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ou1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一个词“万家灯火”。
  这个词带有一种轻柔的温度,仿佛让我看到摇曳的灯芯,感到烟火人间因有了一盏盏灯火而有了温暖。
  你看,万家灯火多像浮在漆黑夜晚的一只只眼。
  伫立在岁月的桥头,看着那些灯,想着那些火,让已经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灯火之光在我的头脑中再次闪亮。
  一
  最刻骨铭心的是那盏在夜里游动的灯。
  在那贫瘠的岁月里,乡亲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土里刨食,一镐一镐翻腾着平凡的日子,一锄头一锄头删去荒芜的青春。多少人青丝成白发,即使勤劳如黄牛双肩似钢铁也没挑来一个富裕家。为啥?因为大多是睁眼瞎。
  夏夜饭后,一盏油灯的微光飘荡在狭窄的屋子里。父亲的身影在灯光的映照下斜遮了半面墙壁。看不清父亲的表情,只知道父亲打量了我很久,对母亲说:“孩儿他娘,这地能撂荒,人不能撂荒。咱们在日头地下扛了一辈子锄头,不能让孩子再成了睁眼瞎!”
  就这样,我告别了几乎一天三晌扛锄头的日子,走进了设在邻村野地里的由大队部改造的学堂。农闲季节,代课老师说,省得你们这群野小子们晚上在家没事学驴叫,来学校上晚自习吧。起初不知道晚自习是咋回事,反正觉着新鲜。父母一看老师有这份热心,巴望不得。那时晚上没有电,蜡烛太贵点不起,家家户户都点油灯。父亲从医生那里讨来一个褐色的玻璃瓶,再找来一个与瓶口大小相当的金属片,在金属片的正中央钻个小眼,把棉絮搓成灯捻子,浸透了油,从金属片的小洞里穿过来,瓶里灌上油,一盏简易油灯就算制成了。
  乡村的夜岑寂得让人恐惧,我生性胆小,任凭大人百般劝说也不敢独自去上晚自习。在父母接送了几趟后,母亲告诉我:“世上什么邪恶的东西都怕见光,见到亮光他们就会自动消失,不敢靠近你了。你只要点着灯去上学,有亮光陪着你,就不用怕!”父亲还特意为我糊了一个纸灯罩。从此,一个幼稚的孩童小心翼翼地举着一盏简易的油灯脚步匆匆地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来往的清风吹得灯苗左右忽闪,前后摇摆,但都未曾将它熄灭。就这样灯为我照着路,我用手护着灯,心里打着小鼓一路前行。
  当我第一次端着油灯,站在教室门口的时候,只看到满教室每个小伙伴面前都有一盏点亮的油灯。我们每个人都浮动在闪着金色光晕的光海里,柔和的灯光也晕染在每一张充满稚气的脸上。抬头看到了坐在前面的二丫头的羊角辫,一扭身清楚地瞥见了二狗子嘴角的那颗黑豆粒般的黑痣,教室里书声朗朗,从“a o e”到“我爱五星红旗,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中国共产党”,我们一步步远离了顽愚时代。
  下晚自习了,我们所有的同学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端着自己的那盏油灯鱼贯而行。一盏盏灯漂浮在夜的海洋里领航,引领着少年,而我们就像一尾尾水里的鱼儿,用心灵在追逐着那点光明。
  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的我终于不再是睁眼瞎,游荡在娑婆世界里,虽有磕绊仍能坚定前行,这都要感谢那盏在黑夜里陪伴我的油灯,感谢母亲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世上什么邪恶的东西都怕见光,见到亮光他们就会自动消失,不敢靠近你了。”
  二
  最幸福的是元宵节的灯。
  过大年的新衣服、糖果、压岁钱自不必说。时隔半月后的元宵节最令大家向往的便是花灯和年糕做的灯盏了。
  姥姥手巧,做的灯笼最漂亮。过大年,到姥姥家走亲戚,老早就惦记上灯笼了,缠着姥姥给做灯笼。姥姥拗不过我们几个,用手指头轻轻的在我们的脑袋上弹个响嘣,就开始忙活了。搜罗出几根细长的高粱杆在水里浸两天,折几根细柳枝,刮下皮,在火上烘烤过后弯成同样大小的形状,然后买来几张白色的毛边纸,巧手几折几翻,一盏盏新年的灯笼就出炉了。姥姥再弄来些绿的红的颜料,毛笔轻点,几朵兰草,几瓣春花跃然纸上。最喜欢的是姥姥描在上面的孙悟空和猪八戒。
  常常是元宵节还没到,就迫不及待地挑着灯笼满街炫耀。很多小伙伴早已挑了灯笼聚在街头,欢呼雀跃。灯笼各式各样:长的短的,方的扁的,红的花的不一而足。即使是个小不点儿,也在大人的怀里挑着一盏秀气的小花灯。小孩子们拖着长音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有时有些发坏的大人们聚在一起说笑,看到我们便要逗上一逗,要我们比赛,看谁的灯籠结实,谁的碰不坏。我们不知不觉就上了当,拿着灯笼互相碰。周围便有起哄的,有叫嚷的,有助威的,有小孩的灯笼灭了跑回家去点的,有灯笼烧着了提着木棍站着哭的,更有大人们开心地哈哈大笑的。
  那些欢快的岁月,那些热闹的街头,那些在欢笑声里破碎的灯笼!
