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教育思想的变动,教改的实践,语文界对“背诵”的态度也几经改变。近年来,语文教育又从新开始重视起了背诵。然而当背诵对语文积累的积极意义从新得到了认可的同时却又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本文尝试分析了其不合理性及出现根源,并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修正。
【关键词】背诵;适时;适度;合理;合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65-01
最近几年,语文教育从淡化背诵逐渐又从新开始重视起了背诵,背诵对语文积累的积极意义已成共识。但是,这里所提及的背诵,包括不包括“死记硬背”?重又被推崇的江苏高淳二中余一鸣老师所提出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背诵概念现下又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比较推崇“死记硬背”的。一般的塾师,教学生读书,一个办法是逐字逐句地讲解,再一个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例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提倡背诵。他的教学主张就是倡导先记忆再理解。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潮开始传到中国。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封建的教育思想进行反思,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就是反对“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法现在饱受诟病,但其实是有它产生的时代土壤的。我认为从时代背景出发,这种教学法的产生和兴盛也应该得到理解和正确看待[1]。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好比一个正放着的三角形,年龄小的时候记忆力大,年龄增长却变得越来越小。理解力则如同倒置三角,年龄小理解力小,年龄增长相应变大。而背诵能力其实就属于记忆力,“死记硬背”就是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正是儿童低幼阶段的主要记忆方式,随着年龄增大才开始逐步向意义识记转变。
因此,理论上来说,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话,在小学和初中,在记忆力最强的最佳期,我们绝不应该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恰恰相反,大加倡导的应该是这种机械背诵。只有利用这个最佳期,让学生记下大量优秀语言文学精品,才是最佳策略。
如今我仍能清楚地记得儿时背诵的《长征》,但仔细回想一下,当时几乎是不能理解其中内容的。然而,随着知识的增长,像反刍一样对过去的积淀内容从新加以理解,其实更快地做到了融会贯通。因此,我认为,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进行以机械识记为主的背诵方法,不要让大量的分析、讲授占去宝贵的记忆时间;而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则应该进行意义识记为主的背诵,加强其理解的能力,以促成其更深的认识和记忆[2]。
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余一鸣老师提出:语文课的背诵教学应该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体现个性,侧重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具体的实施步骤,他给了我们安排建议:第一,开设背诵课,了解记忆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尝试性记忆的兴趣。我认为这样做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有科学的方法做指导,能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并且根据遗忘规律,有助于学生“温故”,为“知新”奠定好基础。这样就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把教学内容中的背诵作业连点成线,点面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他认为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把在诵读中体会美感作为目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为建构诵读情景而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方法我是持保留观点的。我们都知道,文章贵在理解,魅力也在于理解的多义性。因此,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理解并进行审美,以期有高效的背诵。但若以多媒体来创造意境辅助审美记忆教学,不是恰恰背离了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原则吗?因为不论课件有多优美,总是以老师自己的理解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让学生陶醉其中,其实是沉湎于老师的审美结果之中,长此以往无形间就制约了学生自身的审美创造力。更何况中国文字的美,并不是简单三美的总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科拓展的想象空间与理科的理性化等同起来,并不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发展,也会极大地消减文科的特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不利于诵读教学,因为它有可能造成整齐划一,消减个性,减少降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开展背诵活动。他认为进行大规模的背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如所谓的差生往往也能背诵很多文章,可见背诵似乎受语文基础的影响并不大。
对这种看法我并不敢苟同。首先,我们说初级的背诵是“死记硬背”,并不以理解为重,受所谓语文基础的影响应该说确实不大。但高中生已经开始意义识记,这种只求量而不求质的攀比式的背诵活动除了增加一点自信以外,对于学生的审美帮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况且,较高层次的记忆是在理解基础上的,与语文基础肯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的差生,之所以能背出大量文章,要么是其煞费苦心赶制的结果,劳心劳力费神费时,只能露一次脸而已,取得较好的“班会”而非“语文课”的效果,这种不理解意义的背诵以及为之付出的各种辛苦我觉得于语文学习而言都是徒劳的;要么,这学生根本不是什么“差生”,只是他的某些理解和表达与考试标准答案不太一致,试卷成绩不够理想而已。以这样的学生作为佐证,对论证本身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把背诵名言名句与仿句训练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造能力。
对于这个建议,我认为似乎有不尽全面之处。仿句训练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联想能力,但对于创造能力恐怕影响甚小。创造是全新的,或者是吐故纳新的,而仿句仅只是在旧有框架下改变或者添加新的内容而已。古人所作“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句子后来被作为“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种写作很多人把它作为仿写成功的典型例子,但事实上,这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仿句,而是加进了自己感情后从新构筑的语句,这是学习后的创造而非简单的模仿,因此才能与前作并行,流行千古。所以说,在写作和背诵结合的意义上来看,初期的确可以从仿句训练开始以开拓联想空间,但不能以此为重点,更不能视此为创作[3]。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仿写的基础上,在丰富联想的平台上,往前进一步发展,积极背诵并理解其意,熟读成诵,诵而可仿,仿而能新,真正从诵读出发,以诵读为起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纵横观览,背诵,仍应适当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背诵,在确立以能力立意的背诵新概念时,其实施各细节还应进一步完善。林而总之,我认为关于背诵,其实无非是适时,适度,合理,合法八字而已,然而“适”“合”二字须得多做关注,多加实践,不断修正,方能正身而行。
参考文献
[1]彭晖.语文教学中的背诵教学心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05):28-30.[2017-08-10].
[2]尹軍华.论语文背诵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5.
