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学期初,我感觉到很多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微妙变化。部分学生告别童年,迈入青春期,出现许多迥然不同于低年级学生的现象.青春期是人体从童年向成年的转变与过渡时期,是人发育中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和重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男女生关系表现为亲密无间,大多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属盲目无知阶段。到了三、四年级,男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隔阂,表现为互不理睬,有时会相互对立。到了五、六年级,一些学生开始发育,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由于年龄偏小,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障碍随之出现。步入青春期的少年,以女生为例,56.5%的女生在初潮时没有心理准备,22.8%的女生不知到一定年龄会来月经,约四分之一的女生对月经来临有不良心理反应,小学阶段这种比例将更大。有的学生开始进入朦胧的异性吸引阶段,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误导,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青春期教育。
1.提倡让家长参与青春期生理知识传授。
我国青春期性教育起步较晚,加之成人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说起对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时,大人们总认为孩子们接受这些知识为时尚早,因而不愿提及。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与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相比,家庭在青春期教育方面有些特殊的优势。这是因为性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和隐密性,学校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家长面对的则是自己的一个孩子,在交往频率、观察的细致性、了解的深度上,都远胜过老师。但由于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家长在对孩子的性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知道了有关性的知识就会不纯洁了,还是不懂为好;有的家长认为知道了性知识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家长则认为性教育不必专门进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了。当然,大多数家长能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又感到难为情,在孩子面前难为启齿,因此错过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我们老师应该积极发动家长,通过家校联系、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提醒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举动,主动找孩子聊天,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相机进行教育。当孩子向家长问及有关性知识时,家长不能大声斥责,也不应该避而不答,应予以适度地解释, 正因为孩子们不知道,才产生好奇,产生好奇就想究根问底,我们应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免孩子通过其它渠道了解时,受不良因素的误导。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某些问题需要加以引导但又不便直接说明时,家长可向孩子推荐某些性知识教育的书籍,或引导孩子观看电视节目等,有意识地就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课堂向学生渗透青春期教育。
教师在小学生青春期教育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到了高年级,教师可以争对本班出现的问题,利用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青春期知识,引导学生顺利渡过这一危险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必须真诚、大方、直面学生,是什么就讲什么,不能半遮半掩、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育:
2.1青春期生理知识传授。
青春期生理知识传授一般从五年级开始比较适宜。因为到了五年级,一部分学生身体开始发育,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有些学生会为自己身体变化感到不安,有的学生由于性知识不足,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某些疾病,而有些学生则为自己“与众不同”而感到害羞,心理上有一定的负担,性格开始孤僻。因此,这时候教师很有必要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传授青春期性知识,帮助身体已发育的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是长大的表现,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同时也帮助那些身体未发育的学生对自己以后身体发育变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2.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
小学生到了中年级,男女生之间就会产生一道无形的墙,表现在课桌上有了“三八线”;女生喜欢和女生一起玩,男生喜欢和男生一起玩;不愿意同异性同桌等。到了高年级,随着生理上发生变化,对异性的兴趣增加,逐渐进入朦胧的异性吸引阶段。有的学生会感到不安,当他们与异性接触的时候会出现脸红、不自在,举止呆板,辞不达意, 这种青春期的不良现象在女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而有的学生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或是受探秘心理的支配,产生对异性的探奇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对异性的追求,多为男同学。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对小学生学习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必须马上给予引导。 我们还应该发挥活动课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男女生交往的机会, 在活动中增进男女生之间的友谊,满足他们对异性的探奇心理。
3.进行个别指导。
青春期教育具有高度的个别性和隐秘性,而且每个学生又是每个独立的个体, 他 们的情况不尽相同,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 光靠课堂上集体引导还不够,教师平时要善于观察,发现步入青春期学生的异常表现,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如:女孩子月经来了,身体不舒服,应给予关心爱护; 男孩子声带发生变化应教他们保护嗓子等。有一次,我发现一个男孩子脸上长了青春痘,跟别人说话时总是低着头,不敢拿正眼看人,我知道他有了自卑心理,就找他谈话,告诉他长青春痘是正常现象,也是成长的表现,有的人长得早些,有的人长得晚些;有的人长在脸上,有的人还长在背上,没有人笑话你的,不过自己得注意卫生,不要随意用手挤压,少吃带有刺激性的食物,这样会好些。再说人美不美并不只看外表,只要自己充满自信,活泼快乐地学习生活,连脸上的痘痘都是可爱的。这位男同学笑了,从此不再在意自己脸上的青春痘,又变得活泼开朗了。人们都说老师像妈妈,其实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爱胜过父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既对老师产生依赖,又似乎在悄悄地独立,属心理断乳期。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他们,耐心地进行诱导,这样,孩子们一定会成长得更快更顺利。
4.开展心理咨询。