  这些灯笼让人欣喜,可元宵节晚上点灯盏却有几分神秘。
  这天晚上点的灯盏是用年糕做的。心灵手巧的人们把年糕做成各种形状,小鸡、小鸭或圆柱状,但都要在中间留出一个凹槽来,用棉花、黄纸或香头做捻插到凹部的中央,滴上一些食用油。晚饭过后,把小鸡状的灯盏放到窗台上和院子里,把小鸭状的灯盏盛在碗里浮在水缸上,圆柱状的灯盏放在家里的门墩上。
  那一刻,家里大门紧闭,这些别致的灯盏在香烛的引燃下闪耀着神秘的光。全家噤声不语,庄重地注视着这些用年糕做的灯盏,虔诚地祈祷。那金黄的灯光在寒冷的小院里铺展开来,好像幸福在我们闭目祈祷的一瞬间从天而降。
其他文献
高一作文写作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写一次作文就伤亡了一大批人。每次写作不少学生生编硬造、强拉牵扯编造父母离异、车祸、爷爷奶奶死亡的情节。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很多同学写出的文章几乎都是同一事例、同一模式,毫无新意可言。到底是什么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是什么抹杀了学生自由写作的天性?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还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考试大纲中对作文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感情真挚”是
期刊
每天的语文课,除了基础字词,课文内容的讲解,很少有其他的东西。学生们学得很乏味,老师也觉得没情绪。如何才能让课堂生动起来呢?我做了一些尝试,觉得效果还不错。  生动的语文课要有生动的语言。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很高。生动的语言既能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有一次进行周练习讲评,是讲陈平的一篇文言文阅读。其中,我提问了一个问题:“陈平是谁?”学生说:“陈平是刘邦的一个谋士。”
期刊
高考语文六十年来一直与时代的脉搏共起伏,是时代风雨的晴雨表。每年高考作文的面世,都会令世人吐糟狂欢。2008年6月7日高考语文试题直击5.12汶川大地震,让师生猝不及防。2011年谈中国政济、经济、科技方面成就,以极强的时政色彩令世人瞋目,但也被人诟病,指责为政治色彩太强。但文贵曲,最巧妙的是2012年高考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了一件小事,让学生从小事中发现蕴含的美好人性以及蕴含的人生价值,暗合时
期刊
在我们学校,要求课课有学案,尤其每逢讲公开课、示范课或领导来听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先弄一份学案。不然就显得没有准备,会失掉不少分,结果是课堂程序像设计好似的,流水线作业,我想学案目的是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围绕着学案,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学习效果。但这样一来,使本来时间就很紧的学生更繁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于语文老师,也跟在学案后面亦步亦趋,无法自主发挥,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影响了课堂
期刊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讲了好多遍。无论教参还是我个人的讲解,都把重点放在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赞赏有加,对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充满敬意,但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即赵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这一代名将贤相;正是他的善纳忠言使赵国转危为安。文中对赵惠文王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足以显现出他的形象特点,说明他是战国
期刊
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教师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目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必须使语文教学从纯粹的书本教学走出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一、走进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直接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让学生领会了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
期刊
纵观各省市的高考作文报告,都提到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为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不禁有人要问,现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吗,如何才能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站在生命的高度思考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教材中走出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大自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培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教育”观。  这种大语文的概念,极有利于学生把语文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失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这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方针,是值得语文
期刊
执教时間:2011年10月20日  执教班级:潢川第一高级中学高三(4)班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师:作为诗歌,诵读自然是第一要义。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洪亮,但对节奏与感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下面我给大家放一遍名家的配乐朗读
期刊
1915年,李叔同创作了一首小诗《送别》,这首诗凭借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夕阳、浊酒等表现离愁的典型意象,成为表现离别之情的千古绝唱。早在几百年之前,一代词宗柳永也为我们创作了一首表现离愁的名篇《雨霖铃》,这首诗更是经久不衰。可见,离别之时的感伤和凄凉撞击着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别离者。  要理解这首诗,知人论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基础。“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