[3]陈开灵.背诵,这个传统的教法还要传下去——语文教学感悟[J].彭城大学学报,1997,(04):56-58.[2017-08-10].
【关键词】背诵;适时;适度;合理;合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65-01
最近几年,语文教育从淡化背诵逐渐又从新开始重视起了背诵,背诵对语文积累的积极意义已成共识。但是,这里所提及的背诵,包括不包括“死记硬背”?重又被推崇的江苏高淳二中余一鸣老师所提出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背诵概念现下又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比较推崇“死记硬背”的。一般的塾师,教学生读书,一个办法是逐字逐句地讲解,再一个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例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提倡背诵。他的教学主张就是倡导先记忆再理解。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潮开始传到中国。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封建的教育思想进行反思,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就是反对“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法现在饱受诟病,但其实是有它产生的时代土壤的。我认为从时代背景出发,这种教学法的产生和兴盛也应该得到理解和正确看待[1]。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好比一个正放着的三角形,年龄小的时候记忆力大,年龄增长却变得越来越小。理解力则如同倒置三角,年龄小理解力小,年龄增长相应变大。而背诵能力其实就属于记忆力,“死记硬背”就是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正是儿童低幼阶段的主要记忆方式,随着年龄增大才开始逐步向意义识记转变。
因此,理论上来说,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话,在小学和初中,在记忆力最强的最佳期,我们绝不应该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恰恰相反,大加倡导的应该是这种机械背诵。只有利用这个最佳期,让学生记下大量优秀语言文学精品,才是最佳策略。
如今我仍能清楚地记得儿时背诵的《长征》,但仔细回想一下,当时几乎是不能理解其中内容的。然而,随着知识的增长,像反刍一样对过去的积淀内容从新加以理解,其实更快地做到了融会贯通。因此,我认为,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进行以机械识记为主的背诵方法,不要让大量的分析、讲授占去宝贵的记忆时间;而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则应该进行意义识记为主的背诵,加强其理解的能力,以促成其更深的认识和记忆[2]。
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余一鸣老师提出:语文课的背诵教学应该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体现个性,侧重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具体的实施步骤,他给了我们安排建议:第一,开设背诵课,了解记忆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尝试性记忆的兴趣。我认为这样做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有科学的方法做指导,能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并且根据遗忘规律,有助于学生“温故”,为“知新”奠定好基础。这样就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把教学内容中的背诵作业连点成线,点面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他认为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把在诵读中体会美感作为目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为建构诵读情景而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方法我是持保留观点的。我们都知道,文章贵在理解,魅力也在于理解的多义性。因此,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理解并进行审美,以期有高效的背诵。但若以多媒体来创造意境辅助审美记忆教学,不是恰恰背离了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原则吗?因为不论课件有多优美,总是以老师自己的理解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让学生陶醉其中,其实是沉湎于老师的审美结果之中,长此以往无形间就制约了学生自身的审美创造力。更何况中国文字的美,并不是简单三美的总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科拓展的想象空间与理科的理性化等同起来,并不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发展,也会极大地消减文科的特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不利于诵读教学,因为它有可能造成整齐划一,消减个性,减少降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开展背诵活动。他认为进行大规模的背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如所谓的差生往往也能背诵很多文章,可见背诵似乎受语文基础的影响并不大。
对这种看法我并不敢苟同。首先,我们说初级的背诵是“死记硬背”,并不以理解为重,受所谓语文基础的影响应该说确实不大。但高中生已经开始意义识记,这种只求量而不求质的攀比式的背诵活动除了增加一点自信以外,对于学生的审美帮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况且,较高层次的记忆是在理解基础上的,与语文基础肯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的差生,之所以能背出大量文章,要么是其煞费苦心赶制的结果,劳心劳力费神费时,只能露一次脸而已,取得较好的“班会”而非“语文课”的效果,这种不理解意义的背诵以及为之付出的各种辛苦我觉得于语文学习而言都是徒劳的;要么,这学生根本不是什么“差生”,只是他的某些理解和表达与考试标准答案不太一致,试卷成绩不够理想而已。以这样的学生作为佐证,对论证本身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把背诵名言名句与仿句训练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造能力。
对于这个建议,我认为似乎有不尽全面之处。仿句训练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联想能力,但对于创造能力恐怕影响甚小。创造是全新的,或者是吐故纳新的,而仿句仅只是在旧有框架下改变或者添加新的内容而已。古人所作“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句子后来被作为“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种写作很多人把它作为仿写成功的典型例子,但事实上,这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仿句,而是加进了自己感情后从新构筑的语句,这是学习后的创造而非简单的模仿,因此才能与前作并行,流行千古。所以说,在写作和背诵结合的意义上来看,初期的确可以从仿句训练开始以开拓联想空间,但不能以此为重点,更不能视此为创作[3]。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仿写的基础上,在丰富联想的平台上,往前进一步发展,积极背诵并理解其意,熟读成诵,诵而可仿,仿而能新,真正从诵读出发,以诵读为起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纵横观览,背诵,仍应适当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背诵,在确立以能力立意的背诵新概念时,其实施各细节还应进一步完善。林而总之,我认为关于背诵,其实无非是适时,适度,合理,合法八字而已,然而“适”“合”二字须得多做关注,多加实践,不断修正,方能正身而行。
参考文献
[1]彭晖.语文教学中的背诵教学心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05):28-30.[2017-08-10].
[2]尹軍华.论语文背诵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5.
[3]陈开灵.背诵,这个传统的教法还要传下去——语文教学感悟[J].彭城大学学报,1997,(04):56-58.[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