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用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目标。基于语用教学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文章通过语用教学法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从复述文意、品析语言到口头运用等方面进行课堂实践研究,意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智慧,提高思辨能力。
关键词:语文;语用;思辨能力;阅读教学;语文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7-0054-02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只有具备足够的探究兴趣,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产生乐趣和成就感。当前语文课堂更多的是理解性阅读、赏析性阅读,少有思辨性阅读。缺乏思辨的阅读,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也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的。阅读教学中的语用知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语用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型教学形式,那么何为语用?将其拆分开来,就是语言和运用。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是以语言知识为主要依据,将语言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更侧重知识的迁移和巩固,侧重学生的自主训练,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中,教师可以采取复述文意、讨论思辨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等方式开展教学。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复述文意,归纳整理
没有自我实践,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挥自我潜能的机会,让学生心中拥有七色梦想。在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想表现自我,教师要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学生首先要了解阅读内容,然后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再复述文意。这样的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考虑到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对有些情节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同学们,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了解老舍先生描写春节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行文思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不能在读完后复述文意,将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懂得研究写作顺序和写作情感,而且很多学生可以按照文本中的时间节点,将文意准确地复述出来。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读完文章不会表达,这时,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让他们将作者的思路串起来,然后进行整体描述。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表达,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复述文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能力,当学生阅读完文章后,就应借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文章内容表述出来。因此,教师需整合阅读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的复述活动,将语用学习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思辨阅读顺利进行下去。
二、品析语言,思辨阅读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出一字之差而句意完全不同的观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有朱先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语文课本中精选的都是经典篇目,这些文章中的很多词句都值得认真推敲。而恰恰是这种推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需要思辨,只有在思辨阅读中,学生的思想才能得以迁移和升华,学生才能透彻感悟语言的魅力。品析语言需要契机,这个契机需要教师来创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创建一个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心理特征出发,表达自己的态度。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教师说道:“同学们,大家仔细分析本文语言,看能不能找到有关毛主席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心理的词句,再细细分析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老师,我觉得毛主席坚持民族大义,内心无比坚定,是一个好领袖!”另一位学生说道:“老师,虽然毛主席内心坚定,但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要不然,他的枕头上怎么会有泪水?”就这样,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思想,大家开始辩论起来,都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探索,有的学生找到毛主席的踌躇,有的学生找到他不断地吸烟,还有的学生找到他语言的坚定有力……这些内容对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
教育要培养的是有思想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而语文思辨阅读就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有效途径。解读课文能够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语言,让语文课堂充溢思维之光,充满创新之光,而这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因为教师一个好的问题就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口头运用
语言学习不仅仅是积累,更重要的是运用。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学习其写作特色,并用这些特色指导写作,是思辨阅读的拓展延伸策略。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感触,或学习到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表达出来,这不仅会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还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寓言进行拓展学习。“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很多学生说,这个人太傻了,这样的傻等是没有意义的。“对啊,我们要懂得变通,不要墨守成规,很多时候,灵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路,就像屠呦呦,就像袁隆平,如果他们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怎么会创造科学奇迹?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得变通的人呢?这样的顽固思想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請给大家讲讲吧!”在教师的思想迁移下,学生们开始由课本向生活拓展,开始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最后,很多学生都讲述了一件与文本思想相关的故事,而且逻辑性很强。
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语文视野,为学生的思想创新储备更多能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口头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充满个性的思想。
综上所述,基于语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参与。阅读需要智慧,需要创新。思辨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新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将语文教学的学科外延进行拓展,引发学生多维度感悟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娜.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李丽芳.引导思辨阅读的三大策略[J].黑河教育,2018(12).
[3]张志翔.言语思辨:阅读教学的应然归宿[J].小学教学参考,2017(16).
[4]钟桂芳.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13).
关键词:语文;语用;思辨能力;阅读教学;语文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7-0054-02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只有具备足够的探究兴趣,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产生乐趣和成就感。当前语文课堂更多的是理解性阅读、赏析性阅读,少有思辨性阅读。缺乏思辨的阅读,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也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的。阅读教学中的语用知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语用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型教学形式,那么何为语用?将其拆分开来,就是语言和运用。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是以语言知识为主要依据,将语言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更侧重知识的迁移和巩固,侧重学生的自主训练,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中,教师可以采取复述文意、讨论思辨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等方式开展教学。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复述文意,归纳整理
没有自我实践,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挥自我潜能的机会,让学生心中拥有七色梦想。在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想表现自我,教师要给予其足够的空间。学生首先要了解阅读内容,然后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再复述文意。这样的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考虑到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对有些情节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同学们,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了解老舍先生描写春节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行文思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不能在读完后复述文意,将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懂得研究写作顺序和写作情感,而且很多学生可以按照文本中的时间节点,将文意准确地复述出来。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读完文章不会表达,这时,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让他们将作者的思路串起来,然后进行整体描述。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表达,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复述文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能力,当学生阅读完文章后,就应借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文章内容表述出来。因此,教师需整合阅读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的复述活动,将语用学习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思辨阅读顺利进行下去。
二、品析语言,思辨阅读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出一字之差而句意完全不同的观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有朱先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语文课本中精选的都是经典篇目,这些文章中的很多词句都值得认真推敲。而恰恰是这种推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需要思辨,只有在思辨阅读中,学生的思想才能得以迁移和升华,学生才能透彻感悟语言的魅力。品析语言需要契机,这个契机需要教师来创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创建一个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心理特征出发,表达自己的态度。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教师说道:“同学们,大家仔细分析本文语言,看能不能找到有关毛主席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心理的词句,再细细分析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老师,我觉得毛主席坚持民族大义,内心无比坚定,是一个好领袖!”另一位学生说道:“老师,虽然毛主席内心坚定,但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要不然,他的枕头上怎么会有泪水?”就这样,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思想,大家开始辩论起来,都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探索,有的学生找到毛主席的踌躇,有的学生找到他不断地吸烟,还有的学生找到他语言的坚定有力……这些内容对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
教育要培养的是有思想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而语文思辨阅读就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有效途径。解读课文能够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语言,让语文课堂充溢思维之光,充满创新之光,而这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因为教师一个好的问题就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口头运用
语言学习不仅仅是积累,更重要的是运用。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学习其写作特色,并用这些特色指导写作,是思辨阅读的拓展延伸策略。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感触,或学习到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表达出来,这不仅会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还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寓言进行拓展学习。“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很多学生说,这个人太傻了,这样的傻等是没有意义的。“对啊,我们要懂得变通,不要墨守成规,很多时候,灵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路,就像屠呦呦,就像袁隆平,如果他们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怎么会创造科学奇迹?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得变通的人呢?这样的顽固思想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請给大家讲讲吧!”在教师的思想迁移下,学生们开始由课本向生活拓展,开始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最后,很多学生都讲述了一件与文本思想相关的故事,而且逻辑性很强。
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语文视野,为学生的思想创新储备更多能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口头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充满个性的思想。
综上所述,基于语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参与。阅读需要智慧,需要创新。思辨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新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将语文教学的学科外延进行拓展,引发学生多维度感悟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娜.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李丽芳.引导思辨阅读的三大策略[J].黑河教育,2018(12).
[3]张志翔.言语思辨:阅读教学的应然归宿[J].小学教学参考,2017(16).
[4]钟桂芳.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