笔写感受。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总之,我们应该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运用简单、扎实而又巧妙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
(责编 韦春艳)
一、力求阅读教学的简单化
语言大家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其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才是正道。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这几方面可以从简:
(一)教学内容的简约。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进行语文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去繁就简,抓住文本和课堂的最关键处做文章。比如教学《小马过河》时,我在初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直奔中心,让学生找出老马最后说的话“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以此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把小马和老牛、松鼠的对话读顺、读懂,读出动物说话的不同语气,在读中了解老牛、松鼠对深浅的不同看法和原因,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难为情”“连忙”等词语的意思,最后在读中感悟老马的话所蕴含的道理。这节课没有画面优美的课件展示,也没有热闹的场面表演,只是以教师的引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反复朗读,读中感悟,简简单单。一节课下来,学生既熟读了课文,又理解了课文,达到了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保证了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教学环节简单明了。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学习问题让学生去钻。每一课时的教学环节要简单明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文本,走进课堂,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三)教学媒介简单适用。网络时代的产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借助多媒体课件这一辅助工具参与语文教学,以其声、文、图一体的优势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整体感悟语言文字提供了条件。但有的教师课堂上始终拿着鼠标演示丰富多彩的画面,整段的文字通过课件出示,学生连手中的文本都没机会打开,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也只有课题,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黑板的主要作用和“白板”的辅助作用本末倒置。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学媒介应提倡简单适用,更好地让它服务于教学。
二、力求扎实阅读教学的三品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要学习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因此,抓好词句教学当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小学区别于中学乃至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标志。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
(一)着力抓好字、词的训练。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文章蕴含的思想往往寄于某些重点词语和句子中。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本义,还要让学生领会其在文中的意义。比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环节:
(出示练习)选词填空 晃闪躲
福勒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 )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
你们认为填哪个词好呢?
生齐答:晃。
师:大家请说这三个词有什么区别?
生:“晃”是快速闪过,“闪”是快速转身避开,“躲”是避开的意思。
师:嗯,你是查字典来理解的。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三个字中跟速度有关的应该各是哪个偏旁部首呢?
生1:“晃”字里的“光”。
生2:闪字里的“人”。
生3:躲字里的“身”。
生4:老师,我明白了。光的速度最快,所以课文甩“晃”字能形象地说明了福勒带球的技术高超,他既能躲过对方后卫的拦截,又能把球顺利地带到球门前。
这样,通过析形索义“晃、闪、躲”,学生自然体会到“晃”字更能体现出福勒带球突破的速度之快,技术之高超。
(二)体现以读为本。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懂的,学生说懂的,而是学生读懂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以读为本,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赛读、引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执教《三个小伙伴》时,在学到“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这句话的时候,我采用了这样“问读”的方式:
师:小野猪、小象、小袋鼠着急地问——
生: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大声的,很着急的样子)
师:小野猪、小象、小袋鼠非常着急地问——
生: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显得更着急了)
师:小野猪、小象、小袋鼠急得围着小树团团转,问——
生: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显得着急得不得了)
采用“问读”的方式,这样的“问”营造了对话的情境,学生用“读”来回答也就有了对象,这样设计的精妙在于:教师用怎样的语势问,学生就会用怎样的语势答;教师“问”的情有多深,学生“答”的情就有多深。运用“问读”使“以读代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接下来,我出示句子,让学生填写后进行朗读:
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小野猪( )地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小袋鼠( )地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大大的袋子。”
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小象( )地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
(生回答“自信”“大声”“不紧不慢”等)
师:你能有信心地读一读吗?(学生读)是有一点信心了,能读得更有信心些吗?(学生再读,语气显得更自信了)
这样的“添词朗读”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读的感情上贴近文本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产生一种“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
三、力求灵活而巧妙的教学方法
好的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多向的“对话场”。在这里,师生平等对话,生生自由“交谈”,预设和生成并存。教师抓住生成并与课堂预设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理想境界。
比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在讨论交流“从杨科的悲惨命运中你想到了什么?”环节中,一个学生说到“我觉得扬科为了一把小提琴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是不值的。”我顺势推舟,把问题抛给学生“扬科为了音乐丧失了生命,值得吗?”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支持的一方说:“扬科为了自己的梦想死有所值,他的生命是为音乐而存在,如果生命里没有一份执着的追求,那么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扬科对音乐深切的热爱令我感动,黑暗社会的残酷无情令我寒心,只要他活在世上,还是受到压迫。死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反对的说:“扬科让我感动,可我觉得他死得不值,梦想可以实现,生命不可以重来。”“人虽然是为梦想而活,但生命没有了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才达成了共识:“扬科是个酷爱音乐的人,他赋有音乐天分,他的生命与音乐已融为一体,他将来应是个出色的音乐家,可为了一把小提琴却过早地失去了生命,追根溯源就是当时的社会太冷酷无情。”这一教学环节,既满足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趁学生余兴未尽,让他们提笔写感受。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总之,我们应该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运用简单、扎实而又巧妙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
(责编 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