随着心理健康课的普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正常轨道,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站,我认为心理咨询站应为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大开绿灯,应特别热心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咨询的方式可以多样,如口头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心理网站咨询等。我的学生对书信咨询比较感兴趣,因为我允许他们用化名来信,不用真实的姓名。教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只有赢得孩子们的信任,我们的工作才会进展得更顺利。青春期教育工作要抓得早,抓得及时,抓得细致,防范于未然,为孩子们思想品德正常发展打下基础,一定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我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细心关照下,一定能健康地,能开朗地迈入中学。
1.提倡让家长参与青春期生理知识传授。
我国青春期性教育起步较晚,加之成人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说起对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时,大人们总认为孩子们接受这些知识为时尚早,因而不愿提及。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与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相比,家庭在青春期教育方面有些特殊的优势。这是因为性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和隐密性,学校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家长面对的则是自己的一个孩子,在交往频率、观察的细致性、了解的深度上,都远胜过老师。但由于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家长在对孩子的性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知道了有关性的知识就会不纯洁了,还是不懂为好;有的家长认为知道了性知识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家长则认为性教育不必专门进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了。当然,大多数家长能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又感到难为情,在孩子面前难为启齿,因此错过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我们老师应该积极发动家长,通过家校联系、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方式,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提醒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举动,主动找孩子聊天,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相机进行教育。当孩子向家长问及有关性知识时,家长不能大声斥责,也不应该避而不答,应予以适度地解释, 正因为孩子们不知道,才产生好奇,产生好奇就想究根问底,我们应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免孩子通过其它渠道了解时,受不良因素的误导。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某些问题需要加以引导但又不便直接说明时,家长可向孩子推荐某些性知识教育的书籍,或引导孩子观看电视节目等,有意识地就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课堂向学生渗透青春期教育。
教师在小学生青春期教育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到了高年级,教师可以争对本班出现的问题,利用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青春期知识,引导学生顺利渡过这一危险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必须真诚、大方、直面学生,是什么就讲什么,不能半遮半掩、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育:
2.1青春期生理知识传授。
青春期生理知识传授一般从五年级开始比较适宜。因为到了五年级,一部分学生身体开始发育,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有些学生会为自己身体变化感到不安,有的学生由于性知识不足,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某些疾病,而有些学生则为自己“与众不同”而感到害羞,心理上有一定的负担,性格开始孤僻。因此,这时候教师很有必要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传授青春期性知识,帮助身体已发育的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是长大的表现,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同时也帮助那些身体未发育的学生对自己以后身体发育变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2.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
小学生到了中年级,男女生之间就会产生一道无形的墙,表现在课桌上有了“三八线”;女生喜欢和女生一起玩,男生喜欢和男生一起玩;不愿意同异性同桌等。到了高年级,随着生理上发生变化,对异性的兴趣增加,逐渐进入朦胧的异性吸引阶段。有的学生会感到不安,当他们与异性接触的时候会出现脸红、不自在,举止呆板,辞不达意, 这种青春期的不良现象在女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而有的学生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或是受探秘心理的支配,产生对异性的探奇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对异性的追求,多为男同学。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对小学生学习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必须马上给予引导。 我们还应该发挥活动课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男女生交往的机会, 在活动中增进男女生之间的友谊,满足他们对异性的探奇心理。
3.进行个别指导。
青春期教育具有高度的个别性和隐秘性,而且每个学生又是每个独立的个体, 他 们的情况不尽相同,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 光靠课堂上集体引导还不够,教师平时要善于观察,发现步入青春期学生的异常表现,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如:女孩子月经来了,身体不舒服,应给予关心爱护; 男孩子声带发生变化应教他们保护嗓子等。有一次,我发现一个男孩子脸上长了青春痘,跟别人说话时总是低着头,不敢拿正眼看人,我知道他有了自卑心理,就找他谈话,告诉他长青春痘是正常现象,也是成长的表现,有的人长得早些,有的人长得晚些;有的人长在脸上,有的人还长在背上,没有人笑话你的,不过自己得注意卫生,不要随意用手挤压,少吃带有刺激性的食物,这样会好些。再说人美不美并不只看外表,只要自己充满自信,活泼快乐地学习生活,连脸上的痘痘都是可爱的。这位男同学笑了,从此不再在意自己脸上的青春痘,又变得活泼开朗了。人们都说老师像妈妈,其实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爱胜过父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既对老师产生依赖,又似乎在悄悄地独立,属心理断乳期。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他们,耐心地进行诱导,这样,孩子们一定会成长得更快更顺利。
4.开展心理咨询。
随着心理健康课的普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正常轨道,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站,我认为心理咨询站应为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大开绿灯,应特别热心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咨询的方式可以多样,如口头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心理网站咨询等。我的学生对书信咨询比较感兴趣,因为我允许他们用化名来信,不用真实的姓名。教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只有赢得孩子们的信任,我们的工作才会进展得更顺利。青春期教育工作要抓得早,抓得及时,抓得细致,防范于未然,为孩子们思想品德正常发展打下基础,一定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我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细心关照下,一定能健康地,能开朗地迈入中学。